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嘉靖《宁夏新志》记载打硙口关"旧设石砌关墙三道","各底阔六丈,顶阔一丈八尺,高二丈,女墙五尺"~(1),文中"六丈"应为"三丈"之误。目前存世最早的嘉靖《宁夏方志》是宁波天一阁藏本,为明嘉靖十九年(1540)刊刻本的存世孤本,也是当代学者校勘、研究嘉靖《宁夏新志》的唯一底本。该本中打硙口关底宽记载为"各底阔元丈"~(2)。在陈明猷校勘本改作"六丈"后,邵敏校注本嘉靖《宁夏新志》中也以为"六丈"~(3),《中国长城志》文献卷中则将"元、六"二字并存。  相似文献   

2.
江西境内有两座万年桥:一在南城县,一在分宜县,是有名的两座劵拱石桥。其规模之大,结构之精,不仅在我省是数一数二的,就在江南来说,也是为数不多的。南城万年桥在南城县城的东面,离城约三公里,是横跨抚河的一座大型石桥。有万年桥志一书,记载此桥"计长一百拾八丈三尺,宽一丈八尺三寸。……诚为江右第一大桥也"。又据南城县志及万年桥志的记载,在明成化二年时(1466年),有  相似文献   

3.
刘媛 《文史月刊》2023,(12):37-41
<正>明长城宣镇所辖的赵川堡遗址,位于张家口市宣化区东北30公里处的赵川镇赵川村。赵川堡属宣镇所辖巡道的中路,据《宣大山西三镇图说》中“赵川堡图说”记载,赵川堡始筑于明宣德三年(1428年),嘉靖十三年(1534年)增筑,隆庆四年(1570年)始甃以砖。周长四里有余,高三丈五尺。“设操守官一员,所领见在官军二百五十三员、名,马六十三匹。于大、小白阳之间分边三里二分,边墩五座,火路墩一十二座。  相似文献   

4.
峨眉山金顶的铜碑,在卧云庵内。该碑虽然经历了大自然的风雨剥蚀,至今仍光润可鉴,字迹清晰。碑文中记载三百多年前,峨眉山顶曾有一座精湛的铜殿,此殿始于明万历三十年(1602年)之春,竣工于次年之秋。“殿高2丈5尺,广1丈4尺4寸,深1丈3尺5寸,上为重檐雕甍,环以绣棂琐窗,中坐大士,傍绕万佛,门枋空处,雕画云栈剑阁之险,及入山道路逶迤曲折之状。渗以真金,巍峨晃漾,照耀天地。”这确是一座精致的古代建筑珍品。据说,在当时闻名遐迩,引来许多名人观赏,得到了极高的赞誉。清人王曰曾有诗云:“重家崇胜事,法象得辉煌,玉局三曾诰,金宫百和香。塔熔六艺乘,钟吼老龙王,碑篆为霸古,现模起晋  相似文献   

5.
崔立波 《黑龙江史志》2013,(13):274-274
<正>宾州功德碑林清置宾州府府城宾州西门外一里余(现宾县二小学西南角),有一碑林,计九座。高者两座,高约两丈七尺余。低者七座,高矮不一。高者两碑,体方。碑自下至上共五层,基础为三级,为方条石砌就,阔丈余,高三尺;基础上一整体方石,阔六尺,高八尺;整体方石上,高丈余的整体碑文石,下端为四尺,上端三尺有余;碑帽上端为铁质装饰。为"无锡太守宾州知府李澍恩德政碑","常州太守宾州知府许元震德政碑",太守者离任官员之尊讳也。  相似文献   

6.
一、明秦王府布局形式明朝时的西安城是朱元璋的二子秦王朱樉的治所。秦王府就建在城内地势高昂的东北区。王府建造规格,按中书省在洪武四年的议定:王城高二丈九尺,下阔六丈,上阔二丈,女墙高五尺五寸。城河宽五丈,深三丈。正门前、后殿、四门城楼饰以青绿点金,廊房饰以青黑。四门、正门以红漆金涂铜钉。宫殿窠拱攒顶。中画蟠螭,饰以金边,画八吉祥花,前后殿座,绘红漆金蟠  相似文献   

7.
古今的尺     
在我国,最早的尺就是自己的手。张开大拇指和中指就是一拃,一拃算一尺。夏朝的时候,第一个帝王禹把自己的身高定为一丈,一丈分为十等分,每份即一尺。据说,身高一丈的男子被称为“丈夫”,后来,就把成年已婚的男子统称为“丈夫”了。“丈夫”一词即由此而始。汉朝时曾规定把一百粒粟(即谷子)排在一起的长度定为一尺。  相似文献   

