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物世界》2013,(5):F0002-F0002,F0003
<正>北魏宫城建筑遗址(2003年起发掘)作为皇权象征并具有极高研究价值的北魏宫城遗址的确切位置,曾经引发了学者们半个多世纪的争论。大同市城北操场城街的北魏遗址的发现,无疑对研究北魏建筑及文化有很重要的意义,对探寻汉代平城县和北魏宫城的位置以及北魏平城布局皆有重大的学术价值,北魏平城那遥远的岁月和曾经的繁华正在向我们走来。  相似文献   

2.
大同市位于山西省北部,介于内外长城之间,是1982年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从汉代大同地区设置平城县算起,大同已有两千多年的建城史,历史上曾是我国北魏京都、辽金陪都、明清重镇,保留了丰富多彩的多民族的文化遗迹,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3.
2007年6~10月,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会同大同市考古研究所,对操场城二号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共发现各类遗迹100余处,包括房址、粮窖、灰坑、墓葬等,时代为汉代至明清。出土遗物以建筑材料为主,亦有普通陶器、瓷器、骨器等生产、生活用具。本次发掘的5座圆缸形建筑,底部残留有木板、草垫及炭化的粮食,应为一处大型粮仓遗址。结合出土的"平城"瓦当及粮窖遗址位于宫殿遗址东北的情况来看,它应为北魏平城宫城重要的附属部分。该遗址的发掘为研究北魏时期的皇家仓储制度提供了新资料。  相似文献   

4.
大同市南郊轴承厂遗址出土的石雕方砚,纹饰繁复,制作精巧,是北魏平城时期物质文化的代表作。本文通过考察石雕方砚的器形和纹饰,推断其制作年代为北魏太和年间,其装饰纹样综合了汉地、域外和佛教元素,体现了文化融合的特征。不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墓葬出土的四足方砚,此件石雕方砚并非明器,其出土地大同轴承厂遗址是北魏平城时期一处有一定规模且等级较高的建筑,且不排除舍宅为佛寺的可能。基于相关图像资料,作者对砚台与书写者和家具的互动关系进行分析,指出石雕方砚的四足造型便于移动,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书写习惯相契合。  相似文献   

5.
北魏太官粮窖遗址^[1]位于山西省大同市操场城北街东侧,遗址北距大同火车站约1200米,西南150米为大同操场城北魏一号遗址^[2]。2007年夏秋两季,在该地房地产开发过程中,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与大同市考古研究所组成省市联合考古队对该遗址进行了抢救性发掘。  相似文献   

6.
由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山西省大同市人民政府、大同市平城北朝研究会、山西云岗石窟文物研究所等单位联合举办的“北朝史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第七届年会”于 2 0 0 1年 8月 8日至 1 2日在山西省大同市举行。来自中国、日本、美国、韩国、德国等国家的专家学者二百余人齐集魏都平城。大会收到学术论文百余篇 ,与会学者就魏晋南北朝 ,特别是北朝的“政治军事外交及南北交流”、“经济社会民族地理”以及“文化史与文物考古”几个专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一、政治军事外交及南北文化交流政治方面 ,添庆文《关于北魏的太子…  相似文献   

7.
北魏都城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大规模的建设活动,从313年拓跋猗卢“城盛乐以为北都,修故平城以为南都”时便应有所计划,但其时可能主要是以修整汉代平城县的城垣和建筑为主。  相似文献   

8.
山西大同即北魏平城,是北魏前期都城所在,从公元398年到494年的近百年间,它一直是北魏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多次发现北魏时期的重要建筑遗址和墓葬。近年来大同市博物馆新入藏了数件雕制精美的  相似文献   

9.
北魏明堂遗址的发现,是大同市平城考古取得的一项重大成果,丰富和充实了平城遗址研究的文献资料和实物资料,为平城遗址研究首次提供了有明确纪年的坐标点,为今后的考古发掘和研究奠定了坚实的资料基础。  相似文献   

10.
北魏石雕三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魏王朝都平城(今山西大同)百年间,曾从各被占领地大量迁移人口充实京师。被迫徙出的地点包括山东六州、关中长安、河西凉州以及龙城和青齐等地,其中不乏各种人才,尤其是各类工匠[1]。他们对云冈石窟的开凿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平城遗址以及平城周边地区历年来已发现多件北魏石雕精品[2],这与云冈石窟的开凿是有密切联系的。大同市博物馆收藏的几件石雕艺术品,都先后出土于北魏平城周围,是研究北朝文化的重要资料。现介绍如下。1.孝文帝“万年堂”石雕门框细砂岩质,长方体柱状,一侧立面刻有浅浮雕图案,其余三立面修整光平。全石残高164、…  相似文献   

