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林琴南名纾,字琴南(后以字行世),号畏庐,晚称蠡翁、践卓翁,是中国近代文学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他从未学习过外文,却在1899年印行了法国作家小仲马的《巴黎茶花女遗事》的中文译本,轰动一时,之后他又翻译了《黑奴吁天录》《块肉余生述》《拊掌录》等160多部欧美小说,世称"林译小说"。鲁迅、周作人、郭沫若、茅盾等人都回忆过"林译小说"对其早期成长历程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法籍华裔社会学研究工作者廖遇常先生祖籍海南,1950年出生在位于马达加斯加东海岸的港口小城瓦图曼德里。1973年移居法国,先后获巴黎第七大学中国语言与文化学士、巴黎第一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毕业文凭和法国社会科学高等学院社会学博士学位。现为“(移民)在适应过程中所遇障碍问题研究中心”研究人员。他主要从事法国华人问题的研究,著有《法国华人移民史》、《华人社会经济活动研究》、《法国报刊、幻想小说、论著、连环画等所描绘的旅法华人形象之探索》、《法国华文报刊研究(1907—1990)》等。本文摘自其论文《法国华人移民面面观》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3.
胡志明是越南人民的伟大领袖,中国人民的好朋友。他为了寻找救国之路,从1911年10月起,在国外生活了30之久。胡志明先后到过法国、苏联、中国、泰国和其他国家。为了生活,胡志明曾当过厨师、海员、园丁和杂役。为了革命的需要,他走到哪个国家就努力学习那个国家的语言文字。  相似文献   

4.
《中国国家旅游》2017,(1):22-23
1920年,尤金·阿杰(Eugène Atget,1857—1927)将自己的2600张底片捐赠给法国文物保护部门,他在信中写道:"在将近20年里,我从我的个人兴趣出发在巴黎的旧街道拍摄,这些照片收录了16—19世纪美丽的城市建筑,今天这项档案工程已经结束了,我可以负责任地讲,我已经保存了整个旧巴黎。"  相似文献   

5.
李金发(1900—1976),原名李权兴,又名李淑良,后改名李金发,字遇安,广东梅县人。1919年秋去法国勤工俭学,在巴黎的艺术院校学习雕塑,喜爱法国、意大利象征派诗歌。1925年回国,先后在上海美专、杭州艺专、广州市立美术学校任教,并任《美术杂志》主编。同年加入学研究会,在《小说月报》、《语丝》等刊物上发表作品。1925年11月出版第一部诗集《微雨》,最早将法国象征派诗歌带进中国诗坛。40年代曾任驻伊朗、伊拉克大使馆一等秘书,后移居美国。[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季安 《文史精华》2001,(2):10-15
1917年5月16日,由黄炎培等发起,在上海创立了中华职业教育社,简称职教社,这是中国最早倡导、研究和实施职业教育的团体。其成员多是与民族资产阶级有密切联系的文教界的上层人物和实业家。职教社的宗旨是从事职业教育,以谋“职教救国”,曾开展过较大规模的职业教育活动。 黄炎培怀着教育救国的信念,为发展中国职业教育事业呕心沥血。然而职业教育实践却改变不了民生凋敝、国难日重的残酷现实,10年艰苦奋斗,既没能使教育振兴,也没能救国。他的信念受到强烈冲击。更不幸的是,他无端遭到蒋介石的迫害,不得不逃亡他乡。1927年夏,北…  相似文献   

7.
徐悲鸿 《钟山风雨》2013,(1):1-F0002
徐悲鸿(1895—1953年),江苏宜兴人,原名寿康。中国现代美术事业的奠基者之一,杰出的画家和美术教育家。自幼承袭家学,研习中国水墨画。1918年,他接受蔡元培聘请,任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导师。1919年留学法国,学习、研究西方美术。1927年回国,先后任上海南国艺术学院美术系主任、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北平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校长。新中国建立后,任首届中华全国美术工作者协会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等职。徐悲鸿坚持现实主义艺术道路,创作了《田横五百士》《九方皋》((巴人汲水》((愚公移山》等一系列对现代中国画、油画的发展有着巨大影响的优秀作品,在中国美术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巨大作用。  相似文献   

8.
王倚天 《神州》2011,(4):66-69
大众媒介对当代社会中政治、文化、经济和日常生活的意又是毋庸置疑的。其中最强大的两大阵营——媒体与影视。不仅代表舆论,还可以左右舆论。由于媒介偏见的存在,受众接收到的信息毋庸置疑是被意识形态、文化背景等因素加工过的。尤其是在外国媒体和影视塑造中国形象的时候,这种偏见表现得更为明显。本文通过对法国《世界报》有关中国的报道的分析以及对含有中国元素的、由法国导演拍摄的电影《解放军在巴黎》(1974)、《的士速递Ⅲ》(2003)、《巴黎我爱你》(2006)中中国形象的研究,来阐述法国媒体对影视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林纾是我国近代历史上译介外国文学最有成绩的翻译家,他一生共译了西洋小说183种(包括未刊稿)。这些翻译小说在清末民初曾产生过极为广泛的影响。特别是《巴黎茶花女遗事》、《黑奴吁天录》、《块肉余生述》、《迦茵小传》等,曾风行一时,受到当时广大读者的欢迎。林纾的翻译活动,按钱钟书先生的观点,可以民国二年译完《离恨天》为标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的译作大多比较出色,译本出版时,林纾还往往写有序言或按语等。在这些简短的文字中,林纾除了对原著的有关背景知识作一些介绍之  相似文献   

