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在介绍日本国宝中中国瓷器的基础上,对宋代建窑“油滴”及“曜变”问题进行了探讨,宋代建盏中的“油滴”即宋代文献所说的“鹧鸪斑”,“曜变”应为特殊的“油滴”。同时,文章对被日本定为国宝的中国瓷器何以全部为宋、元瓷器的原因进行了探究,认为与镰仓时代以来日本人崇尚淡雅隐逸的艺术特色之审美观有密切关系,是深受茶陶旨趣熏陶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云冈第20窟西壁坍塌的时间与昙曜五窟最初的布局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杭侃 《文物》1994,(10)
昙曜在云冈为北魏太祖拓跋珪以下五帝开凿的五窟(习称“昙曜五窟”)以及因之而形成的“云冈模式”,给中国石窟艺术注入了新的活力,风流所及,影响到北中国的许多地区。但是,现存昙曜五窟的遗迹并不单纯,五个窟内的造像属于一、二、三期的都有,本文对昙曜五窟中各期的造像进行进一步的区分,并在此基础上,试对云冈第20窟西壁坍塌的时间及昙曜五窟最初的布局设计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3.
水族民间流传的"苗甲子"以及"七元甲子"周,即以420序数为周期的历法是中国古代历法的"活化石"。  相似文献   

4.
赵贞 《敦煌学辑刊》2005,3(3):22-35
“九曜行年”是一种以世人年岁为据而将人的命运与九曜联系起来的推命方式。根据它的原理和规则,世人的命运每九年一个周期,九年之内随着年岁与九曜的依次更替,人的命运也相应地发生改变。从P.3779《九曜行年灾厄法》对佛经《梵天火罗九曜》的吸收以及敦煌发现的具注历日和星命术类文书来看,这种推命方式来源于印度,伴随佛经的译介而传入中国,至唐宋时期已经相当普遍,广为流行。但差不多同时,九宫、八卦等命理术语渗入进来井成为九曜推命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代的命理学因而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起来。  相似文献   

5.
从历法的角度探讨"四十二年"和"四十三年"逨鼎的历法关系,可以得出"既生霸"是初九的认识。该器符合厉王时期的历法。西周铭文中的王号生称、死称相同,具体铭文应分别对待。共和行政十四年应归属于厉王纪年范围之内,即37 14=51年。逨鼎诸器和晋侯稣钟同属于厉王时期的器物。西周金文中的月相词语是定点的,各指月中固定而又明确的一日。  相似文献   

6.
"改正朔、易服色"是中国古代一项重要的政治文化传统,曹魏的"改正朔、易服色"正是这一传统在汉晋之间发生变化的重要环节。魏文帝曹丕的"改正朔"不改历法而定服色、牺牲,奠定了由"禅让"所建的新王朝跟由"革命"所建的新王朝的不同的传统,即改历法与改服色可以不同步。此后,魏明帝"改正朔"恢复了历法和服色、牺牲同步改易的秦汉传统,这也是明帝加强中央集权的众多措施之一。魏晋禅代后晋袭用曹魏的正朔与服色,则奠定了中古"改正朔"的另一种更为现实的政治文化传统。以后的中古王朝"改正朔、易服色"只是限定在跟名分有关的领域内。  相似文献   

7.
1849—1862年间,王韬供职于上海墨海书馆,在英国汉学家艾约瑟、伟烈亚力等人的影响下,接触并学习西方历学知识,又时常与数学家李善兰讨论中西历学,学术大进。1867—1870年旅欧期间,王韬与英国传教士湛约翰颇有往来讲论,指出了湛氏许多错误,为湛氏所服佩。王韬的春秋历学研究,不仅仅在于采用西方先进的天文学知识,更重要的在于发覆了中国古代复杂的春秋历法,在历法的解释中加入了微言大义。王韬对春秋时期的历法及微言大义的论述,显著影响到理雅各《中国经典·春秋》的翻译。  相似文献   

8.
本文采用字体分类的方法,系统整理了与殷商祖甲时代历法改革有关的甲骨卜辞材料,通过数据统计和比率分析等多种方式,研讨了"正月"取代"一月"之名和"十三月"年终置闰制度被废除这两项历法改革的时机。祖甲的改革并不是在即位后就立刻进行的,而是经过了一段时间后才逐步开展起来的。其中,两项历法改革的实施时间也有所不同,废除"十三月"置闰制度在前,改用"正月"之名在后。祀典改革则是在两项历法改革之间开始进行的。这些时间先后实际上反映了祖甲改革各项举措具有内在承续关系。  相似文献   

9.
正在夏商周断代工程的天文课题中,一类是以古文献为研究对象,另一类是以甲骨文和金文为主要研究对象。以古文献为研究对象的课题包括:"夏商周三代更迭与五星聚合研究""夏商周三代大火(心宿二)星象和年代研究""《尚书》仲康日食再研究""《夏小正》星象和年代""武王伐纣时天象的研究""‘懿王元年天再旦于郑’考""西周历法与春秋历法——附论东周年表问题"等。这些课题或是运用现代天文学方法对古文献中的天象记录进行推算以确定其观测年代,或是根据文献中的历日资料重建古代历法。  相似文献   

