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5 毫秒
1.
1938年初,我跟随农工党的一些领导同志到了武汉.这时,武汉已成为中国抗日运动中心.国民党政府的首脑们大都在武汉.八路军在武汉设有办事处.《新华日报》、《解放》周刊公开发行.各民主党派的中央也在武汉,全国性的各种群众抗日团体也都在武汉.群众抗日运动正在蓬勃发展,中共领导的民族解放先锋队很活跃.我们农工党也组织了自己的青年组织——武汉青年抗敌工作团,出了自己的报纸——《前进报》,自己的刊物——《抗战行  相似文献   

2.
我叫巫世峰,是民建武汉市洪山区工委会员、中乾立源工程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也是武汉吉安商会会长.2017 年,我和吉安籍老乡们自愿发起并成立了武汉吉安商会,大家一致推选我做了会长.下面,我就跟大家说一说我自己以及商会的那些故事.  相似文献   

3.
我叫黄昕,现为武汉建工(集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项目经理. 在一线耕耘三十余年,我先后主持过十余个大型项目,从大型公共场馆到重型机械厂房,无一不是武汉建筑业内影响深远的重大工程.多年来,我与钢筋水泥相伴,树起了座座武汉市地标性建筑,也砌筑了自己的精彩人生.  相似文献   

4.
<正>我的祖籍是广东汕头,虽不生长在武汉,但武汉应该是我的第二故乡,我热爱她,不喜欢人家说她不好。在一些国际交流场合,当一些不了解武汉的人想当然地说武汉不好的时候,我感觉就像别人在说自己的家乡不好一样。这个时候,我一定要站出来,和别人辩明事实,告诉他们一个真实的武汉,一个可爱的武汉,一个美丽的武汉,一个每天都在进步的武汉。1993年,在武汉市政府的招商引资之  相似文献   

5.
我在武汉生活整整43年了.武汉的山山水水、一木一草都会引起我的回忆.武汉成了我第二故乡.1953年我从日本回国到武汉.对我来说武汉是陌生的异乡客地.武汉是一座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城市,辛亥革命首发于武昌、国民革命军北伐和武汉国民政府的成立、抗战初期的武汉会战等,这给我某种神秘感和莫名的魅力.  相似文献   

6.
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后,我当时只有10来岁,凭我的记忆,记述一下当时武汉热烈庆祝的情景用以反映武汉人民同仇敌忾,共同抗日的决心和信心.当时我父亲舒少南是《武汉日报》摄影记者,自己也办有“武汉新闻摄影通讯社”,肩负着宣传抗日的重大责任.通讯社设在汉口泰宁里,与《新快报》隔壁,该社社长万克哉(后万去台湾,居台北,已去世)与我父亲十分熟悉,事先把消息透露给了我父亲.第二天一大早父亲就带上我,上街去边看边走,边拍那  相似文献   

7.
迁居北京多年后,姚雪垠在一篇题为《我的心仍在武汉》的文章中还深情地写道:“我这一生住过好多地方,但住得最久的地方是武汉.我在武汉的年月大大超过我在故乡的年月.武汉可以说是我的第二故乡.我在武汉受过教育,得到了锻炼,经了风,见了雨,也在风雨中做出了一点点成绩.如果在我所有的作品后面写上创作地点,武汉和湖北占有突出地位.”新中国成立后,姚雪垠在武汉历数十年之久,含辛茹苦创作了彪炳当代文坛的多卷本长篇小说《李自成》,但他与武汉的情缘却远  相似文献   

8.
参加武汉受降始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战前,我任国民党中央通讯社武汉分社主任.武汉沦陷后,湖北省会迁至鄂西山城恩施,武汉分社改名为恩施分社,我仍任主任.1945年,日本帝国主义投降后,国民党军第六战区和湖北省党政首脑机关遵照蒋介石旨意.赶紧回武汉抢夺胜利果实,我是参与其中的重要一员.我曾于1980年撰写《“四大金刚”的自述——回忆在武汉“劫收”的前前后后》(刊登在《武汉文史资料》总第一、二辑).这里仅就我当时参加武汉“受降”前后的经历作简要补充.  相似文献   

9.
<正>武汉是一座有着千年历史的商都。商业是这座城市的骨髓。武汉的千年历史,是一部武汉商业的发展繁荣史,靠的是武汉南船北马的商业巨埠地位,靠的是一代代名商巨贾的运筹帏幄,在这千年的滔滔巨流里面,我有幸参与其中,成为这道巨流的微小点滴,为武汉的繁荣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每当想到这里,我就心有感激,感激武汉这座城市给予我平台,也感激这座城市赋予我人生深刻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忘不了汉剧     
我就是抱着这渺茫而又美好的期望,离开那阴沉的上海,揣着“青春作伴好还乡”的天真自慰心情,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到了久别的家乡——武汉.无论如何,侵略者毕竟被赶跑了.剩下的也许就是自己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了.我心里燃烧着的一点点火苗,就是回到自己的土地上,恢复我的舞台生活.  相似文献   

