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商隐骈文在晚唐的地位不可忽视。其骈文多数为代人之作,少数为自己而作,作品都寄予真挚的感情,其祭文是表现得更充分。李商隐的骈文在审美情趣,文学品位、艺术风格等方面,在骈文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对后世文体演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骈文中的对偶,自刘勰之后,并不被特别关注,而骈文研究的整个历史状况所显示的,大多在骈文的范畴、历史渊源、名家别集、典故考证等方面。骈文中的对偶作为其文体特征,其在文章结构意义上的作用和诗歌以及对联都有着显然的差异。问题还在于,长期以来,从事汉语言文学研究的学人对于律诗中的对仗与对联中的对仗所持的基本观点认为:律诗的基本句型由“对联”构成,分为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因此,对联就相当于将律诗中的这种具有“对仗”特点的句型抽取出来的结果。这种观点屡见于各种学术著作的教科书。本文以为,考察骈文、律诗和对联中的对仗结构,将有利于骈文文本和骈议创作心态与契机的研究,有利于律诗与对联写作与鉴赏的深化。  相似文献   

3.
清代骈文"中兴",边远的贵州也涌现了几位骈文作家,如龙绍纳、刘藻、徐楘等,还有《乌江赋》、《梨花赋》等佳作。清代骈文八大家之一洪亮吉督学贵州,写了《狮子岩》等几篇骈体文,为黔中山水增色不少。  相似文献   

4.
清乾隆至光绪年间出现多种以清代骈文为辑录对象的骈文总集,这些骈文总集具有一定的文献价值与文学批评意义。从文献价值来讲,一是保存了没有文集传世作者的骈文作品;二是保存了作家传世文集之外的骈文作品;三是在文本校勘方面具有一定价值。文学批评方面,一是与乾嘉骈文尊体思潮相呼应,编选者表达了推尊骈文文体地位的态度;二是提出了符合儒家正统文艺思想要求的骈文创作原则与审美标准;三是对清当代骈文创作进行了总结与评论,包括对清代骈文创作的总体肯定,对清初骈文作家的指摘,对清代骈文风格的评论等。  相似文献   

5.
<正>骈文总集在清代以前几乎都以"四六"为称,明人虽不乏选编,但辨雅俗、求正声的意图不甚明朗。清人在各个时期编纂的骈体选本至少达六十种以上,因时代氛围、选家背景、编纂意旨等的差异,这些总集及其所反映的骈文创作实态与文体观念也呈现出阶段性的特徵。初期  相似文献   

6.
王升华 《沧桑》2008,(5):213-214
对人生苦难的歌吟,是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重要主题。他们或抒亡国之痛,或忧民生之苦,或叹身家之难,或嗟命运之穷,或伤壮志之难酬,或恨好景之难再。一代才子卢照邻羸卧荒山10余年,苦难的人生改变了他的文风。他用笔记载了自己走向死亡的痛苦和对生命的眷念。在抖落了六朝的繁华之后,他的骈文呈现出沧桑的美态。  相似文献   

7.
王勃是初唐四杰之一,它不仅在五言律诗方面有出色的表现,同时在骈文方面更是技高一筹。他的骈文杰出代表是《滕王阁序》,无论在思想内容方面,还是在艺术特色方面都显示出他的卓越才华,于典丽之间见真情,在整齐之中显变化,代表了唐朝骈文创作的最高成就。  相似文献   

8.
王勃是初唐四杰之一,它不仅在五言律诗方面有出色的表现,同时在骈文方面更是技高一筹.他的骈文杰出代表是<滕王阁序>.无论在思想内容方面,还是在艺术特色方面都显示出他的卓越才华,于典丽之间见真情,在整齐之中显变化,代表了唐朝骈文创作的最高成就.  相似文献   

9.
魏晋南北朝类书成因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魏晋南北朝是我国古代类书的产生和发展时期。本文从骈文的产生和发展、抄撰之风的盛行、图书分类的水平、公私藏书的众多、纸张的普及等方面分析了这个时期类书产生和发展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古文观止》是清朝康熙年间编选的一部供学塾使用的启蒙教材,收录自先秦到明朝末年的古文二百二十二篇。编选者是吴楚材、吴调侯叔侄(以下简称“二吴”)。通过他们对《古文观止》的选文和评点,我们可以看出二者的散文观,即认为散文创作在思想上要求清真雅正,艺术上要讲究情、气、法,风格上要求形式多样。同时骈文的入选也反映出编选者兼收并蓄的散文观。  相似文献   

11.
孙闻浪 《文史春秋》2002,(10):63-63,64
姜书阁是我国著名的古典文学研究专家,193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政治系。他在20岁时写成的《桐城文派评述》,为学术界所称道和重视。解放后,所著《骈文史论》、《汉赋通义》等多部著作在学术界产生很大影响。四川大学知名学者周先达教授称他为“一个在文史、政史研究不可多得的人才”。  相似文献   

