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勇 《攀登》2013,(3):88-91
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是子系统之间的良性耦合,而确保耦合后系统运行顺畅,效益增加等目标实现又需要合理构建耦舍机制。本文从生态经济学的视角出发,在系统耦合理论基础上提出了生态经济系统耦合理论和耦合机制构建内容包括耦合方式选择、耦合载体选择和耦合控制等,以提高生态经济系统耦合质量和运行效率,实现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2.
石若文 《人文地理》2021,36(5):148-156
本文在测算2004—2017年区域层面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基础上,运用双重差分法全面考察了地方政府环境立法对于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发现:中国整体全要素生产率面临严峻的下滑,尤其在2009—2014生产面全要素生年间更加明显,且东中西部区域间TFP指数分布情况在空间上呈“非线性”特征。地方环境立法对地方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然而过度的环境规制措施却不能显著推动经济质量的提升、实现波特效应。  相似文献   

3.
中国提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新常态下,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已成为地方政府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也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途径.目前国内外研究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协调度应用较广泛的评价方法是鲍尔丁提出的系统方法.他指出,环境经济属于...  相似文献   

4.
环境史与历史地理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这篇文章有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考察了环境史作为历史学科一个独特子集的出现 ,并讨论了它的发展过程 :首先讨论了它的开始是植根于北美的资源保护和知识史 ,其次讨论了它的伦理演化和基本要点 ,最后讨论了它更具国际主义和跨学科性的关于自然中的人的观点。同时也考察了环境史研究的各种模式(主要是人类学的 )和议程。第二部分考察了主要历史和文化地理学家对环境史所提出的更大的人与自然的争论的贡献。着眼点主要关注四个研究领域 :(1)地球的变化和改变 ,(2 )全球扩展和资本主义经济 ,(3)人在自然界中的位置 ,(4 )栖息地、经济和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第三部分考察了一些争论对于两个学科的意义、共性和挑战。结论是两个学科在“场所故事的叙述”中有许多互相帮助和学习的东西。  相似文献   

5.
文章从环境演变整体研究、气候演变、水系变迁、植被破坏与保护意识、环境演变的原因、历史地理研究及日本学者对黑河流域的相关研究七个方面总结了以往学者关于黑河流域环境演变研究取得的成绩。同时指出其中存在的诸如资料的整理发掘工作相对滞后、跨学科资源整合力度不够、研究时段分布不均、中外学术交流仍显不足等遗憾。今后我们需要不断开拓创新,团队协作,推动黑河流域环境演变研究的不断深化。  相似文献   

6.
环境史和环境史研究的生态学意识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从三个方面探讨了环境史和环境史研究的生态学意识以及环境史研究的发展趋势。环境史是在战后环境保护运动的推动下产生的 ,是意识变革的产物 ;现代生态学为环境史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论 ;生态学研究的发展对环境史研究产生了影响。  相似文献   

7.
历史时期黄土高原人类活动与环境关系研究的总体回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家把西部开发列为今后国家建设与区域开发的重点 ,在西部地区 ,黄土高原无论自身的历史与环境 ,还是对周围地区的影响都占有重要地位 ,因此讨论西部地区的开发 ,制定开发方案与发展策略 ,有必要对有关黄土高原以及相邻地区环境的研究作一个回顾 ,进而从历史的角度对这一地区形成全面认识 ,为西部开发提供决策依据。1986年中国科学院黄土高原综合考察队重新对黄土高原的范围进行了科学界定 ,经过这一界定 ,黄土高原作为自然地理单元 ,主要范围位于太行山以西、日月山——贺兰山以东、秦岭以北、长城以南约 48万平方公里以内地区 ,山西、陕…  相似文献   

8.
我国省际经济竞争与合作研究的历史、现状与前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和国内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我国省际经济竞争日趋激烈,合作日益紧密。这种情况不仅引起了政府的高度关注,而且也引起了学者们的不断探索。本文回顾了省际经济竞争与合作研究的历史。省际经济竞争的研究经历了萌芽时期和发展时期两个阶段;省际经济合作研究经历了省际经济均衡发展、非均衡发展和协调发展三个时期。分析了省际经济竞争与合作研究的现状。探讨了省际经济竞争与合作主要理论的研究。此外,还分析了省际经济竞争的模型研究以及实证研究。阐述了省际经济竞争与合作未来研究的五大趋势。最后指出,省际经济竞争与合作存在的问题也是今后研究的重要论题。  相似文献   

