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调整下的陕西省生态压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利用生态足迹的理论和方法,分析陕西省1978-2006年的经济增长、产业结构调整与生态压力变化的关系。对6个反映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指标进行因子分析,根据其载荷的大小确定了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两个因子,并据此分析陕西省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调整下的生态压力的演变特征。结果显示:经济增长对生态压力的影响要大于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经济增长使区域生态压力增大,而产业结构的调整对生态压力的变化有一定的调节作用,减缓了经济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压力。  相似文献   

2.
人口自身再生产与生态环境的拓扑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锋  毛凤霞 《人文地理》1997,12(4):40-43
本文运用耗散结构和自组织理论,从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方面,剖析了生态环境与生态系统的拓扑关系,进而从理论深层探讨了人口自身再生产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相互机制与演绎规律。文章认为再建生态平衡和人与自然和谐的基础在于有效地控制人口增长和寻求合宜的经济发展模式,并通过技术进步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3.
资源型城市核心竞争力的演变与调控——以冷水江市为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资源型城市是指伴随资源开发而兴起的城市,我国有各类资源型城市120余座。作为特殊的经济区,资源型城市曾经为加速我国工业化进程和增强我国经济国际竞争力发挥过重要作用。但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资源条件和发展思路的差异,有的至今保持旺盛的竞争力,有的却因资源枯竭或市场障碍渐入窘境。因此,资源型城市的衰落与振兴日益成为地理学家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从资源型城市核心竞争力结构入手,分析了资源型城市核心竞争力成长阶段及演变特征,并以冷水江市为例,论述了资源型城市核心竞争力调控的模式和途径。  相似文献   

4.
陈晓  刘小鹏  王鹏  孔福星 《人文地理》2018,33(5):106-113
生态移民过程是各种空间要素在迁入区地域范围内重新组合与再结构化过程。理论上,这种区域空间重构过程客观存在空间冲突及生态风险。旱区生态系统十分脆弱,系统开展该类型区生态移民空间冲突的生态风险问题的研究,有利于为空间冲突生态风险突发危机状态下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调控科学方案。本文以宁夏红寺堡生态扶贫移民安置区为例,采用该区域1995、2000、2005、2010和2015年五期遥感影像,通过构建空间冲突模型,测算空间冲突水平,探测了空间冲突的生态风险及其主导因素与机制。结果表明:总体上,在1995-2015年生态移民大规模集中安置过程中,红寺堡区生态移民空间冲突指数均值呈前高后低的特点,分别为0.617、0.625、0.454、0.476和0.459,属可控范围,生态风险程度较低,其中稳定可控区的面积比例增加2.1倍。但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空间冲突水平差异较大,其中的水域、林地、耕地、草地的空间冲突程度较低,而未利用地、沙地和建设用地的空间冲突程度相对较高。地理探测显示,该地区的景观脆弱度指数、面积加权平均斑块分维数指数、斑块凝聚度指数、聚合度指数和斑块密度指数是影响区域空间冲突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陶玉霞 《人文地理》2015,30(5):117-125
论文从历史演进和意识建构角度阐释了现代异化背景下游客对乡村旅游的根性诉求,构建了乡村旅游中乡村意涵与文化价值的实现过程解析框架,然后通过实证研究,分析了乡村旅游根性诉求异化机理。结论认为,深刻的人地关系意识和哲学认同养成的亲土心理结构与田园精神是乡村旅游的根本动力源,基于城市化与现代化进程的人性异化与身份认同危机的后现代反叛是乡村旅游的现代引擎,乡村旅游的本质是乡土-人性结构的回归与重建。而多媒体"伪乡村"的旅游形象建构又导致了乡村从生产性到消费性的转换、乡村旅游需求的异化与"伪乡村旅游"意识形态的形成。乡村旅游急需深刻的反思与革命,扭转发展的方向与目标,并在乡村与旅游传统的回归中逐步实现乡村与人性的文化救赎。  相似文献   

6.
<正>听完了风土人情后,我问司机:"司机师傅,您能带我去黔东南最原始的苗寨吗?"好啊,那就去我老家雷公山的毛坪村……"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也越来越注重生活质量,工作之余,也会去风景秀丽的地方旅游,我也曾领略过很多名山大川的秀丽风景,诸如黄山、嵩山、九寨沟等等,我都被这些浑然天成  相似文献   

7.
蔡溢  杨洋  殷红梅  李瑞  秦随涛 《人文地理》2017,32(4):146-154
地方是人文地理学的重要研究内容。基于地方理论,以贵州西江千户苗寨村落群为例,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方法分析了旅游影响下民族村寨居民文化依恋在不同时空范围的影响路径及其作用机理。研究结果表明:①旅游利益感知和旅游成本感知对文化依恋、文化依恋对文化保护态度及行为在不同时空范围具有不同的影响路径关系;②旅游影响下的地方时空分离及其脱域机制是引起民族村寨居民文化依恋时空变迁的主要动力。对引起文化依恋时空变迁的前因影响关系和与之引起的后果效应进行整合分析,探讨文化依恋在不同时空范围的影响关系机理,希冀对民族村寨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s  相似文献   

8.
浅议榆林市地域生态环境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榆林市位于我国东部季风气候区和西北干旱气候区的过渡带,毛乌素沙漠前缘,生态环境问题极其严重。因此,榆林市地域生态环境建设问题是榆林市规划与建设的最主要方面。本文借鉴国外城市生态环境研究的现状与实践,针对榆林地区生态环境的特点,对榆林市的地域生态环境建设提出理论框架,提出了榆林市地域生态环境系统建设设想,以期创建榆林市优美的地域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9.
哈大产业带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及重点产业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哈大产业带是东北区的人口和产业密集带,是东北区的核心地带。文章分析了该产业带的产业发展优势,指出了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根据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原则与重点产业选择原则,结合定量分析,制定了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方案,选出了重点产业。哈大产业带重点产业是农业及农产品加工业、机械工业、石化工业、高新技术产业、第三产业,本文探讨了各重点产业的发展思路与发展重点。  相似文献   

