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定县文物保管所收藏的两件战国有铭铜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1年3月,河北省正定县文物保管所从正定县牛家庄村征集到两件战国刻铭铜戈,现介绍如下。 (阝奇)氏戈。通长22.2、内长8.5、阑长12.5厘米。狭援微弧上翘,脊棱明显,锋稍圆钝,长胡三穿,穿近梯形。内作刀状,上下有刃,刃较锋利,其上一长方形横穿。内上刻有“(阝奇)氏币艹”四字(图一、三)。“(阝奇)氏”为地名,《汉书·地理志)记上党  相似文献   

2.
“元旦”是合成词,拆开来按单个字来讲,“元”是第一或开始的意思,“旦”字的原意是天亮或早晨。我国在发掘大汶口文化遗物中,发现过一幅太阳从山巅升起,中间云烟缭绕的图画。经考证,这是我国最古老的“旦”字写法。后来,在殷商的青铜器铸铭上,又出现了被简化的“旦”字,“日”字是以圆圆的太阳来表示的,“日”下面的“一”字表示地  相似文献   

3.
任伟 《华夏考古》2002,(3):57-59
198 2年 1 1月 ,河南平顶山市郊区阳岭上出土了一批西周铜器① ,其中 4件铜器上铸有铭文 ,铭文中均有“应史”二字 ,现介绍如下 :《应史鼎》铭曰 :“应史作旅鼎”。此器口微敛 ,卷沿 ,沿上有双立耳 ,斜垂腹 ,三柱足 ,口沿下饰以细云雷纹为地的回首夔龙纹。铭文以竖行铸在器壁内。 (图一 ,1 )《应史簋》铭曰 :“应史作旅簋”。此簋带盖 ,盖上有喇叭形握手 ,子母口 ,斜颈 ,鼓腹 ,圈足 ,盖和颈部饰条带状变形夔纹 ,圈足上有一周弦纹、两周细云雷纹。器内、盖内所铸铭文相同。 (图一 ,2 )《应史爵》铭曰 :“应史作父乙宝”。此器侈口 ,长流 ,…  相似文献   

4.
一 1989年9月15日《中国文物报》第三版载有黄锂同志《公太史鼎与长子狗鼎》一文,读后觉得启发很大。我又重读了《江汉考古》关于黄陂县鲁台山M30的报告,此墓共出铜器19件,7件有铭。其中一件圆鼎铭“长子狗作文父乙尊彝”,另一件残卣圈足内底铭“□□□作父乙尊彝”,前三字拓本不清,疑以为“长子狗”的残泐。如是,则长子狗铜器当有两件(?)。长子狗是作器人名,原报告以“狗”为“长子”名可取。子,是否爵名,尚无直接证据。长为国名大体可以肯定。周初金文有两爵一尊均铭“长唯壶” (《善礼》7、62;《三代》8、18、19;《美录》A404、R259),穆王时有“长鬼作宝尊簋”,还有一件“长汤匜”(《三代》17、28、 3)。战国时侯马盟石有“(?)徒自质君所”,这些器物铭中的“长”字为族氏国名大可无疑。 但“长子”联名在甲骨文中都有,甲骨文:“其又长子,惟龟至,王受佑”(《后》上、  相似文献   

5.
刺戈“兹戈友十又二”为术数崇拜质疑高西省1964年洛阳北窑西周墓五发掘出土西周早期刺戈三件。均为长胡两穿,其中M5:35援身近阑处铸铭文一行六字“兹戈友十又二”。蔡运章先生在其《刺戈铭与术数崇拜》(《中国文物报》1992.6.16)一文中指出它是术数...  相似文献   

6.
曹磊 《文物春秋》2022,(3):73-80
2020年出版的《定州北庄子汉墓黄肠石题铭》一书对北庄子汉墓中出土的718种黄肠石题铭进行了系统整理和全面公布。通过对书中部分释文的重新释读,认为“兒”字下部所从“儿”形与“■”形互讹;编者误释的“白”“卩”“虎”“长”“鱼”“土”等字应是“伯”“卿”“寅”“张”“侯”“士”等字。同时补释出“北”“麃”“唐”“富”“长“”逆“”鱼”等字。  相似文献   

