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农民、地主的构成观察中国古代社会形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社会形态的历史 ,人们一般以生产方式的状态来做判断。对于战国秦汉至明清 (鸦片战争以前 )时期的社会 ,大多认为农民与地主阶级建立一种生产方式 ,形成封建社会形态。这两者间的矛盾是社会主要矛盾 ,相当于欧洲中世纪农奴与领主时代的社会形态 ,这种似乎是定论的见解 ,如今令人生出某种疑问 :只有佃农才同地主构成生产关系 ,佃农能是农民的代名词吗 ?它能概括所有的农民吗 ?社会主要矛盾是所谓的农民与地主的矛盾吗 ?对此 ,我们首先应了解农民的构成及其社会关系。认识农民的成分 ,要从生产关系与等级结构诸方面作分析。所谓农民 ,是指…  相似文献   

2.
袁靖 《南方文物》2014,(1):54-57
<正>历史唯物主义强调,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在考古学研究中探讨生业和社会的相互关系是一个十分有意义的学术命题。笔者认为,生业主要是指当时的农业和手工业等,而社会则涉及当时的整个社会结构和精神文化。中国古代不同地区的生业特点及其发展演变轨迹在一定  相似文献   

3.
生产力标准,作为历史唯物主义的中心内容,其蕴含的高屋建领的理论破斥力和摧枯拉朽的现实震撼力,在新中国50年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艰辛求索中得到了正反两方面的充分论证,本文拟就此略呈浅见。一、生产力标准与中国现代化建设新道路的井辟用什么标准来衡量社会进步与否?这是历史唯物主义所要回答的一个基本问题。标准有两个:一是生产力标准,一是生产关系标准。生产关系标准是直接标准,生产力标准是最终的或最高的标准。马克思指出:“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密切相联,随着生产力的获得,人们改变自己的生产方式,随着生产方式的改变,人…  相似文献   

4.
本文试用生产力要素对生产力的影响 ,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的影响和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影响来分析中俄两国经济和政治的发展 ,希望有助于提高对中国的改革目的和方法的认识。一、生产力三要素对生产力的影响1 中俄两国的劳动力对生产力发展的作用在不同的生产方式下 ,劳动力对生产力发展的作用是不同的。人口数量直接影响劳动力数量。人口多对农业经济发展利弊相抵 ,但对工业经济发展不利 ,却又对后工业经济发展无不利。(1)在农业时代 ,人口数量与农业总产出呈正比 (灌溉农业的人口对土地的比例比畜牧农业大 )。人口增长常常超过农业增长。农…  相似文献   

5.
正社会形态,或曰社会性质,是对一个社会经济基础及上层建筑的概括和最本质的说明。对于某个地区某时段社会形态的探究,涉及到这个地区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方方面面。以此缘故,有关中国古代社会形态的讨论历来受到学者的高度关注。自20世纪30年代以迄今日,这样的讨论曾有过三次较大的高潮。一次是在30年代初期,那次讨论促成了中国第一批马克思主义史学家的诞生。第二  相似文献   

6.
近百年来社会形态讨论的各种观点均映射着时代发展、现实政治与史学研究的关系,深化了对中国古代历史属性的认识。其不足或是以既定的理论框架解释历史事实,或者将某一种或者是某一时期的社会关系、制度等同于社会形态。科学之道是要在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统一、历时性与共时性相统一的前提下,从经济基础入手、在总体上把握历史发展的客观过程及其逻辑关系,从而把社会形态研究推向深入。  相似文献   

7.
生产方式≠社会形态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生产方式≠社会形态何顺果在一些著述中,人们常常把“生产方式”与“社会形态”混为一谈,以为生产方式就是社会形态或社会形态就是生产方式,进而把某种生产方式的产生看成就是一种新的社会形态的形成,或新的社会的形成。我猜,这多半是受了马克思此段论述,确切地说,...  相似文献   

8.
城镇劳动就业与中国改革的发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劳动就业不仅是现代社会必须解决的基本问题之一,也是社会改革的推动力。20世纪70年代末的中国城镇劳动就业就是如此。中国政府通过改革的方式顺利解决了当时严峻的就业问题,为社会的发展和进一步改革创造了稳定的环境。这一实践增进了人们对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的认识,加深了人们对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相互关系的理解,为中国经济体制的改革奠定了一方面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分层研究社会形态兼论王权支配社会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关于中国历史社会形态问题 ,几十年来大多是围绕着一个“定势”做些“加减”性的讨论。近年来有跳出“定势”的萌动。然而就我而言 ,尚未想从“定势”中完全跳出去 ,只想多少做些调整或修正。具体而言 ,就是分层次地把握社会形态。我认为有三个层次的问题 :其一是基础性的社会关系形态问题 ;其二是社会控制与运行机制形态问题 ;其三是社会意识形态与范式问题。这三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1 关于基础性的社会关系形态问题 ,我依然认为运用马克思主义有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理论所勾勒出的社会关系 ,从总体上看最贴近历史 ,或者说解释力最强。…  相似文献   