10.
11.
城市边缘区生态隔离机制探讨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城市边缘区是城乡建设中最复杂、最富变化的地区,其土地利用兼具城市用地和乡村用地二重特性,目前已经形成的城市边缘区形态主要有:生态隔离区、公共绿地和游憩区、工业园区或经济开发区、农业用地、对外交通用地。本文分析了城市边缘区现状生态问题最主要的表现是区域生态环境的恶化和生态的失衡。在此基础上,提出城市边缘区生态隔离机制。  相似文献   

12.
何添锦 《人文地理》2004,19(6):21-25
中国产业的发展已进入了按国际分工构来选择和实施战略性调整的关键时期。本文采用比较优势指数及贸易特化系数,分析了中国与东亚各国和地区贸易中工业制品的比较优势及竞争优势的状况,指出中国与东亚的产业国际分工的特征、竞争与互补关系以及如何重构中国产业竞争优势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蒋依依  宋子千  张敏 《人文地理》2014,29(5):149-154
如何确定生态补偿标准是旅游地生态补偿研究的难点问题,也是制约旅游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本研究以云南省玉龙县为案例,以生态保护过程中利益相关程度最高的社区居民为补偿对象,以土地价值为核算载体,基于生态足迹效率测算方法,系统性地提出了旅游地生态补偿的最低、合理与最高标准测算方法,为提高旅游地生态补偿标准核算的准确性以及推动生态补偿实践提供参考。研究表明,旅游业的发展为土地价值的实现提供了现实的市场化途径,同时提供了社区参与地区产业发展的机会。  相似文献   

14.
钦州湾经济地域系统人地耦合机制及其调控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邝福光 《人文地理》1994,9(3):53-59
本文从调控人地耦合机制的全新角度出发,初步探讨了钦州湾经济地域系统的区位特点及其当前人地耦合机制的运行轨迹,提出以调整产业结构和投资方向为手段,着重发展集约化高新农业产业和基础性大工业,重视区域系统内部的地域分工,以防止同质竞争及邻近负效应的产生。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选取火灾后的贵州温泉苗寨为案例地,通过实地访谈调研,应用质性研究方法,来探讨家之物品、情感与意义。研究发现:家中的重要物品、所连接的情感与意义在灾难后得到凸显。家中物品是人们生存所需和人生意义的体现,越重要的物品则其所承载的情感与价值意义越具有独特多重性。情感和意义不仅是时间的积淀,还存在事件发生后的流变,人类通过获得物质能量和心理能量处于饱含无意识的"居家感"状态。以期通过本文的探讨,丰富家的研究内容并进一步挖掘家的深层意义,且对各种灾后救助研究、优化安抚与重建措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更希望能在民族文化理解与精准救灾方面发挥一定的具体效应。  相似文献   

16.
旅游地生态位的概念、原理及优化策略研究   总被引:26,自引:1,他引:25  
随着区域旅游开发的进展,一定空间范围的区域开始形成为一个开放的系统,并且该系统内各旅游地的"定位"及其内部功能结构上的相似性和差异性都会直接影响到区域空间竞争的态势。文章以研究区域内旅游地的系统空间关系和发展策略为目标,引入生态学中的生态位理论,在旅游地生态位的概念进行界定的基础上,阐述了旅游地生态位的竞争原理和演变规律,并对区域旅游在协调开发过程中应该采取的生态位策略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18.
我国实践区际生态补偿机制的困境与措施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生态补偿机制作为社会各种群体利益博弈的均衡结果,将对经济和环境不协调的现状进行调整,从而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实现机制。我国是世界上开展生态补偿工作较早的国家之一。近年来,中央政府及部分省(市)区对于生态补偿机制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形成了许多行之有效的管理手段和工具,体现了生态补偿理论的特征和要求。但在具体的实践中,区域性生态服务的各受益地区往往隶属于不同的行政区划,分属于不同级次的财政,因此,协调处理好区际之间的生态补偿问题实际上要复杂得多。生态补偿作为一种新型环境管理制度,在我国推行还面临着许多困难和制约因素。本文针对目前我国实践区际生态补偿机制中可能面临的困境和问题进行了梳理与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就如何完善我国区际生态补偿机制从制度建设角度提供了相应的对策与措施。  相似文献   

19.
我国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目标与态势分析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农业结构调整是针对当前我国农业面临的突出问题和面向中长期农业发展目标而实施的农业振兴计划,其根本目标就是把长期以来不符合市场消费需求和没有市场前景的品种及播种面积果断地退下来,形成适应农业发展多样化、优质化、专用化的市场需求,促进农业经营逐步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由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的根本性转变。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也是加入WTO后实现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出路和动力。近几年来,受国家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作用的影响,我国农业结构调整战略性调整快速推进,农业生产的优势区、产业带新格局正在形成。  相似文献   

20.
区域生态经济规划若干问题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区域生态经济规划的研究工作在我国始于20世纪80年代,起步较晚,仍处于初级阶段。本文从规划的主要对象、指导思想、理论依据、追求目标、所处阶段等方面比较了区域生态经济规划的差异,指出区域生态经济规划必须遵循整体性、区域性、市场经济、技术进步与创新、三效益并重统一、以人为本等基本原则,论述了区域生态经济规划的基本内容和编制程序,最后对编制好区域生态经济规划提出了三条建议,即:①加强领导,组织强有力的规划队伍;②抓住关键问题,不要面面俱到;③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