12.
从晚唐五代到宋初百年,“四六”创作成绩斐然。李商隐等人开启了骈词俪句引领风骚的新时代。唐末“韦雄割据、各务争胜”的现实需求,为幕府文士提供了特殊机遇,他们“飞文染翰以济霸国”,促进了“四六”骈文的兴盛。“沙陀三王朝”时期,“四六”创作的重心从中原地区转移到了南方各地。江南文人将辞赋乃至“古文”创作的技巧广泛运用於骈词写作之中,为北宋“四六”的兴盛导夫先路。宋初“四六”继续蔓延,而以诗赋取士的科举制度更造就了许多“四六”名家。虽说“四六”称盛的文学史意义还有待商榷,但唐、宋文章艺术转型的基因蜕变实际根源於笺表奏疏的基本事实却不容否认。  相似文献   

13.
魏明伦,1941年生于四川内江,童年失学,九岁唱戏。当代著名戏剧家、杂文家、辞赋作家,与蜀中才子陈恩田(清康熙皇帝师陈廷敬后人)并称巴蜀双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魏明伦“左手戏剧,右手杂文”加之间写变体骈文(有人称之为碑铭体杂文),可谓左右开弓,三箭连发。其内涵与形式的双重特殊,在文坛、剧坛和社会引起强烈反响,乃至出现魏...  相似文献   

14.
晚唐时代,军阀割据,兵连祸结,藩镇势力空前扩张,表、状、笺、启等幕府公文在各种复杂关系中,周旋权变的功能急剧提高,骈文创作高度繁荣,在数量、流传方式、命名方式、作者身份等方面显示出一系列鲜明的时代特征,并且在得到普遍重视、学习和研究的基础上形成晚唐时代特有的章奏之学。这些变化对当时的骈文表达手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主要的表现就是程式化的加深,由此进一步强化了骈文通过组合、堆砌典故来表达意义的特征。  相似文献   

15.
读书抓录     
陈维崧(迦陵)骈文,在清人号为大家,而句法稠叠,殊多自袭语,读之令人生厌。姑妄言之。如四部丛刊本《陈迦陵俪体文集》卷五、六、七有《娄东顾商尹诗集序》:“千篇芍药,直空北部之胭脂;百幅葡桃,竟洗南朝之金粉。”《徐昭华诗集序》:“温邢掩娉,定空北部之胭脂;鲍谢惭工,直压南朝之金粉。”  相似文献   

16.
《全宋文》杨亿佚文辑校商榷许振兴《全宋文》是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教授曾枣庄、刘琳等主编的一部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务求网罗赵宋一代”单篇散文、骈文和诗词以外之韵文”(《全宋文》,第1册,成都:巴蜀书社,1988年6月,(凡例),页1)的文章总集。全书...  相似文献   

17.
骈演进、成熟于六朝,在当时,它几乎是章的普遍形态,或至少是主要的形态,殆中唐古运动发生后,它开始成为与古相对的一种章体制,北宋古运动则使其适用范围迅速退缩至应用之,成了一种特殊体,曰四六。元明之时,其创作日趋狭隘,显出明显的衰落迹  相似文献   

18.
汪长林 《古籍研究》2001,(1):121-125,132
李德裕(787-850),唐代杰出的文武全才型人物。前人或谓其“唐中世第一等人物”(叶梦得《避署录话》卷三),“虽晁(错)、陆(贽)不及也”(王世贞《弁州山人稿&;#183;读&;lt;会昌一品制集&;gt;》):或称“其才不在诸葛下”(毛凤枝《关中金石文字存逸考》卷九);或赞其骈文“雄奇骏伟”,诗歌“较白乐天、刘梦得不啻过三”(王士稹《池北偶谈》卷十七),甚至一时“号令大典册皆更其手”(《新唐书&;#183;李德裕传》),足见其“文学过人”(裴庭裕《东观奏记》卷上)。然而,因陷于党争,致使长期以来人们对李德裕的认识出现了不少的误解,直到当代,这种不良影响仍未完  相似文献   

19.
在我国古典文学里,散文这个名词,原有两个概念。其一是和韵文对立的,指不押韵的文章;其二是和骈文对立的,指句法不整齐的文章。这两者都是属于文体的概念,而不是文章形式的概念。它包括文艺散文、政治散文、哲学历史散文,以至于序、跋、章、表、奏、议、书、策等应用散文,即所谓广义的散文范畴。我国远在殷商时代,就已经产生了散体的文章。但散文的飞跃发展,却在春秋战国那个大变动的时代。当时在思想文化领域里,出现了“百家争鸣”、“处士横议”的局面,因而产生了《论语》、《孟子》、《庄子》、《韩非子》等优秀的诸子散文和《左传》、《国语》、  相似文献   

20.
岑铭恕(1886年~1961年),又名汝懋,字仲勉。我国著名史学家、西北史地学家。生于广东省顺德县桂洲乡。父亲是留心海防和新学的清前期举人。先生三岁丧父,童年就傅学塾,课习北碑,摹写汉隶,诵读四书五经,并览先父所遗史地、掌故、政典等书,因得中国古典文化的教育弥深。少年时,已耽文辞,能写策论和骈文。及长,自点读《通鉴纲目》,修《通典》等政书,对历史学渐生兴趣。1903年,考入两广大学堂(清广州“广雅书院”,后易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