9.
马丁·麦乐西与美国城市环境史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马丁·麦乐西教授是美国著名的环境史学家,曾经担任“美国环境史学会”(1993-1995年)、“公共史全国委员会”(1992-1993年)和“公共工程历史学会”(1988-1989年)的主席。本文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从理论基础、概念界定、功能发挥以及具体的历史研究成果等方面介绍了他的城市环境史成就。第二部分是作者对马丁教授的访谈,他就城市环境史与农业生态史的关系、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的关系、技术在城市环境史中的作用、环境正义运动的性质等问题进一步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另外,本文在注释中附有朱尔·A·塔尔教授对相关问题的简要回答。  相似文献   

10.
环境史在中国尚属一门新兴学科,各领域学者从各自学科出发,探讨中国历史上的环境问题。同时,中国学术界在吸收国外环境史理论的基础上,逐步探索中国环境史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并取得了一些成果。本文试图通过总结分析中国环境史研究的既有成果和不足,展望中国环境史研究前进的方向。  相似文献   

11.
唐纳德·休斯是美国丹佛大学约翰.埃文斯历史学杰出教授,环境史的开创者之一,从环境史诞生伊始到现在,一直活跃于环境史研究领域,发表了大量的相关成果。休斯对环境史的贡献,不仅在于他取得的丰硕成果,更在于他所作的理论思考。这突出地表现在如下方面:1)对生态及其在历史中的作用的论述;2)对"什么是环境史"及其与其他学科之关联的分析;3)对环境史与其他历史门类之区别和联系的阐述;4)对环境史的丰富意义的揭示。通过对休斯环境史著述中的理论思考的梳理,我们既可以从总体上把握他对环境史的一般理论问题的认识,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领略他从事环境史研究的个性特征。而休斯对环境史的意义的揭示,还使我们更深刻地体会到,历史学家在研究和叙述历史的同时也在创造历史。  相似文献   

12.
千百年来,环境史并不总是沿着同一条直线发展的,而是有许多变化并且有多个转折点存在。为了创造一个新版本的历史,环境史学家应该研究这些转折点而不是把自己局限在一个小的专业范围内。但是怎么来识别这些转折点呢?什么是决定性的点呢?在这里作者认为为了重建漫长的历史演化进程中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历史学家应该抛弃那些深深根植于西方社会与中国古代社会的人性化自然的传统观念。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他们与外部世界的联系以及与人类本性的联系是紧密相关的。通过这种研究,环境史将占据历史研究中的很大比重,而不是仅仅处于其边缘地位。在这种理念的基础上,作者认为重建环境史的转折点是有可能的。首先他提出了人类早期历史的四个转折点即渔猎活动的产生,农耕文化的起源,人工灌溉农业的开端以及游牧业的兴起。在各种情形下,新的环境管理方式总是与人性化自然的新形式相联系的。在过去的500年中,这一重建工作变得更加困难了。鉴于这个时期的历史特征,作者提出并讨论了以下的六个转折点(1)流行病,吸毒成瘾,糖与殖民化(16世纪)。(2)公有制的结束以及计划性可持续发展的产生(约1800年)。(3)自然保护的发现以及现代神经病和社会卫生学(约1900年)。(4)沙尘暴,土壤保护以及水利工程的兴起(20世纪30年代以后)。(5)世界范围的美国生活方式的繁殖(20世纪50年代以后)。(6)生态革命是否为幸福的终结(1970年以后)。  相似文献   

13.
哈尼梯田文化生态系统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角媛梅 《人文地理》1999,14(Z1):56-59
本文通过深入哈尼族地区调查,运用系统论及文化生态等方法,提出了哈尼梯田文化生态系统的概念,分析了哈尼梯田文化生态系统的特征、组成、空间结构、物质能量流动及其功能,指出哈尼梯田文化生态系统是一个和谐的人地系统,具有自我维系的功能。  相似文献   