11.
位于山西省大同市东北方山南麓的北魏思远佛寺遗址,是北魏文明太后冯氏陵园的重要组成部分。1981年大同市博物馆对其进行了考占发掘,揭露了北魏、辽金和明清等时代的文化层,清理了北魏时期的山门、实心体回廊式塔基、佛殿、僧房等建筑遗迹,出土北魏简瓦、板瓦、莲花化生章子瓦当、脊饰、柱础以及一些佛教造像残件等。把佛寺建入陵园,有着深刻的宗教、政治、社会的原因,就思远佛寺建筑而言,应代表丁北魏平城时期的最高建筑艺术水平。  相似文献   

12.
《文物》2016,(5)
正1988年,由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和大同市博物馆组成的考古队在大同市南郊电焊器材厂(今大同市长途汽车新南站北)发掘了平城地区第一处大型北魏墓群[1],共167座墓。在整理资料期间又对周围地区进行了调查,结合当时已掌握的考古发掘信息,发现发掘区向东、向南仍分布有大量北魏墓葬,而向西的较大范围内却没有任何北魏墓葬的信息。迄今已过二十余年,平城周围已发掘的北魏墓葬达数千座,  相似文献   

13.
试论大同操场城北魏建筑遗址的性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03年发掘的大同操场城北魏一号建筑遗址为一长方形夯土台基,台基东、北、南三面设踏步,其中南面为东西并列的双阶形制。根据遗址在平城中的位置、建筑形制以及出土遗物,再结合考古材料与文献的对比,可以认为遗址位于平城宫殿区,推断为北魏平城的宫殿建筑遗址。  相似文献   

14.
北魏平城瓦当考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平城遗址是中国古代都城史上重要的历史遗迹。北魏王朝从天兴元年“秋七月,迁都平城,始营宫室,建宗庙,立社稷”始,至太和十五年建成明堂,十六年修成太极殿,即迁都洛阳之前还在平城大兴土木。近一百年中,曾在平城筑有大规模的宫殿建筑群。平城遗址考古发掘的建筑遗址及一些石质、陶质的建筑构件是我们探寻平城宫殿的重要线索。其中瓦当的装饰艺术风格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具有标识意义,同时也寓意了一种时代精神和思想意识。本仅就对目前平城遗址出土的主要瓦当类型,并结合其他地区出土的相关资料,对平城瓦当当面纹饰的意义及其演变作一初步考证。  相似文献   

15.
北魏莲花化生瓦当在内蒙古云中古城、大同平城遗址、大同永固陵和洛阳永宁寺等遗址均有发现。根据莲花化生童子及周围纹饰的变化将莲花化生瓦当分四型,此类瓦当可能产生于北魏平城时代孝文帝太和时期,一直沿用到北魏灭亡,主要用于北魏宫室、皇家寺庙等高等级建筑。作为与佛教关系密切的一种纹样,莲花化生应来源于古代印度地区。  相似文献   

16.
本文作者以访录记的形式,到大同市浑源县实地考察了北魏窦太后陵的情况,并对浑源县一带的北魏墓葬进行了探究,分析了王睿又墓存在的可能性和神西律吕神祠的建祠背景。对进一步深入研究北魏在平城的历史将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7.
正目次一沙岭壁画墓、尉迟定州墓、梁拔胡墓与平城时代前期墓葬的文化特征二宋绍祖墓与平城时代后期墓葬的文化特征三平城地区前、后双主室墓的出现及其政治背景四平城墓葬文化转型的动力平城作为北魏的都城,始于道武帝天兴元年(398年),止于孝文帝太和十八年(494年)。这九十七年间,有学者称为"平城时代"~([1])。由于建都,平城从边郡之地发展成中国北部的政治和文化中心,大批移民迁入,大量财富汇聚,自魏晋以来文化荒芜的面貌得到彻底改观,为北朝晚期文化走出低谷、迎来隋唐盛世文  相似文献   

18.
大同华严寺研究王银田,曹彦玲(大同市博物馆)一大同,古称平城。是我国首批公布的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东周时属赵;秦汉时称雁门郡平城县;北魏建都平城近百年,平城文化极盛一时;后晋石敬搪会同元年(公元938年)割燕云十六州给契丹,大同划归辽境,“初为大...  相似文献   

19.
2010年9月26日,由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与襄樊市人民政府联合举办,襄樊学院承办的“中国三国历史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在襄樊学院隆重召开。出席会议的代表有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会长、华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李凭教授,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梁满仓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中国史研究动态》刘洪波主编,  相似文献   

20.
王秀玲 《文物世界》2009,(2):32-36,39
莲花化生瓦当作为一种与佛教密切相关的建筑材料,因其造型独特、制作精美而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目前在内蒙古托克托县云中古城、山西省大同市及河南省洛阳市三处北魏遗址中均有发现,依其形制,笔者将其分为早中晚三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