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 毫秒
1.
侨批是指海外华人华侨寄回国内的简短家书和汇款,经营这一行业的民营机构就称为侨批局;水客是替海外华人华侨带钱带物的个体从业,其产生的时间要早于侨批局,批局是在水客业的基础上发展而产生的。侨批是侨乡特有的事物,近年来,随着大量的侨批实物的被发现,使得这一侨乡特有的化现象引起学界的兴趣,  相似文献   

2.
正侨批,从表面上看,只是普普通通信件。巴掌大的信封,与普通信件不无一样,有收信人地址、姓名,寄信人地址,也盖上邮戳,人称"尺素雅牍"。但细细研读,小小侨批,却大有学问。俗称"番批"的潮汕侨批,是海外潮汕华侨寄回家乡的家书信封上附上汇款数额,兼有家书、汇款单功能的信、汇合为一体的华侨家书。侨批的批是批量的意思,因为旧时华侨的侨批都是一个船期一次,一个船期来一批,称为批。应该特别说明的是,只有  相似文献   

3.
侨批又称"番批""银信",是出洋谋生的闽粤等地民众经由民间渠道转至国内眷属家书和汇款凭据合一的物件,是华侨特有的档案文献遗产。《菲华黄开物侨批:世界记忆财富(1907—1922)》一书通过搜集、整理、释读特定时代华侨人物的侨批,展现了清末民初华侨社会的各种面貌,为研究华侨宗亲问题、参与和支援辛亥革命、革新家国风气等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4.
论侨批的起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国际著名学者、潮州学倡导者饶宗颐博士,是世界上侨批文化研究之首倡者。早在半个世纪以前,他还非常年轻的时代总纂《潮州志》时,便高瞻远瞩、慧眼卓识地别开旧志之生面,特地从《潮州志·实业志·商业》中首辟《侨批业》条目,对侨批的“起源、沿革、业务、同业商号”作了全面的秉述,为后来的研究者辟开~条学术的新路。作为一种行业,侨批是出国谋生的潮人,寄回唐山(家乡)赡养胞亲和事报平安的一种“银信合封”,即所谓“汇款家书联襟”的民间寄汇;作为~种文化,侨批却是一种以金融流变为内核,以人文递播为外象,以心心交感为纽…  相似文献   

5.
侨批,俗称“番批”,是指华侨汇集成批寄回国内、以汇款为本的家庭书信。①它是潮汕华侨历史上具有独特文化色彩的事物。其历史之长、规模之大,与潮汕大部份家庭的关税之密切,当其遭受阻遏时所焕发出来的生命力、冲击力,都是举世罕见的。这种自发的民间金融邮讯形式,产生于特定的历史时间,即潮人迫于生活(或战乱、政治流亡)而出国谋生,急于接济、赡养苦难中的家乡亲属,然而邮政尚未开办或极不完善,水客、客头、侨批馆、批信局②应运而生的时代。从19世纪50年代最初形式的没款托书开始,至1979年桥批局并入国家银行结束,前后约经…  相似文献   

6.
正广东五邑地区是全国重点侨乡,祖籍五邑华人华侨主要分布在今天的美洲地区。他们在海外辛苦奋斗所得的微薄收入寄回家乡以作家用,久而久之便在华侨旅居地及国内家乡之间出现了侨批这一独特的行业。在闽南、潮汕等地,人们一般称呼其为侨批,而在五邑地区则多称为银信。由于银信包括华侨寄回家的家书,通常内容丰富,感情真挚,  相似文献   

7.
侨汇的研究由来已久。早在20世纪30年代,陈达先生就在《南洋华侨与闽粤社会》[1]一书中讨论了南洋华侨汇款与侨乡建设的关系。20世纪80年代,在林金枝教授的带领下,厦门大学的一批学者对福建和广东两省的侨汇和华侨投资事业又做了扎实有效的工作。[2]在海外,日本的山岸猛和滨下武志先生侧重于对侨批网络的研究及其对近代中国和亚洲社会经济的影响。[3]这些研究无疑拓展和加深了我们对华侨、侨乡以及华侨与中国联系的认识。但是,上述研究都主要集中在对汇款的考察上,而对那些与汇款相伴而来的书信,则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事实上,在汇款的同时,华侨也常常附上长短不一的书信,或报平安,或问家事,或安排汇款的使用等。这些书信被统称为“侨批”或者“银信”;国内的亲人收到汇款后,也往往会寄出一张简单的“回批”,作为对收到汇款的确认并表达简单的叮嘱。可以说,汇款和书信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两者一同编织了一个把侨乡和海外华侨社会联系起来的复杂和持久的跨国网络。  相似文献   

8.
试论建国初期广东侨批业管理政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国初期的侨批业是经营寄递海外华侨汇款及书信并收寄侨眷回执的私营行业。建国后随着解放军在华南地区军事上的顺利推进,包括侨批业管理在内的一系列重要政策在广东得以迅速制定和推行。在“便利侨汇”、“外汇归公,利益归私”原则的指导下,各项侨批业管理政策试图努力扭转侨批业长期奉行的经营服务方针,使之服从于国家经济建设大局,但由于管理政策自身作用有限以及社会经济实力恢复尚需时日,从新中国成立到朝鲜战争爆发之前,广东侨批业管理并未达到预期目的。  相似文献   

9.
现今也许很多人不太清楚什么是侨批,在闽南方言中,批就是信,寄信称寄批。但侨批并不是普通的侨信,侨批是侨信、侨汇的俗称,是出国华侨和国内家眷及亲友进行经济联系和通兑信息的纽带。  相似文献   

