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乾隆帝特遣侍卫阿弥达至青海勘察黄河河源,祭祀河神。本文利用满、汉文献资料,考察黄河探源的参与者、勘察河源的行程路线及地图绘制、祭祀河源诸神事宜等内容,展现1782年勘察黄河河源活动的相关细节及过程。这次勘察黄河河源活动是在多民族参与下完成的,最终发现了黄河河源,并以藏传佛教祀典举行了祭祀活动,具有历史、地理意义。  相似文献   

2.
正历史时期黄河变迁给人类社会带来了纷繁复杂的影响,这一课题长期为国内外从事历史地理和环境史研究的学者所关注。随着议题的深入,学界关于黄河下游区域环境变迁的研究日趋精细化。然而,以单个湖泊的历史演变为视角来考察黄河下游河道变迁、湖泊演变,以及人类活动之间复杂互动关系的成果尚属少数。柏林自由大学贾长宝新著《从大野泽到梁山泊:公元12世纪末以前一个黄河下游湖泊的演变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年)正式出版,可谓弥补了这方面研究的不足。  相似文献   

3.
<正> 元世祖至元十七年(1280)为了与番贾互市,加强对河源地区的控制,遂派都实往探黄河源,并城其地,规置航传。后翰林侍读学士潘昂霄与都实弟阔阔出同僚,因录其所述都实考察河源地区的故事,作《河源志》。该书写成于仁宗延祐乙卯(1315),刊行于顺帝元统元年(1333)。元末人陶宗仪《南村辍耕录》、明人所撰《元史·地理志》皆录有潘氏《河源志》全文,元末人梁寅《河源记》一文也大致是节录潘氏原书而写成。潘书刊行以后,诸家引录多作《河源志》,但也有书作《河源记》者,如《学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中国对瑞典认识和记述的历史这一角度,介绍并论述了作者收藏的孤本书籍《瑞典国记略》。文章指出,迄至清朝末年,中国对瑞典的认识经历了如下六个阶段:第一阶段,从明末到清代康熙中期。通过西洋传教士的介绍,对瑞典开始有初步的了解。第二阶段,从康熙晚期到道光初年。主要是清朝官方和个别出洋商人,通过出使他国偶然接触到的瑞典国民并向所在国探问相关情况;或是与瑞典来华商船的直接接触;或是海外经商听闻的间接传说,对瑞典有了中国人自己的记述。第三阶段,道光二十年鸦片战争爆发前短暂的若千年期间。西洋传教士开始重新向中国介绍包括瑞典国在内的世界地理知识。第四阶段,从鸦片战争之后到同治四年。在中国人自己撰述的全球地理总志中,对瑞典有了更为丰富和清晰的记述。第五阶段,从同治六年到光绪中期。留下了一批中国人考察游历瑞典的日记,对瑞典的认识变得非常具体明晰,但还很不系统。第六阶段,光绪中期至清王朝结束。《瑞典国记略》就是这一时期的标志性著述,它是中国对瑞典最早的全面系统的记述。这部书虽然没有在社会上正式刊布,但在中国认识瑞典的历史上,仍具有里程碑式意义。  相似文献   

5.
古代城池是都邑建置的一部分,是研究地方历史地理的主要内容。本文结合历代政治、军事、交通等因素,主要记述城池的起源发展、相关人文资料及现存主要城址等具体问题,以对广西古代城池建设发展轨迹有初步认识。  相似文献   

