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单金发 《古今谈》2006,(3):20-22,33
古代四大名著之一《水浒传》影响甚远,“水泊梁山”是《水浒传》中描写的主要场景,“水浒”原意就是“水边”。《水浒传》中一些重要故事安排在山东梁山,有水泊围之。这一个水泊的大致轮廓,元代的“水浒戏”中固然早有描写,如元人高文秀《黑旋风双献功》中写梁山泊就是“纵横河港一千条,四下方圆八百里”。《水浒传》第十回“济州管下一水乡……方圆八百里”,第十一回“林冲见那八百里梁山水泊”,显然据此而来。  相似文献   

2.
2002年第9期《文史天地》载有王文斗《对梁山好汉的七点质疑》一文,对《水浒》“梁山好汉”称谓提出七点看法。读后始觉有不同见解。王文斗文章(以下简称王文)虽系“各抒己见”,但对我国几百年传诵之伟大文学巨著《水浒》中的“英雄”称谓和史家之“农民起义”说法不顾历史背景和地域界定地提出“质疑”,本人实在不能认同。“梁山好汉”(梁山英雄)的称谓并非是“好”、“坏”论人时代的产物。为什么把“梁山好汉”的义举称为“农民起义?”又为什么把梁山兄弟称之为“梁山英雄”?这是后人针对北宋末年封建王朝专制下广大劳动人…  相似文献   

3.
金圣叹在《水浒传》的评点中,自己充当“金针度人”的导师,把读者定位为“锦绣心肠”的才士,而《水浒传》则是文人必读的“才子书”。  相似文献   

4.
《水浒传》第12回,落魄的杨志对梁山好汉讲了他的来历—“洒家是三代将门之后,少侯杨令公子孙,姓杨名志,流落在此关西。”至于落魄原因,杨志说是:“道君因盖万岁山,差一般十个制使。去太湖边搬运花石纲赴京交纳,不想洒家时乖运蹇,押着那花石纲来到黄河里,遭风打翻了船,失陷了花石纲。不能回京赴任。逃去他处避难。”  相似文献   

5.
谈到明清小说名著,通常讲《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红楼梦》四大名著。如果再加上《儒林外史》就是“五大名著”,这“五大名著”中,可以说有四部与淮安有关。  相似文献   

6.
张亚敏 《神州》2014,(17):30-30
在众多的《水浒传》续书中,《后水浒传》这部续书可以说是最符合原著《水浒传》的反抗精神的。作者借水浒之名实写杨幺起义,用转世托生的情节设计把历史上两次著名的农民起义联系起来,给人以启示:只要封建制度不除,人民的反抗不止。把《水浒传》“只反贪官、不反皇帝”的思想上升到“反贪官也反皇帝”的境界,具有进步意义。  相似文献   

7.
一、《水浒传》创作,施耐庵的贡献最大 众所周知,施耐庵为元末明初作家(1296--1370)。历代以来,各种版本的书籍对此都有明确记载。明代,高儒《百川书志》载:“《忠义水浒传》一百卷,钱塘施耐庵的本,罗贯中编次。”不难看出,《水浒传》的作者为施耐庵,而书中所署的罗贯中,称之“编次”,想来“编次”大抵是做编辑、厘订、校点之类工作的人。  相似文献   

8.
杨睿 《中华遗产》2020,(4):32-43
小时候看《水浒传》和《封神演义》,各有一种期待。看《水浒传》,就盼着看新登场好汉的绰号,一句“江湖人称某某某”,虽然战力可能不到五,但绰号一定猛如虎,能让我遐想、兴奋半天。如果将看书比作阅兵,《水浒传》是士兵方阵,《封神演义》就是威武雄壮的装备方阵。  相似文献   

9.
黄绍筠 《古今谈》2000,(2):47-49,53
我国第一部长篇白话小说《水浒传》,最早是从杭州的“街谈巷语”中诞生的,经过众多民间艺人的创作、演绎,逐步丰富起来,后义有文人介入。参与小说创作的四位作家,都是杭州人,或长期生活在杭州的人。今传一百回本《忠义水浒传》最先也是由杭州的印书铺《容与堂》于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出版的。因而《水浒传》无论其创作思想倾向、社会生活环境、语言特色等都与杭州的历史人文和地理环境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李黎 《神州》2013,(15):4-5
《水浒传》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其中的人物、故事脍炙人口,对我国后世文学创作及社会文化都有深远的影响,在中国和世界的小说史上都有着重大意义。书中梁山之主晁盖将死之时留下为其复仇者便为梁山之主的遗嘱,而非传位于众望所归的早已被视为梁山继任者的宋江。此段疑点颇多。究竟晁盖留此遗嘱的用意何在?这种用意又是出何原因?此事对梁山众人的未来又有怎样的影响?本文将从以上问题出发,分析晁盖遗嘱事件。  相似文献   

11.
学者已经注意到一个奇怪现象:《水浒传》中的一百零八将,真正出身农民的只有一两人,如何能叫“农民起义”?其实,不仅是宋江起义,历代被称作“农民起义”的大抵都名不副实。这是由多重误会引起。  相似文献   

