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2010年8月15日,由中国抗日战争史学会、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共同主办、北京中国抗日战争史研究会协办的"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5周年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召开。开幕式由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抗日战争研究》执行主编荣维木主持,中国抗日战争史学会会长何理,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所长步平,中国抗日战争史学会常务副会长、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  相似文献   

2.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取得辉煌胜利60周年。抗战胜利,是中华民族团结一心,同仇敌忾,打败日本帝国主义取得的全民族的胜利,同时也是中国近现代第一次取得反抗外国侵略的完全胜利。在纪念抗战胜利的同时,我们不能忘记日本军国主义及其对华侵略在侵华时期的种种暴行及罪孽。为此,我们编辑部在省社科院历史所研究员季士家先生的协助及各界人士的关心之下,组织了一组章,多为专家学新发现的史料,将分两期发表。抚摸历史,伤痛犹在。我们不忘历史,是为了珍惜难得的世界和平,是祈盼世界更加美好。[编按]  相似文献   

3.
设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的必要性,在于悼念南京大屠杀死难者乃至所有在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战争期间惨遭日本侵略者杀戮的死难者,在于铭记中国被日本侵略的惨痛历史。这具有恒久的价值,不以当时中国大陆的国民党政权已被更替、今后国际关系冷暖而改变。世界上许多国家设立种种类似国家公祭目的纪念日,主要也是为了悼念死难者、铭记历史,...  相似文献   

4.
薛红焰 《攀登》2005,24(5):37-41
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具有特殊的历史意义.它奠定了中国重新崛起的历史前提和现实基础,为中国和平崛起新道路的形成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和思想养料,成为我们研究中国崛起问题的一个有益视角.从国家和平崛起视角重新透视这段历史,可以更好地发掘和彰显其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国家公祭日的设立,必然对南京大屠杀史研究产生影响。史学工作者应当在理解公祭日设立目的和意义的基础上,拓展、深化南京大屠杀史研究,使研究成果更好地走向大众,走向国际。为此,本文认为国家公祭视域下的南京大屠杀史研究,要研究历史教育的新使命,要区分和研究各国公祭的价值取向,要正确处理史学研究与成果传播的关系,要研究“悼念仪式...  相似文献   

6.
本文作者参与了受国家文物局委托,由清华大学国家遗产保护研究中心(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下属研究机构)承担的“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及遗产地经济发展”课题研究(2009年10月至今)。该课题旨在加强世界文化遗产的研究、保护和管理,促进遗产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地大量案例研究和现场调研为基础,依据保护经济学理论,探讨世界遗产地对其依托城镇或地区直接和间接产生影响的主要经济领域、作用模式、遗产地产生的长期效益及其未来发展情况,最终提出有利于遗产地可持续发展的相关政策性建议和措施。  相似文献   

7.
2014年12月9日,“国家公祭视域下的南京大屠杀史研究”学术研讨会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史研究会2014年学术年会,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学术报告厅召开,来自南京师范大学、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江苏省档案馆、南京市档案馆、江苏省社科院、南京市社科院等单位的专家学者、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史研究会会员,以及纪念馆的...  相似文献   

8.
马幸子 《清史研究》2015,(2):97-110
积储备荒历来为国家养民要政,地方备荒仓储实践深受中央政府仓储政策的影响。本文选择从国家视角出发,在对清代广东备荒仓储的发展脉络和基本面貌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就仓储发展和演变过程中的国家角色与作用、国家和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进行探讨,以期对以"华南学派"为代表的区域社会史研究中过于重视地方而忽视国家的研究路径进行一定的反思。  相似文献   

9.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畔一声炮响,日军打响了全面侵华战争,为了“以战养战”,他们大肆掠夺中国宝贵的黄金等战略物资和资源。位于山东胶东半岛的招远是中国著名的“金都”,自然成为日军的觊觎之地,他们武装占领招远后大肆掠夺该地的黄金,而中共胶东党组织及八路军则同日寇展开了激烈的争夺。2005年7月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前夕,  相似文献   

10.
赵建军  李福华 《人文地理》2013,28(6):98-104
基于对国外文献的综合分析,借助网络对国家重点高新区的历史演变和发展动态进行了理论审视。在对国家高新区进行抽样调查的基础上,迁移运用协同进化理论、复杂性理论和演进经济理论,采取自上而下的方法,对国家高新区的演进机制和发展路径进行了理论抽象,构建了"技术创新过程及成果产业化"、"高新区演进机制"、"技术极功能组织"以及"高新区发展路径"等概念模型;对高新区的创新、创业环境(生境结构)、孵化器体系以及产业集群的组织结构等,进行了深入的生态学解析。  相似文献   