6.
正河南大学历史地理学科是在1923年中州大学(河南大学前身)设立的历史学系和地质学系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当时地质学系的冯景兰教授就开始进行黄河地质和历史地理的调查与研究,并于1926年发表《开封附近沙堆之成因分布与风力水力风向之关系》,探讨了黄河岸边沉积物的成因。20世纪50年代,李长傅先生任教于河南大学,为历史地理学科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他的《开封历史地理》是我国从事城市历史地理研究出版最早的著作之一。受他的影响,李润田、黄以柱等先生也纷纷从事历史地理的教学与研究工作。陈昌远先生于1957年赴西安跟随史念海先生进修学习,回校后主要从事历史地理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使我校成为全国较早开设历史地理课程的高校之一,并于1991年出版《中国历史地理简编》教材,在学术界产生过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7.
喇家遗址与大禹治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青海土族研究会会长鲍义志先生是我省著名的作家和学者,他善于探索勤于思考。最近,他经过较长时间对黄河上游历史及地理文化的研究和考察,得出了一个颇为大胆的推测———举世瞩目的喇家遗址是史前治水英雄大禹的故里,并撰写了《喇家遗址与大禹治水》的文章。本期推出这篇文章,希望这一观点能够引起学术界的重视。通过争鸣和交流,使一些被历史湮灭的记忆重现,自然是我们所期待的事情。  相似文献   

8.
巴托尔德是俄国著名的东方学家。他运用历史批判的研究方法,率先将中亚历史地理问题研究纳入科学轨道,成为中亚历史地理学的奠基人。他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标,以考古学、阿姆河流向、人工灌溉和政权更迭等问题为导向,对中亚区域史地问题进行研究,构建了他的中亚区域历史地理观。开启了中亚历史地理研究的先河;他的中亚区域历史地理观,对中亚历史地理学科的发展具有重大指导意义,对当今区域历史地理研究和国别研究具有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9.
20世纪50年代末,侯仁之在国家改造西北沙漠的号召下,走上了沙漠历史地理考察和研究的道路,成为中国历史地理研究“将社会实践和现实任务要求紧密结合”这一特色的重要开拓者和实践者。自20世纪60年代起,侯仁之先后对宁夏河东沙区、毛乌素沙地、乌兰布和沙漠等地进行考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20世纪70年代末以后,他又积极推动了从沙漠考察到人地关系研究的转变,带动历史地理学界实现了沙漠历史地理考察和环境变迁研究的新飞跃。  相似文献   

10.
1985年,我有幸陪王化云同志赴青海,对黄河河源西线南水北调线路进行考察。由于健康的原因,王化云此行只到了龙羊峡工地,但返回途中又对青海、甘肃、陕西进行了考察,历时1个多月。在考察即将结束时,王化云在西峰完成了《西行纪实》一诗。诗云:  相似文献   

11.
在历史地理学学科蓬勃发展的今天,各个分支学科的发展方兴未艾,但是,各个分支学科的发展并不平衡,其中关于历史时期民族地理问题的研究相对较为薄弱,甚至这个分支学科的名称及其相关的理论都还存在很大的争议[1].尽管这门学科的理论问题的认识学术界还存在一定的分歧,但却并不防碍有志趣的学者们对历史时期民族地理问题的探讨,郭声波教授就是在这方面著述颇丰的一位知名学者.他多年来一直致力于中国西南地区历史时期民族地理问题的研究,这部由四川大学出版社,2009年5月出版的<彝族地区历史地理研究--以唐代乌蛮等族羁縻州为中心>[2]的专著就是近年来郭声波教授对历史时期民族地理研究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相似文献   

12.
<正>夏代是由多层次的政治实体构成的社会,为了表述上的方便,我们把这些政治实体,也即夏代国家的基本成员统称为族邦。而对夏代族邦的考察关系到夏代国家结构、历史地理、夏文化乃至夏代历史的所有问题。只是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对夏代族邦及其性质的研究和关注程度都相对薄弱和滞后,这无疑在一定程度上延滞了对夏代历史文化的深入探讨。本人现就对夏代族邦的认识谈一些粗浅看法,以请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13.
《民俗研究》2021,(3):5-14
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的相关讨论忽视了黄河故道,这是黄河历史文化的缺失。为了重现黄河历史文化的真实性与完整性,黄河故道作为黄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历史地位必须得到认可。研究以黄河故道(江苏段)为例,归纳总结了黄河改道的区域地理效应,梳理出黄河故道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系,再现了黄河故道的形成与演进历史。建议将黄河故道纳入黄河国家文化公园范畴,借助黄河故道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系,以民众需求为导向挖掘故道遗产的多样功能,建造黄河生态休闲和文化体验带,塑造大河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文旅表征,实现故道遗产活化。  相似文献   