10.
论文对华侨华人民间文献的定义、种类、特点、价值等方面做了初步的探讨。认为华侨华人民间文献是中国历史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世界性、多样性、分散性和延续性的特点,并具有历史凭证价值、学术研究价值、思想教育价值和文化传承等多重研究和利用价值。目前除了侨批、侨乡族谱、公馆档案等进行了有序的收集整理外,绝大多数的华侨华人民间文献散落在私人或非官方组织手上。对华侨华人民间文献进行系统的收集整理和开发利用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1.
也谈侨批的起源及其它李天锡《华侨华人历史研究》1996年第3期发表了陈训先先生的文章《论侨批的起源》(以下简称《起源》)。该文认为,侨批“为海内外潮人共同创造的”,“是潮人‘根’意识的特殊递变,‘智’潜能的优化组合,‘商’思想的灵活实用。”①对于其关...  相似文献   

12.
潮汕是著名侨乡,华侨出洋历史久远。这里曾因落后的经济水平,传统的乡土观念和宗族思想,远赴重洋的艰险,造成许多家庭裂分为二,原来的家庭剩下老少妻儿,青壮男人出洋后,靠寄侨批赡养家乡老少妻儿。丈夫三年不寄侨批,“陈女士”诉以“手布诗”。手布诗如一纸状词,又如一封家书,写在一方大小如手帕般的白纸上,由于时隔60年之久,白纸泛黄,而印上的诗句墨黑清晰。  相似文献   

13.
关于华侨华人经济研究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研究概况1.华侨华人经济研究的历史概观战前,有关华侨经济研究的著述甚少,可谓凤毛麟角。仅有郑林宽的《福建华侨汇款》(1940年)、姚曾荫的《广东省的华侨汇款》(1943年)等几种,记录了闽粤主要桥乡“侨汇”的重要资料。此外,华侨在国内兴办企业的情况也有少量资料印行,例如《中国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参观记》(归国华侨联合会1926年印行),就附有该公司的简史。有关华侨在海外的经济状况,虽没有专著出版,但1934年出版的丘守愚著《二十世纪之南洋》一书,则有较多篇幅的论述。战前,国外已出版了诸如卡特的《荷属东印度华人的经…  相似文献   

14.
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海外华人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最突出的莫过于90%以上的华侨加入当地国籍以及在政治上、经济上和文化上的当地化。1955年的万隆会议上,中国正式宣布不承认“双重国籍”,并鼓励华侨自愿参加当地国籍,为当地社会经济建设作贡献。①这对于从华侨到华人的政治认同的转向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华人政治身份的改变无疑有力地加速了华人的当地化进程。融入当地社会已成为现代海外华人发展的主流。东南亚华人在经济上取得了令人嘱目的成就,涌现了一大批的企业集团,但这种经济已不属于侨民经济的范畴,而是当地经济不可分…  相似文献   

15.
正2016年11月,由《闽南侨批大全》(以下简称《大全》)编委会策划,黄清海、苏通海和林南中担任主编的《大全》第一辑由福建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该辑共15册,收录了1884—1992年间闽南地区侨批及相关资料6000多份,实录了侨批、回批、信局汇票、汇款单据、电汇单等大量的原始资料,涉及的海外地域包括马来西亚、新加坡、菲律宾等7个东南亚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一侨批,又称"番批"、"银信"。广东、福建等东南沿海地区民众自古就有出洋谋生的传统,侨批  相似文献   

16.
<正>被誉为“民间信使”“集体家书”的广东侨刊乡讯,至2023年已创刊115周年。侨刊乡讯是对海外传播主力媒体不可忽视的延伸,承担着不可替代的外宣功能,在落实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中,作用独特,为国际传播新格局的构建贡献力量。面向海外华侨华人发行的广东侨刊乡讯是广东的一种特殊刊种,也是广东对外宣传的一个民间窗口。一个多世纪以来,广东侨刊乡讯已成为海外侨胞与家乡联系的精神纽带,  相似文献   

17.
正香港饶宗颐教授说:"侨批可以看出哪个时候潮人在那些国家及其活动,还可以从潮人活动看哪个国家的经济和政治。"[1]海外华人移民史是一部血和泪的历史。他们或因战乱,集体前奔,或因天灾人祸,为求温饱而逃去。侨批档案,作为国际移民的民间文献,记录了19世纪中叶以后中国国际移民向亚洲、美洲、大洋洲等地区迁移的历史,见证了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见证并促进了华人与  相似文献   

18.
蔡少明先生的新著《中国潮汕侨批史》已于2012年9月由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发行。全书共9章10余万字近千幅插图,图文并茂,内容丰富,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海外华侨创业的历史和艰难漂泊的印迹。该书以潮汕侨批史为主线,对侨批邮件的收寄组织———侨批局的设置、作业方法、接受方  相似文献   

19.
张荣久 《文史月刊》2004,(10):41-43
抗战爆发后,南洋实业家、华侨领袖陈嘉庚领导的“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南侨总会)募捐巨款支持祖国抗战,据统计,1939年国民政府军费为18亿元,其中华侨汇款则达11亿元,而南洋华侨捐款占华侨捐款总数的70%,这对战时财政经济的支持,起了巨大的作用。陈嘉庚拥护蒋介石,是因他  相似文献   

20.
华侨汇款是中国外汇储备的重要来源和国内广大归侨侨眷生产生活的重要保障,其管理政策也长期是国家任务政策的重要内容。但1957年"大跃进"开始后侨汇却一度受到"左"的社会运动影响而不断减少。为提升侨汇收入,国家不仅一再重申侨汇的重要性,而且还在增加侨汇物资供应、避免侨汇遭受侵犯、提高侨批业经营积极性等方面制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