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林英 《中国钱币》2006,(4):75-76
李铁生教授的《拜占庭币》问世了,这是国内第一部专门介绍拜占庭古钱币的工具书。该全书分为六章,第一、二章介绍了拜占庭帝国的历史和拜占庭钱币的基本特征,第三章介绍了324年到1204年间拜占庭各朝代的代表性钱币,第四章专门介绍帝国从969年到1092年发行的“无名”富利铜币,第五、六章则介绍拜占庭帝国晚期的货币。正文之后附有拜占庭皇帝年表,拜占庭帝国大事记,主要参考书目,供读者进一步了解拜占庭钱币沿革的历史背景。在前言中,作者指出,此书主要根据英国学者西尔的《拜占庭币及其价格》和美国学者塞尔斯的《古币集藏第五卷:东罗马/拜占…  相似文献   

2.
自西汉(公元前206-公元23年)以降,或从更早的时候起,直到明朝(1368—1644年)早期,中国史籍中不乏对于罗马一拜占庭世界的记载。学者们认为,自唐代以来,中国人都以“拂菻”一词称呼拜占庭。但是,除了那些往来于“西域”和中华帝国腹地的商人们,古代中国人对于罗马和拜占庭帝国的疆域范围却并没有十分清楚的概念,甚至对拂菻一词所指的地域范围、或者其具体所指代的文明范畴有所误解。于是,对“拂菻”一词的理解,或者对于中国史籍中各个时期之“拂菻传”所指代的范围,就不能笼统理解为对拜占庭的描述,本文试图就宋史《拂菻传》中的一段记载说明这一问题,就教于学界同仁们。  相似文献   

3.
牛津大学著名拜占庭学者詹姆斯·约翰斯通博士于2006年9月16日到26日在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做了以“拜占庭与西欧中世纪”为主题的系列讲座。讲座分5个部分:1、古典时代的亚欧大陆西端;2、中世纪早期的拜占庭;3、公元630到1050年之间的拜占庭经济史;4、马其顿王朝时期的社会与政治;5、马其顿王朝的对外关系。他将拜占庭历史置于欧亚大陆历史发展的全局中,以全球史观为基本视角,将公元3至11世纪间拜占庭帝国的社会变迁及各王朝的政策取向以及拜占庭周边民族的历史发展联系起来,揭示了拜占庭由古典向中世纪过渡时期的社会特点及其与周边民族的互动关系。约翰斯通教授结合原始资料分析问题,用语生动、幽默,理论视野广阔、分析力敏锐,给历史学院的师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古代文明》2007年2期(总第2期)将刊发约翰斯通教授讲座具体内容。  相似文献   

4.
2006年8月21日至26日,第21届世界拜占庭大会在伦敦大学教育研究所召开。世界拜占庭学会会长,德国科隆大学教授彼得施瑞纳先生和本届大会组委会主任、英国伯明翰大学教授安东尼·布里尔先生和牛津大学埃克塞特学院教授伊丽莎白·杰弗里斯女士主持了大会。伦敦大学国王学院教授朱迪·海琳女士做了题为《展示拜占庭研究》的主题发言。闭幕式上,著名英国拜占庭艺术史教授,罗宾·科麦克的发言《有没有将来》(IsThereAFuture?),为这次大会划上了圆满句号。此次大会的专题论文和学术报告分为8个专题:1、帝国;2、工作与时日;3、社会结构;4、话语;5、文献;6、正教;7、对拜占庭的展示;8、过去的未来。注册参与大会的有来自亚洲、欧洲和美洲、大洋洲几十个国家的学者1100余人,向大会提交论文并在各类会场发言的学者有750余人,其中,年轻一代拜占庭研究学者的成就引人注目。大会将论文摘要编成3本文集,总达1200页。大会期间,从事古典学和拜占庭研究的出版家举行了拜占庭研究书展,为学者提供拜占庭和东地中海研究的新作。欧洲各地古典学和拜占庭研究专业图书馆和博物馆展出了部分珍贵拜占庭文物和手稿。大会还于8月22日和8月24日在伦敦圣保罗教堂和伦敦大学国王学院的小教堂举行了两场拜占庭音乐会。中国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徐家玲教授应邀参加了这次大会。该会议学术内容介绍将刊于《古代文明》2007年2期(总第2期)。  相似文献   

5.
本文是2006年伦敦第21届世界拜占庭大会开幕式上的主题发言。从公开、自觉的夸示,世俗生活模式的展示和教俗势力所禁止的习俗表现等3个方面阐释了拜占庭帝国在历史上和现实中“展示”(display)自己的方式,并指出,21世纪拜占庭研究者的任务就是探寻拜占庭文明对其周边世界的影响,将其“展示”于天下。  相似文献   

