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试析张东荪“社会主义的民主主义”理论左玉河张东苏(1886-1973),字圣心,浙江杭县(今杭州市)人。辛亥革命后便积极活跃于民国政治舞台并提出"贤人政治"主张,五四时期挑起关于社会主义问题的论战并鼓吹"基尔特社会主义",30年代与张君励创建国家社会...  相似文献   

2.
钱玄同中西文化观研究李可亭在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史上,钱玄同是一个应该引起重视但至今尚未被重视的人物,他是五四时期的文化斗士,长期从事文化教育和学术研究工作,他的中西文化观有其独特的风格,卓然一家。试略论之。一对于中国传统文化,钱玄同的思想认识经历了由...  相似文献   

3.
从科学与人生观之争看后五四时期对五四基本理念的反思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君劢在 1923 年一次带偶然性的讲话究竟在何处以及怎样挑战了五四新文化人关于 “科学”的基本观念, 从而使后者不得不拔剑而起? 同时, 五四人心目中的 “赛先生”究竟何义? 本文拟通过考察分析 “科学”观念在后五四时期的演变来反观和反思这些问题。过去有些研究者对这次论战的水平感到失望,其实论战当事人之所欲言与这些失望者之所欲观未必一致, 迄今为止研究得最多的概念问题似尚不如影响青年学生更为双方当事人所关注。而由于时人对于 “科学”及 “科学方法”有着相当不同甚至带本质区别的理解, 为许多研究者常规使用的 “科学主义”这样一个高度概括性的西方抽象术语, 对发生在中国后五四时期的一次具体争论有多大的史学诠释能力, 也还可以讨论。  相似文献   

4.
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举,正是用人之际,张东荪却被“养起来”。从中央政府委员高位上直坠下来,成了无所事事的“闲人”,为政治奔波了大半辈子的张东荪,“馀痰难除遣入诗”,唯有作旧体诗词以自遣,自号“独宜老人”。一天,张东荪在书房枯坐,望着墙上的对联发呆,“风波旧忆横身过,世事今归袖手看”,这是梁启超亲笔所书。  相似文献   

5.
蒋本良 《百年潮》2007,(4):14-16
中苏公开论战经历了一个波折起伏的复杂变化过程。在论战的高峰时期,毛泽东先后提出了答复苏共对中共攻击“要十年规划”、“要准备论战二十五年、一万年”的打算。由此可见毛泽东对中苏论战的重视程度。  相似文献   

6.
杨晓婷 《黑龙江史志》2013,(23):121-121
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者与非马克思主义者的三次论战,其中"问题与主义"之争这次论战不但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确立,而且其中非马克思主义者的一些学说和观点也对马克思主义者产生了一些影响和启示。正是在这不断探索中,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才坚定地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7.
中国现代名画家陶冷月(1895-1985),青年时代,受“五四”新化运动和中西绘画交流的影响,便开始致力于中西融合的艺术创新,独创“新中国画”。以传统风韵和现代感融汇为一体的冷月画风,得到蔡元培、黄宾虹等化艺术界人士的高度评价,对中国画的革新发展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学界对于张东荪有着丰富的成果,但大都是从政治、哲学等方面来进行研究,很少涉及文化领域。张东荪是《时事新报》副刊《学灯》的初期主编,他的文化思想影响了其后的走向。本文以《时事新报?学灯》为视角来管窥张东荪的文化观,以期对其可以有更全面的了解。  相似文献   

9.
“五四”运动已经过去将近八十年了。八十年来,无论是东方或西方、中国和全世界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我国和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形势的发展和变化,对我国政治、思想、文化生活起过并还在起着重大影响的“五四”运动,应该有一个再认识、再估价的问题。近年来,对这个问题我有过一些研究和思考,现在我想把我的一些观点和看法简述如下,供对此问题有兴趣的学者专家参考,欢迎提出批评指正。对“五四”运动的评价,我个人认为不应因袭过去的陈说,将“五四”时期的文化简单看作是“文白之争”或“新旧之争”,因为这两个概…  相似文献   

