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867年(清同治六年),上海工部局委托香港造币厂代制“上海壹两”货币,直径38.8毫米,重量36.6克,后因图案有英国皇冠及英国国徽,有辱大清国体,而不予采用。由此一则简单说明,从而“上海壹两”银质货币挤进了珍稀币之例。  相似文献   

2.
本文将中国近代城市化的首发之地——上海作为研究对象,以开埠后租界城市空间扩展的微观过程为视角,系统探讨其河浜资源利用与相关环境变迁的内在机制与驱动力,并对深层的制度背景进行分析。本文的研究结论是:从城市建立的初期开始,租界工部局就仅出于实用目的对自然河浜的排水功能加以利用,以私人化的地产分布、地产开发需求以及马路的拓建规划为基本导向,对河浜进行无序填没和管道化改造,而忽略了方格状感潮河网的环境脆弱性以及河浜除排水以外的其他生态功能。这种受城市空间扩展自然驱动的河浜利用方式,导致了严重的河浜形态破碎与功能紊乱,成为近代以来上海地区黑臭河道不断产生的主要原因。其制度根源主要在于:租界直接承袭了19世纪英国城市环境改造理念,并受到自治市制度的局限。  相似文献   

3.
关于“上海壹两”究其是珍稀币还是臆造币的话题经笔提出后,二年来曾有几次在上海《钱币博览》和《香港钱币研究会会刊》上读到过评说的章。中否定上海工部局委托香港造币厂造币之原来说法,认为是香港造币厂为其产品谋求出路的广告币,  相似文献   

4.
自晚清以来,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不断尝试推动华人剧场的建筑变革,但其管理力度长期受三界并立的市政格局制约,实效不彰。20世纪初,华界精英为振兴市面、遏制租界扩张,主导创建第一座新式华人剧场,开启本地剧场建筑的现代转型。南京国民政府时期,面对公共租界的合法性危机和华界市政的迅速进步,工部局采取强硬态度处理华人剧场建筑问题,以避免可能冲击自身半殖民统治的重大安全事故。华人剧场建筑问题作为一则个案,折射出近代上海半殖民地市政体制下城市公共空间演进过程中多元错综的利益折冲和政治博弈。  相似文献   

5.
上海“孤岛”时期,以外商名义注册的“洋旗报”,是“孤岛”抗日进步力量在险恶复杂的环境中,利用英美在租界的特殊地位,为求生存而采取的一种办报策略。一“孤岛”初期,由于日寇强行对租界内的中国报刊实施新闻检查,并通过租界当局取缔抗日报刊,因此,自1937年11月下旬起,除《新闻报》、《时报》等少数报刊接受日方的新闻检查继续出版外,大批抗日报刊纷纷迁往内地和香港,或毅然停刊,以示决绝。据1937年版《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年报》载称:“自11月华军退出上海后,出版物之停刊者,共30种。”上海“八一三”抗战后…  相似文献   

6.
百年大计     
李良旭 《文史月刊》2011,(8):3-M0002
从1899年开始,德国人在青岛租借区铺设下水管网,至1905年,青岛市欧人居住区排水管道铺设已初具规模,总长度达80公里,并最早实现雨污分流。排水管道中的雨水斗带有反水阀,这样一来,雨水冲刷的脏物只能进入雨水斗,而不会进入管道,因此不会造成管道堵塞。在雨水季节,青岛市从没有出现内涝现象。  相似文献   

7.
1925年5月30日,上海公共租界发生捕房枪击华人事件,酿成五卅惨案,由北在全国范围内激起了反对帝国主义的"三罢"风潮.本组史料反映了惨案发生后北洋政府在各界压力下派员与上海领事团、租界工部局、北京使团等交涉处理此案的经过情形.  相似文献   

