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个旧锡业开发与生态环境变迁(1890-1949)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1889年蒙自的开关,尤其是1910年滇越铁路的全线通车,极大地改善了云南的对外交通运输条件,推动了个旧锡业的迅速发展。在1890年至1949年的60年间,个旧共生产大锡323042吨,个旧锡业也取代铜业成为近代云南的矿业支柱。个旧锡业在推动云南矿业发展的同时,也对个旧及周边地区生态环境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1890年至1949年的60年间,个旧地区仅土法炼锡就至少消耗45万吨以上木炭。个旧、蒙自、建水、开远和石屏五县地区天然林平均覆盖率从清初的90%锐减至1940年的2.98%,近三百年间减少了80%以上,个旧锡业开发显然是五县天然林平均覆盖率急剧减少的重要原因。同时,锡矿的大量粗放开采和冶炼,也污染了个旧地区的土壤、水源和空气环境,带来了环境污染问题,影响了当地民众尤其是矿工的身体健康。因此,锡业开发是导致近代个旧及周边地区生态环境变迁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清代西北地区的农业垦殖政策与生态环境变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赵珍 《清史研究》2004,(1):76-83
地处西北的陕甘青宁四省区和内蒙古的一小部分是历史上开发较早的地区 ,也是生态环境脆弱地带。清代不同阶段管理层采取的具有传统延续性的发展农业经济的垦殖政策及其实施 ,使这一地区的农牧业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 ,但也导致了这里原本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沙漠化加剧 ,水土流失加重 ,生产成本提高 ,投入加大 ,恶性循环 ,经济再度陷入贫困。为当时所认识不及的负面效应 ,今人当引以为教训  相似文献   

3.
张晓东 《丝绸之路》2014,(22):42-43
"李陵碑"是明代的一座墩台,实名泛沙泉墩。20世纪70年代以来,"李陵碑"发生较大变化,由柱体坍塌为圆形土丘状。"李陵碑"的变化与周边环境变迁密切相关,其根本原因是近几十年来人类对自然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清代云南"八景"与生态环境变迁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央王朝的经营及汉文化的影响下,云南各地在明清时期涌现了大量以生态景观为主的"八景",形成了内涵丰富的"八景文化".清代是云南"八景文化"的发展及繁荣时期,"八景"及其相关记载不仅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清代云南生态环境的状况,其发展变迁也反映了生态环境的变迁状况,对清代云南环境史研究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水对城市发展至关重要,严重水灾可能会酿成"城毁人亡"的悲局。历史上徐州饱受水灾之苦,特别是黄河决口南徙打乱了原本水系,使得境内水灾频仍,经济和社会发展受阻,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城市的衰落。但另一方面,沂、沭、泗以及故黄河所带来的便利灌溉条件则促进了境内古代农业生产;而运河开凿又使徐州处于全国重要的水运枢纽位置,因此带来商贸繁荣、工业发展、人口集聚和城市兴盛。本文在对历史上徐州水系变迁、尤其是水灾频发及其产生原因作出深入分析的基础上,着重探讨了境内水环境变化对徐州城市兴衰主要方面的影响。研究表明:①黄河对徐州水系变迁和城市兴衰影响巨大,直接时间持续近700年;②良好的水环境对历史上徐州境内工农业生产、商品贸易和城市建设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城市的繁荣兴旺与农田水利的风调雨顺、水上运输的川流不息往往处于同一个时期;③建国后徐州境内水系得到逐步治理与恢复,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京杭运河(徐州段)实现全年通航后,其城市发展的水环境得到极大改善,为打造山水生态园林城市提供了良好条件。  相似文献   

6.
西北地区历史时期生态环境变迁及其基本特征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我国西北地区按自然地理区域划分 ,除包括今之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等 5省、自治区外 ,还当划入内蒙古自治区西半部与山西省。其下又可分为 8个二级自然区。这一地区在历史时期以迄现代 ,生态环境发生了多方面的明显变化 ,主要是 :1 .天然植被大多消失殆尽 ;2 .水土流失不断加剧 ;3.土地沙漠化扩大 ;4.高山冰川雪线后退 ,冰雪储量减少 ;5.河流湖泊变化显著。一些河流河道流程减少、发生断流 ,有的湖泊湖面缩小、甚至消失 ;6.绿洲萎缩。总结其变化特征主要为 :生态环境变化主要反映在干旱化、沙漠化与水土流失不断加剧 ;生态环境发生变化的原因既有气候干旱化的影响 ,也与人为活动关系密切 ;生态环境变化在历史时期以秦汉、唐、明清时期最为显著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更趋剧烈 ;生态环境变化影响广泛深远 ,不仅制约着本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 ,还威胁着其周边地区 ,尤其是其东部华北平原与京津地区之生态安全。  相似文献   

7.
清代陕南生态环境变迁的成因探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主要是针对目前学者在分析清代陕南生态环境变迁时忽视自然因素的缺憾,在系统搜集陕南历 史文献的基础上,充分利用自然科学的相关成果,考察清代陕南生态环境变迁的基本成因。本文认为,清代陕 南秦巴山区生态环境恶化是自然和社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气候变化、地质地貌以往为学界所忽视的因素值 得重视和探究。  相似文献   