14.
基于时空尺度下陕西省旅游经济差异及形成机制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选取1998—2007年陕西省10个地级市的旅游综合收入作为主要指标,对陕西省旅游经济的时空差异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陕西旅游经济绝对差异不断扩大但相对差异逐渐缩小;(2)空间差异显著但呈现均衡化的演变趋势。进一步的研究显示了旅游资源禀赋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是陕西省旅游经济差异形成的主导因素,表明了陕西省是资源和区域经济双重依赖型旅游经济。  相似文献   

15.
黄金华 《攀登》2009,28(1):62-64
从生产方式角度解释小衣经济冗长的原因,虽有合理性,但片面肤浅。以节用节制为特征的中国传统消费文化是小农经济在我国冗长的深层原因。从文化角度探讨小农经济冗长的原因,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加快城市化建设进程,对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以及规避类似于当下的经济危机等都具有重要的启迪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当前日本经济的复苏与风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20世纪80年代末到本世纪初的10多年间,日本经历了战后以来最为严重的经济衰退。泡沫经济崩溃后,为了恢复经济,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政府推出过大大小小的经济对策不计其数,经历了多年艰难调整后,改革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延续了10多年的经济衰退和停滞终于结束,实现了经济的全面复苏。但另一方面,当前在日本经济增长和复苏的过程中,潜在的危机隐患依然存在,经济复苏是否能够持续下去仍然是个悬念,不能排除经济增长减缓或出现新一轮衰退的可能。  相似文献   

17.
Scholars studying economic inequality in China have maintained that regional inequality and economic divergence across provinces have steadily increased over the past 30 years. New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this trend is a statistical aberration; calculations show that instead of quickly and sharply rising, regional inequality has actually decreased, and most recently, remained stable. Our study suggests that China’s unique migratory regime is crucial to understanding these findings. We conduct a counterfactual simulation to demonstrate how migration and remittances have mitigated income inequality across provinces in order to show that without these processes, we would have seen more of a rise in interprovincial income inequality. We conclude by arguing that inequality in China is still increasing, but it is changing and becoming less place-based. As regional inequality decreases, there are signs that point to the increasing importance of interpersonal inequality.  相似文献   

18.
江西省县域经济差异特征及其成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玉芝  董平 《人文地理》2012,26(1):87-91
县域经济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是构造地带经济、经济区、省区、城市等区域经济的基础。我国当前社会经济运行中的主要矛盾如城乡二元结构、区域差异扩大、"三农"问题都集中反映在县域尺度上。因此,对县域经济差异进行剖析,揭示差异形成的机理,对县域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2000年以来,江西省县域绝对差异呈持续扩大趋势,相对差异呈相对稳定趋势,总体差异呈扩大趋势;县域经济在空间上表现为经济发达型、较发达型县市主要分布在中部地区、交通干线和长江沿线地区;欠发达型和不发达型县市呈不规则的环状分布于经济发达、较发达型县市的外围地区;从整体上来看,江西省各县市的发展水平呈现北高南低的分布格局;从县市数量上看,呈现出城市规模"金字塔"结构等特征。  相似文献   

19.
成渝经济区县域经济差异的空间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彭颖  陆玉麒 《人文地理》2010,25(5):97-102
借助ARCGIS软件中ESDA分析模块和统计功能,并与传统统计方法加权变异系数相结合,以县域为研究单元,以人均GDP和GDP为测度指标,初步探索了1999-2008年成渝经济区县域经济差异的空间格局变化。结果表明,成渝经济区县域经济总体差异呈逐渐扩大趋势,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增长能力和经济密度的空间特征三者的空间格局基本吻合,形成以成都市区和重庆市区为核心的圈状空间结构,且这种格局在不断的强化;高速公路发展轴经济带动作用不明显,广大地区经济仍处于落后状态;现发展阶段,核心区的极化作用占主导,区域经济发展极不平衡。  相似文献   

20.
全球化和区域竞争引发了广泛的城市合作实践。城市合作是特定地域空间中城市共生演化的动态过程,城市合作的形成与发展,是多种行为主体在多种环境因素和历史因素作用下互动博弈的结果。以新近兴起的演化经济学和演化经济地理学为基础,建构了一个城市合作研究的演化分析框架,探讨了城市合作的本质和内容,分析了我国城市合作模式的类别、演化过程和不同模式的有效性。城市合作的本质在于追求包括分享、匹配和学习三大效应的更高层级的集聚经济,演化理论可以为研究城市群的演化过程,探索适合我国国情和区域发展实际的城市合作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