8.
十九世纪后期,中国开始购买新式机器铸造银币。银币币面除文字外,“龙”的图案占据了极大位置,一时“龙洋”成了中国货币的代名词。在中国机制银币中出现龙的图案,当首推同治六年(1867)上海工部局委托香港铸造的上海壹两银币两种。铸额极少,仅为样币,没有正式流通。光绪十年(1884),吉林机器局铸造吉林厂平银币(厂平为当时吉林使用的重量单位,也称吉平,每两重35.86克),有壹两、柒钱、半两、三钱、壹钱与(?)钱六种,主要流通在吉  相似文献   

9.
<正>在汉口车站路附近,有一个由中山大道、车站路、岳飞街三条路交汇形成的三角形小广场,底边的老法租界工部局大楼前,曾有一座纪念碑,早已不存。武汉的地方志和各类史料,都没有纪念碑的相关记载,相当长时间还被民间学者误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纪念碑”。在汉口历史上,确实有过与第一次世界大战有关的纪念碑,叫作 “war memorial”(正式名称为“战争纪念碑”)。这个纪念碑由英租界工部局修建,于1922年11月11日阵亡将士纪念日建成,  相似文献   

10.
孙浩 《钱币博览》2004,(2):12-13
“上海壹两”是中国钱币大珍之一。价值非凡,是许多藏家追求的目标。有关其来源一般所见均指系1867年(清同治六年)上海工部局委托香港造币厂代制.因图案有英国皇冠及国徽.有辱大清国体而未予采用。另有些论说认为是臆造,如《钱币博览》20D3年第2期内冯飞龙先生大作即持此  相似文献   

11.
19世纪中叶,英国政府为了处理各类城市环境污染,借用普通法传统中的"妨害"概念制订了《妨害消除法》,以解决公共卫生问题。工部局在管理上海租界时,借鉴了英国的《妨害消除法》修订《土地章程》及其附律,并根据上海华洋杂处的特殊情况做出了相应的调整。工部局通过妨害治理立法、行政制度设计和司法惩诫,基本满足了城市发展过程中对维护公共卫生和公共秩序的需要。在妨害治理的实践过程中,工部局的行政制度逐步完善,最终在19世纪末分化出近代意义上的公共卫生机构。妨害治理为了维护西方"文明观"和公共行为规范,对租界华人居民进行规训,强迫其改变生活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租界中华洋居民不平等的权力关系。  相似文献   

12.
《近代史研究》2021,(2):63-78
对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凸显的上海公共租界的华人代表权问题,出于调整对华政策的考虑,英国表示支持,并且形成了以本地化和渐进化为原则的解决思路。但是,在落实过程中却引发了不同方面、不同层次的矛盾和竞争。为维护既得利益和地位,上海公共租界当局以保持自治地位为由,将排除来自租界以外的政治势力作为首要关切;为遏制日本在上海公共租界势力的增长,美国支持华人代表权;日本亦积极支持华人代表权,其动因是希望改变英、美籍董事在工部局中的绝对多数地位;意大利等国则趁机提出工部局多元化和国际化的诉求,谋求借此提升自身的地位。这些矛盾和竞争及其解决之道反映出上海公共租界既具有高度国际性,又具有地方性,而将二者统一起来的则是依托上海城市的繁荣所形成的利益共同体。  相似文献   

13.
邓赞  张罗平 《世界》2012,(10):28-37
耿乐一席英伦装束出现在酒店草坪时,沐沥地下了一夜的雨竟然停了。“很幸运,天公作美!”耿乐一脸舒畅想,尾音收束得干净利落。  相似文献   

14.
我的父亲马燮庆是个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他长期在党的外围组织中从事进步活动,又是扬名南京的“马头牌冰棒”的老板。他与许多“重量级”人物结成至交,自己却十分平凡地度过了一生。争做“志士仁人”历来是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父亲正是一个新时代的志士仁人。 父亲1903年生于上海,祖籍江苏吴县。祖父曾在珠宝店学徒,后自营珠宝,生意时好时差,幸得祖母持家有方,维持全家生计,还供7个子女上学。大伯考入上海交大土木系,后赴法勤工俭学;父亲排行老三,为减轻家庭负担,15岁辍学到电报局做报务员,后进入英租界上海工部局财…  相似文献   

