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1 毫秒
1.
何亮亮 《世界》2007,(1):74-75
印度官方推介该国旅游的网站,名为“不可思议的印度(“Incredible India”)。2006年12月上旬在印度旅行9日,深感“不可思议”确实是形容印度的最贴切词句。盖从华人角度来看,印度人和印度文化确有太多不可思议之处,走马看花甚至雾里看花,尽管只是皮相之见,终有兴味,可与看官分享。不可思议一:印度人口11亿,为世界人种博物馆.虽只涉足德里、斋浦尔、阿格拉与克什米尔四地,雅利安人、蒙古人、黑人和马来人种均见到,印度有逾百民族、逾二百种语言,主要语言19种(印度货币卢比上印有15种)。  相似文献   

2.
相京 《文史天地》2009,(11):24-26
印度大诗人泰戈尔是东方第一个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其代表作诗集《飞鸟集》《新月集》等词藻优美,脍炙人口。郑振铎曾评论说:“泰戈尔诚然是一个印度的爱国主义诗人。如果一场灾难把一切都毁了,泰戈尔的爱国诗歌能拯救世界。”而阎锡山则是一著名的军阀政客,从辛亥革命担任山西督军开始,统治山西长达38年之久,是民国时期在位最长的封疆大吏。令人称奇的是,阎锡山这个大军阀与泰戈尔这位大诗人曾有过一段相谈甚欢的“亲密接触”,值得后人玩味。  相似文献   

3.
种姓制度是印度社会的重要特征。在世界其它地区的古代历史上,也曾存在过种姓制度,但印度种姓制度最完整、最森严,存在的时间最久。种姓制度不但奴役、残害了广大劳动者,而且也是印度社会发展的一种障碍。直到今天,它对印度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及人民生活等方面仍有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4.
日访泰姬陵     
刘学 《世界》2005,(3):72-73
就如同我们说不到长城非好汉一样,印度人说,如果不到泰姬陵,就等于没到印度。的确,泰姬陵和长城同属世界七大奇迹之列,中国以长城为骄傲,而泰姬陵则是印度的象征。还好,我们的学期旅行刚好有一站是在泰姬陵的所在地阿格拉,使我们能有机会亲眼目睹世界的另一个伟大奇迹,也使我们在印度10个月的生活没有因为未到过泰姬陵而被一笔勾销掉。  相似文献   

5.
种姓制度与印度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晓燕 《沧桑》2008,(3):43-44
种姓制度是印度社会重要的特征。在世界其它地区的古代历史上,也曾存在过种姓制度,但印度的种姓制度最森严,存在的时间最久,直到今天,它仍在影响着印度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  相似文献   

6.
新德里见证     
在印度首都新德里王公大道最西端,有一座红砂石外墙的宏伟建筑楼群。这就是新德里的地标——印度总统府。1954年,周恩来总理曾作为第一位走进印度总统府的中国领导人出现在这里。从1954年到1960年,短短6年间,周总理四度访印,在中印关系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记者曾应邀进入印度总统府进行采访,也曾走访周总理当年到过的地方,所到之处,都能感受到他给后世留下的外交"遗产"。  相似文献   

7.
硬币是世界各国各地区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古代硬币来自四个独立的文化源头,即:地中海、印度、中国、伊斯兰,历史上它们曾有交叉。到了现代又进一步互相借鉴,逐步溶合。  相似文献   

8.
傅慧敏 《古今谈》2008,(2):55-59
听说我要随经贸考察团出访印度,一些朋友就笑我是“国际下乡”。待我从印度回来,“怎么样”的询问,也带着印证印度落后的肯定语气。其实,在印度五晚又五天的所见所闻,它那好与坏、先进与落后、富裕与贫穷……各种矛盾并存、不可思议的东西太多了,让我觉得这是一个“谜”一样的国度,一个让人看不懂的民族。  相似文献   

9.
于廷梅  Dalina  fraub 《旅游》2006,(11):42-47
这是一个自由淡定的地方城市 天光还未透亮,我们就集合在院中准备乘火车去Chandlgarth(昌迪加尔城),有一对在印度生活的夫妻和我们同行,丈夫来自美国,妻子是法国人,他们约50岁左右,在印度生活超过八年,看见我听到回答时吃惊瞪大的双眼,法国妻子开心地笑了,这么长时间,对于刚到印度的我来说是有些不可思议,深玫瑰色落英满地的小庭院里,她欢喜雀跃:“我还从没有在印度坐过火车,太高兴今天可以去。”我的眼睛又偷偷瞪圆了。  相似文献   

10.
霍巍 《中国西藏》2009,(4):64-75
中国和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的两个亚洲国家,有着两干多年的友好往来历史。中国的丝绸、瓷器和造纸技术曾传入印度,而印度的茶叶、棉花、制糖术也很早便传入中国。尤其是佛教从印度沿着“丝绸之路”传入中国,更是中印文化交流史上影响深远的一件大事。唐代高僧玄奘从印度求法取经的故事被明代人吴承恩改编成小说《西游记》之后,天竺——古代印度成为中国人心目中的“西天”,充满着神秘和传奇的色彩。  相似文献   

