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谢石 《湖南文史》2002,(5):76-76
在中国的历史上,治国平天下的学问一套一套的,什么周公之礼,什么孔孟之道,什么仁义礼智,什么公正廉明……结果如何呢?在人民心目中,除了有几个少得可怜的包拯、海瑞等典型,寥若晨星地在广袤的空中屈指可数之外,几乎是无官不贪,有吏皆污。“宦场即如市场,居官犹同贸易”。这就证明官冕堂皇喊得震天作响的“治国之道”不过是“听取蛙声一片”的空洞套话而已。无怪乎读诗书的毛泽东在晚年发出感叹:五帝三皇神圣事骗了天涯过客。  相似文献   

2.
在“世界近代史”教学中,经常会遇见这样一组难题:什么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的特点是什么?它起止子什么时候?它跟“资产阶级革命”有什么区别?一般课本中对这些问题写得不很清楚,从而教师也就没法讲得透沏,学生便更不能搞明白了。如果我们仔细阅读一下几种通行的高等学校“世界近代史”课本,便可以发现,它们全认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1848年开始的。但是,列宁却说过:“1793年和1848年,无论在法国、德国或整个欧洲,资产阶级民主  相似文献   

3.
北宋政治的得失与“儒术治国”的尴尬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北宋堪称“儒术治国”的典型。这一论断的基本支撑是当时两个比较典型的历史现象:“儒术”的复振和“文人主政”。“儒术”大行其道以及整个笃信“儒术”的文人官僚队伍使得北宋政治实践中有着相当浓厚的儒家色彩。这一历史阶段的文治似乎比较成功,“文教”的发展在中国历史上创下了一个高峰。然而,整个北宋一直国势不振,国力不强,“积贫积弱”,对外奉行投降政策,最后败亡得相当悲惨。这一切使得“儒术”的历史作用显得可疑,使“儒术治国”说陷入真正的尴尬  相似文献   

4.
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中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政治理念,有诸多符合中国人文化观念的治国理政方法和经验。本文从“世界大同”、“以德治国”、“中庸之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物极必反,盛极必衰”、“无为而治”、“韬光养晦”、“治大国如烹小鲜”八个方面来谈包涵在这些传统智慧中的治国理念。将传统中国理想化的、有文化的、深入人心的一套治国理政观念,结合现代法治、监督、民本的政治观念,形成现代中国的政治文明。  相似文献   

5.
“家有读书郎,急坏爹和娘!”这样的“爹”和“娘”们碰在一起,“切磋”的都是孩子的学习问题。家里有个学习不让人操心的孩子,不用多花钱自己考上了重点——这是多么让人羡慕的事情啊! 去年9月,我儿子小学毕业顺利步入重点中学的校门。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班级里, 他适应得不错。这在我们的朋友圈中引起了不小的震动。在朋友们眼中,我在儿子的学习问题上,好像没花费什么工夫。“你一定有什么秘诀”,朋友纷纷询问。我仔细想一想: 有什么高招吗?如果一定说有,那就是:我不  相似文献   

6.
1976年10月3日,王洪文假借“视察工作”、“参加劳动”为名,窜来平谷,进行反革命煽动。王洪文在多次讲话中,别有用心地散布什么“邓小平不是孤立的,有人拥护他”,“不只是邓小平搞修正主义”,“有一种人,不坚持继续革命,总想倒退”,他还多次煽动说:“要把眼睛睁得大大的,看着修正主义。”  相似文献   

7.
《中华遗产》2012,(3):158-159
在媒体对考古发掘现场的描述中,常常会听到“灰坑”一词,如西安何家村的唐代金银器窖藏,就可以说是从“灰坑”出土的。可什么是灰坑?要说明什么是灰坑,先得哕嗦一下什么是遗迹。在考古学中,遗迹是指前人或者其它生物遗留下来的不可移动的痕迹,小到刚才出门留下的脚印,大到汉长安城、秦始皇陵等,都可以被称为遗迹。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有”“无”概念的提出及其讨论,始于老子。由于是哲学的最简单抽象,加上司马谈说“其辞难知”,因此,“有”“无”宛如一件“皇帝的新装”,历朝历代强作解人者,总不乏见。其结果,不是把这对概念解释得过于平实,平实到不需解释的程度,就是飘渺玄远,“妙处难与君说”。客观地讲,老子,包括后来的庄子所讲的有和无,固然不像一般理论那样平安易知,但也决不像有人所说的那样难以企及。它既不是故作高深的玄机妙理,也决不是让人作文字与逻辑游戏的自娱道具。“有”“无”本身不过是平实而深刻、简明而至理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充满思辨,但没有任意性;高度统一,却也不乏灵活。那么,“有”和“无”的正解到底是什么呢?为了难确地找到它,需先对以往的主要议论作一番认真的回顾和清理。  相似文献   

9.
司马光作为历史名臣,他继承儒家的传统思想,从前代的历史经验中总结出一套治国安邦的理论。司马光在任期间,反对王安石等人推行新法,因循守旧,对于挽救北宋没有取得什么成效。但是,在他闲居洛阳“独乐园”的15年中,却做了一件流芳百世的大事,这  相似文献   

10.
说“年”     
一提到“年”字,有些人就会想起有关“年”这个怪物的传说,以为“年”是一个很吓人的动物。其实,“年”不是动物,而是植物,是我国谷类的统称。这还得从“年’你身的字体结构来说明。在最早的甲骨文中.“年”字是在“禾”下连写两笔,整个定型颇像穗长根深的禾形,用以表示五谷丰登的意思,《说文解字》中解释为“谷熟也”,《春秋传》中解释为“大有年”,即现在说的“大丰收’”。因为甲骨文的“年”字是象形字,所以当初的“禾”下连写两笔,与现在的“年”字没有什么差别,因而前人又有“卜辞中未年通用”的说法。钟鼎文中的“年”…  相似文献   