7.
殷墟出土青铜器铭文的制作方法,可分为铸铭和刻铭两大类。铸铭占绝大多数,刻铭极少。铸铭的制作方法有模作铭、芯作铭和范作铭等三种形式,以模作铭为主。刻铭出现于殷墟四期,目前虽然只发现4件刻铭铜器,但其意义重大,不仅把中国青铜器刻铭的历史追溯到商代晚期,而且为研究青铜器铭文的制作技术,尤其是刻铭技术,提供了十分珍贵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8.
1986年夏月,于偶然之机,得新发掘成汉(303—347)间墓之砖铭拓片数纸,甚悦。其中一铭曰:“玉衡九年行中阎月十日始”,文甚费解。笔者不揣孤陋,欲一试释。 此铭,书呈阳文,篆隶相糅,风格别具。铭中衡、年、阎、始诸字,皆书成反文状,考其根由,实由印模所致。盖铭中除“九”字外,它字本也尽为反文,只因玉、行、月、十、日、诸字,在篆书中本就正、反无别,掺乎其中,故不免扑朔迷离,使人不易顿察。其衡字书为“”,反文,  相似文献   

9.
齐城左戈及相关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6年春,潍坊市城东南约15公里的桑犊故城遗址,出土齐城左戈1件。此戈形体修长,首部残,援微上翘,隆脊、身两侧有刃,长胡三穿。内微上扬,两侧有刃,上部有缺凹,尾部稍残。内上一长楔形穿。残通长18.2,援长10.2、宽1.8~3,内长8.5、宽1.7~2.8厘米。戈身通体较光滑,内上略有泐斑。重0.15公斤(图一)。内尾部穿下铸有铭文2行7字,为:“齐城左冶所汉(洧)造。”(图二)铭文周围留有模印痕迹和边栏。戈铭“洧”,金文首见,从水从又。甲骨文  相似文献   

10.
吉林大学藏汉墓砖铭曰:“罗妇张老(死土)也”。“也”上一字,王丹同志释作“(死土)”,认为是“葬”字的异体字,“丧”字的借用字,意为尸体。这些看法,非常正确。这里拟对王文作一点补充。砖铭“也”上一字,仔细辨识原拓片,确系从“死”从“土”,因该字讹变较甚,而不易辨认。此字上半部“死”字“一”上和“匕”,各羡一划;下半部“土”字,羡一点。这些部位出现羡笔,在汉魏文字里是比较常见的。今以汉简、汉碑、汉砖的“葬”字与吉林大学藏砖相比较(见下图),可  相似文献   

11.
北票市文物管理所征集收藏有几件元代铜权,现择其中6件铜权介绍如下。 1.“中统元年”权。权为实心铸铁。铸造规整,梯形环状钮,球形体,喇叭形底座,其上有四周突起弦纹。权通高9.8,底径4.4厘米,重725克。权身正面刻有楷书阴文“中统元年”四字,背刻“官”字(图一:1)。“中统元年”铭即指1260年,铭文“官”字或可以说明该权为“官”铸,是由官府统一铸制的。  相似文献   

12.
2006年发掘的礼县大堡子山秦公陵园乐器祭坑出土编镩3件、编钟8件。其中最大的1件青铜镩高度为65厘米,透雕扁形龙纹纽,体腔及舞部主题纹饰为龙纹,附铸四条龙纹脊。镩鼓部有竖向排列的铭文26字,铭首为“秦子”二字,故曰:“秦子”镩。这种形制的编镩承袭了西周晚期的“克铸”发展而来。  相似文献   

13.
1973年襄阳县蔡家坡出土一柄徐王义楚之元子剑,(见《江汉考古》1985年第1期P、15,P、18)剑格正、背面铸铭十六字,作双钩阴文。“(余阝)王义楚之元子杏, 择其吉金, 自作用佥。”(余阝),殷周国名,即卜辞之“余方”,东周铜器铭文增“邑”旁作“(余阝)”,书面文献作“徐”,嬴姓。《左传》昭公元年:“商有姺、邳,周有徐、奄。”杜预注:  相似文献   

