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范小慧 《黑龙江史志》2013,(19):319-319
瞿昙寺回廊壁画别具风采,画面展现了丰富的艺术要素。每一幅画面各具特色,通过对具体画面内容及形式的分析,就可归纳出它们所蕴含着的共同的艺术要素,有的画面整体的体现出其艺术要素的高超,有的则在细微处体现这一特点,本文主要从回廊壁画艺术的线条、色彩与空间构图这三方面分析其艺术手法的精湛与神妙。  相似文献   

2.
由浙江大学和浙江省文物局共同出版的《宋画全集》收编了海内外的宋画精品1500多件,汇集了古今中外具备较高学术、研究价值的宋画文献数据,是迄今最权威、最完整的宋画编纂集成。该书中收录了美国大都会博物馆所藏的《吕洞宾过岳阳楼》画作,此为该画作首次见于国内著录。本文作者试图以画面形式内容为基础,从吕洞宾和岳阳楼的传说内容与画面内容的对比,画面中建筑人物等景物的内容和笔墨特色以及鉴藏印的辨析等角度对该画作进行比较全面的分析。  相似文献   

3.
任未名 《东方收藏》2022,(7):123-125
疏离感是现代城市生活中的普遍现象,常用来指代人与人之间陌生、疏远的关系。本文试从绘画的角度来阐释疏离感的概念。受身处时代和心境变化的影响,有些艺术家常常会创作出带有疏离感的作品,画面流露出内心深处的情感。疏离感在绘画中有很多表现形式,如风景画、人物肖像画,以及别出心裁的画面形式语言等都可传达这一情感。本文通过解读几位相关艺术家的作品,分析其画面内容、形式语言等方面的呈现与作品孤独氛围之间的关系,从而探讨疏离感在绘画创作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4.
郭建明 《丝绸之路》2012,(16):103-104
色彩的组织结构问题在众多的艺术形式关系中起着重要作用,如何组织出具有形式美感的色调是进行艺术创作的重要方面。通过对形式要素的各种关系进行分析、研究,发现绘画形式要素本身色彩关系的组织处理、感觉表现的高下影响着艺术形式美感,对在理论上分析色彩的关系、对比、调和有着重要意义。本文旨在探讨色彩的组织结构问题,即在众多的关系中,色彩是如何起作用的,如何组织出具有形式美感的色调。  相似文献   

5.
于胜男 《东方收藏》2022,(2):126-128
构成一幅画面的基本要素有很多,画面构成对画面的呈现起着基础性作用,画面的语言转换与表现手法都将是服务于画面的内容,即形式服务于内容。形式有很多种,同一形式又可以对应很多个内容,内容将决定形式的手法,不同主体对展现形式的处理手法不尽相同,都旨在表现画面的内容,并通过隐喻的手法传递画面背后的深层含义。画家通过画面表达自己的内心,为观者呈现现实或虚构的场景,思想上的解放也为艺术的发展打通了道路,更多的画家借助绘画来表达自己的情绪与愿望,画面的形式也更加的丰富多样。随着人类的不断进步,对画面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形式与内容的结合便更加的重要,一件艺术作品一定要有它内在的含义,能够引人思考,内容有所指,才称得上是一件具有生命力的作品。  相似文献   

6.
德治 《旅游纵览》2014,(10):90-93
<正>二、形态感形态感是指画面中主体物像、形状、姿态给读者的印象感受。1.形态感的作用画面主体是表达作品主题思想的核心,其形态感是表达作品主题内容的语言形式,是生成画面感染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态感能给人以或美或丑、或平衡或倾斜、或整齐或参差、或静止或运动等感觉。  相似文献   

7.
壁画作品中,具有尚儒精神的画面在形式方面有着共同的特点。这类壁画以儒家美学标准为核心,在画面上呈现出充实之美,在构图上体现着"秩序",在色彩上追求着绚烂。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迄今所知年代最早的壁画墓河南永城柿园西汉梁王墓为中心,着眼于丧葬习俗本身的连续性,分析该墓壁画与早期葬具装饰的传承关系。进而从题材、观者等角度入手,讨论墓葬壁画出现的动因及其功能。认为壁画与墓葬建筑、随葬品等都是丧葬观念的体现,丧葬观念中难以用其他形式来体现的升仙等内容,最适宜以绘画的形式展现出来。文章还认为柿园梁王墓中出现壁画是一个特例,与诸侯王丧葬制度之间没有必然联系。  相似文献   

9.
世间一切事物的美都体现在内容和形式上。 美的形式与形式的美是一般与个别、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形式美可以脱离美的内容而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外形的美虽然不可能改变美的内容.但有助于美质的显示。志书形式不外乎有两种涵义。一是方志的物化形态,一是方志的结构形式。方志丰富的内容由文字记录下来。以合适的载体出现,这是其物化形态。  相似文献   

10.
德治 《旅游纵览》2014,(3):88-93
在摄影造型实践中,画面色调的确定,要根据所表现的主题思想内容、主体物象特征和要表达的感情等因素来考虑,色调不是五颜六色的平均对比,而是通过大与小或多与少而形成的色彩倾向,这种色彩倾向称为画面的“主调”,也叫“基调”。它的选择和确定过程就是所谓的画面“设色”。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说:“色彩的感觉是一般美感中最大众化的形式。”黑格尔说:“颜色感,应该是艺术家所特有的品质。”我国古代许多有成就的诗人词家在他们的作品中,巧妙地运用色彩美,成功地构置成绚丽的画面与动人的意境,因而获得广大读的喜爱与称誉。其巧妙运用色彩之方法,计有以下六种:  相似文献   

