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本文利用《山海经》中昆仑山产玉、火山、流沙、水系四个方面的记载,结合现代自然地理学证明上古狭义的昆仑山即今和田地区南部的昆仑山,广义的昆仑山还包括喀喇昆仑山、阿里高原。祁连山不符合上述四个条件,因此昆仑山不可能是祁连山。汉籍中昆仑山和佛典中阿耨达山的地理相似,其知识可能来源于高原游牧民族。  相似文献   

2.
在佛教经典中曾经将一处湖泊称为“世界江河母亲”,藏地的信徒都知道那是玛旁雍错,说到神山冈仁波齐,就要说到玛旁雍错,位于神山的东南方向,海拔4588米、面积400多平方公里的玛旁雍错是一个巨大的淡水湖,它是西藏的三大圣湖之一,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淡水湖之一。  相似文献   

3.
仝涛  李林辉 《考古》2015,(2):92-102
喜马拉雅山脉横亘在青藏高原与南亚次大陆之间,将中国西藏与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不丹等国相隔,向来被认为是自然地理和区域文化的分水岭。以喜马拉雅山脉西段为中心的西藏西部地区是印度次大陆诸条大河的源头,这里的神山和圣湖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逐渐成为包括佛教、  相似文献   

4.
冈仁波齐,被众多教派认定为世界中心;纳木那尼峰,藏语称之为“圣母之山”或“神女峰”,玛旁雍错,被教徒们视为“圣湖”;“拉昂错”,被称为“鬼湖”,是人们死后灵魂到达的天堂。几个世纪以来,这两山两湖地区被虔诚的教徒们尊为“神山圣湖”之地。  相似文献   

5.
"西方"在中国神话里成为"帝"所在的圣域,起自于周人的信仰观念,并创造出"昆仑"一词,而逐渐形成完整的神话系统。《山海经》的"昆仑",可以区分为小昆仑、大昆仑和泛昆仑等三个层次,《西山经》是主要的依据。随着神仙思想的扩大和佛教的传播,"昆仑"不仅成为"仙乡",位置产生变化,同时也与佛教"须弥山""阿耨达太山"等开始有了混合宗教崇拜与地理认知的新理解。若从真实地理的角度考察,则有"黄河河源"和"域外接壤"两种不同的思路。然而唯一不变的是,"昆仑"始终是关于"他界""异域"的想象。  相似文献   

6.
1992年夏天,世界伊斯兰联盟副秘书长阿不杜拉·纳赛尔访问西藏。在参观完拉萨“西藏清真大寺”后,他发表了一番感慨,他说我早就知道西藏拉萨是举世闻名的佛教圣地,这里有很多规模宏大的佛教寺院;但我没有想到这里还有这么多虔诚信仰斯兰教的穆斯林信徒,还有历史如此悠久的清真古寺,我在这  相似文献   

7.
在古代阿拉伯文献《中国印度见闻录》中有一段关于阿拉伯商人与中国皇帝的对话,其中提到了关于世界诸王以及伊斯兰教、基督教、佛教等许多问题。这类记载在古代阿拉伯文献中还有许多,大都是以伊拉克王为中心,包括中国皇帝、突厥王、印度王和拜占庭王在内的"五王说",它反映了古代阿拉伯人的世界观念。在古代印度、中亚及中国也流传着类似的"四天子说"。这种观念最早出现在印度,它认为世界是由人主、马主、宝主和象主四位天子所统治,分别对应着中国、突厥、拂菻(拜占庭)和印度,而印度则是世界的中心,它反映了古代印度佛教的世界地理观。在中亚地区和中国也流行着类似的说法,大都是受其影响。从阿拉伯的"五王说"与印度的"四天子说"可以看出,古代两河流域诸王朝与古代印度在有关世界认知观念中的相互影响。实际上,它反映的是一种"世界观念"在古代亚欧大陆流动的历史。  相似文献   