8.
《乾隆京城全图》(以下简称((京城图》)是乾隆朝绘制的北京城区地图,原图保折装册页式本,上下十七排,每排由左、中、右三册组合,共计五十一册。其左、右两册展开长度为一丈三尺,中册展开长度为一丈六尺二寸;各册宽度皆二尺六寸,故其总体拼合尺度为四丈二尺二寸(东西向)乘四丈四尺二寸(南北向),折合公制即13.504米×14.144米(按一营造尺合0.32米计)。以此图面尺寸与《钦定大清会典事例》  相似文献   

9.
沈朝阳  郭泽民 《文物春秋》2001,(4):63-66,34
一、文献及书刊对东罗城的记述 山海关东罗城的始建年代,无论是明清时期所编修的地方史志,还是当今各书刊所载,均将其确定为明万历十二年(1584年),似乎已成定论。 最早记述东罗城始建年代的为明万历二十七年撰修成书的《永平府志》卷之二《建置志·城池》编:“罗城在东关外,连接大城,高二丈三尺,阔一丈四尺,周五百四十七丈有奇。门三,水门二,角楼二,敌楼七。东门有重楼,瓮城势阔丈,为通辽孔道。池,阔三丈,深二丈,外设夹濠一道。皆主事王帮俊、副使成逊请建。” 西罗城建于明崇祯十六年(1643年),在其后,故府…  相似文献   

10.
蒋思荃  邱远 《风景名胜》2013,(10):76-81
临江环湖内河纵横的杭城,桥特别多,所以杭州人习惯用桥名表示地点或区域。比如说“南星桥格搭坝”,这“格搭坝”就是指南星桥附近区块,直到凤凰山脚和钱塘江边三廊庙码头。南星古桥长4丈2尺、宽1丈5尺,是中国古建筑中常见的拱形石桥。桥柱雕刻莲荷,登青石板拾级而上,两边的桥栏板,浮雕昂首奋蹄的奔马和跃龙门的鲤鱼。桥南,伴有“南星古泉”井一口。  相似文献   

11.
在1992年敦煌吐鲁番学国际学术讨论会上,日本东京大学的池田温先生向大会介绍了日本九州大学文学部图书室所藏的一件敦煌文书,该文书记录的是敦煌石窟某座窟檐所用材木情况。笔者通过宿白先生得到这份资料后,遵宿白先生嘱,对这座窟檐建筑进行复原分析。该文书共有27行文字,其中第26行被涂抹掉。全文字体俊丽而不失遒劲之气,隶、楷之风兼具(图一)。录文如下: 1 新大德造窟檐计料材木多少起大栿要肆,各长壹丈贰尺五寸,俓(径)壹尺贰寸柱肆个,旧有阑额叁,旧者堪用棦栿方子叁条,各长壹丈贰尺伍寸,俓(径)头要捌寸  相似文献   

12.
“丈”在古代是一个长度单位,周朝时,计量长度是以手掌撑开时,拇指与中指间的距离为一尺,一尺等于六寸,一丈等于十尺。当时的婚姻制度不像现在一夫一妻制,而是尚有原始社会婚姻制度的遗存,即“抢婚”、“掠夺婚”、“野合”、“走访婚”、“对偶婚”等各种婚姻样式并存。  相似文献   

13.
《文物》1954,(6)
湖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文物工作队六月十日在长沙市郊左家公山发掘一座完整的战中木槨墓。这座墓距离地面约两丈深,穴长九尺多,宽六尺,四周用高岭土密糊,棺槨和随葬  相似文献   

14.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鄂州市博物馆对塘角头六朝墓地的发掘,使我们获得了一批研究六朝史实的重要文物~[1]。在发掘的十二座墓葬中,孙吴时期的有M2、M4、M8、M9、M10五座;西晋至东晋初年的有M3、M11、M13三座;东晋中期至南朝时期的有M1、M7、M12、M15四座。在对这批墓葬的整理过程中,我们通过M2墓砖上的纪铭:“永安四年十一月八口造作”、“造作口长尺六广八寸”确知,M2下葬的确切年代为公元261年,孙吴时期一尺长约为23.75厘米、一寸长约为2.13厘米的情况。不仅如此,我们还在六朝时期墓地的选择、葬制葬俗以及随葬遗物等…  相似文献   