10.
《救国时报》介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救国时报》介绍林全民中共在国外从事抗日宣传的机关报《救国时报)“AnSecoursdeLaPatrie”,原名《救国报》,是中共中央驻共产国际代表团的机关报。它在莫斯科编辑,在法国巴黎出版,因此历史上有“巴黎《救国时报》”之称。《救国时报》从193...  相似文献   

11.
陈福康 《文献》2005,(1):169-191
郑振铎先生生前,曾发表过经他自己整理的日记两种.一是《欧行日记》,乃其青年时因大革命失败而避难国外的日记,1934年10月31日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出版,所记为1927年5月21日至8月31日.  相似文献   

12.
影院     
《神州》2011,(22):111
《巴黎宝贝》剧情简介:《巴黎宝贝》是海润电影首次投资拍摄的电影,台前幕后会聚了中、法等国的电影精英团队,讲述一个中国富二代在法国巴黎的浪漫奇遇记。去巴黎留学的主人公(邓超饰演)生活潇洒放荡不羁,为了留在巴黎追求心仪的法国女孩想  相似文献   

13.
现代奥运会的创始人顾拜旦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创始人是法国的皮埃尔·德·顾拜旦。顾拜旦1863年生于巴黎,他先后学过军事、法律、政治等,一直从事民族教育的改革,献身于体育事业。顾拜旦对希腊奥林匹亚城的考古发掘成果进行了认真的研究,主张恢复象征人类和平与...  相似文献   

14.
焦菊隐在巴黎撰写博士论文1935年秋焦菊隐辞退北平戏曲学校校长职务之后,赴法国考入巴黎大学研究生,攻读文科博士学位。他以流畅的法文撰写了博士论文《今日之中国戏剧》署名焦承志,还有两篇教师指定的副论文《唐、宋、金、元的大业》和《亨利·贝克戏剧中的社会问...  相似文献   

15.
在诸多"革命根据货币"论著或图谱中,如《中国革命根据地货币》、《中国历代货币大系·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人民货币》及《中国历代货币》等著作,曾介绍过1张民国十六年(1927年)发行的"黄冈县农民协  相似文献   

16.
中国在世界上是很早有地图的国家.但我国的地图缺乏精确度.现存的中国全图,较为精确的一部是康熙亲自鉴定的《皇舆全览图》,它是康熙四十七年,命供职清廷的耶稣会教士白晋、雷孝思等测量绘制的;它从北京附近长城始测,遍及东北、新疆、西藏等地,历经八年完竣,绘成皇舆全图.此后全图原稿为法国唐维尔收藏(现存巴黎国家图书馆).1736年,唐维尔将原稿按比例缩小,并稍作修改,在杜阿得《中国志》作为附图刊行;后又由巴黎戴绍苏出版社推出;1785年,第三次于格鲁西尔《帝国全貌图》刊行,它就是至今仍蜚声国际的《唐维尔地图集》(《皇舆全览图》的法文刊本).  相似文献   

17.
康有为(1858—1927)是向西方寻求救国真理的先进中国人。他领导的变法维新运动,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前进,尽管他后半生走向倒退,但仍不失为资产阶级维新运动的领袖,不失为近代中国杰出的思想家、学问家。70年来,前去他墓地凭吊者不绝。  相似文献   

18.
郑异凡 《世纪》2023,(5):49-52
<正>中央编译局成立于1953年。那时同苏共马列主义研究院建立了密切的联系,20世纪50年代先后有不少苏联专家来编译局工作,讲解外语的词义,阐述原文的含义,帮助经典著作的翻译。先后来到编译局工作的专家有:潘克拉托娃、克鲁奇柯娃、康捷尔、谢皮洛娃、图尔琴斯等。最后一位是伊凡诺夫,他在1959年来局,腿有点瘸。1960年,为纪念巴黎公社90周年,我们着手编译一本《马恩列斯论巴黎公社》,我参加了编译工作。为了解巴黎公社的历史,请伊凡诺夫给我们做一个关于巴黎公社的学术报告。我刚回国不久,  相似文献   

19.
我的姑父段德昌1904年8月19日出生在湖南南县九都镇九屋场。中学时,他与南县、华容一带在长沙求学的刘革非、彭定、朱登瀛、欧阳悟等革命青年组织过马克思主义学习小组,接触了《共产党宣言》、《国家与革命》等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新青年》、《劳动者》等革命刊物,从那时起,他就立志一辈子要献身中国革命事业。1925年段德昌经陈琳、冯希濂介绍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不久由曾习孔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他还经毛泽东介绍进入黄埔军校第四期学习。1926年他由周恩来推荐进入中央政治学习讲习班学习。1927年8月他参加了周恩来、朱德、贺龙领导的“八一“南昌起义。起义失败后,段德昌受中  相似文献   

20.
从1935 年秋开始,东北抗日联军第一军陆续收到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在法国巴黎出版发行的《救国报》。报纸以宣传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宗旨, 主张组织抗日联军,不分党政派别,联合一致,共同抗日。常刊载中共中央文件及党内领导同志撰写的文章,还有国际、国内革命运动发展状况的通讯、消息等。《救国报》传到东北,其路程是十分艰难的。开始时主要通过代表团与设在海参崴,负责东北党、军联系的联络站(负责人为杨春山,又名石大纲、斯达干诺夫) 先送到吉东地区,再由地下交通员辗转送到其他各地的。当时,由于日伪当局的严密封锁,对新闻舆论的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