12.
唐卡是藏族文化中所独有的一种绘画艺术形式,其题材内容涉及藏族的历史、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等领域,可以称得上是藏民族的百科全书。本文将从《无量寿佛》大唐卡的画面内容及材质入手,了解唐卡的起源与历史、制作与类型,从而探究唐卡画面的象征意义,重新审视宗教信仰对藏文化区域的人民审美形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日本奈良传香寺藏南宋刊《法华经》卷首印画,表现了《法华经》共十五品中30个有榜题的画面[1]。以卷首画的形式来表现诸多经变场面且画的内容比较特殊,是以往印经画中不多见的。这种经变画可资比较的有相关的两宋印经卷首画、插画和敦煌石窟壁画、石刻。但此本与其他不同,两宋其他印经卷首画或插画通常表现的是众人围绕佛说法的独幅画面,敦煌隋代以来至归义军时期流行的法华经变画、麦积山石刻法华变各有不同的重点图像。本文通过与同期或北宋时期以及敦煌壁画的对比,解读了南宋时期这种《法华经》印画不同于其他绘画形式的宣教重点和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14.
周鹏  郭芙蓉 《南京史志》2023,(16):66-67
<正>绘本是文字、图画为主要叙述语言的重要教育载体,具有很强的叙述性、艺术性和教育性。在幼儿园语言教学中,教师要结合绘本的特点,引导幼儿通过观察画面细节猜想后续内容,根据画面内容复述故事,结合音乐和游戏丰富语言学习的过程,支持前阅读、前书写,丰富阅读形式,从而激发幼儿的兴趣,强化语言活动的教学效果,提升幼儿的语言素养。  相似文献   

15.
根据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编制的《岩石艺术:申报前指南》,左江花山岩画与现有岩画世界遗产及国内外其他重要岩画遗产对比研究表明,左江花山岩画具有独特和显著的自身品质,值得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从岩画自身品质的原创性、典范性与稀缺性及数量维度看,花山岩画以其"蹲式人形"为基础符号的独特图像表达系统,统一而艰险的作画位置,以及大规模的画面和岩画数量,在世界岩画遗产中占有突出地位。从岩画所处的环境来看,花山岩画的作画点是先民精心选择的结果,与江水、群山及台地构成了一个独特的祭祀场,在世界范围内也十分罕见。关于岩画的文化内涵,花山岩画的作画人群单一,形式统一,在700多年这个相对较短的历史时期内,集中记录了当地骆越人的祭祀场景,是对这一人群信仰体系和社会生活的独特见证,也是青铜时代晚期至铁器时代早期岩画的杰出代表。  相似文献   

16.
试析汉画中的蟾蜍李真玉在目前已出土的许多汉代画像中,蟾蜍的出现形式多种多样:有的为女蜗手捧月亮的象征;有的在天文画像中以同阳乌相对应的动物出现;有的则单独处一画面;有的是和西王母、玉兔、桂树等传说中的仙界灵物同一画面等。对于蟾蜍在汉画中以不同的形象和...  相似文献   

17.
博物馆的艺术设计工作者,在工作中经常碰到内容与形式、主要与次要、调和与对比、统一与变化等诸方面的矛盾,而在解决这些矛盾时又颇感棘手。难点在于他们之间既对立,又统一,彼此又互为依存的条件。对这几个陈列工作中的关系问题,我谈  相似文献   

18.
德治 《旅游纵览》2008,(10):26-29
意境是美学概念的关键词,有人认为作品中真景物与真情感的完美结合为意境。视觉艺术的构成是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结合。一幅好的摄影作品,除了画面形式感强比较好看,还应具有情节性和思想性,从而产生感染力。  相似文献   

19.
王冠伟 《神州》2011,(2):80-80
电脑美术的发展已涵盖了实用艺术和纯艺术范畴的各个领域。从平面的静态画面,到三维的动态画面,以及雕塑、版画、壁画到水彩、油画。无处不体现着电脑美术的巨大魅力和强大的生命力。在美术创作领域中,数字美术这一新的艺术形式,也吸引了众多的美术师。本文旨在对传统美术与数字美术的发展及其类型上进行一定程度的探讨。以便今后更进一步深入的研究相关理论。  相似文献   

20.
《文献》2020,(3)
国家图书馆藏有一批清代到民国的佛教山岳舆图,版本珍贵,涵盖面广,较全面地展现了这一时期佛教山岳舆图的发展情况和艺术特色。总的来说,清代以来的佛教山岳舆图主要包括两类:一类为世俗性舆图,它们多是绘制精美、画面整饬的官绘本,供帝王观赏或巡行指路所用;另一类为宗教性舆图,此类图像往往出自名山寺庙,流传广泛,版本众多,甚至衍生出一些内容粗糙、体现一定民间艺术色彩的简本。它们不仅仅是指示道路的实用性舆图,更是"神圣空间"的再现,是人们想象、朝拜圣境的桥梁。图中佛国和人世的交织与融合、山景和圣境的消长、文本和画面的相得益彰,展示出与世俗性图像相异的空间构造方式,呈现出浓郁的宗教色彩,成为我国传统山岳舆图中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