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今年七月三十日,利川县凉雾区农民方宗田在自己的责任田里发现一件造型精致、保存完整的古代巴人军用乐器——虎钮錞于。此件錞于用青铜铸成,高62厘米,腹径42厘米,重18公斤。顶部虎钮佇立,栩栩如生。经初步鉴定,此件錞于为战国早期巴人遗物,距今2000多年。此件錞于在利川出土为研究古代巴人在鄂西的活动提供了重要实物证据。錞于出土后,方宗田同志主动向  相似文献   

2.
四川涪陵小田溪出土的虎钮錞于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1972年,四川省博物馆、重庆市博物馆及涪陵县文化馆在涪陵小田溪清理和发掘了三座墓葬。小田溪二号墓除出巴文铜器之外,又出虎纽錞于一(见本期《四川涪陵地区小田溪战国土坑墓清理简报》图二一)、钲一(同上图七左)。錞于形制特小,无纹饰。钲亦较小,上有巴文作(?)形,下并列二篆文"王"字。錞于与钲同时出土,过去在安徽宿县和寿县都曾发现过。《国语·晋语》卷十一(赵宣子曰):"是故伐备锺鼓,声其罪也,战以錞于、  相似文献   

3.
1981年8月,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吉首县万溶江公社双合大队第五生产队社员在黄土园的麻园整屋场时,掘出一个窖藏,出土虎纽錞于四件、铜壶一件。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4.
广西柳州市博物馆在1957年收藏的一件虎纽锌于,引人注意,特为简介。錞于通高54厘米。椭圆盘首,肩部突出,腹部向下收缩作椭圆柱形。盘首直径28×26、肩部直径32×28、足部直径20×18厘米,纽长12、宽8.5厘米。器壁厚,器重14.5公斤。铜色青绿有光泽。纽作猛虎形,虎身遍饰雷纹。纽前及左、右侧盘上分别有近似  相似文献   

5.
錞于,是我国西南地区古代民族具有代表性的一种乐器。錞于的铸造始于春秋,绝于东汉魏孝武帝被高欢所逼西迁,在那“雅乐废缺”的年代,“自蜀得之的錞于,已成为绝世古物。”但个别民族直到宋代还有铜鼓与錞于合奏的风俗,总之錞于使用的历史时间很长,流传地域也较广,然而汉水流域发现甚少,安康出土的这件虎钮錞于,可谓初见。这件虎钮铜錞于,是一九七四年在安康  相似文献   

6.
錞于,是我国西南地区古代民族具有代表性的一种乐器。錞于的铸造始于春秋衰于东汉。在“魏孝武帝被高欢所迫西迁,雅乐废缺”的年代,自蜀得到的錞于,已成为稀世的古物。个别的民族可能延续的时间较长一点。总之,錞于使用的时间很长,但汉水流域却发现甚少,安康出土的这件錞于,可以说是独一无二之物。这件虎钮铜錞于,是七四年在安康县土产公司废旧物资中拣选出来的。据了解出土于安康五里月河北部,拣选时下部残缺,现已复原(图版壹)。  相似文献   

7.
1989年7月14日,万县甘宁乡高梁村7社村民发现铜器,当地政府报告了县文化主管部门,笔者当即到出土地点调查。甘宁乡东距万县市30公里,瀼渡河从北至南穿过平坦的甘宁坝。这里是三国时东吴甘宁将军故里,故有此名。出土器物为一件青铜虎纽錞于(图一、见封底)和一件四环纽罍盖,发现时被卡在甘宁坝西侧山地溪沟旁的巨石缝隙中。在调查中得知,此处小地名叫六岗口,似与军事活动有关。这是继三十年代万县发现过于后又一次出土同类器物。离此不远的观音岩有一清光绪十二年修路碑,碑文中有“观音岩地属幽径而道居要津,左通三正铺,右达高峰场,下至瀼渡河,实陆路通衢”。  相似文献   

8.
錞于述略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錞于是我国古代一种青铜乐器,相传春秋左丘明所著的《国语·吴语》上就有"王乃秉枪,亲就鸣钟,鼓丁宁、錞于、振铎,勇怯尽应,三军皆哗,釦以振旅,其声动天地"的记载;《周礼·地官》"鼓人"条有"以金錞和鼓"的说法。而南北朝时,錞于  相似文献   

9.
先秦铜铎及其相关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铜铎与甬钟、纽钟、鎛钟及钲、錞于一样,是先秦时期先民们创造的一种青铜乐钟。它在历史上出现的时间虽较其他几种乐钟略晚,但沿用的时间并不短。《古今乐录》云:"凡金为乐器有六,皆钟之类也:曰钟,曰鎛、曰錞,曰镯.曰饶、曰铎。"可知在"钟"这个总的名称下,实包含了若干(至少六种)不同的青铜乐器。  相似文献   

