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近代慈善事业与中国东南社会变迁(1895-1949)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周秋光  曾桂林 《史学月刊》2002,11(11):84-94
1895-1949年,近代慈善事业的兴起与发展促使了中国东南社会的沧桑变迁及其慈善事业的近代化,其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时期:清末十余年是初步兴起时期,近代色彩的慈善理念得以萌生,慈善公益活动有了初步扩展,传统的善堂善会纷纷向近代慈善团体转变。民国是兴盛发展时期,东南地区出现了众多的慈善团体和慈善家群体,对于民国社会的维系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近代慈善事业实际上扮演着调节社会的重要角色,成为推动近代社会前进的一种不可缺少的动力。  相似文献   

2.
晚清汉学在地域上的扩充,使汉学家成为影响近代社会变迁不可忽视的力量。尤其是其中的重要学者,他们或任职朝廷,或为大吏幕宾,或掌教各地书院,无论在朝在野都具有很强的号召力,对近代社会风气的转移、新事物的传衍起到程度不同的作用。实际上,汉学家在近代各个领域都有出色表现,不仅没有固执华夷之辨,且领时代潮流之先风,在历次大的社会变革中均有涉足。详究其中原因,首先,这与汉学的治学内容及其治学精神和西学有相通之处不无关系;其次,晚清汉学家重新标举顾炎武的明道救世,提倡经世致用,有利于其投身于社会变迁实践。  相似文献   

3.
论日本与晚清军事教育近代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世纪末,日本势力开始渗入到中国的军事教育改革之中,随着日本顾问和教习人数的大量增加,日本逐渐垄断了中国的军事教育权,并由此对中国的军事近代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马彦丽 《沧桑》2013,(1):69-71
近代中国在外力的逼迫下打破了"夷夏之防",开始接受西方外交观念、外交制度,并逐步建立起自己的外交体制,慢慢地融入了世界,形成了新的国家关系,成功实现了外交的近代化。文章从外交机构的演变、近代中国外交转型的原因、中国外交近代化的评价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5.
晚清以前的中国传统医疗体系,延续数千年,尽管在医学知识、医疗技术层面上不断有所进步,但体系上没有根本创新。自西方医疗引进以来,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清政府和普通民众的欢迎,医院、西方医书、医学教育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引起了晚清时期医疗体系的根本性变革,使晚清医疗的发展逐渐向近代化迈进。  相似文献   

6.
面对西方的侵略,晚清政府被迫开始调整外交体制,由于此时社会思想发生了裂变,在全社会逐步形成了思想认识上的二元化结构,这在思想层面上决定了晚清七十年外交的基本走向。由于晚清政府外交指导思想的不成熟和外交运作体制上的不健全,导致其外交政策及其实践总体是失败的,这对整个中国社会的近代化产生了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7.
清代新疆货币是整个新疆货币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清末新疆建省后,新疆经济在帝国主义经济侵略的刺激和内地各省影响下,出现了一些近代化的趋向。货币作为经济文化的一部份,自然也发生了巨大的转变,这在铸造方法、形制及货币思想领域表现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8.
晚清“省”意识的变化与社会变迁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随着各省经济结构的变化和地方性新政事业的开展,一种立足于一定地域经济文化认同和自身利益的“省”意识开始形成,“本省”成为知识分子和一部分封疆大吏乃至部分群众的流行语。“省”意识变化的直接后果,造就了20世纪初的收回路矿利权运动,它兴起的基础就是“本省”这种群体心理和省的利权观念。“省”意识的变化,推动了各省经济和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也促使地方主义抬头和地方利益的扩大。晚清地方主义既是中央与地方关系变化中出现的政治现象,也是一种社会思潮。清政府只注意在政治层面上收仔抚之权,加强中央集权,却在“铁路国有”政策的雉行过程中侵犯了各省利益和群众的个人利益,从而造成矛盾激化,加快了自身灭亡。  相似文献   

9.
知识分子从军是晚清社会变迁中出现的一独特历史现象,面对数千年未有之变局,士绅典军、学生投笔从戎,担当起保家卫国的重任,这在近代以前的社会中是不多见的,以知识分子从军为透视点可以窥见晚清社会变迁的全貌。  相似文献   

10.
在台湾近代化过程中,名绅士林维源居功至伟。本从捐款防务、赈灾、创办团练、垦荒、抚番、清赋、修造铁路、兴办洋务、保卫台湾等方面对其生平事迹作了系统考述,并作了简要评价。  相似文献   