15.
四月的民和,桃花源里花溢香,山野杏雨逗春风.即便是途经曾经一度辉煌的民和“硅铁走廊”,也没有了“云雾”缭绕、浓烟滚滚的黑色阴影. 当然,这仅仅是发生在民和大地上生态改善的一个缩影.今天的民和,高污染企业关停,无序排污封堵,城乡环境改善,山乡遍野添绿,舒展出一幅山清水秀天蓝的生态建设新画卷.  相似文献   

16.
帝国主义侵入中国后,上海成为侵略的中心,比较明顯的是在上海租界内的各种统治。租界本是中国的领土,而中国人在租界内却没有任何的自由。如“上海纳税外人会议”是租界内的立法机关,决定各种法律章程与税捐,不受任何限制,“工部局”是租界内的行政机关,中国人的一切自由可以任意侵犯,交通与市政都归共掌握,“会審公廨”是租界内的司法机关,不但是享有治外法权的外国人的特别審判机关,而且是上海租界内的最高法庭,中国人的刑事民事案件都归其審理,可以任意判处,并无上诉机关。由此可知中国人在租界内失去一切权利,帝国主义则可以任意虐待,但富于革命傅统的中国人民不願忍受这种压迫,屡次起来反抗,而残酷的帝国主义使用各种办法对付,“四提案”就是帝国主义禁止中国人民的反帝运动而又威脅中国民族工商业的反动措施。  相似文献   

17.
《江苏地方志》2010,(5):F0004-F0004
江苏华东地质建设集团有限公司隶属有色金属华东地质勘查局.是专业从事地质工程。海洋工程和地下空间科研、设计、咨询、施工的大型企业集团。同时也是江苏省岩土力学与工程学会副理事长单位、国际隧道工程与地下空间协会(ITA)会员单位、江苏省人民政府命名的“AAA级重合同守信用企业”。  相似文献   

18.
租界,是殖民地的产物,向有“国中之国”之称,帝国主义凭借其在租界特权,进行对中国的侵略掠夺。公共租界,一般为几国所共有,因此租界内最高决策机构工部局董事会,便成为租界内各国关注的焦点。抗战爆发后,上海沦于敌手,时上海公共租界内英美日尚未成为敌国,但日本侵略者为独霸其在租界内的权益,于1940年掀起了一场选举董事之闹剧。阴谋、利诱、枪杀……接踵而来。外国人在中国领土内如此折腾,不能不是中国人的悲哀……  相似文献   

19.
杜月笙的晚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日战争初期,杜月笙拒绝日本人的笼络,化装逃离上海到达香港.蒋介石委任杜月笙统一指挥“孤岛时期”上海的抗日活动.一时间杜成了凌驾于“军统”、“中统”之上的“统统”.这期间杜指挥他留在上海“孤岛”的帮会力量协助“中统”、“军统”与日、伪势力对抗了一时,搞了些暗杀汉奸的活动.香港沦陷后,杜月笙逃到重庆,协助孔祥熙和戴笠合伙搞了个“通济公司”,即与日本方面做生意,贩运大后方缺乏的棉花  相似文献   

20.
上海在古代曾经是一片海洋,嘉定的方泰,宝山的北宗,上海县的七宝和闵行,以及市区的彭浦和龙华等地,地下深约4—6米处都发现了鲸骨可作证明.“上海”地名也与海有关,嘉庆上海县志说“华亭县其东北为华亭海”.表明松江东北曾经是海,大致后来冲积成陆,仍延用了海的地名.于是在江浦中有一条被称为“上海浦”而另一条称为“下海浦”.在上海浦近旁形成的对外贸易集镇就称为上海镇,这可能就是“上海”地名的来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