14.
正青海,雄踞"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东北部,这里是名山大川的故乡,境内分布着着昆仑山、唐古拉山、巴颜喀拉山,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被誉为"三江之源""中华水塔"。在遥远高寒的冰原雪地,冰川融雪的涓涓细流,一路汇集孕育成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黄河是中国的第二大河,它的孕育、诞生、发展受制于地史期内的地质作用,以地壳变动产生的构造运动为外营力,以水文地理条件下本身产生的侵蚀、搬运、堆积为内营力。在成河的历史过程中,运动不息,与时俱进,黄河源头位于青海的腹地。河源一为扎曲,二为约古宗列曲,三是卡日曲。黄河流  相似文献   

15.
关于唐代东都洛阳及其郊区的历史地理问题,前人多有所探讨并且已经发表大量研究成果,但对洛阳城郊之洛阳县地名的整理与考证,鉴于传世文献的匮乏,过去学者少有问津。出土唐人墓志中有不少关于唐人具体葬地的记述资料,对于这一问题的进一步研究有重要的补证意义。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出土唐人墓志为基本资料,结合传世文献,对唐代东都洛阳城之洛阳县所辖乡、里、村等地名,分门别类进行了考订。  相似文献   

16.
《西汉侯国地理(修订本)》在充分整理、吸收、辨别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对西汉侯国地理问题展开了全面的探讨。该书重视对侯国地望和沿革的细致考证和梳理,强调对侯国地理分布特征的归纳,同时将侯国问题置于宏大的政治史背景下进行理解,得出了一系列新认识,是有关西汉历史地理研究的重要作品。  相似文献   

17.
1977年6—7月,邹逸麟先生随谭其骧先生在郑州、荥阳、安阳、浚县、滑县、濮阳、大名、邯郸、新乡、延津、开封、徐州作黄河古道考察。其间,邹逸麟先生撰考察日记,记述每日行程、见闻与思考。这份日记对于见证谭先生一行对黄河古道的考察,了解历史地理学者如何增加各自对黄河变迁的感性认识,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18.
2007年10月,武汉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与宜城市博物馆在宜城境内进行第二次田野考古调查,重点踏勘了汉江与蛮河之间的周代文化遗址,探讨它们在楚文化发展、演变中的地位,考察楚文化中心区与其他地区的相互关系。本次调查进一步明确了有关遗址的文化内涵和大致年代,加深了我们对这一地区周代文化遗址群的总体认识。  相似文献   

19.
B.B.巴托尔德是俄国著名的东方学家.他运用历史批判的研究方法,率先将中亚历史地理问题研究纳入科学轨道,成为中亚历史地理学的奠基人.他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标,以考古学、阿姆河流向、人工灌溉和政权更迭等问题为导向,对中亚区域史地问题进行研究,构建了他的中亚区域历史地理观.开启了中亚历史地理研究的先河;他的中亚区域历史地理观...  相似文献   

20.
<正>国务院《地方志工作条例》对地方综合年鉴有清晰的定义,即系统记述本行政区域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情况的年度资料性文献。《现代汉语词典》对于文献的解释是"有历史价值或参考价值的图书资料"。目前,地方综合年鉴的文献价值普遍不高,系统性、逻辑性、学术性都有所欠缺,要从整体性视角来把握、分析、评价和解决这些问题。客观记述历史,就要求用整体性的眼光,把每一种历史现象都放到历史的整体联系中去认识、去考察。地方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