10.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当然是经济问题,但也是一个哲学问题。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必然涉及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包括哲学上层建筑的许多领域。一、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出发点邓小平建设有中国将色社会主义理论核心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邓小平深刻而准确地把握了历史唯物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的根本出发点。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人类的实践活动构成自己的历史,而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生产力是人类全部历臾的基础。与空想社会主义不同,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最现代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最终…  相似文献   

11.
文摘     
正确认识知识经济时代 知识经济时代也就是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代。知识经济时代生产力全球化、国际化的趋势为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生产关系创造了条件。对历史时代的把握,要注意克服两种片面性:一是只从技术社会形态来把握时代,只看到作为知识经济时代标志的,由资本主义首先发展起来的生产力和一部分生产关系是没有制度属性的,对资本主义有制度属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失去警惕,放弃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阵地,而沦为资本主义的附庸和被资本主义“同化”,被“和平演变”;二是只从经济社会形态来把握社会,只看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上  相似文献   

12.
志书反映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应着力写好经济部类,从总体看,首届志书经济类质量难如人意。首届志书对生产力三要素中的劳动、劳动资料的记述不到位。写好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以及在生产方式中起最终作用的生产力是抓住经济部类的关键。志书应重点记述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之间的调整和变革,写好经济制度、经济体制等方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代始炼铁及秦人用铁考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何时开始用铁,这一直是非常受学界关注的古史研究重大课题。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史学界讨论古史分期热潮中,何时用铁是争论焦点之一。那时在史学理论占绝对统治地位的学说是五种社会生产方式论,生产力决定生产方式,而生产工具又被认为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标志。  相似文献   

14.
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搞好经济建设,发展生产力是首要的中心任务。地方志是国情、地情的载体,新编方志如何记述生产力的发展?笔者对此谈些个人的见解。 认识记述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性。我们编写的社会主义新方志,是为四化建设和两个文明建设服务的。因此必须反映一个地方或一个区域自然与社会的历史和现状,为党政领导提供决策的依据。新方志记述内容应以经济为主,这是因为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由初级阶段向共产主义过渡,取决于生产力的进步和高度发展。  相似文献   

15.
亚细亚生产方式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学的重大理论问题之一,也是马克思社会形态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于这一理论概念内涵的理解,大体可以分为五形态体系内说和五形态体系外说。五形态体系内说的原始社会说,更切合马克思社会形态学说史的实际。亚细亚的原始所有制以及由此构成的亚细亚生产方式,是东西方都曾经历过的人类社会的早期阶段。中国原始聚落共同体所有制,是亚细亚的所有制的最古老形式之一。从中国原始聚落形态的角度研究中国文明起源的路径,更切合马克思关于生存方式决定文明起源路径的思想,也印证了亚细亚生产方式为原始社会说。  相似文献   

16.
关于仰韶文化的社会性质,曾一度是考古界讨论的中心课题之一。多数同志认为它是属于母系氏族社会,而且已经达到了母系氏族公社的繁荣时期;也有个别同志认为当时已进入了父系氏族社会。要解决这个问题,正如吴汝祚同志所说的,应该探索当时社会上是妇女还是男子在生产中占有主要地位,分析仰韶文化的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以及从家庭婚姻形态方面去了解谁是这个社会组织中的主要人,这是解决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1927年至1949年,在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的民族民主革命中,革命战争作为上层建筑的活动,也受到经济基础状况的决定性影响。中共对这个原理的认识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获得了丰富而深刻的经验和教训,而在1949年以后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这些经验教训更显得特别珍贵。本文试图从发展经济方面作一历史的回顾。  相似文献   

18.
提到两汉的社会性质,人们往往从不同的方面和角度阐述自己的论点。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在谈到不同的社会制度时,首先从生产资料的生产者在生产关系中所处的地位出发阐明问题。笔者一向认为无论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各方面看,两汉都已经是封建社  相似文献   

19.
西汉末年,曾经发生了严重的社会危机。学术界有一种意见,认为西汉末年发生社会危机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地主阶级“疯狂地兼并土地”。这种意见是值得商榷的。一、西汉封建生产方式的发展以农奴劳动为主导因素的社会生产力与以封建主占有生产资料、不完全占有农奴的社会生产关系所构成的统一体,就是封建生产方式。西汉封建生产方式的特点:一方面是雇农、佃农和半佃农(即半自耕农)的劳动与主要生产资料——土地相结合,所形成的社会生产力;另一方面是地主、皇室占田“亡限”,采用“取佣”或“分田劫假的方式剥削雇、佃农和半佃农。西汉的雇农、佃  相似文献   

20.
丁哲 《收藏家》2012,(9):27-30
春秋战国时期,是古代玉器发展史上一个极其特殊的阶段。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此期的社会生产方式、社会经济基础、社会组织关系、国家政治制度、社会意识形态,以至于普通人的日常生活,都处于急剧的变动之中。这种“古今一大变革之会”,导致了列国争雄,诸侯称霸的混乱局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