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踏着近百级的临时木梯向下,古墓的腐湿气味渐渐沁上来。女导游踩着墓室一角的青石说:“曹操就葬在这,棺材套了两层。”男导游盯着每个人,在撕开隔离条让众人下来前,他宣布不准拍照、不准触摸墙壁。  相似文献   

2.
孙玉祥 《文史天地》2005,(12):60-61
所谓“谀墓”是指人死后,家里的孝子贤孙不惜重金去请一个有名的文人用生花妙笔将死者实际上并不存在的丰功伟绩歌颂一番,再将这等文字刻在石碑上,让死者借文字之力永垂不朽。因为这等文字乃无原则地说墓主好话,所以称为“谀墓”——谄“谀墓”主。  相似文献   

3.
“曹操墓”被宣布发现那天,我在微博上跟朋友开玩笑:“那出土的魏武王的矛,不是刚埋上的吧?”朋友潘采夫回了一句:“噢,弄不好真的是真的。”  相似文献   

4.
曹操墓出土牌铭"魏武王常所用"兵器,分别为戟、矛、刀、椎四种,由导从及长短兵器,形成一套最简单的组合,执行"警跸侍卫如常仪"的基本功能,属于天子仪卫。例如"交戟",只有皇帝才能使用。曹操生前获得享用天子仪卫的资格。这套仪具既体现了曹操的薄葬主张,同时也是墓主身份地位和墓葬等级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5.
2008年,对河南省安阳县安丰乡西高穴村东汉大墓的抢救性发掘,证实了位于村西南的东汉大墓就是魏武王曹操的墓:西高穴村汉墓的地望与文献对曹操墓的记载一致,墓中的随葬品符合曹操的薄葬思想,而且墓中还出土了多件刻有"魏武王"字样的石牌。墓中有一男二女的遗骨,其中随葬的老年妇女不是卞后而是曹操的嫡妻丁夫人。曹操墓的发现证实了曹操生前节俭,死后薄葬的事实,反映了当时俭朴廉洁的社会风气及尚武之风,也有利于正面认识和评价曹操的历史功绩。  相似文献   

6.
河南安阳曹操墓就如同他的主人曹操一样备受瞩目,而又充满谜团,在考古学看来,墓葬留下的遗迹和遗物,是非常确凿的证史之据,但如何确认这些证据,则完全藉由专家的点滴发现和不懈探求,本文由曹操墓的发掘领队潘伟斌讲述他的亲历和高陵里的“曹操印象”。  相似文献   

7.
曹操是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也是历史上一个颇有争议的人物.公元218年,曹操就对自己的“后事”做出了安排,明确提出死后不要厚葬.要将自己埋葬在瘠薄的土地上,依照地面原有的高度作为墓基,陵上不堆土,不植树.一年后,他又为自己准备了送终的四季衣服并留下遗嘱说:“我如果死了,请按当时季节所穿衣服人殓,金玉珠宝银器等物一概不要随葬.”  相似文献   

8.
谢春娟 《湖南文史》2014,(10):38-39
曹操是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也是历史上一个颇有争议的人物。公元218年,曹操就对自己的“后事”做出了安排,明确提出死后不要厚葬。要将自己埋葬在瘠薄的土地上,依照地面原有的高度作为墓基,陵上不堆土,不植树。一年后,他又为自己准备了送终的四季衣服并留下遗嘱说:“我如果死了,请按当时季节所穿衣服入殓,金玉珠宝银器等物一概不要随葬。”  相似文献   

9.
雪涌  志刚  杜雪 《世界遗产》2010,(1):78-83
2009年12月27日,河南省文物考古所公布发现西高穴曹操墓。随后引发了社会的极大热议,有称赞,有质疑,各种声音沸沸扬扬,大大小小的媒体更是你方登罢我跟上,争先恐后,欲罢不能。一个在中国属正常的考古发现,成了社会热议的话题。那么如何看待考古史上从未有  相似文献   

10.
陈今艺 《神州》2010,(10):95-96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7唯有杜康……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一首短歌行,唱出了这位诗人一世的英雄与气概,也唱响了华夏子女的心声和感慨。公元220年3月15日,这位诗人走了,他挟着那些伟大诗篇悄悄地离去,与生前的叱咤风云形成强烈的对比。不管驰骋沙场有多么英勇无比,  相似文献   

11.
杨坤 《丝绸之路》2013,(8):65-66
2008年,河南安阳西高穴村发掘出一古墓,根据墓中大量考古实物推测墓主人为曹操,然而社会上仍然有很多人心存质疑。本文将从墓穴结构、考古中发掘出的实物证据,结合历史文献记载,逐一辨析安阳大墓的墓主人身份,并由此引出考古学基本学理问题。  相似文献   

