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外条约是中外关系史以及中国近现代史的一个基本问题,各个领域的重大事件,莫不与它有着直接和间接的种种关联,其中有关概念和理论,则是这一领域研究的重要基础。在相当长时间内,由于将所有条约视为不平等条约的先入之见,研究者对此未作认真的思考和探讨。改革开放以来,中外条约领域越来越为学术界所趋重,专题性研究全面展开,  相似文献   

2.
正2017年10月28日至29日,由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中外关系史研究室、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共同主办,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承办的"中外条约与近代中国"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湖南省长沙市隆重召开。作为国内首届以"条约"为研究主旨的学术会议,吸引了来自日本、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的80多位专家学者,收到论文67篇,范围涵盖了近代中外条约研究的各个方面。前近代条约研究近代条约的产生始于中英《南京条约》,而在此之前,中外间已经存在着条约问题并开始了条约关系的酝酿。中山大学吴义雄围绕着嘉庆中叶中英之间所发生的系列冲突与互动事  相似文献   

3.
相京 《文史月刊》2010,(2):69-70
1868年,中美签订了《续增条约》(又称蒲安臣条约),这是中美关系史上乃至中外关系史上非常特殊的一个条约。它的特别之处在于,  相似文献   

4.
条约是隆重煌煌的国际交换文件,签约所用语言代表着国家沟通的官方语言。清代以来,中外条约作准文本有所演变:鸦片战争之前,以缔约方或第三方的文字为准,体现了平等理念。战后,不平等成为约章主调,但出于传统习惯,汉文本仍是依准本。至1858年的中英《天津条约》,作准文本改头换面,开启外文本在中外条约中居于基准的时代,这是列强对中国的语文强加。不能夸大清朝统治在条约文本中的"民族"成分与"种族"色彩,有清一朝,就约本来看,清朝统治者并没有突出的"国语"意识。  相似文献   

5.
1945年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及各项协定(文中简称中苏条约),是近现代中苏关系史上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文献。它是当时中苏关系的真实写照,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抗日战争结束前后苏联政府、美国政府、国民党政府和中国共产党之间的四边关系,具有重要的现代史研究价值。然而,长期以来,中外史学界对它的评述或失之偏颇,或语焉不详,影响了有关问题在学术研究上的公允评价和深入探讨。本文谨就中苏条约的产生背景、签订过程及其后果和影响作些初步探讨,期望能对这个问题的进一步研究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6.
1872年5月至1884年6月中国就收复被沙皇俄国强占的伊犁地区与俄方进行了长达10余年的激烈谈判交涉,最终缔结了中俄伊犁《改订条约》(又称《中俄伊犁条约》或《圣彼得堡条约》)及其五个边界子约,同时还签订了《改订陆路通商章程》。史称这一过程为中俄伊犁交涉,并在中外史学界形成了中俄伊犁交涉专题研究。本文拟对此项研究的历史及现状做一概述。  相似文献   

7.
<正>口岸界址,系根据近代第一批不平等条约规定而划定的外国人在通商口岸的居留活动范围。"口岸界址"与"内地"乃清季中外条约外交体制中一对非常重要的概念。自从第一批不平等条约签订,中外围绕"口岸界址"及其对应词"内地"的相关交涉、冲突和争议就从未停止过。目前学术界已有文著论及中外相关争议如"城口之争"、"口岸范围"和"居留地界址"等问题。①但关于"口岸界址"的议定原因、过程及其实质,尚未见专文探讨。本文拟从条约文本入手,对此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8.
1902年至1906年间,依据《辛丑条约》的规定,英、美、日、葡、德、意等国先后与清政府进行修订商约的交涉。本文从整体研究和专题研究两个大的方面对近二十年来国内清末中外修订商约交涉的研究做一梳理。  相似文献   

9.
鸦片战争以来,清政府与列强签订了大批条约,条约交涉成为晚清外交的重要内容。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晚清外交重臣伍廷芳办理了大量与条约有关的外交事务,从而对条约及中外条约关系产生了一定的认识;而随着时代的变化,在民国初年,伍廷芳为消除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的不良影响又提出了一些中肯的建议。伴随着伍廷芳外交生涯显现的条约观念的内容主要体现在其对条约与国际法关系的认识、对不平等条约的认识以及修约、拒约的观念与主张等几方面。其中的某些认识与主张,对于维护中国利益起到一定的作用;然而亦存在着某些局限。  相似文献   

10.
多年来,一些文章在谈及汕头开埠时,大致上总是这样说法: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1858年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中英《天津条约》,辟潮州为通商口岸,后由于潮州人民反对,于1861年改用汕头代替潮州为通商口岸。近日。笔者翻阅了《中外旧约章汇编》、《第二次鸦片战争》和《筹办夷务始末(咸丰朝)》等书,根据各书中所编入的一些有关潮州(汕头)开埠情况的上谕、奏议、中外照会、条约等方面的材料,认为上面说法有几个问题值得商榷。笔者现就三个问题提出一些看法,并请教于热心潮汕近代史研究的专家学者。  相似文献   