10.
张东荪传略     
张东荪,原名万田,字东荪,辛亥前后曾用“圣心”作笔名发表文章,晚年自号“独宜老人”。1886年12月出生,祖籍为浙江杭县(今杭州市)。在父亲及长兄督责下,张东荪自幼受传统儒学的启蒙教育。 1902年左右,张东荪偶读佛经,为其中深奥的思辩玄理吸引,对哲学产生了浓厚兴趣。他曾回忆说:“我是十八岁读《楞严经》便起了哲学的兴趣。”又说:“我在十八九岁的时候曾信仰过佛教。”早年研读佛经,对他的思想影响较大。一方面养成了他对哲学的浓厚兴趣,培植了他苦思冥想的哲学素养,直接促发了他“以为非窥探宇宙的秘密,万物的根源不可”的“痴心妄想”。另一方面,为日后的哲学研究奠定了基础,佛学成为他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相似文献   

11.
一中国社会性质问题的论战,是在1927年中国革命转入低潮后开始的。但是,如何认识中国社会性质的问题,并不是从这时才争论起。如果向前追朔,早在“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这个问题就逐渐提出来了。中国的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努力用马克思主义的宇宙观来观察中国的问题,来认识中国的国情,对帝国主义的侵略,对中国  相似文献   

12.
何萍 《贵州文史丛刊》2011,(3):132+131-F0002,F0003
中国历史现、当代的冲荡阻折,使中国传统绘画受到潮汐般的不断冲击,其中,作为世界绘画门类中非常独特的山水画,冲刷最为严重。从五四时期“绘画革命”的融汇中西,到文革时期“革命绘画”的主题先行,使文人特殊精神状态外化的传统山水,在观念和技法上与传统断裂,题材也逼仄到了极小的范围。  相似文献   

13.
<正>国民党退守台湾后,台湾当局一些有识之士主张推行简体字,以利消灭文盲。1953年程天放任"教育部长"时,便成立过简体字研究委员会。到了1954年,台北发生了一场要不要使用简体字的论战。论战由五四时代的风云人物、时任"考试院"副院长的罗  相似文献   

14.
五四时期,随着西方各种思潮的输入,尤其是社会主义思潮的迅速传播,使新文化运动染上了明显的政治色彩。五四运动把胡适所希望的一个单纯的文化运动转变成一场政治运动,扰乱了他那为中国建立非政治的文化基础的梦想。但胡适并未放弃他的“思想革新”事业。1923年,在胡适主办的《努力周报》第48期上发表了丁文江的《玄学与科学》一文,从而在中国思想界展开了一场新科学与玄学的论战,参加这场论战的人分成科、玄两派,站在科学派一边有丁文江、胡适、吴稚晖、唐钺等,玄学派以张君劢为  相似文献   

15.
“五四”时期的整个思想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占有极重要的位置。“五四”时期标志著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但是,必须具体地而不是抽象地估价“五四”时期的思想运动。在当时,象这样的问题是重要的,例如:旧民主主义思想的传布情形及其作用;帝国主义阶段反  相似文献   

16.
陈独秀在五四新化运动中,高举民主与科学的大旗,用科学的思想启迪民智;在与其他学科的比较中,探讨了科学的本质;在与东方化派的论争中,揭示了科学的人精神;在“科学与人生观”的论战中,展现了科学与人生观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文摘长廊     
《巴蜀史志》2005,(6):60-61
中国古代女性出游行为特征新探;客家研究史略;从“化自卑”到“化自信”——对“五四”以来中国三次化宣言的诠释;人精神与高等教育;清前期台湾学宫建设;“民族走廊”及“二纵三横”的格局;论战国末秦汉之际巴蜀化转型的机制;……[编按]  相似文献   

18.
(一)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开始产生于1919至1927年间,即“五四”运动和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李大钊是第一个拓荒者。“五四”运动以前,李大钊是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他在日本留学期间,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五四”以后,他写了许多介绍马克思主义的论文,对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  相似文献   

19.
众所周知,白话文运动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头戏,也难怪有人干脆将“五四”新文化运动称为白话文运动(至1921年,白话文完全取代文言文取得了正宗的国语地位)。而作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一部分的世界语运动,就鲜为人知了。尽管如此,世界语运动在“五四”也引起了不少波澜,《新青年》杂志就曾于1916年到1919年,为此开展过一场历时三四年之久的大讨论。本文就“五四”世界语运动的发生、发展及其受挫原因进行一些较为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20.
道德是文化中最核心的部分,对道德的态度往往可以作为判断一个人或一个流派文化观的重要考察层面。五四前后的文化调和论者提倡道德进化,主张斟酌新旧,调和中西,因革损益,熔铸新道德,维护社会稳定,其道德调和论以是否适用于现实需要为取舍原则,不固守体用之别,观念较为开放,不能与传统守旧者等同视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