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鸦片战争前英国在华治外法权之酝酿与尝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鸦片战争前中英司法冲突主要表现在对凶杀案件的审判与执行方面。从18世纪末开始,来华英人就利用其海上强权,规避中国的司法管辖,并宣称中国相关法律和司法制度不可接受,在欧洲通行的国际法准则也不适合于中国,为建立在华治外法权制造舆论。英国政府从1833年开始立法酝酿,为在广州地区建立具有刑事、海事及民事管辖权力的法庭进行准备,驻华商务监督义律积极推动这一进程。1839年7月,义律擅自宣布建立英国在华法庭。鸦片战争后,英人以不平等条约为基础,最终完成了建立在华治外法权的法律程序。  相似文献   

2.
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英国侵略军方面,出现了两个义律。一个是查理义律charles.Elliot(一八○——一八七五),一个是乔治义律George-Elliot(一七八四—一八六三)。他俩个是堂兄弟,自然是同姓——都姓义律,按西方习惯,姓在名的后面,当时的翻译人又依照中国姓在名之前的习惯,把他俩都译作义律,混淆就从这发生。以后为易于区别起见,曾有人把查理义律称为义律,把  相似文献   

3.
权力与体制:义律与1834-1839年的中英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834年的律劳卑事件是中英双方争夺交往规则制订权力的一次较量。这一事件不仅体现了清朝政府坚持的对外交往体制,也明确了英国政府在对华关系方面的体制。1837年,英国驻华商务监督义律为打破僵局,在英方交往原则上向清政府和广东地方当局作出让步,实现了以英国官员身份驻省的计划,但未能得到英国外相巴麦尊的批准。义律的行为,既反映了他的对华关系主张,更是其力图巩固和扩张英国驻华商务监督机构权力的产物。为了实现这种愿望,在1838—1839年,他通过鸦片问题使自己成为中英关系舞台的中心人物。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近代史上,澳门这块特殊的土地,和祖国内地的命运紧密相联。早在鸦片战争时期,林则徐就将澳门作为禁烟和反抗外来侵略的重要阵地,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足迹。 1839年3月10日,林则徐作为钦差大臣到达广州,厉行禁烟。当时的澳门,是鸦片的集散地之一,也是鸦片贩子从海外进入内地的渠道。18日,林则徐责令外国商人尽数呈交鸦片,并禁止一切外国商人离开广州前往澳门。英国商务监督义律唯恐中国官府前来缉捕藏在澳门的英国奸商,于22日请求澳门总督委黎多保护在澳的英国居民。  相似文献   

5.
香港开埠以来英人经济与华人经济的对比研究李一平香港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神圣领土。1841年1月26日英国人义律率军武力侵占香港岛,翌年8月29日英方强迫满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香港被英国侵占至今已150多年。回顾这段时间香港社会经济的发展历程,尤其是...  相似文献   

6.
义律(CharlesElliot,1801-1875)于1834年随英国首任驻华商务监督律劳卑(WilliamJohnNamer,1786-1834)来华,1836年升任驻华商务监督,1840年2月与其堂兄懿律(GeorseElliot,1784-1863)一起被任命为英国政府驻华全权代表,负责军事与谈判事宜。可以说,他是英国发动对华战争的关键人物之一。但多年来,由于资料的缺乏,义律与鸦片战争的关系没有得到足够重视。令人高兴的是,胡滨先生翻译的《英国档案有关鸦片战争史料选译》给我们提供了研究方便。该资料收录了英国驻华代表与其政府间自1834年1月至1842年4月间的重要往来函件…  相似文献   

7.
春秋国际法是一个跨学科的课题,既涉及先秦史的内容,也与国际法、中国法制史息息相关。本文以春秋时期的历史史实为依据,吸收现代国际法的理论,对否认春秋时期存在国际法的各种学说进行驳斥,具体分析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对春秋国际法的存在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解析,认为春秋时期确实存在某种意义上的国际法。  相似文献   

8.
宣称战争因某种道德理想而展开是一次大战的显特征,国际法、平民权益特别是妇女儿童权益保护就成了区分和衡量战争正义合法与否的标尺。英德关于非人道作战方式的合法性争执凸显出国际法存在的严重缺失及其在宣传战中作用的有限性,而侵害最易成为战争受难的妇女儿童权利便成了宣传战中最能调动舆论情绪、最易产生宣传效果的主题,这也是英国适时将宣传战主题从德国违反国际法切换到德军大规模强暴妇女儿童上来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英国强占香港岛与所谓“穿鼻条约”刘存宽(一)1841年1月20日,中英鸦片战争正在进行之际,英国“驻华商务监督兼全权大臣”、海军上校义律(CharlesEliot)突然于澳门发布一份题为《给英国女王陛下臣民的通知》的公告,声称他与清政府钦差大臣琦善“...  相似文献   

10.
1841年1月20日,中英鸦片战争正在进行之际,英国“驻华商务监督兼全权大臣”、海军上校义律(Charles Elliot)突然于澳门发布一份题为《给英国女王陛下臣民通知》的公告,声称他与清政府钦差大臣琦善“达成了初步协议”,“协议”中除了赔偿英国烟价600万元、开放广州贸易等内容外,还规定“将香港岛和港口割给英国”。  相似文献   