11.
两次鸦片战争之后,随着"条约制度"的形成,中国的江海航运权逐渐为外人所攘夺.由于西方航运势力的东侵,中国的江海航运呈现出多样化趋势.在此历史背景下,中外船只碰撞问题不可避免地产生了,而由船碰所生的中外交涉、华洋诉讼诸问题,则复杂多端.但中外各方,尤其是晚清政府所采取的应对措施以及颁布的一系列防碰章程,却成为中国近代海商立法之滥觞.  相似文献   

12.
《恰克图市约》是清政府于乾隆五十七年(1792)为重申中俄关于边境贸易管理规约而签订的一个条约。由于其中第五条涉及到对中俄边境民人交涉事件的法律管理,故中外人士对条约中的法权问题各有说法。近代资产阶级革命者宋教仁在他1911年所写的《二百年来之俄患篇》一文中认为,“俄人自乾隆五十七年订立《恰克图条约》(注:该条约又称《恰克图市约》),有两国人民交涉各治其罪之文,为治外法权之滥觞。”①在他看来,外人在华治外法权的取得是从这个条约开始的。同时,一些外国学者也认为中国早在鸦片战争以前就曾给予过外人在华…  相似文献   

13.
第一次中比条约的订立时间及其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第一次中比条约的订立时间及其评价茅海建第一次中国—比利时《通商条约》,是由清政府通商大臣薛焕与比利时特使包礼士(L.Bols)在上海订立的。关于这一条约的订立时间,王铁崖先生在编《中外旧约章汇编》时,定为同治二年七月十三日,即1863年8月23日①。...  相似文献   

14.
“金佛郎案?是指1922年法国无理要求中国政府改用所谓“金佛郎”支付其庚子赔款余额而引起的一场中外交涉,是民国外交史上的一大要案。它在当时曾轰动朝野,并随政潮起落前后历经3年,影响颇大。由于该案属庚子赔款偿付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从规定庚款的《辛丑条约》的签订到法国对金佛郎的提出相距长达20余年,其间,中外又几经交涉和改定,情况较为  相似文献   

15.
中日甲午战争暨《马关条约》开启了中外条约关系的新阶段,是中国近代历史进程的重要转折点。西方列强通过鸦片战争在华建立了不平等条约关系,中国出现与朝贡关系并存的双重国际秩序格局。此后,这一双重格局被打破,朝贡关系完全被条约关系所取代。清政府并不自甘放弃独立主权地位,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尝试建立平等关系。这一趋向亦在甲午后被打断,中国成了东西列强共同压迫的对象,在更完整的意义上构建了不平等条约关系。甲午战争恰逢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过渡时期,条约关系因此有了新的发展,增添了体现这一变化的新特权内容。战争充分暴露出清政府的衰弱,以及列强无视中国的霸道行径,对条约关系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既刺激了列强扩展在华权益的野心,又加深了这一不平等关系的危机。  相似文献   

16.
黄玮 《史学集刊》2006,(6):16-21
在第二次鸦片战争至甲午战争的洋务时期,清政府为阻止列强新的攫取、侵犯而又维持中外和平局面,提出并实施了各种外交策略。一是以已经签订的条约为依据,据理力争;二是备战以威慑列强;三是利用列强之间的矛盾以夷制夷。这些策略取得了一些成效,同时也产生了一些不利后果。  相似文献   

17.
《苏日中立条约》与战时中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苏日中立条约》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联与轴心国签订的极具影响力的条约之一。当时舆论就对此沸沸扬扬,战后也一直是史学界研究的热点,笔者无意对条约进行全面评价,仅就条约与战时中国有关的几个问题略陈管见,以求推动对这一问题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正>澳门,是镶嵌在我国南海的一颗明珠,自古以来澳门、南海就是中国的领土、领海。由于澳门在中外交通贸易中的特殊地位及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它曾是西方人到达中国的第一站,后来又逐步发展成为了中外贸易、中西文化的交流枢纽。罕见的不完整条约暗藏“玄机”在明代,葡萄牙国就开始觊觎我国澳门这块宝地了。1553年,葡萄牙商人借口遭遇风浪,贡物被水渍,请求借澳门晾晒,  相似文献   

19.
李星沅与"青浦教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倪玉平 《史学月刊》2003,1(5):42-46
“青浦教案”系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起教案。英国领事阿礼国欲乘机突破原有条约框架的限定,谋取更大的利益;中方处理此事的主要人物为两江总督李星沅,他曾亲身接见前来违约“投诉”的巴夏里。李星沅在本次教案中的所作所为,代表了当时清朝官员观察中外关系的视角和处理中外交涉的手段。通过此教案可以看出,清朝官员在处理中外交涉时,仍然处于完全的劣势。  相似文献   

20.
在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后苏德关系问题上,人们往往把注意点集中在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上。实际上,1939年9月在德军侵波前后一个多月的时间里,苏联与德国签订了两个条约,即《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和《苏德友好与边界条约》。苏联政府和史学家对前一个条约,发表了大量文章,充分肯定了它的功绩;但是,对后一个条约,苏联政府则竭力避讳。我国史学界长期以来也只注重研究《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而忽视了对《苏德友好与边界条约》的研究,甚至有许多文章把《苏德友好与边界条约》所造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