15.
河州古道     
临夏古称河州,地处古丝绸之路东段南道,又为中原地区通往青藏高原的要口,交通发展的历史悠久. 古丝绸之路东段南道,起自长安(西安),沿渭河西行,经陇关。过秦州(天水)、狄道(临洮)、托罕,沿湟水谷地至西平(唐名鄯城,今西宁),然后越大斗拔谷(扁都口)趋河西走廊;或取道柴达木盆地接昆仑山北道,或翻越唐古拉山口直趋今拉萨(唐蕃古道)。这条线路穿越临夏地区的走法是:从今临洮(秦汉陇西郡治)出发,西渡洗河,顺广通河(古大夏川水)至蒿支沟(古金纽城);或顺三岔河支流至党川堡,翻黄土梁至广河县城(汉以后大夏县城,宋定羌城),与前道合;再沿蒿支沟西北行,越牛津山(古金剑山),沿牛津河谷(古城川水)至临夏市;然后由临夏市北经北塬,至莲花城(古凤林关、安乡关)渡黄河,沿黄土梁经永靖县杨塔、王台、川城、青海民和县古鄯,顺隆治沟至民和下川口,亦可从古鄯向北,顺巴州沟至民和上川口;或由临夏市取道西北,至积石山东麓之大河家(古临津关)渡黄河,经官亭,溯乾河而上至古部,与前道合;再由古鄯或民和县上、下川口沿湟水谷地西行。这条古道至今仍保留着大量的故烽燧、故城址等遗迹.烽燧多屹立于黄土梁峁顶端,一般相距2.5—5公里,黄土夯筑。如临夏北塬的尕墩底、积石山县的东山坡墩、大墩、青海民和县古鄯附近的塔墩、王墩岭、大墩等,它们标志  相似文献   

16.
神秘的悬索关李并成悬索关,为汉代在丝绸之路主干道河西走廊所设的四座关隘之一。这四座关隘即:玉门关、阳关、金关和悬索关。它们皆置于通驿大道要口,且靠近长城塞垣内侧,在中西交通史上均占有重要地位。依《汉书·地理志》,玉门关、阳关位于敦煌郡龙勒县境内,“皆...  相似文献   

17.
正"郧阳有个钟鼓楼,半截子插在云里头。"这是郧阳府城老百姓引以自豪的民谣。郧阳府城的钟鼓楼,一直是明清以来府城的地标性建筑。它横跨南北大街,高矗城中偏东方,俯瞰全城东西南北。其下方是高一丈四尺的梯形台基,下有拱形门洞贯通东西大街。台基南北长六丈七尺,东西宽四丈五尺。台基之上,有二十八根三丈多高、合抱粗的大柱子撑起两层歇山式四坡飞檐重楼。东西临大街为正面,上下都是朱  相似文献   

18.
己酉,三月初一日。游西山。即下文石棚所在之山。石室上一石,纵横可三丈,厚二尺余,端平莹滑,状如棋局,其下壁立三石,高广丈余,深亦如之,了无瑕隙,亦无斧凿痕,非神功鬼巧,不能为也,土人谓之“石棚”。既无碑刻,故不知其所始。  相似文献   

19.
辽东半岛是我国石棚发现最多的地方,也是亚洲石棚较多的地区之一。它在世界石棚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辽东半岛石棚,古籍中早有记载。《三国志》中曾写到:“时襄平(今辽阳),延里社生大石,长丈余,下有三小石为之足。”这延里社大石就是石棚。金代王寂的《鸭江行部志》中记有:“已酉游西山,石室上一石纵横可三丈,厚二尺许,端平莹滑,状如棋局。其下壁立三石,高广丈余,深亦如之,无瑕隙,亦无斧凿痕。非神功鬼巧不能为也。土人谓之石棚。”这西山石棚也就在辽南复县附近。  相似文献   

20.
佛光寺东大殿实测数据解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结合山西省古建筑保护研究所2004年、清华大学2005—2006年对五台山佛光寺东大殿的手工测绘和三维激光扫描测量,本文借鉴前辈学者对于佛光寺东大殿原始设计尺寸权衡的论述,在今天毫米级精度的测量数据的基础上,得出以下结论:东大殿所用营造尺长298毫米,中五间开间1丈7尺,标准柱高同之;斗拱材宽7寸;斗拱下昂斜度等于总举斜度,基本斜度可描述成“平出47分~(?),抬高21分~(?)”,总举为此基本斜度的11倍,稍间、进深各间尺寸因此定为1丈4尺8寸;中平槫到柱头的高度等于总举高。通过上述的分析与结论,本文强调提高古建筑测绘数据全面性和精度的重要意义及深远的科研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