6.
王宇博 《世界历史》2003,(1):98-100
由姜守明教授撰写的《从民族国家走向帝国之路》一书 ,已在 2 0 0 0年 1 2月由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这是由中国学者撰写的第一部阐释英帝国起源问题的学术论著。钱乘旦教授为本书作序 ,认为这本由博士论文整理而成的论著“是成功的……达到了国内比较高的水平”。自 2 0世纪以来 ,英国和欧美学者对英帝国史的研究不断深入 ,经典论著层出不穷。然而 ,西方学者的研究侧重于英帝国的发展 ,而对“前史”则多为铺垫性叙述 ,忽于论证内在本质 ,而且其中不少论述不免带有较多的沙文主义气息。长期以来 ,中国学者对英帝国“前史”的研究主要是注…  相似文献   

7.
《士兵法》是拜占庭法律史上一部非常重要的法律文献.其内容涉及规范中世纪拜占庭帝国军队的纪律以及对士兵和长官违纪的处罚措施.了解《士兵法》的内容及其与其他拜占庭法律和军事文献的关系,有助于我们研究拜占庭帝国的军队组织和管理、法律沿革,及其对拜占庭文明演进的影响.自《士兵法》被发现以来,已有多位学者对其内容进行整理和译注.鉴于文本的条理清晰性与完整性,本译文依照阿什布尔纳所整理的希腊文文本进行迻译与注释,希冀可以为国内学者提供一份可参考的中文文本.  相似文献   

8.
伊琳娜(755—803年)是拜占庭帝国历史上第一位女皇。780年偕子摄政,797年独立执政,统治帝国计23年。后世论者甚至认为,其统治开启了帝国从衰落走向复兴的重要时期。在男权统治下的拜占庭社会,一位女性何以能够从偕子摄政转而成为帝国的全权统治者,这是值得探究的话题。本文通过对6至8世纪拜占庭立法原则变化的分析,探讨该时期拜占庭女性权利和地位的提升,进而探究伊琳娜称帝的法理依据。  相似文献   

9.
"查士丁尼瘟疫"影响初探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查士丁尼瘟疫”是地中海世界爆发的第一次大规模鼠疫,造成的损失极为严重。但是此次瘟疫对拜占庭帝国的破坏程度还没有得到充分认识,其极高的死亡率不仅使拜占庭帝国人口下降明显,劳动力和兵力锐减,正常生活秩序受到严重扰乱,进而产生了深远的社会负面后果,而且对拜占庭帝国、地中海、欧洲的历史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0.
自16世纪拜占庭学产生之日起,学们就开始了对帝国衰亡原因的研究,以期能从这个大帝国的衰亡中吸取经验教训,以史为鉴。但真正现代意义上的国际拜占庭学研究是从19世纪开始的。而中国学对拜占庭帝国衰亡原因这一问题的研究则开始于20世纪中叶,在以后近半个世纪的研究中,基本与国际拜占庭学研究接轨,尤其是近20年内中国学们广泛地吸纳国外最新的研究成果,在拜占庭学研究中做出了不小的成绩,令国际拜占庭学界刮目相看。  相似文献   

11.
(北京大学希腊研究中心主办 商务印书馆2 0 0 3年1 2月出版)发刊词希腊学 廖学盛 对亚里士多德的一个断语的评析 郭小凌 被误读的希罗多德 陈志强 六世纪拜占庭官职考辩———《秘史》研究 张绪山 我国境内发现的拜占庭金币及其相关问题教父学和教会史 吴天岳 恶的起源与自由意愿:从存在论的恶到生存论的恶———从尼撒的格列高利《论人的造成》到奥古斯丁《论自由选择》 夏洞奇 在婚姻与守贞之间———对奥古斯丁婚姻观的一种解释 林 奇 东派教会:历史背景的解析/王涛译 彭小瑜 教会史的学科界定与方法论———以宗教改…  相似文献   

12.
拜占庭帝国是修昔底德著作传承的重要时期。在拜占庭帝国早期,军事政治史学家善于模仿和改写修昔底德笔下的"普拉提亚之围"、"雅典瘟疫叙事"以及一些著名的演说词;而一些教会史学家在写作时也受修昔底德的影响,但出于基督教的价值观而不直接模仿他。因此,是否模仿修昔底德进行历史写作可以反映出当时教、俗两大史学写作群体的价值取向。公元7—13世纪,修昔底德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仍在被传播和学习,但随着拜占庭人教育和文化的改变,对修昔底德文本的模仿现象消失了。在这一时期,修昔底德传统在拜占庭帝国学术体系中的地位有所下降。而到了拜占庭帝国末期,面对西欧人的扩张,尤其是公元1204年第四次十字军东征之后,拜占庭帝国学者有意识地复兴希腊古典文化。在这一背景下,少数拜占庭帝国史学家恢复了对修昔底德文本的模仿和改写,对《伯罗奔尼撒战争史》的传承具有积极意义;但是,他们对修昔底德等古典作家的研习和模仿往往拘泥于文字,未能从中真正领会历史经验,处理好国家的外交和内政。  相似文献   

