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旧方志编纂中有一条重要的原则,叫做“不越境而书”,就是要求志书编纂者只书写本境以内(本行政区域以内)的地、事、人、物,包括地理、建置、田赋、桥梁、津渡、市集、学校、衙署、城池、兵事、职官、选举、人物、风俗、艺文、灾异等项内容.在古代交通闭塞、生产力落后、经济和社会发展迟缓的情况下,志书编纂“不越境而书”的规定执行起来并不困难,因而代代相继,被作为一条重要的编纂原则延续下来.  相似文献   

2.
王登普 《宁夏史志》2006,(1):22-23,31
在旧方志编纂中有一条重要的原则,叫做“不越境而书”,就是要求志书编纂者只记述本境以内(本行政区域以内)的地、事、人、物,包括地理、建置、田赋、桥梁、津渡、市集、学校、衙署、城池、兵事、职官、选举、人物、风俗、艺文、灾异等项内容。在古代交通闭塞、生产力落后、经济和社会发展迟缓的情况下,志书编纂“不越境而书”的规定执行起来并不困难,因而代代相继,被作为一条重要的编纂原则延续下来。  相似文献   

3.
“不越境而书”是中国方志传统的记述方法,本届修志也沿袭了这一传统,但有所突破.依笔者之见,“不越境而书”的问题,实践中必须认真对待,但不可一概而论,应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因地制宜,区别对待.凡属以下情况,志书可以越境记述:  相似文献   

4.
深圳市率先推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编纂《深圳市志》,经济转型对志书记述范围有重大影响。根据经济转型的现实,突破志书传统模式,进行科学分类,在遵循志书基本原则下,适当“越境而书”,反映多种所有制经济形式并存态势。  相似文献   

5.
通过成都市《武侯区志》编纂工作的实践表明,篇目是志书的灵魂;编纂人员的素质是决定志书质量的关键;资料是志书之价值所在;体现特色,才能使志书具有可读性。越境不书,述而不作,横不缺项、纵不断线,避免重复记述,客观记载负面事物等需要准确把握和灵活运用。  相似文献   

6.
以《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志》的启动为标志,重大专题志迅速在国内方志界风靡。它与传统志书在时空方面差异很大,打破了志书“不越境而书”的惯例,在篇目设计、具体编纂上也较传统志书有所创新,但这种创新不能超越地方志编纂的底线。在工作模式上则应早启动,在事件发生的过程中就要介入,并以提高效率为要旨,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高质量完成志书编纂。资料上则因需要择取新闻报道和群众口碑,具有因时性的特点,缺乏历史沉淀,相对于传统志书尤需要编者对资料加以慎重整理、鉴别和选取,坚持宁缺无错的记载原则。  相似文献   

7.
“越境不书”是方志编纂的传统理论,但第一届修志时,一些方志专家对其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这主要是对方志之“方”认识不同。续志时要不要坚持“越境不书”这一传统理论,需要进行全面的思考和研究。下面,就“越境而书”谈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8.
余丽芳 《广西地方志》2005,(2):13-15,36
增强续志信息含量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具有重要性和紧迫性。修志者在把握志书的地情性、时代性、历史性、百科性、人文性等几方面,增强志书信息的特点和特色;通过突破志书“越境不书”、“宜粗不宜细”等记述原则的局限,实现志书内容的表现形式的改观,达到增强续志信息含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编纂二轮地方志遵循"生不立传"、"述而不作"、"不越境而书"、"宜粗不宜细"、"横不缺项,纵不断线"等原则。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编纂原则应当与时俱进,提出"生人入志"、"述而有作"、"通变则书"、"实话实说"、"横不缺变项,纵不断革线"。使志书充分反映改革开放。  相似文献   

10.
志书应灵活运用"不越境而书"这一传统修志原则,应"越境而书",与时俱进,"越境"收录与境域内在区划、经济、教育、文化、人物、风俗等方面密切相关的内容,以充分反映当今改革开放的时代特点。  相似文献   

11.
《新疆地方志》1990年第2期刊登了许力《谈谈地方志的“越境”问题》的文章。许文认为,“不能简单地将行政区划线作为入志或不入志的唯一标准”,或者说,在特殊情况下是可以“越境”而书的。 地方志具有明显的区域性,这可以说是编修地方志的根本性原则。方志,即一方之志,这个“方”是严格受到一定行政区域制约的。方志界的同志常说,志书最忌“越境而书”。“方志既然以地域为重心,依据行政区划范围,就当把遵守疆界线,作首要的基础,所记事物控制于内,不得随意超越”  相似文献   