8.
清代以来黄渤海真鲷资源的分布、开发与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渤海中所产之嘉鯕鱼,因其体征、肉质等方面原因,历来被视为一种名贵鱼类。清代以降,黄渤海真鲷资源数量异常丰富。造成清代山东登莱地区真鲷资源的异常丰富的原因,除了捕捞方式等原因之外,更为主要的则与海州湾真鲷资源一直未被开发有关。作为一种底层鱼类,其资源数量虽然一直比较稳定,但是清代一些重大环境变化,如明末清初和道光年间的变寒,以及1855年的黄河改道,使得真鲷资源在渔汛时间上和分布区域上都产生了变化。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于生活环境的要求逐渐提高,对于生态环境建设与水资源的保护越来越关注.水资源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各种方面都有影响,所以必须不断加强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建设与水资源的合理保护,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通过对水资源的保护,可以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本文主要对生态环境建设的内涵、生态环境与水资源的利用现状以...  相似文献   

10.
分乡镇位于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东北部,地处宜昌市半小时经济圈,森林覆盖率67%,是全市核心水源保护地,位于宜昌市环百里荒乡村振兴试验区核心区,辐射天鹅池、中洲山、百里荒、天坑、高场、普溪河六个核心村,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建设生态分乡是一项艰巨的历史任务.农村生态环境的变迁,是我们必须关心和解决的问题,任何一个乡镇的经济社会...  相似文献   

11.
生态移民工程是将原来生活在生态环境恶化地区的人口迁移到相对适宜生存的地方,首要目的就在于降低迁出地生态环境的人口压力,缓解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也是当一方水土养育不了一方人时被迫实行的扶贫迁移策略。环境的改变会引起人们在生产方式、生活习俗、宗教信仰、价值观等方面的改变,产生文化变迁。只有适应文化变迁的文化才能生存下来,文化的变迁导致了文化的适应。文化适应的结果是文化变迁。生态移民对民族原有的文化产生了很大的冲击,新旧文化因为环境的改变不断地冲撞、重组、融合形成一种适应新环境的新的文化体系。文化在变迁适应中不断的创新发展。本文就粗略的探讨一下因为生态移民环境改变后文化的变迁与适应。  相似文献   

12.
周琼  李梅 《史学集刊》2008,(3):78-85
边疆民族地区长期存在的瘴气与生态环境有密切联系,其分布区域随自然生态要素的改变而变迁.随着清王朝对云南边疆民族地区统治的加强,很多瘴气密布的地区得到了开发,生态环境发生了重大变迁,瘴区范围从腹里地区向丘陵及深山河谷区退缩.瘴气密集的潞江、澜沧江、元江、南盘江流域以及滇中、滇东北的金沙江河谷区、滇黔交界区也出现了瘴气减弱退缩的现象.瘴气区域的变迁反映了生态环境变迁的状况.  相似文献   

13.
东北少数民族的生态文化不仅在历史长河中折射了民族存续的古老智慧,而且在现代工业化达到较高程度而面临生态压力的今天,更日益进发出引人入胜的价值之光.本文全面概括了东北少数民族传统生态文化的静态特征,及其在当代工业文明下所面临的体系危机和变迁压力,并从生产方式位移——生态环境变异——生态文化变迁的三维转换模式出发,剖析了文化变迁的现实路径,进而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夏宇旭 《北方文物》2018,(1):103-107
辽代大量农业人口迁入西辽河流域,他们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经验,移民在草原上大规模开发农田,导致生态环境恶化,草场锐减,土地沙化,致使统治者不得不生态移民以减轻环境的压力。  相似文献   

15.
三峡变迁史     
谢雨 《山茶》2011,(2):16-16
关于三峡,我们所能联想到的委实太多。从国家政策到底层民生,从生态环境到资源开发.三峡无处不在。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水利工程.三峡所带来的影响是史无前例的.同时.这影响也有可能是无法预计的。  相似文献   

16.
高生记 《沧桑》2013,(4):229-231
《河湖变迁与健康评价:以汾河中游为例》一书以全新的视角探讨了流域文明变迁的轨迹,以严谨的逻辑,科学的论证,透过汾河中游河湖变迁的历史地理过程,全面系统地了解了当今流域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的形成过程和产生的根源。揭示了流域文明危机的本质,指明了流域文明发展的根本途径,为解决当今流域社会经济与流域生态系统如何可持续和谐发展的现实问题,为流域健康发展提供了可操作的决策思路,因而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汉中地区生态资源的历史变迁及其成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主要从森林植被的变迁、重要野生动物减少灭绝等方面论述了汉中盆地全新世以来生态资源的重大变迁。认为唐代以来的“畲田”农业开发、频繁的伐木修栈、尤其是明清时期移民进入汉水上游大规模的垦殖活动以及极端缺乏植被的恢复和保护措施是造成汉中盆地生态环境恶化、生态资源大量减少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生态旅游地属生态旅游空间地域范畴,是人类认识生态美、创造生态美和享受生态美的天人合一的生态系统。生态旅游地的文化变迁和旅游生态文化创新研究,是生态旅游理论与实践面临的新课题。本文在界定生态旅游地及其文化变迁的基本概念,分析国内外生态旅游地文化变迁研究进展的基础上,从理论上提出生态旅游地文化变迁和旅游生态文化创新研究的生长点,并阐述其重要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9.
2008年10月14日上午,中俄双方在黑瞎子岛上举行了“中俄界碑揭牌仪式”,这标志着离开祖国怀抱近80年的半个黑瞎子岛终于回家了!  相似文献   

20.
王雨 《湖南文史》2009,(3):29-30
2008年10月14日上午,中俄双方在黑瞎子岛上举行了“中俄界碑揭牌仪式”,这标志着离开祖国怀抱近80年的半个黑瞎子岛终于回家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