11.
我父亲叫吴昆山,是台湾省台中市人,十几岁时离开台湾到日本,一边读书,一边打工.1953年他只身从日本回到祖国大陆,被分配到武汉工作.l964年我在武汉出生,所以我虽是台湾人,又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武汉人,武汉是生我养我的第二故乡.  相似文献   

12.
1996年,我来汉做起了纺织业.二十余载纵横商场,我站在时代浪尖,犹如一个弄潮儿,抓住机遇,凭着一股子敢闯敢干的冲劲,赢得了一番天地——不仅成为武汉商贸行业的佼佼者,还涉足建筑领域,开始多元化经营之路,用青春和拼搏书写自己的创业历程.  相似文献   

13.
武汉的重要性,无论从政治上、经济上或军事上来看,都是很显然的.关于这点不需要我在这里多说,有好多论文中都已指出来了.敌将松井在攻下南京后即大言不惭地说要抢夺武汉.日本帝国主义在其吞灭整个中国的计划中,把夺取武汉看作是一个坚决的步骤.如果有人幻想着日寇不会急于来侵犯武汉,事实很快的就会击破这种幻想.也有人以为日寇横竖是要夺取武汉的,我  相似文献   

14.
时间过得好快,谭维四先生离开我们整整一年了.记得去年第一时间得知先生逝世时,我正在外地,匆匆处理完当天约定的工作,于次日赶到武汉谭家.在那期间,虽然一直竭力控制自己,却总是不在工作状态.直到在灵堂,面对谭先生慈祥的遗照,情绪才完全释放.先生于我,亦师亦友亦亲人,亲切如父,恩重如山.我的学业和人生道路的重要环节都有先生的...  相似文献   

15.
正(一)1978年,我出生在湖北武汉。幼时,父母在武汉的高校担任教职,在其熏陶下我从小养成了爱读书勤思考的习惯。我在书中踏遍了中国的名山大川,在书中见证了创业者开创未来的故事,在书中领略了国家发展的宏伟蓝图。由于父亲工作调动,我先后在宜昌、武汉完成了自己的中学和高中课程。1996年,18岁的我进入到了中南财经大学学习。此时的中国正处于改革开放时期,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的趋势已无法逆转,中国市场急需管理人才,而财大正是为中国市场经济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大学。  相似文献   

16.
50年代的“二线建设” 1946年暑期,我来到武汉.是随学校一起迁来的。那时从报刊杂志上,看到有关长江三峡工程的报道以及美国人设计的长江大桥方案后,很受鼓舞,向往毕业后能参加大武汉的建设。未几,内战爆发。这一意愿在战争烽火中化为泡影。孰料,解放后我留在武汉参与城建工作,终于有了了却自己心愿的机会。  相似文献   

17.
我是一名武汉出生的港商,在祖国改革开放初期率先从香港返回大陆投资,在家乡武汉成立了“香港鸿昇轻化工有限公司”.这是武汉乃至中南地区的第一家香港独资企业,如今它已经走过了初创时的起步艰难,步入了成熟稳定期.回想这十多年的创业历程,我不禁感慨万千.  相似文献   

18.
正1990年8月,我来到武汉,来到江汉大学工作。转眼间在武汉生活了28年,在江大连续工作(期间包括两年在澳大利亚学习和研究)了28年。28年弹指一挥间,作为一个来汉打拼的外省人,我曾经担任过湖北省第九届人大代表和十三届武汉市政协委员,见证了武汉市的发展和进步。我为这座具有悠久历史和现代气息的城市的发展和进步而自豪,为自己能一直坚守在这座城市而感到欣慰。1998年,我来到武汉工作的第八个年头,  相似文献   

19.
<正>夏日的午后、傍晚,总是"武汉天地"最热闹的时分。这里的街景可以和世界上任何一个著名城市的街景相媲美。可以说,"武汉天地",为武汉人打开一片新的天地。我认为,一个项目、一份工作,不仅仅是赚钱,还要留下自己的作品,这就是我们做事情的意义所在,这也是人生追求的一些很重要的东西。我举牌拿下当时的"地王"我是2004年从上海来武汉参与"武汉天地"项目筹备的。"武汉天地"就好像是自  相似文献   

20.
我叫岳汉桥,是湖北卡丽诗美发美容培训中心艺术总监、高级技师,先后获得湖北省首席技师、武汉市技能大师、武汉"大城工匠"等称号. 30 多年来不断钻研,我将"毫发技艺"玩出了"顶上功夫",成就了自己,也带出了一批世界技能大赛国家队选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