11.
有朋友问及我领会十六大报告的心得,这事其实我聆听时就想了的,我感受最深的是“与时俱进”这一宏论。 “与时俱进”,这四字箴言,可说是思想方法,可解为路线指导。以我的理解,似乎从哲学的韵味之体会更加贴切一点。“进”,本身就是前进、向上、争取不懈的意思。这毫不含糊是积极的、努力的。只有进,才可能“取”。我们要取的是什么?已经取得了小康;还要进,那么就是还要取高水平的,取“大康”——把“低水平”的“小康”建设得人民满意。  相似文献   

12.
传说,古时有个画家,喜欢画虎。一次,他刚画完一个虎头,有位朋友请他画匹马,画家顺笔一挥,在虎头下面添上了马身。朋友问他:“画的是马还是虎?”画家答曰:“管它是什么,马马虎虎吧!”朋友生气而去。 画家把这幅画挂在墙上,他的大孩子问:爸爸,上面画的是什么呀?”画家漫不经心地  相似文献   

13.
刘野 《炎黄春秋》2000,(5):72-75
现在,不少人都在谈论“官本位”。什么是“官本位”?《辞海》上在没有解释。倒是有“金本位”一说。是经济学上的专用名词。“金本位”指的是以黄金为本位货币的一种货币制度。以黄金为单一的价值尺度,去衡量其它商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4.
逢年过节,张枫代表计生委给省长们送避孕套当礼物。他认为,这不是新闻,也不是作秀。“领导都是五六十岁了,老夫老妻了,对性生活没有什么兴趣了,产生一种审美疲劳了,但是现在套个避孕套就不一样了,有带荧光的,有带麻点、螺旋、倒刺的,用了不同的套,老婆和老公的反应都不一样……”  相似文献   

15.
《文史博览》2013,(3):36-36
要说交椅,还得从古人的坐法说起。汉魏以前,古人都是席地而坐的,自然没有什么椅子。而“床”,在早期是坐具,不是卧具。  相似文献   

16.
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给孩子贴上诸如“坏孩子”之类的不良标签。我们想过没有,这会给孩子带来什么?日前有则消息,乌鲁木齐市20多个被学校和家长放弃的“坏孩子”自动照顾一个流浪儿童,这让家长在震撼之余开始重新认识自己的孩子,寻找新的教育方法,组成“坏孩子妈妈联盟”。“联盟”妈妈们和孩子们一起游戏玩耍,言传身教,教孩子善良地做人,培养、锻炼他们的生活能力;她们还编写了一套“坏孩子妈妈联盟”教材。通过不同角度地接触孩子、理解孩子,慢慢地,她们惊喜地发现,孩子们变好了,自己的生活也改变了。“联盟”的一位妈妈说∶“以前孩子是…  相似文献   

17.
高富华 《丝绸之路》2010,(13):44-44
跑得快是“跑得呜嘟嘟的”,声音大是“响得、呜嘟嘟的”……但“呜嘟嘟”是什么?  相似文献   

18.
史飞翔 《湖南文史》2014,(10):37-37
曹禺因23岁创作出话剧《雷雨》而被世人誉为“戏剧天才”。但这位大师级人物在生活中却是既傻又呆,近乎白痴。曹禺的女儿万方讲,曹禺极不善料理生活,时常连自己都照顾不了。他冬天穿起衣服来是里三层外三层,三条裤子套在腿上,臃肿得像只狗熊。最让人不可思议的是,曹禺不会系皮带。如果没有夫人和女儿帮忙,他系一条皮带要花很长时间,最后还不知道是用什么方法胡乱系上的。曹禺好客,不管是谁来做客,他都要亲自送出门。有一次,曹禺送客,走着走着,听见哗啦哗啦的声音,低头一看,原来是自己皮带松了,裤子掉了。  相似文献   

19.
在我国的南部广东海南岛上,居住着四十多万黎族人民。解放前,在黎族社会中有一种人与人之间贫户投靠富戶的特殊关系,按黎族人民自己称谓的譯意是“主”和“貧”或“主公”和“貧仔”,而当地汉人習慣称之为“龙公”和“龙仔”。“龙公”和“龙仔”是海南的方言,意思即“义父”和“义子”。而黎族社会存在的这种人与入之間的关系在性質上却此“义父义子”关系复杂得多,丰富得多,它既有較原始的“养父养子”关系的成份,亦有“主奴”关系和“保护者与被保护者”关系的成份,是研究黎族社会性質問題中一个非常重要而且是有趣的問题。“龙公”和龙仔”的产生始自何时,尚無从查考,产生的原因,一般說来可分政治上和經济上兩  相似文献   

20.
独眼 《南方人物周刊》2012,(30):113-113
看他的书,心中不断冒出的念头像很多小而隐蔽的靶子,他的字像射出的软箭,毫不吃力地就扎中心中的红点,“全中”。他的随笔,有像是心里怀着一股劲要说明什么抵抗什么写出来的,也有看上去只是记了一些琐事混事写出来的;他的小说,有写得好的,有看上去不如那些的。这些书,我读了几乎所有的中文版,“全中”的感觉跟别人评价的文字水准没关系,我总是感到,他话语间的大小心思和感受,我好像能百分百地理解,如果我是他,在那个时候大概也会那么想那么做;偶尔会自负地想,如果我是他,大概也会那么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