12.
曹操墓早期盗洞位于后室顶部偏北处,开口在南北朝地层之下。盗掘时代应该在曹氏政权灭亡以后不久,即八王之乱时期。这次盗掘曹操墓,是一种政治上的报复,迷信上的破风水,是担心曹氏复辟。盗墓者可能是司马氏的诸侯王。  相似文献   

13.
在秦汉帝王“厚葬”“事死如事生”观念的影响下,曹操作为乱世英雄却选择薄葬。曹操高陵“因高为基,不封不树”广为人知,并引领曹魏时期乃至魏晋时期的薄葬风潮。曹操生活中尚俭戒奢,死后丧葬从简。将考古发现与史籍所载结合起来,研究曹操在薄葬风潮中所起的引领作用,窥探薄葬风潮,意义在于丰富中国古代葬制、葬俗。薄葬作为曹魏时期兴起的丧葬方式,虽然之前已有薄葬思想,但作为制度大规模推行在中国历史上是首次。在特定历史背景与社会环境下产生的薄葬风潮为我们研究社会礼俗、丧葬观念提供了新的视角与思路,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4.
关于鲁迅与厦门大学,有许多问题至今搞不清楚。笔者试着拨开层层历史迷雾,还原真相。  相似文献   

15.
马明 《文史月刊》2003,(11):53-55
从1951年起,山西分社开始突出先进人物、先进单位的报道。在总社的倡导下,在几十年众多的先进典型报道中,以著名劳动模范李顺达、陈永贵和女英雄刘胡兰及他们所在单位的连续报道,持续时间最长,国内外影响最大。1959年,新华社和人民日报两个编委会向山西分社颁发了“深入抓典型,认真写经验”的奖旗。其中,从“文革”前的1963年到“文革”后的1982年,在长达19年内,山西分社采写了大量关于大寨和后来的全国第一个大寨县———昔阳县的稿件,内容十分广泛,经总社播发后,在国内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样大规模的连续报道,在我国新闻史上是罕见的。…  相似文献   

16.
张宁 《文史天地》2012,(6):43-46
一塔巍然距道旁,玄庐才气不寻常。 恩仇牛李成何事,化鹤归来费忖量! 著名诗人柳亚子途经浙江省萧山县衙前镇,看到沈定一被害纪念塔,这位与沈定一一起创办“南社”的诗友不禁写下了这首诗。诗中既有对沈定一的深切惋惜,同时也表达了对沈定一谜一般的政治人生的不解。直到今天,人们对于沈定一的评价仍旧莫衷一是、褒贬不一。  相似文献   

17.
是是非非杨荫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荫榆,女,1884年出生于江苏无锡一个书香门第。她一生坎坷,早年不幸的婚姻使得她终生不再嫁,致力于学术。她曾留学异乡,颇受现代知识的熏陶,学成归国,成为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位女大学校长。但在治校过程中,却屡显独裁之风,遂被学生和教员轰下校长宝座。但在抗日战争中,她不畏艰险,挺身而出保护自己的同胞,大义凛然地斥责敌酋,最终命丧日寇之手。  相似文献   

18.
今年2月份,张成起从河北省审计厅的职位上退下来,进入河北省政协,担任常委。这位曾经写过轰动一时的《解读李真之死》的“官员作家”,因为最近“抛出”一篇《我与程维高的是是非非》再次被很多读者锁定。  相似文献   

19.
论孙中山在1924下半年的是是非非敖光旭对于孙中山和广州革命政府来说,1924下半年是一个名符其实的多事之秋:8月10日开始的“扣械潮”即商团事件如惊涛骇浪狂啸两月不止,其间沙面“新警律”又激风潮;9月初,江浙战争鸣鼓开战,随即直奉大战狼烟再起;10...  相似文献   

20.
毛泽东的表弟文强称得上是一位传奇人物。他曾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干部,参加过北伐战争、八一南昌起义,担任过四川省委常委兼军委书记、川东特委书记,后脱离共产党,成为国民党军统特务和国民党军将领,参加淮海战役时被我军俘虏,在狱中果了26年,1975年获特赦。出狱后的文强赶上了打倒“四人帮”和改革开放,感觉“生活很愉快、很正常”,先后担任过第六、七届全国政协委员,民革中央监察委员,黄埔军校同学会理事等职。他积极利用广泛的人脉关系开展海峡两岸的交流工作,为促进祖国和平统一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