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奥查德致骆传华函①( 193 9年 7月 2 3日 ,洛杉矶 )尊敬的骆先生② :现在我们终于摆脱了日本人的监视 ,可以写封信了。早就应该写信 ,对在香港期间给予我们的关照 ,以及随后安排我们去重庆和云南一事向你表示感谢。怎么说呢 ,在上海期间 ,人实在太忙 ,顾不上写信。而离开上海后 ,在信里也只能说一些不敏感的琐事……因为信件极有可能受到日本人的检查。我就从上海开始谈起吧 ,尽量按流水帐形式多多少少记录下一些我们的旅途见闻。 (如今的 )上海已变成了一座令人吃惊的、对比反差极大的城市。苏州河以南的公共租界以及法租界 (依然 )非常繁…  相似文献   

2.
徐庆全 《百年潮》2000,(3):51-55
胡风在离京服刑前致信乔冠华1966年2月11日,胡风曾致乔冠华一信,乔冠华接信后,随即写信给章汉夫、姬鹏飞并转周扬等,附胡风信。现将二函转录于下,并结合有关材料稍加说明。  相似文献   

3.
耀邦同志是我1937年到延安后开始认识的,他比我只大三岁,可是在我心目中,他不仅是一位可以推心置腹的挚友,更是一位令我尊崇的良师。在他逝世前二十天,我还同他促膝谈心,他走了十年了,我感觉他仍然永生在人间。  相似文献   

4.
两年前,有一天李春光同志到我家来,说起胡耀邦怎样处理傅聪回国演奏的情况。我在听了之后,认为应该设法公开发表。为此目的,我请他把情况写出来给我。他一回家就写。2001年8月15日晨写完,17日寄出。18日我收到。不久,他又去美国了。原先我对他说,我打算根据这个材料,自己写成文章拿出去发表的。所以在材料前李春光同志写了“光远同志参考”六字。可是看过之后,我觉得还是就用他本人所写的文字为好。我觉得他对事实写得具体真实,并且从他叙述的傅聪回国演奏一事前前后后处理的过程中,可以看出胡耀邦同志的为人,看出他(胡耀邦)处理问题既有高度的原则性,又有高度的灵活性,可以看出他处理事务的精神和方法。请读者们特别注意这篇文章中,李春光同志所叙述的赵沨看了他写的那封不少于四千字的给胡耀邦的长信之后,劝他“不要去批评胡耀邦,你把那些话统统删掉罢”时,李春光回答说“据我所知,耀邦是可以批评的。”我认为这篇文章有史料价值,希望全文刊登。  相似文献   

5.
《文史天地》2009,(12):86-86
“侯宝林难倒了华罗庚!”这个故事20世纪70年代风行于北京。 侯宝林问华罗庚:“二加三在什么情况下等于四?”  相似文献   

6.
徐庆全 《百年潮》2000,(8):66-71
1963年3月,时任上海音乐学院院长的著名音乐家贺绿汀,就自己在干部轮训班上的发言所引起的误解,致信上海市委书记陈丕显,要求组织上进行调查。贺的信虽然反映的是个人问题,但也折射出那个年代已然苍老的往事的影子。  相似文献   

7.
抗日战争爆发后,在中国的基督教青年会外籍干事大多离华返美,但仍有一少部分人留在中国,继续中国基督教青年会的活动。按照规定,外籍干事要定期向北美协会负责人汇报工作,下面这段资料就是当时担任北平基督教青年会代理总干事职务的外籍干事陶德满于1938年9月1日写给北美协会总干事鲍乃德的一封信。主要内容是抗战初期华北地区基督教青年会所受挫折及其努力,也谈及日本帝国主义在华北的殖民统治。  相似文献   

8.
李振声 《百年潮》2013,(9):61-62
历史就是这么不可思议,三十年前的短短十多天里,我作为一个普通党员竟然三次与胡耀邦近在咫尺一路同行,尽管每次都是擦肩而过,但这种近距离接触,让我了解了一个真实的中共中央总书记,感受到了从他身上散发出的那种脚踏实地、朴实亲民的浓郁气息。  相似文献   