8.
《西藏人文地理》2012,(6):50-53
翻开西藏自治区地形图,可以在藏北高原看到无数星罗棋布的大小湖泊,尤如繁星般散落的高原明珠,是令无数人心生向往的西藏高原湖泊最为密集的地带,也是至今难以穿越而又风光明媚的一条轴线,用湖泊、神山以及河流水系穿插起古老传说和不为人所熟知的象雄和古格遗迹。这其中的当惹雍错,位于那曲的尼玛县。紧邻双湖特别区。西藏神山圣湖众多,但在大湖当中,能以“雍错”为名的,也就“玛旁雍错”.“羊卓雍错”和“当惹雍错”。当惹雍错养在深闺,是西藏原始宗教苯教所崇拜的最大神湖,又是古象雄国重要的政治军事中心点之一,是三大雍错中最神秘的一个。  相似文献   

9.
尚昌平 《旅游》2006,(11):82-87
昆仑山,横空出世,犹如一条巨龙,晒起帕米尔高原,蜿蜒2500公里东入青海,横陈于天地间。 在古老的文献记载里,昆仑山是柱立天地间的神山,是古代中原众生膜拜的“万山之祖”。神话中,昆仑山是黄帝与天地鬼神的栖居地,“食玉青,饮神泉”而得以长生;传说中,周穆王普驾驭八骏西巡昆仑山,并与西王母在瑶池会见,举觞唱酬;西汉时,张骞遗副使寻黄河源至于闻,采得昆仑玉而归……  相似文献   

10.
「一刹那」为多久■文\李碧宝“刹那”一词,本是佛教用以表示最短时间的单位。它是印度古代语言梵文Ksana的意译,也译“一念”或“须臾”,音译“乞沙那”。中国佛教四大译经家之一、唐玄奘法师译的《阿毗达磨俱舍论》(该书乃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创始人之一的世...  相似文献   

11.
《文物春秋》2005年第3期所刊《安徽合肥出土的买地券述略》一文介绍的五代至宋代的买地券。其券文在具有浓厚道教色彩的同时,亦出现“南赡部洲”“为佛采花”之类明显带有佛教色彩的词汇。同样的内容还出现在江西、海南等地出土的买地券中。本文分析,这些墓主多为普通民众,并非一定是道教徒或佛教徒。佛道性质的内容同时出现在一块买地券文中,是五代宋元时期佛道融合,普通民众宗教信仰实用、功利的反映。  相似文献   

12.
游侠 《风景名胜》2013,(8):114-122
欣赏智利阿塔卡玛沙漠的最佳方式便是租一辆越野车,以阿塔卡玛小镇为中心,四面奔袭,即可将极地风光一网打尽。此次整个行程共6天,全程以欣赏高原、盐湖、沙漠风光为主,Tuyajto和热水湖由于比较远,很少有旅游团队前往。27号公路沿途的盐湖与西藏阿里的高原湖有些相似,但胜过后者,路上都是风景。  相似文献   

13.
藏区要闻     
《中国西藏》2009,(6):89-91
西藏自治区94.7%的森林得到有效保护;2009年“第四届西藏考古与艺术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京召开;青藏高原发现可燃冰属世界首次;国航空客A319飞机成功试飞林芝机场;西藏阿里昆莎机场首次校飞降落成功;藏传佛教格鲁派第一座寺庙甘丹寺迎来建寺600周年;  相似文献   

14.
噶举派是西藏佛教后弘期形成的一个颇具影响的教派。“噶举”是藏文的音译,又译作“噶居”等。“噶”是佛语或语旨之意,“举”是传承之意。可解释为一切护持佛法之三藏四续的传承,就是佛语继承者之意,也可旨教授传承者之意。第一种解释可通指佛教的一切传承和流派,因为佛教总源于佛陀之语录。第二种解释专指西藏佛教噶举派,因为噶兴派的四大语旨教授(又译四教诲)等殊胜教法源于底洛巴祖  相似文献   

