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前不久,笔者访问了田汉长子——装甲兵离休干部田申同志。 田申在亿述父亲的生平时,多次提到父亲的成长和贡献,同勤劳坚毅的祖母密不可分,是祖母在旧社会含辛茹苦、历尽艰难的抚育和帮助,为父亲成就大业奠定了基础。是深明大义的祖母在饥寒交迫和白色恐怖的情况下,掩护父亲和革命文艺工作者度过难关,被早期的文艺工作者誉为“戏剧家之母”。田申说,他父亲一生奔波不息,许多事情是祖母和亲友们对他讲的。接着,他满怀敬意地回顾了父亲的生平业绩。 田汉1898年出生在湖南省长沙县果园乡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9岁那年,父亲早逝,…  相似文献   

2.
正祖母我有两位祖母。一位是父亲的生母,姓李,已过世多年。我能见到的是父亲的继母,与我们并无任何血缘关系。继祖母姓陈,出生于南京一个书香门第,据说祖上曾任过翰林。她的兄弟很多,我们只见过她的三哥,称三舅爷,清末曾中过举。民国以后一直在南京政府财政部担任秘书,  相似文献   

3.
黄剑 《南方人物周刊》2014,(40):112-112
去年3月一个周末的早晨,我在睡梦中接到父亲的电话,猛然惊起:祖母去世了。一边收拾行李,—边回忆起关于祖母的画面,但少得可怜。  相似文献   

4.
张海尔 《百年潮》2013,(4):47-51
父亲原名张耀才,1917年1月出生于福建省宁化县禾口乡立新村。1930年,朱毛红军途经宁化,父亲受到红军的影响,参加了儿童团和少年先锋队。一次,红军向正在放牛的父亲问路,他毅然给红军带路,八个月后才回家。在这八个月里,他暗自下定决心参加红军。父亲说,他那时懂得不多,只知道红军是穷人的队伍。1931年7月,父亲终于背着祖母,悄悄地参  相似文献   

5.
我原名曾庆冠,祖籍是湖北省黄陂县。1922年3月5日在汉口出生。我的祖父曾梁府原在家乡种田。因生活难以维持,和祖母来到武汉。当过苦力,做过菜贩,摆过烟摊。后来经济情况稍好,开了一爿小百货店。他们有三个儿子,一个女儿。我的父亲曾觉先是长子。我的两个叔叔在私塾读了几年书。只有我父亲热衷学习,而且由于祖母的偏爱,受到正规的学校教育,一直到大学毕业。我的母亲姓段,出身于农家,很早就由煤的之言与父亲订了亲。她嫁过来时,父亲正在大学念书。那正是“五四”运动时期,父亲受到了时代潮流的影响,对于这种包办婚姻不满。大约…  相似文献   

6.
难忘的岁月     
光绪十六年(1890)年农历十二月初三, 我出生于无锡胡埭西溪大听上一个贫苦的百姓家庭. 我的祖母在我父亲两岁时就去世了, 祖父在我父亲十四岁时在逃难的路上突发急病而亡, 父亲在本村村民的帮助下把祖父安葬在异乡义塚,尸骨都没能带回家.  相似文献   

7.
王若飞自传     
我于一八九六年生于贵州安顺城内一个地主家庭中。亲祖母早死。只在五岁前,我是九十多岁的曾祖父最宠爱的小孩。自曾祖父死后,庶祖母即将我父亲逐出(她偏爱其亲生的伯叔)。我母被留作磨房推磨与厨下烧饭工作,而我与妹妹则成了祖母伯叔每天拳打脚踢的东西。七岁时才被齐生舅父接到贵阳(连同母妹一块)。我父亲当时流浪各地,自己衣食都照顾不过来,所以我童年时代,完全是在舅父家中养活长大的。我舅父家庭也很清贫,完全靠教书过活。他创办达德学校,我即在该校读书(这个学校现在已有三十七年历史,有学生一两  相似文献   

8.
我家住在印江县板溪区凉水乡宁家坪。全家七口人:祖父、祖母、父亲、母亲、我和两个妹妹。原有三亩水田两亩旱地,一家人起早贪黑,勉强能够糊口。庚午、辛未两年大旱,庄稼颗粒无收,只好吃糠咽菜,逼得父亲狠着心肠把田地卖给了邻村旧寨坝的大地主吴德兴,得到一百一十块大洋。当时大米卖五块大洋一升,全家人赖以活命的田地只能换两百斤大米,维持不了多少日子。父亲便把这笔钱留给祖父祖母养命,到思南塘头给人家当长工去了。母亲带着两个妹妹,  相似文献   

9.
1934年11月10日,我父亲桂遇秋出生于黄梅县今杉木乡桂畈村一个农民家庭。他自幼天资聪颖,刻苦勤奋,过目成诵。由于家境贫寒,他的三年私塾是靠祖母编织妇女发网和父亲收荒支撑读出来的。“一去二三里,村村湾湾都唱戏”的农家生活,赛歌、对歌、  相似文献   

10.
冯真 《百年潮》2001,(8):56-61
我同父母亲相处的日子并不多,父亲又是一个寡言的人,很少讲有关自己的事。我两岁半就离开了父母亲,到广东老家由祖母照料生活,抗战期间在上海与叔叔乃勤一家相依为命。直到1946年父亲到上海,我们才有较多的接触。建国初期,我们虽都在北京,但每次相互见面都是来  相似文献   