11.
吴婷 《神州》2013,(14):158-158,160
以人为本是治理国家的价值根基。以人为本在当代中国国家治理的实现途径主要包括:巩固国家基本经济制度,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推进行政体制改革和创新;要加强各部门的良性发展,要抓好精神文明建设;要不断完善危机应对机制,正确处理好各种突发事件;加强党员的先进性教育,切实培养廉洁、精干的党员领导干部,处理好党群关系;继续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树立良好的大国形象,加强国防实力。  相似文献   

12.
2011年6月27日至29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明史研究室、东北师范大学亚洲文明研究院、教育部世界文明史研究中心、明清史研究所联合主办的"世界大变迁视角下的明代中国"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东北师范大学召开。30多位海内外专家学者提交了会议论文,并就一些重要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新意颇多。  相似文献   

13.
石德生 《攀登》2009,28(4):32-36
“国家与社会”理论作为研究社会运行机制的一种宏观分析框架,于20世纪90年代初传入中国。由于研究者对“国家与社会”理论框架中“社会”一端的不同理解,使得“国家与社会”理论的中国研究呈现不同的特征。本文依据社会转型期前后中国“国家”与“社会”的职能及其关系变革,梳理了在当代中国研究中“国家与社会”理论所呈现的不同面相。  相似文献   

14.
1956年《同音乐工作者的谈话》体现了毛泽东从"中国化"到"国际化"的视角转换。"中国化"是立足于中国民主革命的特点,"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应用于中国的具体的环境"。"国际化"是立足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和世界文明的发展,通过中  相似文献   

15.
2011年7月8日至10日,世界史学会第20届年会在首都师范大学召开,来自30多个国家的近500位学者参加了大会。世界史学会执行主席温斯顿.威尔士(Winston Welch)先生主持开幕式,世界史学会主席阿尔弗雷德.安德烈亚(Alfred J.Andrea)先生致开幕词。教育部副部长郝平先生到会祝贺并发表了讲话。我国世界史学家齐世荣先生回顾了世界  相似文献   

16.
<正>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2015年7月27-28日,由南京师范大学抗日战争研究中心和《抗日战争研究》编辑部主办,南京民间抗战博物馆和南京师范大学中国史学科协办的"社会群体视角下的抗日战争与中国社会"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南京召开。来自日本、韩国,以及中国大陆、中国台湾和香港地区的60余位专家学者参会,围绕不同社会群体的战时经历与体验展开了热烈而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7.
随着人文地理学的“情感转向”,地缘环境也开始指向情感研究。中国的家国情怀使“国家”不仅具有政治属性,也成为一个饱含情感与地方认同的概念。本文从地缘环境的情感要素入手,援引环境心理学理论与方法,探究跨境流动背景下的国家感影响因素。结论发现:①中国海外移民国家感受到个体与社会因素制约,包括年龄、学历、公民身份、出国时长、移居国GDP和文化认同;②国家软实力提升和包容多元的地缘政策利于提升客族文化认同进而增强海外移民的国家感;③居住、网络媒体环境变化及国家间的话语博弈会引发跨境群体重新审视流动前后所处的地缘环境,直接或间接重构国家感。本文既为促进跨境流动群体与国家之间的双向接纳提供新路径,也在情感地理学方法论层面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8.
地缘安全视角下国家边界的“三重功能”及其优化组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国家边界长期以来都是政治地理学研究中的突出主题。冷战结束后,东亚地区涌现大量毗邻国家之间的次区域合作,同时非传统边境安全异常突起。为此,国家边界由单一的维护传统边境安全的功能转变为同时维护传统边境安全、促进次区域经济合作及保障非传统边境安全的三重功能。这三者之间存在很强的内在联系,且相互之间在一定的条件下能够转化。在分析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了形成梯级决策模式、合理定量化评估及建立多主体、多层次的协调机构来优化组合国家边界的"三重功能"的优化思路。  相似文献   

19.
周春生 《世界历史》2006,1(5):108-117
本文主要评述历史学家迈内克在研究国家理由问题时所表现出的历史道德理想主义特点。正是这种理想主义导致迈内克对马基雅维里国家权力等思想的论述失之偏颇。因此,完整地分析、理解马基雅维里国家权力等思想的结构,这不仅对理解马基雅维里的国家理由观,还对理解学术界的各种国家理由批评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20.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动荡、大变革时期,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以边缘地带理论为依据,以全球民主战略为既定目标,对欠发达国家和地区进行颠覆和渗透。在此背景下,格鲁吉亚、乌克兰和吉尔吉斯斯坦等独联体国家由于内部改革政策失误,相继发生"颜色革命"。在新时代,如何看待21世纪初期独联体国家颜色革命发生的表现、原因以及他们的应对之政策,这对于今天中国抵制西方政治渗透、防止中国改革出现大失误,不断完善中国国家安全战略具有重大启发性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