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基于区域城乡一体的思想构建乡村性指数RI,通过GIS-ESDA空间分析框架,运用空间自相关、空间变差函数等测度模型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县域尺度江苏省乡村性空间格局演变和机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990年以来县域尺度江苏省乡村性表现出较强的空间自相关性,相似地区在空间聚集分布,且集聚的程度不断增强;乡村性热点区空间结构主要以徐州-宿迁-淮安为核心的圈层结构,并且不断向盐城集聚,呈现出明显的地理集中演变特征;县域尺度乡村性空间格局的连续性和自组织性越来越强,由空间自相关引起的结构化分异的机理越来越显著;东北-西南方向乡村性空间差异较小,东南-西北方向乡村性的异质性则十分明显,空间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2.
基于2005年和2015年1%人口抽样调查资料以及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采用ArcGIS分级制图和空间自相关分析等方法,刻画中国老年人口健康水平的时空格局及变化,并使用面板数据线性回归模型和Tobit回归模型识别影响老年人口健康水平空间分异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①中国老年人口健康水平存在明显的空间分异,老年人口健康水平高的地市主要分布在东南部省份、华北平原和新疆北部,老年人口健康水平低的地市主要集中在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②十年间,老年人口健康水平的空间分异水平有所降低,老年人口健康水平中等的地市数量大幅增加;③老年人口健康水平呈现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随着空间分异的缩小,空间集聚程度上升;老年人口健康水平的高-高类型区主要集中在东南部地区,低-低类型区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及周边区域;④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人口结构、饮食习惯和自然地理因素是影响老年人口健康水平空间分异的重要因素,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老年人口健康水平的影响因素存在显著的差异。  相似文献   

3.
基于GIS的中国传统村落空间分异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佟玉权 《人文地理》2014,29(4):44-51
以2012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国家四部委联合评审认定的646家"中国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通过谷歌地理信息系统(GoodyGIS)定位村落的地理坐标,确定海拔高程等属性。利用Arcgis10.1和GeoDa技术平台,对中国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异特征进行综合分析。研究发现:中国传统村落在空间上呈明显的集聚型分布,在各省份间具不均衡态势,呈现出黔东南-湘西、皖南-浙西-闽西北、晋-冀-豫和滇西北等四个核密度高值区。传统村落距离中心城市较远,大多数村落处在40-100km的直线范围内。全局及局部空间自相关研究结果表明,不同高程中国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明显存在着高高(HH)、低低(LL)集聚现象,缺乏低高(LH)、高低(HL)区域,反映出传统村落在空间选址上所具有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特征。  相似文献   

4.
马勇  黄智洵 《人文地理》2017,32(4):78-85
以长江中游城市群170个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利用核密度法探讨城市群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特征,使用谷歌地图全球搜索引擎与相关公式测算各传统村落的可达性。运用地理空间计量方法GWR回归模型重点剖析影响城市群传统村落可达性水平重要因子的具体影响程度并考量其空间异化效应。研究表明:①长江中游城市群传统村落存在三个高度集聚区,呈"品"形分布,其中有两大集聚区处于环鄱阳湖城市群内部。②传统村落可达性整体水平不高,时间成本较大,所在地区路网密度低,交通便利性不高,并受明显的支流效应影响,水系、山体和交通将一定程度上影响村落的可进入性水平。③地势高低与路网等级对传统村落可达性水平具有正向作用,邻水体距离对传统村落可达性水平呈负相关关系,而坡度值对可达性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5.
“双循环”发展大背景下,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已成为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本文基于新发展理念构建长三角地区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运用数理统计分析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等方法对2009—2019年长三角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时空格局分异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近十年长三角地区高质量发展总体水平有所提高,其创新、绿色、协调、开放和共享五个子系统均呈向好发展趋势。(2)近十年长三角地区高质量发展空间极化现象明显;从五个子系统来看,创新发展呈“东高西低”空间分布格局,开放发展呈“核心—边缘”空间分布格局,共享发展呈“南高北低”空间分布格局,协调发展空间集聚特征显著,绿色发展空间分布格局不断演变。(3)当前长三角地区高质量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的城市主要受多个复合因素的共同作用,其中创新发展滞后是限制区域高质量发展水平提升最为关键的因素。(4)长三角地区高质量发展主要受人口集聚、城镇化水平和人力资本投入等因素的影响,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特征。本研究尝试推进新发展理念下区域高质量发展的评价与测度研究,为后续促进区域更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哈大巨型城市带要素集聚分异与空间极化格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界定空间极化概念的基础上,应用均匀度指数、基尼系数、崔王指数分析城市带内部要素集聚程度分异及空间极化格局,结论如下:①1990-2014 年哈大巨型城市带要素集聚程度时空分异明显,"核心-边缘"结构逐步显现,城市带内部基于要素集聚程度的哈长与辽中南次区域逐渐发育;②城市带内部要素集聚存在显著的空间极化,空间极化的"四城市"格局已经形成;③城市发展内源力是哈大巨型城市带整体空间极化的主要影响因素,城市投资强度和经济发展水平对城市带空间极化格局演变的影响也较显著。城市投资强度与吸引力差异是哈长次区域空间极化分异的重要影响因素,而城市发展内源力是影响辽中南次区域空间极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江苏省土地城镇化的空间分异及其主导因素探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现新型城镇化战略的重要前提是科学认识土地城镇化的特征及机制,其难点在于识别影响土地城镇化的主导因素以进行针对性调控。基于空间自相关分析、地理探测器等方法,识别江苏省土地城镇化水平的空间分异特征及其主导因素。结果显示:①江苏省的土地城镇化水平为38.90%,呈现出南高北低的梯度分异格局。②土地城镇化水平的热点区、次热点区集中分布在苏南以及苏中的南通市区、泰州市区及其周围县(市),次冷点区包围着冷点区主要分布苏北的县(市)及苏中的宝应县。③人口集聚类、经济发展类、社会投资类的因素对土地城镇化空间分异影响最为显著;基础设施类、开放水平类的部分因素的对土地城镇化空间分异有一定的解释能力。  相似文献   