15.
那曲湿地那曲,藏语意为“黑河”、“黑水”,是那曲地区和那曲县驻地,位于西藏北部唐古拉山与念青唐古拉山之间,怒江上游那曲河北岸。青藏铁路与青藏公路及黑(那曲)昌(昌都)公路、黑(那曲)阿(阿里)公路在此交汇,交通便利,是藏北草原新兴的重要城镇,距拉萨317公里。  相似文献   

16.
转山     
冈仁波齐是世界公认的“神山”,它的神秘之处在于山的向阳面不知缘何终年积雪不化,积雪的峰顶能够在阳光照耀下闪耀着奇异的光芒;而“神山”背面长年无雪,即使被白雪覆盖,太阳一照,随即融化,与大自然常规刚好相反.巍峨挺拔的神山被众多奇峰环抱,常年白云缭绕,很难目睹其真容,当地人认为,如果能看到峰顶是件很有福气的事情.相传这里是世界的中心,佛祖释迦牟尼的修道场.  相似文献   

17.
《丝绸之路》2012,(7):80-80
“十二五”时期,西藏将全力打造世界一流的高原生态旅游目的地和藏文化特色旅游目的地。 旅游业是西藏的特色支柱产业之一。近年来,随着青藏铁路通车、林芝、阿里和日喀则机场通航,西藏旅游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时期。“十一五”期间,西藏共接待国内外旅游者2125万人次,年均增长30.6%;实现旅游总收入226.2亿元,年均增长29.8%。  相似文献   

18.
谢田 《世界遗产》2014,(11):68-75,10
南半球的佛教奇迹 以前有一个脑筋急转弯,叫“为什么南半球没有佛教徒?”答案很冷,是“南无阿弥陀佛”.但实际上,这个脑筋急转弯是彻底弄错了,因为世界上最壮观的佛教遗迹恰好就在南半球,也就是印度尼西亚爪哇岛上的世界遗产“婆罗浮屠”. 其实“南无”并不是说南边没有,那是梵语,本意是“皈依”.古代的佛教僧侣为了让更多的人皈依我佛,不辞辛劳地东奔西走,四方传教,居然就把佛教传到了南半球的爪哇.在古汉语里,“爪哇”除了地名之外还有另一个意思,就是远得不能再远的地方,因为那里确实是古人有可能去到的几乎最远的地方了.爪哇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最南端,再往南就是澳大利亚了.  相似文献   

19.
自唐朝以来,藏传佛教一直是藏族人的主要信仰。清初,西方天主教开始传入西藏阿里地区,尤其得到了古格王朝的支持。自那以后,梵蒂冈派人前往西藏境内传教,但终因天主教-神教主张与佛教“生死轮回”等学说产生了激烈的矛盾冲突,加之其他诸多因素,导致西方传教士在阿里、日喀则、拉萨等地的传教活动均以失败告终。清朝末年,西方传教士将传教活动转向西藏边缘地带, 即澜沧江中游滇藏交界的西藏芒康县盐井乡和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德钦县的茨中、茨古、巴东乡以及怒江贡山县以及四川藏区等地。经过多年的努力,芒康及澜沧江中游等地部分藏族人终于放弃了传统的佛教信仰,改信天主教,成为我国藏族地区乃至整个世界惟一一处信仰天主教的藏族社区。  相似文献   

20.
金申 《收藏家》2002,(4):29-33
藏传佛教是指七世纪在西藏地区形成的以藏语为载体的佛教,有显密二宗。其教派众多,教理繁奥。藏传佛教极重视以美术弘扬教法,即所谓“五明”之一的“工巧明”,遗留有数量庞大的壁画、唐喀、雕塑等美术品,成为各国学者热心研究的对象,并在世界美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由于地理和宗教方面的原因,西藏佛教艺术与毗邻的印度、尼泊尔、巴基斯坦、克什米尔等地的佛像以及内地汉传佛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尤其是单尊的金铜佛像,易于流动,历史上又有尼泊尔人、藏族人和汉族工匠四出授艺,因此使各地制作的佛像既有自身的鲜明特色,又有外来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