12.
据顾言武的《日知录》考证,《尔雅》人经应在唐代。唐宗时,在原有“九经”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孝经》、《论语》、《尔雅》三部书,为“十二经”。宋代,《孟子》人经,始有“十三经”之称。  相似文献   

13.
王树人 《湖南文史》2014,(12):27-28
毛泽东不但是伟大的政治家、理论家和军事家,而且也是伟大的文学家。他不但古典文学素养极高,而且在讲话时还经常“古为今用”,且恰到好处。1936年12月,毛泽东在陕北的红军大学做《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讲演时,为了说明战略撤退的必要性,曾举《水浒传》第九回《柴进门招天下客,林冲棒打洪教头》中林冲和洪教头比武的故事说:“谁人不知,两个拳师放对,聪明的拳师往往退让一步,而蠢人则其势汹汹,劈头就使出全副本领,结果却往往被退让者打倒。《水浒传》上的洪教头,在柴进家中要打林冲,连唤几个‘来’‘来’‘来’,结果是退让的林冲看出洪教头的破绽,一脚踢翻了洪教头。”  相似文献   

14.
《水浒传》是文学作品,宋江、方腊起义是实有其事的历史事件,文学、历史,龟蛇两路,本不能混同。然而,人们似乎并不关心哪些属于文学、哪些属于历史,关心的只是,啸聚梁山的众多具有典型性格的鲜活人物形象以及发生在他们身上的故事。这些人物的喜怒哀乐,至今仍牵动着许多善良人的心。  相似文献   

15.
张飞 《文物春秋》2022,(3):33-36
清华简《祭公》《邦家处位》中均有“■”字,学者多从整理者将该字读为“袭”。将《祭公》简文与今本《逸周书·祭公》进行对校,并结合古人的表达习惯,《祭公》中的“■”应读为“及”,训为“追”,与今本《逸周书·祭公》对应的“追”是同义替代的关系,“及学于文武之曼德”意为追随效仿文王、武王的美德。《邦家处位》中的“■”也应读为“及”,训为“至”,“恩宠不及”意为恩宠不至。  相似文献   

16.
张晓晶 《神州》2013,(5):14-14
《水浒传》是一部反映和歌颂农民起义的小说,生动地描写了梁山好汉们从起义道兴盛再到最终失败的全过程,鲜明地表现了"官逼民反"的主题,它更多地反映了市民阶层的人生向往。那么在梁山,"相貌语言,南北东西虽各有别;心情肝胆,忠义信义并无差。"不论是富豪将吏还是贫贱子弟。"都一般儿哥弟称呼,"不分贵贱高低,表达了人们对平等与人人互爱的理想社会的向往,也就是说无论从那个角度来看这部作品,《水浒传》中的传达出来的几种思想倾向是值得注意的:、宣扬忠义思想。这是《水浒传》客观存在的最突出的思想倾向。因此,本文阐述了关于对《水浒传》的忠义观的探讨,仅供分析。  相似文献   

17.
《史记·封禅书》有“九臣”的记载.历来注解《史记》的专书对之缺说或附会解意.甲骨卜辞中的“五臣”无疑为我们了解“九臣”提供了依据.从文字学和文献来看,甲骨文中的“五臣”就是执掌东、南、西、北、中五方的神灵.据之和相关的文献,《史记·封禅书》的“九臣”就是职司九天的神灵.  相似文献   

18.
“九夏”是阔代九大乐歌之统称。“九夏”的演奏,主要使用钟、鼓、鳟、磬等打击乐器,因而具有较强的节奏感,故在周代的礼仪活动中,多用于控制行礼者的行步之节。《肆夏》是“九夏”中的重要一篇,其演奏场合及演奏对象十分复杂,主要功能是在各种礼仪活动中用于控制行礼者的出、入之行节。同时,它还可以献享给宾客,并具有调和礼仪气氛的作用。《陔夏》之“陔”,为警戒之义。《陔夏》的演奏,主要用于宴饮活动结束时控制宾客的行步之节,防止宾客因酒醉而失礼。  相似文献   

19.
引言:旧话重提 《炎黄春秋))2006年第10期《林炎志谈父亲林枫》一文,引起了老友周明兄的关注,给《炎黄春秋》和《纵横》等期刊写信,并连续四次给我来信,谈的都是关于“一二·九”运动的问题。想必是李昌与“一二·九”运动有密切关系之故。他认为“一二·九”运动关系重大,希望李昌、高锦明(原名敖白枫)这些“一二·九”亲历者能够写点文章,说可能比他看到的有些文章会全面些。同时,他还给《纵横》杂志去信,请他们将该刊2007年第9和第12两期寄给这两位老同志,并向他们约稿,或派记者访谈,做口述历史。  相似文献   

20.
幸田露伴既是日本近代文坛的巨匠,同时也是一名汉学家。他将《水浒传》进行注释,并翻译成汉文训读体,出版了《国译忠义水浒全书》,对《水浒传》在日本的传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又撰写了多篇《水浒传》的评论,推动了《水浒传》在日本的受容与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