12.
首轮志书大多承袭了旧方志的传统理念,记载的内容一般都不超出地域范围(根据行政区域所确定的范围)。而第二轮志书主要记述改革开放带来日新月异的大变化,要想全方位反映一个地区的全貌,充分反映改革开放的时代特点,就要适当地越境而书,使修志工作与时俱进。本文以第二轮修志中的“在外温州人”记述内容为例,谈谈如何记述在外本籍人的创业...  相似文献   

13.
地方志记载史实历来以行政区域为界,因此,地域性是地方志的一个重要属性。所谓修志“不越境而书”,一般来说就是不要超越现境记述史实。不越境而书”规定了地方志“自书本家事,不记外乡人……”。地方志为何要“不越境而书”,并将其作为一条重要的原则呢?这是由地方志的性质决定的。  相似文献   

14.
村志是志书的一种。志书有许多特性,如地方性、时代性、资料性、系统性、叙述性、官修性、可靠性等,但最大的特性、首要属性是地方性。村志编纂要突出地方性,一是篇目突出村情,不宜套用市县志篇目;二是记述越境不书,以当代资料和微观资料为主;三是图照突出地方性,无地方性的不入志;四是表格设计规范美观,表题也要有地域要素。  相似文献   

15.
吉祥 《福建史志》2007,(6):34-36
顾名思义,“地方志”记述的对象就是“地方”(主要是具体政区)。传统志书对记述“地方”所作的一条基本原则是“不越境而书”,严守区域范围。但是地方志是否只能写本级行政区或只限于本政区范围内的所有事物呢?这个问题如果处理不好,就会误将政区范围当做地方视野的全部,地方志就成了只记本地的“坐井观天”式的记录  相似文献   

16.
横排竖写是地方志书最显著的体例特征之一。所谓横排,就是志书横分门类层次,制订篇目,要求以事分类,类为一志(篇、章、节、目),横排是对志书篇目设计的基本要求。所谓竖写,就是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记述史事,先发生的事情先写.后发生的事情后写。方志学称这种横排竖写方法为“横分类别.纵述史事”,具体要求做到横不缺项.纵不断线(至少是横不缺要项.纵不断主线)。如果说“横排”是志书编纂组织者制订志书篇目应当费尽心机考虑的问题,那么,“竖写”则是志稿撰写人员应当充分掌握的写作要领。竖写是志书编纂过程中每位初稿撰写人最重要、最关键的阶段,也是困难最大、问题最多的阶段。从第二轮志书编纂实践看。要想搞好志书的竖写.必须抓好以下几个环节。  相似文献   

17.
志笔不能越境而书,这是一条基本原则,但人们在编纂实践中,具体看法、作法不同。笔者不揣浅陋,略陈管见,供修志同行参考。 地方志是以一定的行政区域为其记述范围的,否则,不成方志。这里所说的行政区域,只能以现行区划为准,这是由修志的目的所决定的。志书的功用,首先在于资治,“使后之从政者得以正镜旁鉴,循轨继辙,为兴革治理之准则”(黄炎培编纂的《川沙县志》序二)。如果我们随意超越今日所治疆界而书,就会引起邻国邻省之间的纠纷。其次,历史上疆域变动较多,每个朝代都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18.
“以今律古”是存在于语言学、历史学领域的一种现象,在志书编纂中也有多方面的表现,导致志书的记叙偏离客观历史发展实际,从而影响志书质量。“以今律古”在志书中表现为对机构名、地名、职务名等专有名词的表述不当;采用资料的时间界限不准确;对一项事业的产生、发展到逐步壮大记述不客观、不深入;对历史的认识评价不实事求是。在实践中采取措施避免“以今律古”现象发生,可从加强研究区域历史发展进程、消除行政权力对志书编纂的影响、在行文中切实贯彻《地方志书质量规定》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9.
张灵 《福建史志》2010,(6):14-16
地方志书编纂最大的难点在一进一出.“进”就是从社会上收集资料,收集完整、翔实、准确的资料是每个方志工作者梦寐以求的.也是目前最难做到的。“出”则是将编纂完成的地方志书推广到社会上,发挥志书的各种服务功能,  相似文献   

20.
梁滨久 《黑龙江史志》2011,(14):14-14,26
刘延东在第四次全国地方志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总结多年来地方志工作的经验,其第一点是确立了“党委领导,政府主持,各级地方志编委会组织实施,专家参与的工作体制”。地方志书是由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组织实施”的,所以,在志书的封面和版权页上都印有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或“编纂”的字样。有的在志书封面径直书写“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