11.
费驰 《史学集刊》2007,(2):75-80
晚清东北商埠格局历经萌芽、雏形、形成、发展四个阶段的变迁进程。此格局在变迁过程中呈现出商埠地域分布以沿交通线为主、类型的多样性及发展的不平衡性等特点。晚清东北商埠格局的变迁,对区域社会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从晚清东北开埠进程看,东北开放区域是伴随着列强侵略的步步深入而渐次增大的;随着东北对外开放空间的拓延,近代化因素透过商埠窗口逐渐渗入东北社会,商埠发展客观上推动了东北区域的近代化路程。  相似文献   

12.
董丛林 《史学月刊》2007,27(9):110-116
晚清时期的社会传闻,非常盛行并且内容复杂。从时间上看,高潮迭起又延绵不断;从空间上看,存在大范围、大规模的流布场。其承载形式,则呈多类多样性:口头传播为基本形态;书面形式有报刊新闻型、函牍型、书籍载传型、揭帖型、图示型等。内容上重现复杂性,除了题材方面的表现外,还典型地体现在世俗性内容与神异性内容的混合、叙事性内容与评价性内容的交融。  相似文献   

13.
民国时期华北农民的离村与社会变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朱汉国  王印焕 《史学月刊》2001,4(1):134-142
农民纷纷离开久居的村庄外出谋生,是民国时期华北农村一个突出的社会现象。其时的农民离村,虽大多为连年的灾荒和不堪重负的捐税等因素所致,但农民离村过程中所发生的人口由农业向城市工商业的转移、高密度区域向低密度区域的自然调配,以及通过迁徙所带来的人的思想观念上的变化等,无疑有利于中国社会由传统向现代的变革。诚然,由于民国时期华北农民的离村多为生计所迫,迁徙的无序性,加之政府缺乏有效的管理,大量的农民离村也给社会的稳定带来了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4.
桑兵 《清史研究》2022,129(1):70-88
1901年9月,清廷应两广总督陶模奏请,谕令各省设大学堂,前因虽是戊戌变法期间康有为倡言在省会改书院为高等中学,却是混淆专门学的高等学与大学,令疆臣们进退维谷。袁世凯率先想出挂羊头卖狗肉之策,以大学的名义办中小学的正斋、备斋,化两难为两便。各省争相跟进,纷纷效法,上演了一出君臣之间心照不宣的闹剧。壬寅、癸卯学制拨乱反正,重回各省高等学堂的轨道。不过,作为普通学向专门学的过渡,来自日本特有的高等学堂究竟应该是一省教育的最高学府,还是大学堂的预科,直到民初仍然聚讼纷纭,摇摆不定。而各方就此展开的争论,对于时下平衡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的衔接,仍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5.
晚清民国,中国艺术处于前所未有的历史转型时期。这一时期的艺术是西风吹拂下的艺术,是中西杂陈、新旧交并的艺术,西方艺术的写实主义被引入作为革新旧艺术的利器。20世纪中叶由于社会原因,中国艺术又从写实主义过渡到现实主义。处于这一时期的艺术家,关注社会,心系国家,把艺术革新跟社会革新、跟国家的命运紧密联系起来。而这一切,都是因为"内外交困",这一切也都是因为"内外交合"。  相似文献   

16.
清末科举出身的梁士诒 ,受维新思想启发 ,积极吸收“实用之学” ,在兴办实业、筹款修建铁路、革新铁路管理方面具有较多建树。并由此奠定了他在财界的基础。民国初年 ,梁为袁世凯所重用 ,其行政权力仅次于袁 ,政治生涯达到峰巅 ,由于积极拥戴袁世凯称帝 ,因而遭到世人的谴责 ,被迫避罪逃亡。日后利用军阀之间的矛盾 ,一度登上国务总理宝座 ,出现了短暂的“辉煌” ,最终在军阀混战中下野 ,亦无法避免其悲剧式国务总理的结局  相似文献   

17.
清末瘟疫与民众心态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胡勇 《史学月刊》2003,1(10):73-78
在清末,民众面对瘟疫的心态首先是恐惧,由恐惧而导致迷信,还表现为对现代防疫手段的排拒。在中外杂居地居民的心态则更加复杂,但随着防疫的深化和瘟疫的成功扑灭,民众的心态迅速发生变异,这与公共卫生体系的建立及中外文化交流等因素有联系,器物和制度层面的转型,为公共卫生观念的确立作了铺垫。  相似文献   

18.
清代学者对子书的校勘、注释不完全排除义理,而对诸子地位的尊贬、诸子学说的阐发,更是思想史的重要内容。从清初相对于理学的异端,到少数乾嘉学者超越以子证经,进而在晚清经世致用、西学东渐的潮流中彰显价值,发展为"古学复兴"的主体,清代诸子学始终关联时代思潮,成为培育新思想的土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