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凡关心中美关系的人,都知道美国“头号中国通”费正清的名字。费正清生前系哈佛大学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主任、终身教授,兼任美国远东协会副主席、亚洲协会主席、历史学会主席、东亚研究理事会主席等许多重要学术职务,被誉为“美国汉学界的太上皇”、“西方中国学之父”。他的著作和学术思想不仅影响了几代美国汉学家和西方的中国学界,而且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美国政府对华政策的制定和美国民众对中国的态度和看法。  相似文献   

2.
费正清与美国现代中国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提起美国的中国研究,人们很自然地会想到费正清(John King Fairbank)。费正清是公认的美国中国问题研究专家、现代中国学的开拓者,他的学术经历是美国现代中国学发展的一个缩影。为了全面考察美国现代中国学,对费正清的中国研究做一探讨,无疑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3.
哈佛大学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副主任薛龙博士的新著《北洋军阀时期的中国地方政府:传统,近代化与东北地区》是近年来美国学界研究中华民国史和中国地方史的重要成果之一。作者薛龙先生早年在密西根大学学习中国历史,1974年获得博士学位。1997年至今,一直在哈佛大学燕京学社和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从事中华民国史研究工作。他的这部著作系统探讨了1916—1928年间,以省长王永江为代表的奉天省政府如何不断采取措施克服种种危机,努力进行经济改革和近代化建设,揭示了奉天军阀和省政府之间的复杂关系。作者之所以撰写此书,主要有两个原因:其一,满族…  相似文献   

4.
由美国哈佛大学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主办的“战时中国:地方政权与状况1937~1945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02年6月27日至29日在哈佛大学召开。正式与会的学约30人,其中中国(包括台湾2人)、日本、美国和加拿大学约各占三分之一。加上工作人员与旁听的哈佛大学中国留学生约近50人。  相似文献   

5.
彭靖 《文史春秋》2012,(11):30-34
费正清(1907—1991年)是哈佛大学终身教授,著名历史学家,美国最负盛名的中国问题观察家,哈佛东亚研究中心创始人,美国中国近现代史研究领域的泰斗,素有“研究中国历史的美国教父”之称。生前历任美国远东协会副主席、亚洲协会主席、历史学会主席、东亚研究理事会主席等重要职务,还曾是美国政府雇员、社会活动家、政策顾问。当今美国诸多有影响的中国问题专家,皆出自其门下。  相似文献   

6.
周娜 《世界历史》2007,(4):155-156
为纪念美国著名中国学家、国际学术界享有盛誉的泰斗级人物——本杰明·史华慈(Benjamin I.Schwartz)教授诞辰90周年,2006年12月16至18日,“史华慈与中国”国际研讨会在上海华东师范大学举行,来自海内外的50多位学者参加会议。会议由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上海社会科学院和哈佛大学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共同举办。[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费正清与美国的中国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91年9月14日,美国知名中国学家费正清(JohnKingFairbank)教授因心脏病发作溘然长逝。费正清毕生致力于东亚尤其是中国研究,致力于发展美国的中国学,推动世界的中国学建设,留下了丰富的学术遗产。笔者与他有过多次通信往来,对他的史学思想...  相似文献   

8.
张勉  田亮 《环球人物》2013,(3):14-18
"请大家落座。"主持人说了两遍,还是没人愿意坐下。人们都踮着脚,想要透过里三层外三层的人群,多看几眼主席台中间的那位老者。1月18日,《邓小平时代》新书发布会在北京三联韬奋书店举行,所有来宾热切关注的正是这本书的作者——美国著名学者、哈佛大学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前主任傅高义教授,他也是当今美国乃至世界最知名的中国  相似文献   

9.
牛贯杰 《清史研究》2023,(4):135-147
《中国沿海的贸易与外交:通商口岸的开埠(1842—1854年)》一书,是费正清早期研究的代表著作。这是西方世界第一部综合利用中、外文档案研究中国外交史的学术著作,拓展出纷繁复杂的中西历史互动图景。费正清摆脱当时西方学界传统古典汉学和民族志学的窠臼,开创了现代中国学研究的新局面。费正清的这部早期代表作,涉及清代观、近代观、帝国主义观等理论问题,对后来美国中国学的发展产生了影响。  相似文献   

10.
孔飞力和他的中国近代史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孔飞力(PhilipAldenKuhn),美国哈佛大学历史系教授,历史与东亚语言研究所所长,1980—1986年主持过哈佛大学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工作。主要从事中国晚清以来的历史研究,著有《中华帝国晚期的叛乱及其敌人》、《清代资料》等论著,并参与了《剑...  相似文献   

11.
对费正清中国史观的理性考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新谦 《史学月刊》2003,2(3):13-18
美国的中国学研究始于费正清。在半个多世纪里,他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审视、考察中国。20世纪50年代,他提出了著名的“冲击-反应”模式,用来作为其解释中西文明冲突的工具。多年来,史学界对此多有争论,对他的中国史观也褒贬不一。对费正清的中国史观以及他提出的“冲击-反应”模式的背景及其实质进行一些理性探讨,有利于更好地了解我们的历史。  相似文献   