11.
1990年12月,我意外地收到台湾二姑丈的来信,并得知他近期来武汉会亲的消息,我顿时有了说不出的喜悦.我父亲是台湾台南县人,1943年他22岁时离家赴日本谋生.1953年他和我母亲带着我们4个儿女,从日本回到了祖国大陆,定居武汉.听父亲讲,我祖父36岁时就因病去世,祖母身体很好.父亲有一个哥哥,一个姐姐,三个妹妹,一个弟弟.父亲离开台湾时,他的哥哥、姐姐和两个妹妹都已结婚.1974年父亲在武汉病逝.  相似文献   

12.
1896年10月11日(清光绪二十二年农历九月初五),王若飞出生于贵州安顺北街一个号称“北城王”的家庭,取名运生,号继仁。王若飞对这个家庭有明确的看法,他说:“我于1896年生于贵州安顺城内一个地主家庭中。亲祖母早死,只在五岁前,我是九十多岁的曾祖父最宠爱的小孩。目曾祖父死后,祖母即将我父亲逐出。(偏爱其亲生的伯叔)。我母被留作磨房推磨与厨下烧饭工作。而我与妹妹则成了祖母伯叔每天拳打脚踢的东西。”1904年,黄齐生亲赴安顺,仗义将小外甥王若飞接到贵阳(随后也将母妹接来)。王若飞对舅父此举也一生铭记不忘,他说:“…  相似文献   

13.
胡婷 《民国档案》2013,(2):97-102
邮政财务管理制度自近代中国邮政创办时就已建立,涵盖邮政财务管理和财务监督。随着财务组织的变迁和发展,中华邮政在财务管理方面积极推行财、会分立的"二元化"管理体制,切实遵循"统收统支""分层负责"两大原则,在财务监督方面严格执行"稽核制度"和"巡员制度"。中华邮政财务管理制度的日臻完善和严格执行,有力地促进邮政经济的好转,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邮政的近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14.
1937年八一三事变后,上海许多爱国热血青年在党的领导下投身到抗日洪流之中,我们的父亲就是这其中的一员。父亲张于道,字南明,1911年生于江苏省南汇县新场镇(现上海市浦东新区新场镇)的大户人家,家境富裕,而父亲又是大家族中的长房长孙,父亲名下的"长孙田"就有近千亩,父亲是含着金块出生的。  相似文献   

15.
我是湖北宜昌人。1941年我在湖北省立第七高级中学毕业时,正值省邮政管理局首次招考邮务佐,我报名参加了考试,结果被录取,随后供职于湖北邮政管理局(位于当时鄂省政府所在地恩施)。1943年省邮政管理局招考乙等邮务员,我又被录取,分发到巴东一等邮局会计组担任会计。抗日战争以前,全湖北仅武昌、宜昌、沙市三所一等邮局。抗战初期,战局紧张,武昌局迁到恩施,宜、沙两局并入巴东局。1945年8月日军投降,月底我即随巴东邮局局长杨其蓥、秘书组长唐必键、工友陈瑞生等5人乘坐邮政专船(船上还有省邮政管理局局长许季琦…  相似文献   

16.
父亲张海澄于1888年出生于一个衰落的书香世家。祖父因科举未中,郁郁早亡,伯父只得去当店员,菲薄的收入难以维持7口之家的温饱生活。祖母不得已,有时只好叫年幼的父亲拿着米袋去向亲友赊借。父亲9岁才免费进入祖父一位朋友的私塾读书,条件是为老师泡水、扫地。第二年,父亲的一位舅公在上海南洋公学(即交通大学前身)教书,出于关怀,带父亲到上海读小学,借住在一个庙里,晚上没有灯,只能用鸡蛋壳放点豆油用灯草点燃照明。父亲经常通宵达旦地读书,每日清早洗脸时,两个鼻孔都是黑的。贫苦的童年激发和培育了父亲立志读书、上进的决心。他刻苦勤学,…  相似文献   

17.
正一1915年,朱仲丽出生在湖南。她的父亲朱剑凡与杨开慧的父亲杨昌济同在日本东京弘文学院留学,两人很谈得来,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朱仲丽的祖父是清朝的兵部尚书,家有良田万亩,众多房屋。朱仲丽的祖母并非正室,在家中没有地位,常常受了欺负还要忍气吞声。朱剑凡眼见母亲受封建制度之苦,心中为母亲  相似文献   

18.
呜呼,父亲     
曾祖父三子一女,都以务农为业。大祖父一子二女,二祖父四女无子,祖父行三。父亲在兄弟姐妹五人中居长,按照当时农村规矩,出继二祖父基业。不幸的是,1930年暮春二祖父以38岁壮龄暴病而逝,同年暮秋二祖母也因难产去世。在这种情况下,15岁的父亲与母亲成婚,...  相似文献   

19.
籁辰 《文史月刊》2012,(1):21-21
郑板桥三岁的时候,母亲汪氏积劳成疾,抛下小板桥,撒手人寰了。板桥祖母年迈,板桥幼小,毫无持家能力的父亲郑立庵忙于私塾教学、养家糊口,汪氏病逝,使郑家陷于困顿之中。在这关键时刻,板桥祖母的丫鬟费氏挺身而出,撑起了这个家。她一边侍候老祖母,一边担负起抚育小板桥的重任。  相似文献   

20.
正1925年8月19日,王尽美告别人世,时年27岁。王尽美去世后不久,其祖母和妻子先后病故,只剩下老母带着两个幼子。生活之凄苦是可以想到的。王乃征、王乃恩在后来的回忆中写道:"父亲去世的时候,我们都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