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何诚斌 《文史天地》2011,(10):45-47
第一次批胡,是政治高压;第二次批胡,是纯学术争论。胡对周的态度,真显一个"大"字。因《红楼梦》的因缘,周汝昌成了胡适的"徒弟"。2006年近九十高龄的周汝昌,在中央电视台节目中表白"新中国第一场文化运动中我批了老师胡适"。其挚诚、坦率感动了不少人。我在周先生的《我与胡适之》以及《北斗京华》中看到,他除了在文化运动  相似文献   

2.
胡适与书     
胡适与书胡成业胡适自小就与书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不满3岁时,父母亲即教其识字。4岁时已认得近千字了。5岁进学堂读书。8岁开始阅读并点评了《资治通鉴》等30多部古书,看完了《水符传》、《三国演义》、《西游记》等古典小说。这些书成为他的第一批藏书。胡适14...  相似文献   

3.
谢泳在《胡适的一些旧事》一文中,比较了对鲁迅和胡适的一些评价后,提出"总体上看,也可以说胡适的骨头是硬的"的观点。接着,《羊城晚报》发表了丹祖的文章《胡适的骨头是"硬"的么?》,提出不同的意见,认为胡适的"硬"是反映了反动派内部的一些争论或国民党内部高层人物之间的某些分歧罢了。他的性质,同革命派、革命人民与国民党反动派之间的坚决斗争的性质,显然完全不同。从胡适28岁以后的大半生经历来看,正好表现了他敌视革命人民、进步人士的'反骨'之顽固性是多么'死硬'罢了"(转自《中华读书报》2003年5月28日21版)。如果说谢泳先生的观点过于"新"的话,我以为,丹祖先生的话则过于"旧"了。  相似文献   

4.
林建刚 《江淮文史》2016,(4):128-134
正胡适似乎对王宠惠有些不满。1961年4月1日,在同当过王宠惠特别护士的徐秋皎谈起王宠惠时,胡适说:"过去我和亮畴(王宠惠字亮畴)先生闹翻了的。司法一贯独立的制度,从前清起到民初,一直到罗文干、董康几个人,都能严格维持下来。到了亮畴先生,他手下的两个人在上海的胡闹,把这个制度弄坏了,我很生气。"(参见胡颂平编著《胡适之先生晚年谈  相似文献   

5.
就职的时候胡适先生做完演讲,蒋介石上台讲话,他说,胡适宣扬的五四精神,专门讲科学与民主,这两个当然很重要,可我觉得不够,还必须加上伦理……没想到胡适又上台发言,把蒋介石的话痛批了一顿  相似文献   

6.
张颂甲 《百年潮》2009,(1):55-60
翻开2008年第1期<纵横>杂志,一篇题为<与"志愿军战俘"的韩国之行>的文章一下子吸引住我的注意力.文中说:"抗美援朝战争迄今已经过去了半个多世纪,但在这场战争中有一批人不幸成为‘志愿军战俘',他们在被俘期间的斗争经历和生命沧桑却鲜为人知……"看到这里,作为一个了解当年战俘斗争全过程的知情人和见证人,我的眼眶不禁湿润了.  相似文献   

7.
林晓雯 《安徽史学》2016,(5):143-148
胡适于1913年11月在《中国留美学生月报》上发表了题为《国际学生运动》的文章,该文是他参加当年的世界学生同盟会第8次国际大会的感言,阐发了他对于国际学生运动的认识以及中国留学生与这一运动的关系。这篇文章以及胡适留学期间发表的其他英文著述,对于我们理解胡适由"民族主义"到"世界主义"的思想转变过程提供了重要依据,也可以弥补1913年1月至9月由于胡适日记缺失而空白的一段社会活动记录,同时,这些英文著述也为胡适英文文存的收集和整理提供了新的内容。  相似文献   

8.
《百年潮》2000,(8)
《百年潮》今年第五期发表了我写的《毛泽东说:可叫胡适当个图书馆长》。其中有这样一句话:“在《毛与胡适》中我还写到一九五八年炮打金门时,毛泽东起草过一个后来弃置未用的再告台湾同胞书稿,其中提到胡适仗美反蒋,余威尚在,这恐怕是毛泽东一生最后写到胡适的地方。”  相似文献   

9.
何若可 《风景名胜》2008,(6):116-117
"这些挺直如颈,头上顶着一颗颗圆形大脑袋,看上去像蘑菇的石头叫作‘蕈状岩’……这些方方正正,看上去比菜市场里卖的豆腐还整齐的石头叫‘豆腐岩’……还有还有,这些像烛台一样的圆锥形石柱人称‘烛台石’!……"只要朋友一来,我就摆出地理小专家的样子,给他们介绍起台湾有名的野柳地质公园。台北七日之旅,全在这《爱台湾》的Flash里留了纪念。回来了好些日子,我没少在友人面前显摆。  相似文献   