11.
<正>"瑜伽是对心的抑制,这样人就能保持其真实本性。"《瑜伽经》如果说印度有三宝,那非常有可能是瑜伽、咖喱、宝莱坞。其中,瑜伽又当属头牌,堪称国粹。2016年12月1日,印度瑜伽被正式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8年中国云南民族大学将首次招收瑜伽硕士,学习瑜伽体式、瑜伽哲学、瑜伽医学、瑜伽解剖学等等课程。作为跨哲学、生理学和心理学的综合学科,瑜伽并不只是拥有高难度动作的行为艺术。在它神乎其神的效果论背后,有着更有意味的缘起和进化。  相似文献   

12.
《山茶》2011,(5):170-170
“不可思议的印度“,这句印度旅游局设计的官方宣传口号的确是最能概括印度的一句话。我们在印度的18天里一共遭遇了三位司机,除了梁文道描写的第一位”路盲”先生外.后面两位也各具特色。我们的第二位司机很重视着装.爱用浅色长袍配深色围巾,看起来沉稳儒雅、风度翩翩.但他开车的过程中经常闭着眼睛。任我们用尽办法耐心慰问也不说理由。第三位司机对路况很熟悉、健康也没有问题,他只是总不喜欢我们去的地方.他会开着车在四周打转.就是不肯靠近.最后干脆停在路边.说:“你们自己去吧.我可不等哦。  相似文献   

13.
佚名 《湖南文史》2012,(9):38-39
二战期间,英德之间曾展开激烈的间谍大战。鲜为人知的是,当时英国情报部门中有一名身份特殊的女间谍,她就是印度公主努尔·艾娜雅特-汗。“笨学员”被派上火线努尔出身于印度南部一个王公之家,7岁随家人移居法国并在巴黎长大,后在巴黎大学学习儿童心理学,能讲一口流利的法语和英语。25岁时,她已是一名成功的儿童读物作家。  相似文献   

14.
邢继柱 《收藏家》2011,(10):49-54
东北印度曾是一个高度佛教化的地区,印度各地佛教徒也曾奔赴此地取经学道,因此该地区融入了由各地怫教徒带人的文化艺术。印度佛教在12世纪中叶被回教消灭,帕拉佛教造像也随着帕拉王朝的毁灭而终结。  相似文献   

15.
甘地之所以能充当历史“英雄”,从他的主观世界来探讨,那套“非暴力”“不合作”的说教是很重要的因素。它既适应英国统治印度性质的某些变异,又能符合国大党的阶级基础的某些变动。那时,英国工业资本代替了商业资本统治印度。它需要印度有安定的社会秩序,为推销工业品和掠夺生产原料创造条件,因此它放弃了对印度各阶级一律加以打击的政策。与此同时,国大党内也增添了一部分新的成分。他们多少地反映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和大战后稍有发展的大工业资产阶级的愿望和利益中。 大战初,甘地回到印度,为了履行对英国总督的诺言,积极地投入募兵运动,替英国搜罗炮灰。甘地  相似文献   

16.
印度没有文字编年史.历史就裸露在承载它的这片平坦的土地上.沧桑,广袤,深邃,一望无际。印度的辉煌是隐藏着的.隐藏于古老殷实的文化底蕴.隐藏于令世界羡慕的头脑力量。印度是一本永远也读不完的书,没有一个词,一句话,乃至一本书能够完整地概括印度。我们能做的,就是走进印度,体验它,了解它.描述它。  相似文献   

17.
在古代阿拉伯文献《中国印度见闻录》中有一段关于阿拉伯商人与中国皇帝的对话,其中提到了关于世界诸王以及伊斯兰教、基督教、佛教等许多问题。这类记载在古代阿拉伯文献中还有许多,大都是以伊拉克王为中心,包括中国皇帝、突厥王、印度王和拜占庭王在内的"五王说",它反映了古代阿拉伯人的世界观念。在古代印度、中亚及中国也流传着类似的"四天子说"。这种观念最早出现在印度,它认为世界是由人主、马主、宝主和象主四位天子所统治,分别对应着中国、突厥、拂菻(拜占庭)和印度,而印度则是世界的中心,它反映了古代印度佛教的世界地理观。在中亚地区和中国也流行着类似的说法,大都是受其影响。从阿拉伯的"五王说"与印度的"四天子说"可以看出,古代两河流域诸王朝与古代印度在有关世界认知观念中的相互影响。实际上,它反映的是一种"世界观念"在古代亚欧大陆流动的历史。  相似文献   

18.
清早 《炎黄春秋》2001,(1):78-80
很多人未必会想到印度是世界上位于美国和俄我斯之后的第三个科技大国。印度对知识分子实行高工资政策,且不是靠论资排辈、滥宇充数就能跻身其列的。  相似文献   

19.
西征     
《中国西藏》2020,(2):76-81
2020年春节,武汉。由于新型冠状病毒的肆虐,这个特殊节点,这个九省通衢,在21世纪的新时代竟然以这种方式走到中国乃至世界的面前。新型冠状病毒的突然到来甚至比我们对人工智能、生物科技和区块链产生的可能想象更不可思议。宅在成都家中自我隔离,倒是可以好好审视一下成都和武汉这两座在GDP排行榜上你追我赶的较大较著名城市。闲读历史还发现,这两座城市之间曾发生的一次"蝴蝶效应",在100多年前联手制造了一位中国近代史上的传奇人物。  相似文献   

20.
《世界》2007,(7):45-45
探索世界 从某种意义上说,行万里路比读万卷书有用且有趣,有什么能比自己亲自见识来得痛快?有些人就是带着比别人强若干倍的好奇心降生的,不让他旅行看世界,简直不可思议。只有走出自己的世界去发现与探索,他才是真正那个自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