12.
还原:工人运动与中国政治——裴宜理《上海罢工》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平 《近代史研究》2003,1(3):224-248
裴宜理 (ElizabethJ.Perry)是一位卓有成就的中国学专家 ,现任哈佛大学政治学系罗索夫斯基讲座教授 ,1 999年起兼任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主任。 1 993年 ,斯坦福大学出版社出版了她的《上海罢工———中国工人政治研究》一书。① 法国国立东方语言文化研究所白吉尔 (Marie ClaireBerg埁re)教授称“这本重要著作不失为一部令人鼓舞的填补空白之作。该书吸收了中国自 2 0世纪 80年代以来问世的丰富的资料与研究成果 ,而它们在西方史学界尚未被系统地利用吸收。”② 对于该书 ,国外学术界反响热烈 ,仅我见到的英文书评就有 1 1篇之多。然而…  相似文献   

13.
这是一部出版己近二十年的著作(1974年哈佛大学出版社出版),但却似乎是一本专为二十年后的中国而写的著作。或许只有在二十年后的今天,人们才能真正体会到该书作者二十年前的洞见与睿智。 作者柯文(Paul A.Cohen)为美国卫斯里学院(Wellesley Col-lege)历史学教授兼任哈佛大学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研究员。他之所以选择王韬作为了解、透视、研究在“新旧”之间动荡不已的近代中国社会的焦点和对象,并非因为王韬在实际政治生活中是位一言九鼎的“大人物”,而是因为他是东西文化碰撞交融、传统与现代冲突转换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位。  相似文献   

14.
他给我们留下了什么——史华慈史学思想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史华慈教授离开我偿两年多了。他的去世曾广泛引起西方汉学界的沉痛哀悼。去年四月《东西方哲学》(Philosophy East and West)还开辟专栏,刊载他去世前写的最后一篇文章①,美国亚洲学会也有专题讨论。但在中国,至今还没有什么有组织的反应。记得在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的一次集合上,史华慈曾富有感情地说:“有的人喜爱中国,有的人厌恨中圆。我尊敬她。”《世界汉学》今天郑重推出这期专辑,在他毕生研究并由衷尊敬的中国,纪念、介绍这位汉学界的一代宗师,的确是非常有意义而且应该的。  相似文献   

15.
<正>20世纪60年代中期,在蒋介石、蒋经国父子的导演下,台湾岛上演了一幕大反国际知名学者、美国历史协会主席费正清的闹剧,而且将这场闹剧演到了海外,并引起海内外舆论的讥笑。费正清1907年5月24日出生在美国南达科他州,早年曾在美国驻华机构任过职,此后长期在美国哈佛大学任教,并一直致力于研究中国及中国文化区域(包括越南、朝鲜、日本),是国际学术界公认的"中国通"和研究中国的权威  相似文献   

16.
美国学者柯文提出的"中国中心观"在中国史研究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以往的相关探讨多将目光局限于"中国中心观"本身及附带的理论内涵等问题,探讨的结果不尽如人意。实际上,如果没有国内外形势变迁催生的美国学界的"反思"潮流,以及费正清等人的大力支持等诸多因素,"中国中心观"或许不能产生巨大的影响。"中国中心观"是为解决"冲击—反应论"的弊端而提出的,给困境中的美国中国学指明了一个前行方向。但它并非完美,有着自身的适用范围和理论缺陷。  相似文献   

17.
研究中国的外国人那么多,费正清算得上名气最大、最成功的一个。2013年8月,费正清唯一的一本个人自传《费正清中国回忆录》在国内出版。它主要是费正清与中国半个多世纪交往的回忆录,语言是琐碎的日记式的,内容却几乎是一部现代中国史。  相似文献   

18.
《大分流:欧洲、中国及现代世界经济的发展》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尔湾分校历史与东亚语言文学教授彭慕兰(Kenneth Poreeranz)的代表作。获2000年美国历史学会东亚研究最高奖——费正清奖和世界历史学会年度奖。彭慕兰的核心观点是:18世纪以前,东西方处在基本同样的发展水平上,西方并没有任何明显的和独有的内生优势;18世纪末19世纪初,历史来到了一个岔路口。  相似文献   

19.
虽然近年来随着中外文化交流的频繁,如何对待中西文化的态度上有许多争议,文中选取两位学贯中西的史学家陈寅恪和费正清,从他们身上我们或许有新的答案。学术界最近注意到陈寅恪其人其学,但是人们对这位大史学家的了解还有限,陈寅恪的基本文化态度,就是是不忘记本来民族之地位认为。同时对于费正清的坚持运用历史主义的方法论,来研究现代中国学发展的历史过程,这也是他可贵之处。  相似文献   

20.
从“西方中心论”到“中国中心观”──当代美国中国史研究的发展趋势张铠当代美国中国史研究的本质特征之一就是它的反思与批判精神。本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期,在主要针对以费正清为代表的“冲击一反应”模式和以利文森为代表的“传统一近代”模式而开展的批判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