14.
襄樊市博物馆所收藏的襄阳山湾铜器中,有一件有铭的铜鼎。关于鼎的形制、铭文,王少泉同志已撰文作了详细的介绍。此鼎盖、器皆有铭文二行六字,据王文所释,盖铭为:“邓尹侯之洉(池皿)”,器铭为“邓尹侯之”。杨权喜同志则释盖铭末二字为“浴(池皿)”,器铭末二字为“(鼎可)?(化鼎)”?.从所发表的铭文摹本看,盖铭中的“(池皿)”字当隶定为“(沱皿)”,其上一字释“浴”于字形无据;释:“洉”,形虽相近,亦不可通,此字应释为“沰”,为从水石声之字。春秋战国文字中,“石”或写作后,见《先秦货币文编》及《古玺文编》卷九;或写作,见《说文》“磬”字古文所从,  相似文献   

15.
澳门萧春源珍秦斋藏秦青铜戈一件,戈援狭窄微弯,中长胡三穿。内上有铭文3行14字,援近穿处有记号“三”字。铭“王八年”是秦惠文王更元八年(前317年);“内史”是京师行政长官,其地位仅次于丞相;“操”之名见于《史记·六国年表》,曾以庶长的身份平定义渠内乱。惠文王更元四年(前321年)操已任内史。“内史操左之造”极可能是内史操佐助丞相监造。此戈反映了秦兵器铸造制度的重大变化,极为珍贵。  相似文献   

16.
最近在河南商水友人处见到一枚前所未见的蚁鼻钱。 这枚蚁鼻钱长18、宽10毫米,卵圆形,穿孔在上端。币面铸一字,隶定为“(?)”,释为“阳”。 楚文字中,从“阜”的字有时下增从“土”,  相似文献   

17.
2000年10月18日,日本德岛大学东潮教授在随日本冶铁鼓风研究会考察团考察河南古代冶铁遗址时,赠我一张绘有斧范和铁斧的线图,铁斧的正面铸“大河五”的临摹篆体字铭(见图),说是朝鲜平壤出土的,嘱我考证。 我曾对中国境内出土的汉代铁官铭做过多次考证,详见《汉代铁农器铭文试释》①、《汉代铁农器铭文再研究》②、《“王小”、“王大”与“大官釜”铭小考》③和《新发现三件汉铁官铭器小考》④等。 在上述诸文的研究中,已对汉代53个大铁官的作坊号次、铁官铭的省称序列作了推论与排次,由此可知“大河”二字和“中山”、…  相似文献   

18.
1978年6月,陕西省宝鸡市内燃机配件厂工人文物通讯员王发顺同志从即将回炉的废铜堆里拣出铜戈一件(图一)。此戈援长16.1、宽3、内长11、宽3.5厘米。援部上扬,没有中脊。内部平直,中有一穿。胡下部残折,阑侧仅存二穿。援、胡、内均有刃。戈身有绿斑锈痕。戈内正面刻"八年相邦吕不韦造诏事图丞蕺工奭"十五字。背面铸"诏事"二字,为横书。又刻"属邦"二字。经了解,这堆废铜来自三原县,其出土地点当距三原县不会太远。三原距咸阳较近,咸阳为秦都城。此戈当为吕不韦在咸阳任职期间所  相似文献   

19.
庚国(族)铜器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庚国(族)铜器初探曹淑琴一在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上,不少器铭中都铸存字铭文。清代以来不少学者将它释作庚丙,有的说是庚丙二字合文(即庚字下从丙)。如钱坫①、阮元②、徐同柏③、吴式芬④等人即主此说。有些学者将它释作庚字,如刘心源⑤、方浚益等。方氏在《缀遗斋彝...  相似文献   

20.
宰兽簋铭补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物》1998年第8期罗西章《宰兽簋铭略考》,载有周原博物馆 1997年8月征集的西周宰兽簋铭文拓片,铭文第9行有关册命赐物的记录,原释文作:“易(锡)女(汝)赤市、幽亢、敡勅,用革。”其中“敡勅”一物,原未作说明。覆按铭文拓本,“敡勅”二字分别作图一:1、2之形。图一:1 金文仅见,左边偏旁与本铭“易”字及其他已确识的“易”字有明显的差异,原释为“敡”,恐不确。实际上,此字左偏旁应即“川”字异构。这种写法的“川”数见于甲骨文、金文等古文字资料,旧释为“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