10.
虎钮錞于用初探邓辉于,是青铜文化中带有区域色彩的民族文化精品。器形庄严,铸技精湛,时代跨越了春秋战国至汉代时期。从东向南沿长江流域而上传播与发展有其自己的轮廓。然而,有关于的用途,古史文献中记载十分有限,仅《周礼·地官·鼓人》中云:于是一种古代乐器,...  相似文献   

11.
巴族蜀族彝族之虎考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巴族蜀族彝族之虎考辨钱玉趾巴族蜀族都崇虎。唐人樊绰《蛮书》卷十说:“巴氏祭其祖,击鼓而歌,白虎之后也。”潘光旦《湘西北“土家”与古代的巴人》说,巴人信白虎图腾。巴出土的巴族器物中虎纹较多,小田溪墓葬出土有虎纽于,湖南也发现有巴国虎。枝江出土的巴人柳叶...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四川渠县城坝遗址出土的錞于、钲、钟一组青铜乐器做了相关分析,研究发现:这组乐器属铜锡铅三元合金,錞于、钟含有微量砷;均采用范铸法分批、分部件浇铸而成,各部位合金比例不尽相同,錞于的合金比例差别较大。通过微痕信息观察,器身上的部分巴蜀符号为刻划成型而非铸造;器物用途可能仅为陪葬品而非实用器。  相似文献   

13.
四川境内出土或传世錞于述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四川境内出土或传世錞于述略幸晓峰已知四川境内出土或传世障于14件,其中环钮于1件,小障于(明器)1件,虎钮于12件。小于是1986年4月成都无线电机械工业学校基建工地出土。通高7厘米,同出一批战国青铜器,定为明器①。文献记载四川发现于两例。《周书·卷...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四川渠县城坝遗址出土的錞于、钲、钟一组青铜乐器做了相关分析,研究发现:这组乐器属铜锡铅三元合金,錞于、钟含有微量砷;均采用范铸法分批、分部件浇铸而成,各部位合金比例不尽相同,錞于的合金比例差别较大。通过微痕信息观察,器身上的部分巴蜀符号为刻划成型而非铸造;器物用途可能仅为陪葬品而非实用器。  相似文献   

15.
杨剑  李灿 《四川文物》2010,(2):78-78,F0003
2009年10月5日,在什邡市师古镇红豆村八组农户的永久性农房建设挖天然气管道施工现场,当地农民挖掘出一件器型奇大的青铜器。什邡博物馆工作人员闻讯后赶到现场,确定此件青铜器为虎钮錞于(封三),并对现场进行了勘察。  相似文献   

16.
章敏行 《中华遗产》2009,(1):118-133
因为有三峡大坝工程,才有三峡文物的抢救,也才有了修建中国三峡博物馆的最初由头。这是惟一一座处在外省却冠以“中国”二字的博物馆,足见其独特而重要的地位。鸟兽尊、虎钮錞于、景云碑、乌杨阙不过是其万千珍宝之一沙,却足以令我们感受到扑面而来的巴渝文化之风。  相似文献   

17.
在巴蜀文化青铜器中,虎纹是最常见的纹饰之一。有虎形(或虎斑)纹饰的巴蜀铜器在全川几乎都有发现,而且种类之多,数量之大,远非其它纹饰种类所能比。除了在戈上铸独立的虎纹外,在剑、矛、钺等器物上,虎纹也居于很显著的位置。据统计,仅巴蜀文化青铜兵器上,虎纹就有三十种,多施于戈援本部、矛(骨交)部、剑身基部,一般为侧面形,有图案装饰性,只刻一耳或两足,有的拖尾张口,有的扬尾张口,尾尖成钩状,有的身有虎斑纹。在川东、鄂西和湘西还发现一种乐器——虎钮(钅享)于。这些铸有虎纹的器物多属于春秋后期至战国晚期、秦代。  相似文献   

18.
贵州省博物馆藏有一组錞于,是1962年2月于松桃苗族自治县长兴区木树乡出土的。当时共出土錞于五件、残钲一件、残甬钟一件,除其中一件锌于残损过甚,未能保存,其余都由我馆征集收藏。  相似文献   

19.
中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五六十年代以前,一般认为黄河流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摇篮,而黄河文化也几乎成了中华民族文化的代名词.70年代以后,长江流域不断有考古新发现,更新世早、中期的直立人先后在云南和湖北等地发现,成为探索人类  相似文献   

20.
錞于刍议     
在我国五千年文明史中,青铜文化以其器类之多样,器型之复杂,铸造之精湛,纹饰之繁缛,庄严典雅,玲珑剔透占有重要地位,在诸多青铜器类型中,有一种叫做錞于的铜器,过去只见史志典籍中有零散的记载。前人对其未进行过较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建国后,随着文博事业的发展,田野考古工作的广泛开展,錞(以下用符号C代替)于这种青铜器发现越来越多,学者们对它的研究也日渐深入,胡悦谦、熊传新、李衍垣、张欣如等同志亦将其精辟的研究成果公诸于世,为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