8.
基于ESDA的新疆城市化空间格局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应用ESDA并结合标准差指数、变异系数等方法,从空间相关的视角分析新疆各县域城市化发展水平空间差异.结果显示,以非农业人口来计算的新疆城市化水平呈现北疆、东疆、南疆逐次下降的空间格局.1978-2009年间:新疆县域城市化水平的空间自相关测度Moran's I由0.2065上升至0.4414,表明城市化水平格局的空间集聚性在不断增强,城市化空间分异的结构化特征明显.从局域自相关分析来看,区域间具有较明显呈现两极分化,说明新疆城市化水平在空间分布上具有不均衡性.  相似文献   

9.
中国社会性公共服务空间分异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构建了社会性公共服务水平测度指标体系,对1990年以来中国社会性公共服务空间分异过程、特征及机制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中国社会性公共服务的空间分异程度总体上偏高,中国社会性公共服务水平东西两极分化明显,呈东高西低的空间格局;1990-2005年,中国社会性公共服务空间分异过程总体上呈V字形,1990-1994年社会性公共服务空间分异程度趋于缩小,之后转为扩大;中国社会性公共服务的空间分异受两种机制支配,即经济空间分异对社会性公共服务空间分异的导向性影响,以及经济空间分异、人口向东部地区迁移、社会性公共服务发展的滞后性等因素的综合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空间分异及影响机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龚箭  吴清  刘大均 《人文地理》2014,29(2):150-155
运用最邻近指数和ESDA方法,对1998、2004、2010年我国优秀旅游城市的时空差异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①空间分布上,呈"东密西疏"的分布格局,沿交通干线、内河流域及海岸线分布特征明显;时间演化上,表现由东部沿海逐渐向中部、东北部扩散的时序规律。②空间分布类型呈集聚态势,区域分布均衡度较低。③空间分布存在显著的正相关特征,总体趋势不断减少,低-低集聚不断增强。④重心增长空间格局的发展态势不稳定,热点区和冷点区表现出一定的梯度性。最后,指出人口分布、经济水平、旅游资源和区位条件四个方面是影响我国优秀旅游城市空间分异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在ArcGIS空间分析技术支持下,借助GeoDA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以新疆85个县(市)旅游总收入及其空间差异为研究对象,分析新疆旅游经济发展空间分异格局,并用地学统计方法研究其空间分异规律,得出:(1)新疆旅游经济具有较强的空间依赖性,全局空间自相关特征明显,表现为集聚度高、异质性强、差异性大的空间极化分异态势;(2)局部上则表现为高高相聚和低低相随的两极分化格局,热点区以乌鲁木齐为中心,以昌吉州和吐鲁番、阿勒泰地区为延伸,沿交通网络向周边地区递减的空间分异格局,喀什、和田地区为冷点区;(3)交通可达性及旅游基础设施数量对新疆旅游经济发展起决定性作用,高速公路尤其是铁路对旅游经济影响最大;旅游资源优势度对旅游实现更加重要;交通区位对新疆旅游经济空间分异起着基础性作用.  相似文献   

12.
以2014-2016年长三角135个区县的房价为基本数据,通过数据的空间提取、分异指数测算、热点分析等方法,对长三角县域的房价空间分异格局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长三角房价空间分异格局与其城市体系结构基本一致,呈现出多极核分布特征;长三角整体的房价空间分异的不平衡性正在加剧;冷热点的空间分布格局相对稳定,热点的数量波动下降,冷点的数量波动上升。在此基础上,遴选出经济资源、人力资源、社会资源和行政资源要素类型,利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了长三角房价空间分异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3.
钟韵  韩隆隆 《人文地理》2015,30(4):102-107
利用省际数据探讨我国社会服务业FDI的空间集聚特征及格局影响机制,以期从新视角分析各地的对外开放程度。研究发现:①我国社会服务业FDI呈地带性分布特征;②社会服务业FDI的空间布局并不完全追随地区的经济发达程度;③我国社会服务业FDI存在不显著的空间正相关,其空间集聚程度低于生产性服务业FDI;④近年来空间正相关省份数量明显增多,东中部沿海及长三角的极化作用加强。⑤经济发展较快的区域逐渐显示出吸引外资进入社会服务业的优势;⑥政策及实施细则、经济发展水平和行业属性,是空间格局的重要影响机制。  相似文献   