9.
1912年初,蔡元培致函蒋梦辟,嘱其将自己所《教育意见书》译为英,并就改革中国教育行政发表意见。本件史料为蒋氏于同年5月1日的复函。  相似文献   

10.
本文是纪念陈丕显叔叔的回忆文章,我愿意记述他和我父亲胡耀邦在儿童团、共青团、共产党内工作、生活的一些往事。一、初闻尊名1952年7月,我父亲从四川南充川北区党委调北京工作,一行四人,其中有秘书曹令中、警卫员蓝天禄和我。父亲上京时的兴致极高,意气昂扬,真有一股事事争上  相似文献   

11.
姜达雅 《炎黄春秋》2010,(2):70-71,51
1954年我与爱人赵维田分别在团中央和中国少年报社工作。老赵是党员,我是团员,三个孩子是少先队员。这是一个奋发向上、幸福美好的家庭。  相似文献   

12.
陈文斌 《百年潮》2002,(1):23-27
耀邦同志离开我们12年了.12年来每当忆及他在中共中央党校的日日夜夜,就想把那些令人感佩、使人受益的历历往事写出来,与读者分享,以慰思念之心.  相似文献   

13.
梁金泉 《纵横》2010,(11):4-9
2010年11月20日是胡耀邦同志诞辰95周年纪念日。几十年来,有不少回忆文章和书籍对耀邦同志做了详尽的介绍,本文力求对其倡导并亲自践行的、党员干部应该具有的正确的思想方法和工作作风做些回忆,以缅怀深受党内外干部群众敬仰的耀邦同志,这位勤奋好学、平易近人、知人善任、真诚坦荡的伟人。  相似文献   

14.
援闽战事,乃自1917年迄1926年间,系护国之役后南北双方争执的一个重要历史事件,1924年 10月-11月间王怀庆舅甥间关于援闽战事的 3件信函,反映了北洋 军阀的内部矛盾,有较重要的史料及研究价值,特为公布。  相似文献   

15.
桂老姻丈道鉴:敬启,去年十二月二十六日运钧晋谒高齐,蒙公优与接纳,并赐乡先贤傅、杨两先生诗籍二卷,及大蠖公存二卷,欣慰曷量,於此三书,容运钧从容拜读,增善智慧,感何可言。又复赐读蔺霜、水西两纪略合钞及补证,仰见公眷怀桑梓,表扬前烈,使故乡后生得悉前贤削平祸乱,保全乡土之烈,斯籍实  相似文献   

16.
17.
1979年冬,我去看望经过文化大革命“洗礼”后再度出山、当时任中共中央组织部长的胡耀邦。  相似文献   

18.
1943年8月15日,阎锡山在克难坡召开的行政会议上首次提出“兵农合一”,继而在乡宁县“试点”。1944年2—4月,又在晋西各县普遍推行。晋西民怨沸腾,后被迫于1944年4月告一段落。日军投降后,阎锡山回到太原,又重提“兵农合一”制度。1946年1月,阎派出解救团分赴晋中、晋西各地,强制推行“兵农合一”制度,人民怨声载道。消息传到南京,阎的老乡贾景德等人纷纷致函规劝。本组史料即为阎复贾等函,它对研究阎记“兵农合一”制度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1988年,当时我在省教育委员会工作。11月26日接到胡素贞同志的电话,说李昭同志来了长沙,希望见我。胡索贞是耀邦同志的侄女,湖南解放后,耀邦同志将她从浏阳接出来,以后曾多年带在身边。1984年我任中共长沙市委副书记时,因处理一件  相似文献   

20.
沈国凡 《文史精华》2010,(10):17-27
1986年初春,胡耀邦接到一封申诉信:一名老干部、科技工作者申诉"四清"和文革中杀妻"冤案"。面对复杂的历史背景和艰难的复查过程,胡耀邦4次批示严查。司法人员肩负人民重托,不畏艰难,最终查得事实真相,使这起引起中央高层关注并历经25年之久的杀妻命案尘埃落定。欲知其中曲折详情,请阅《胡耀邦批示破谜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