13.
林英 《世界历史》2006,30(5):118-125
20世纪以来,中国与拜占庭帝国的关系一直受到中外学的关注,相关论不断问世。这些研究主要依据中国史料,在中国史籍中,拜占庭帝国大多被称为“拂蒜”,有关记载始于西晋末年,终于明初,恰好与拜占庭帝国的历史时段平行。这些关于拂蒜的记载散见于正史西域传和历代关于西方历史地理的旅行记、小说、诗中,糅合了见闻、传说和想象,历代相传又不断增添新的内容,很值得学界探究。  相似文献   

14.
近十几年来,美国的媒体和学术界出现了大量有关“美利坚帝国”(American Empire)的研究和讨论,“帝国”(empire)、“帝国的”(imperial)、“帝国主义”(imperialism)等概念一时成为时髦用语。学者们公开谈论美利坚帝国,刊物出版专刊讨论美利坚帝国,学术会议也以“帝国”为主题,大量学术和时事评论的著作更是从各个方面对美利坚帝国展开研究。  相似文献   

15.
亚述是古代两河流域北部的古国,亚述帝国是亚述国家的鼎盛时期,其疆域囊括西亚大部分地区和埃及北部地区.近20年来,亚述帝国研究的迅速发展是国际亚述学研究的一大亮点,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国的亚述帝国研究才刚刚起步.意大利著名学府帕多瓦大学的兰弗兰基教授①不仅是一位从事亚述帝国研究的重要学者,而且兼任<亚述国家档案公报>的编辑等职,对亚述帝国研究的历史和现状有比较全面的了解.笔者在意大利访学期间有幸采访兰弗兰基教授,请其向中国学者介绍国际学术界亚述帝国研究的历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②,以促进中国学者对亚述帝国的全面了解,推动中国亚述帝国研究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6.
“桃花石”一名最早见于拜占庭历史家西摩卡塔的著作。从语源上,“桃花石”是“大汉”的音转,是匈奴和北方草原民族对汉帝国的称呼。西突厥在中亚兴起后与拜占庭帝国发生交往,将此名传输给后者。“桃花石”西传中亚、西亚过程中被各族政权所采用,既指中原王朝,也以自身承受之,此间意义逐渐有所变化。  相似文献   

17.
除了亚历山大东征外,古代中国与希腊—罗马世界的交流,主要有三个繁荣阶段:两汉与罗马帝国时期、隋唐帝国和拜占庭帝国时期以及蒙古帝国时期.因此研究中古时代的中西关系,必须重视中国与拜占庭帝国的联系.拜占庭帝国(即东罗马帝国)脱胎于4世纪上半叶的罗马帝国,于5世纪末6世纪初走向强盛.此时的隋唐帝国是中国的一大辉煌期,这为双方的频繁交流提供了条件.随着7世纪中叶阿拉伯的兴起,拜占庭与中国的经济联系被切断,因此,双方的交流以六七世纪最为频繁.  相似文献   

18.
环境史视野下的英帝国史研究关注英帝国殖民扩张活动的环境基础与生态影响,其问题意识和路径转向与英帝国史学和环境史学的发展脉络紧密相连。该领域学者最初侧重论证全球环境主义的帝国起源,后来转向分析英帝国环境话语、殖民活动的物质前提及其对殖民地环境的影响。其研究主题也从环境观念与殖民科学延伸至资源开发、商品边疆、城市规划、疾病卫生等内容。近来有学者提倡采用“生态—文化网络”视角,从空间网络、物质与文化联系以及能动性三方面重新思考英帝国环境史。既有研究展现了帝国语境下全球环境观念的演变,也揭露了殖民主义深远但隐蔽的环境影响。它们使学界对英帝国的认识从“仁慈帝国”转向“自然帝国”,超越了所谓“帝国文明传播论”或“帝国和平论”。未来学界仍需从帝国权力结构、时空范畴以及历史能动性等方面推进研究。  相似文献   

19.
沙俄国徽双头鹰,是由拜占庭(东罗马)帝国嫁接而来。其中有一段政治和宗教的联姻故事。 公元1453年,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兵临拜占庭首都君士坦丁堡,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战死阵前。拜占庭破灭。君士坦丁十一世之弟,带着两儿一女逃往罗马,罗马教皇将他们抚养成人。  相似文献   

20.
中国境内出土发现的拜占庭金币综述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拜占庭(即东罗马)帝国是中古时期的西方大国。中国与拜占庭自公元二世纪以来即开始友好往来。著名的丝绸之路是连通这两个大国的纽带。拜占庭帝国极盛时期,它的版图西达意大利半岛,包括小亚细亚和叙利亚,东边与波斯萨珊帝国接壤。由于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