10.
徐珣 《文史天地》2007,(10):13-17
"人家都以为我这个梅太太,亨尽了人间荣华富贵,殊不知抗战八年期间,一直处在水深火热中……"梅兰芳听了夫人的这席话,百感交集地说:"名人总有本难念的经。没有福芝芳,哪有梅兰芳?"周恩来接见福芝芳时,也称赞道:"芳心总是伴忠魂。你是上海滩名符其实的‘抗战夫人'。"  相似文献   

11.
陈漱渝 《百年潮》2009,(2):75-80
偶有几茎白发,心情微近中年; 做了过河卒子,只能拼命向前. 这是胡适1938年10月31日在赠送陈光甫先生照片背面题写的一首诗.1946年11月,胡适把这首诗写成条幅时,将"偶"字改为"略"字,"微"字改为"已"字.  相似文献   

12.
<正>韩熙载家居金陵何处南京出版社1996年12月出版的《南京地名趣话》载:"戚家山位于华门外长干里,为古石子岗的部分。东吴、西晋时称‘石子坑',东晋时称‘石子罡'。宋时又称‘松林庄',盖因这里松树茂密,庄为松掩,故名。南唐时,松林庄住户大多姓戚,故更名为‘戚家村',山也因此更名为‘戚家山'。南唐仆射韩熙载,曾为避祸在戚家山‘养疴'。"秦淮区志办2002年12月出版的《秦淮夜谈》第17册《三探戚家山》记述:"南唐大臣韩熙载在金陵宅  相似文献   

13.
陈独秀,字仲甫,号实庵,1879年10月出生于安徽,安庆、怀宁两县的县界恰好从他老家的中间穿过,这也许注定了他是一个一出生便要将争议带到世间的人物。他出世几个月,父亲便死了。因此,他在《实庵自传》里"第一件事"就说,"我自幼便是一个没有父亲的孩子"。民国10年,他在广东开会。席间,陈炯明郑重其事地问道:"外间说你组织什么'讨父团',真有此事?"他一听,哈哈大  相似文献   

14.
有一年中秋节前后,徐志摩匆匆跑到梁实秋家,贴着梁实秋的耳朵轻声说:"胡大哥(指胡适)请吃花酒,要我邀你去捧捧场。你能不能去,先和尊夫人商量一下,若不准你去就算了。"  相似文献   

15.
正《先秦无"法家"?》胡适曾说:"古代本没有什么‘法家’……"胡适所说的古代就是先秦时代。查先秦时代的著作,确实未见与儒家、墨家等相提并论的所谓"法家"的说法。就我们所见的文献而言,最早说到法家作为一个学派的是汉代司马谈的《论六家要旨》:"夫阴阳、儒、墨、名、法、道德,此务为治者也……"  相似文献   

16.
说“卜煞”     
《文献》2010,(4)
<正>宋赵彦卫《云麓漫钞》卷三云:"古人书字有误,即墨涂之。今人多不涂,旁注云‘卜',谚语谓之‘卜煞',莫晓其义。近于范机宜华处,见司马温公与其祖议《通鉴》书,有误字,旁注云  相似文献   

17.
正胡适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叫胡祖望,二儿子叫胡思杜。1938年,胡适出任中华民国驻美国大使,第二年将大儿子胡祖望送到美国康乃尔大学读书,1941年5月将二儿子胡思杜送到美国教会学校海勿浮学院学习历史。1942年9月8日,胡适辞去驻美大使一职准备回国,两个儿子也要随他回国,国民政府遂为父子三人拨付了回国旅费,每人2000元,共6000元。胡适  相似文献   

18.
龚育之 《百年潮》2001,(1):20-24
胡适思想批判运动是1954年冬天大规模开始的。接着,又开始了批判胡风思想的运动。那时,胡绳还在中宣部,应该处在批判运动的指挥岗位上。但是,我不记得他作过怎样的战斗部署和方针指导,只记得他在一次会上讲到人们提出一个问题:刚批胡适,又批胡风,批胡运动,伊于胡底?  相似文献   

19.
琐话胡适     
易俊杰 《文史春秋》2005,(11):53-56
胡适(公元1891年——1962年),原名洪,我国现代著名学者、教育家,安徽绩溪人。他早年肄业于上海澄衷学堂,有一次听国文教师杨千里讲达尔文“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道理时,很受感动,即改名适,字适之。胡胡适适与与小小脚脚太太太民国六年(1917年),27岁的胡适留美归来,被北京大学  相似文献   

20.
石楠 《江淮文史》2006,(6):85-96
1981年,台湾《传记文学》开始连载唐德刚译注的《胡适口述自传》和唐德刚撰写的《胡适杂忆》。在《胡适口述自传》的开篇,写有《写在书前的译后感》和《编译说明》。他在两文中,概要地叙说了《胡适口述自传》这本书诞生的背景和成书经过。那是1950年代初,胡适旅居美国的时候,哥伦比亚大学成立了中国口述历史学部,胡适通过录音,经唐德刚记录、整理、编撰而成《胡适口述自传》,因为当时赶得匆忙,没有来得及仔细推敲勘校,只能算是部未定稿。1972年秋,哥伦比亚大学中国口述历史学部公布了部分中国名人口述自传,胡适的自传也在公布者之列。时隔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