14.
运用空间自相关分析集聚经济类型的地理格局   总被引:29,自引:1,他引:28  
集聚经济的类型决定着区域经济的发展方向。传统的度量指标是基尼系数、Ellison-Glaeser指数等,但这类指标却没有考虑相邻地区间经济的相互影响。据此,本文提出用空间自相关方法,衡量区域的集聚经济水平,并且利用2002年江苏省县级工业数据,实证分析和探讨江苏省城市化和地方化集聚经济的地理格局。  相似文献   

15.
青少年学生体质下降,身体形态肥胖化。论文以BMI指数衡量学生体质健康,通过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分析了校内、通学以及社区服务设施对初中学生体质健康的异质性影响。发现:(1)初中学生体质健康社区分异明显,超重低风险和未超重高风险社区围绕超重高风险社区集聚。(2)能量摄入型设施分布从中心向边缘逐渐减少,能量消耗型设施表现出相反的特征,道路网密度向中心集聚,医疗设施呈离散分布。(3)学校人均绿地面积,通学距离、道路网密度,公交站、西餐厅、休憩设施、零售设施、医疗设施可达性对学生体质健康的影响在中心区与边缘区具有异质性。  相似文献   

16.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旅游已成为人们生活的常态和刚需,A级旅游景区是旅游经济收入的主要方式和途径。本文运用地理集中指数、Gini系数和Kernel Density分析方法,定量分析延边地区的A级旅游景区的空间集聚特征,研究结果如下:延边地区的G=44.17,Gini=0.8766;延边地区的A级旅游景区空间分布集中,但分布不均衡,主要分布在安图县和敦化市、延龙图交界地带;汪清县和珲春市分布呈离散状态。  相似文献   

17.
以南京市Airbnb网站民宿商家为例,综合利用DBSCAN聚类算法、空间变异函数、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刻画南京市民宿的空间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南京市民宿已经形成"25124"的5等级14集群格局,呈现"两横两纵"的"井"字形空间布局特征;②民宿密度分布存在空间异质性,各个街道之间存在较强的空间自相关,民宿密度分布受...  相似文献   

18.
华北平原农村居民点演变及社会经济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杨勇  邓祥征  吴锋  陈彤 《人文地理》2019,34(2):116-124
基于遥感图像分类解译数据,利用位序-规模模型、洛伦兹曲线、景观指数,定量识别了2000-2015年华北平原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规模与形态演变特征,分析了社会经济因素的驱动机制。结果表明:华北平原农村居民点南-北方向呈显著的空间分异与集聚特征,密度分布呈现南密北疏的态势,与面积规模分布存在局域负相关;农村居民点景观指数显示出密度增大、形状更加规则、斑块面积差异增大、斑块间邻近距离不断缩短的变化特征;总人口数量和乡村户数等对农村居民点用地扩张具有促进作用,乡村常住人口、乡村从业人员数量等的作用为负。  相似文献   

19.
吴雪萍  赵果庆 《人文地理》2018,33(2):130-137
城市人口集聚分布以及城市带的形成是一个空间现象,空间力量对其形成和演化具有重要影响。本文应用空间计量经济学与趋势面分析相结合方法,以617个县级以上城市1998年和2011年的城镇人口和经纬度坐标数据来研究中国城市人口空间集聚分布与趋势。研究发现,中国城市人口分布与其周围相邻城市的人口分布关系密切,并且其6阶空间自相关效应是最强的;同时地理位置对中国城市人口体系的空间分布和纵向形态形成具有显著影响。在空间自相关和空间位置相关的共同作用下,城市人口规模聚集区已在东部沿海地区形成。  相似文献   

20.
城市居民高品质生活建设是推进新型城镇化、提升城市功能品质的有效途径。以兰州市为例,借助步行指数从安全性、健康性、便利性、舒适性和社会性五个维度构建城市生活空间质量指标体系,对兰州市河谷地区1221个居住小区生活空间质量及其产生的社会效应展开分析。结果表明:①兰州市城市综合生活空间质量整体偏低,呈“一主两次”的多核组团式空间结构,且具有“东高西低”的不均衡特征。②舒适性空间呈“高值—分散、低值—集中”;便利性空间呈多中心向外递减的趋势;健康性空间呈“中间高,两头低,高值偏东”格局;安全性空间呈河谷中心向外递减的趋势;社会性空间呈河谷中心高度集聚、边缘低值集中连片分布。③生活空间质量以中等质量生活空间、较低生活质量空间、低质量生活空间为主,较高生活质量次之,高质量生活空间最少。④兰州市生活空间质量分异产生了居民住房不平等与居住分异、资源配置失衡与空间剥夺、社会信任危机与社会隔离,以及居住区有机更新和空间重构等社会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