11.
林语堂在《语丝》时期的思想倾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玲 《史学月刊》2005,4(11):33-37
林语堂1923年从欧美留学回国后,即以《语丝》为阵地发表了三十多篇文章,开始崭露头角。受鲁迅和语丝派的影响,林语堂的思想越来越激进,他关心和支持政治运动,同情和歌颂学生运动,同时对军阀、政客、官僚进行无情的抨击,对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中国国民性给予深刻的解剖和有力的批判,显示了林语堂强烈的社会关怀和要求改变现状的革新进步倾向。《语丝》时期是林语堂思想最激进的一个阶段。  相似文献   

12.
林林是我国老一辈著名的外交家、书法家和诗人。青年时代留学东瀛,在日本参加左翼文艺运动,进行诗歌的翻译和创作活动。抗日战争爆发后,积极投入到反法西斯的斗争之中。解放以后林林先生长期从事外交和对外文化交流工作,并潜心研究日本文学,尤其在俳句的翻译和汉俳的创作方面有特殊的贡献,他在20世纪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是无人可取代的。本文主要从诗人、战士、使者、学者几个方面对林林先生的生平和创作活动进行介绍和评价。  相似文献   

13.
论文分别从中美文化和宗教信仰的角度分析了林书豪成功的文化因素和中华传统文化对其产生的影响。认为:在美国极致个人主义文化熏陶下,林书豪实现了"美国梦",但美国的极致个人主义同时也对林书豪造成了一定的压力与负面影响;在林书豪取得成功的道路上,中国文化同样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移民而言,他们所具有的双重文化认同,对他们的生存发展,不是障碍,而是助力。  相似文献   

14.
马勇 《安徽史学》2011,(1):44-56
新文化运动被视为中国的文艺复兴,是整个民族精神的重新整理。在这个运动中,即或有不同意见,但在重新振兴民族精神、重建文化体系方面,实际上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反对派。换言之,在新文化运动中虽有左中右的区别,但大体上说他们都是新文化运动中一个分子,只是在某些问题上偏于激进或偏于保守,偏于守成或坚守中立。新文化运动中新旧冲突是存在的,但其性质可能并不像过去所估计的那样严重,新旧人物在某些观点上的对立、冲突和交锋,很可能只是朋友间的交锋与交集,其程度也不像后人所感觉所想象的那样严重。他们的交锋与交集,其实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新中有旧,旧中有新,没有绝对新,也没有绝对旧。本文重新解读的林纾,就是这样一个人物。传统评价将他推到新文化运动的对立面,显然是一种政治考量,并不是历史本真。真实的林纾,不仅在新文化运动的谱系中占有一席之地,甚或可以说是新文化运动的前驱者之一,他并没有刻意站在新文化的对立面。  相似文献   

15.
Abstract

Once ostracized and relegated to a mere marginal position in the history of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Lin Shu 林紓 (1852–1924) has now become an important and relatively well-known figure. This paper summarizes existing research on Lin Shu's translations and the controversy between the vernacular and the classical language, emphasizing the achievements of Chinese and Japanese scholarship during the past century. For practical reasons, results have been divided chronologically into four categories: (1) Criticism of Lin Shu before 1924; (2) Early Chinese Scholarship (1924–1935); (3) Late Chinese and Early Japanese Scholarship (1935–1960); (4) Renaissance of Studies on Lin Shu outside China (1960–2000). This periodization is supplemented with a brief excursus on the current state of Lin Shu studies.  相似文献   

16.
林志纯先生去世了。我们失去了一位好的老师。 林先生的一生,像是一炉精神的活火,在长近一个世纪的时间里发光、发热,不断给予他的学生和后辈们以启发和激励;现在先生安息了,然而火尽薪传,先生的志业且将不朽。  相似文献   

17.
林则徐与新疆史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则徐不但是近代伟大的爱国者和民族英雄 ,也是研究清代新疆史地的杰出代表。本文着重探讨了林则徐在谪戍新疆时期 ,通过日记、信札、诗词、奏折与杂录等形式开展新疆史地研究的情况 ,内容涉及新疆的历史、道里、形胜、古迹、地名、环境、物产、驻防、屯田和新疆人民生活等。其研究能发前人所未发 ,独树一帜 ,体现了林则徐注重文本与实地结合 ,经世致用和深刻思想性、预见性等多方面特点。  相似文献   

18.
ABSTRACT

A curious aspect of the First Opium War was the circulation among Chinese officials of two claims made about British soldiers, instigated by Commissioner Lin Zexu: their uniforms were so tight that if they were to stumble they would not be able to get up again; and, the men were “like fish,” thus able to function well at sea, but not to fight on land because they had become so used to the pitching and rolling of their ships. This article examines the extent to which these notions took on the quality of wartime rumors, and how they spread beyond generals and officials and into the general population. It considers the way in which the rumors functioned in different ways and at different levels of society, taking on different constructions of meaning in multiple social and political domains.  相似文献   

19.
林徽因是我国杰出的建筑师,探索中国建筑的民族形式是她一生的追求。新中国成立后。林徽因参与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并且在设计过程中作出了重大贡献,完成了她探索中国建筑民族形式的实践,体现出了不可替代的中国风格和中国气魄。  相似文献   

20.
2007年11月14日,史学大师林志纯先生在福州与世长辞,享年97岁。 林先生学究天人,贯通古今中外,是中国世界古代史学界的元老和泰斗,为建设中国世界古代史学科,创建中国世界古代史研究会和东北师范大学世界古典文明史研究所建立了卓著的功勋,获得了全国世界古代史学界同仁的尊敬和爱戴。在此,谨代表中国世界古代中世纪史研究会向林先生表示崇高的敬意和深切的怀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