10.
布依族古老的天文历法知识是布依族及其先民对太阳的升落、月亮的圆缺、物候的变化、寒暑的交替等天象、气象、物象乃至声象的长期观察和总结。它的发展大概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以图象历法诸如古代岩画中的“物候历法”图象,这是原始历法  相似文献   

11.
闲话历书     
正历书,旧时称"黄历"、"通书"、"历日"、"时宪书"等,在民间已流传1000多年。旧时,历书主要内容为二十四节气的日期表,每天的吉凶宜忌、生肖运程等。即古人把每一天的喜忌都记在日历上,作行动指南。就某种程度来说,中国古代的历法就是一种编算天文年历的工作,它包括中国古代天文学的许多重要内容,是古代科学观察和研究的结晶。封建时代,历书是由皇帝委任京城专掌观察天象、推算历法的官员颁布的,传说唐文宗李昂曾下  相似文献   

12.
历法是人类认识自然界时间变化规律的科学结晶,它在天文与数学发展的基础上,形成了一套推算年、月、日的时间系统,对于历史纪年、农事活动乃至年龄计算,都有密切关系。中国历法在世界上独树一帜,既不同于以《儒略历》为代表的“太阳历”,也不同于以《回历》为代表的“太阳历”,而是一种“阴阳合历”。这种历法起源很早,夏、商、周三代即有所谓“三正”,汉代的《太初历》已确立了中国历法的基本体系,南北朝时期的《大明历》又有进一步发展。在此之后,  相似文献   

13.
周家台秦墓竹简69—91所记历谱无论系于秦始皇三十六年、三十七年,还是秦王政十年、十一年,都不能与"古六历"及其衍生历法相容。秦时期历法步朔与古六历无涉,但秦时期历法的"阳历因素"可能按颛顼历排定。秦时期历法以公元前361年之前一年10月丁巳为朔余无的朔望月起算点,依四分术步朔,置闰法则按照3—3—3—2—3—3—2的序列人为安排,虽不知原始起点,但秦王政二年当是一个序列(一章)的起点。由此可以给出这一时段的朔闰表。  相似文献   

14.
从星命和相术两方面探讨了蒙元统治者与被征服地域民俗信仰的关系。蒙古大汗和元朝皇帝,普遍采用一种"生辰占星术"为即位大典推算吉日,此外,元宪宗蒙哥和元世祖忽必烈也曾亲自采用观察"行步"和"目睛"的相术来品评甄选人物。这些信仰形式,大都能在其时帝国疆域内的各种本地信仰中找到渊源。这些事实说明,蒙元统治者对帝国疆域内本地"小传统"(通俗文化)的接纳,是既深入又微妙的;与汉化相比,文化人类学意义上的"涵化"或许更适合描述这一过程。  相似文献   

15.
通过确定“二月二”在西周历法中的阴历日期,以此为节点,按照西周实测历法推算出阴历1~6月东方“青龙”星宿在夜空中运行的位置,并与《周易》“乾卦”的卦辞做相互比较,发现天象与卦辞存在实际对照关系。这种时间与空间的抽象思维观念,是“五行”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先秦天文历法是古代圣贤对浩瀚宇宙不断思索的智慧结晶!  相似文献   

16.
运用象数符号概念,从考古学、天文学、古文字学等多维视角对中国上古岩画中的网格图案进行初步探析,可以推测象数符号是文字符号产生之前,上古时代人们记录天文历法知识的特殊符号形式。  相似文献   

17.
翻开中国近代史,新旧历法之争占有重要一页。20世纪初,这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历法嬗变在中国正处在历史的阵痛中。 一  相似文献   

18.
正2020年是农历闰四月,也就是说有两个农历四月。那么,农历的闰月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增设闰月是我们祖先在编创历法时的独特创举,是为了协调回归年与农历年的矛盾。回归年也称太阳年,是太阳按行进轨道绕天体一周的时间,即365天5小时48分46秒,它是制定包括现行公历在内的各种阳历的基础。而农历年是中国长期采用的一种传统历法,它以月相的盈亏周期来定月,故称为"朔望月"或"太阴  相似文献   

19.
在16世纪中叶至17世纪中叶的"南蛮学时代"里,由耶酥会教士等传入日本的西方科技、文化和一般知识形式构成了南蛮文化,包括教育,医学,天文历法,语言、文学,艺术等方面。南蛮文化使日本人第一次与中国文化圈以外的西洋人接触,扩大了日本人的视野,刺激了日本人的求知欲,使其西洋观开始发生潜移默化的改变。  相似文献   

20.
近百年来,凡研究云冈石窟者,对其营造的北魏僧人,仅涉及沙门或昙曜一人。昙曜之所以被注意,盖因《魏书》有记,《续高僧传》有传,是有据可考者。但云冈有那样丰富多彩的内容,工程又宏伟巨大,历拓跋浚以后七八帝,经约六十多年的不断营造,则绝非昙曜一人可贯穿始终、包罗全部的。那么参与营造云冈石窟的北魏僧尼尚有谁何?本文从散见的文献、文物及遗迹中,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