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声乐大师张权艺海浮沉纪实金汕全国政协常委张权走了,在她74岁的年纪上。她这一生活得太累、大执着了,只有在永远合上双眼那一刻,她才真正地获得轻松和解脱。在她生病住院的时刻,很多友人想去探望她,但她一一谢绝了,她让女儿传达:"我很快会出院的,到家里去看吧...  相似文献   

2.
苏越 《神州》2013,(33):118-118
大凡语文老师都曾发出这样的感慨"为什么学生总是重理轻文?"每当看到学生的问卷调查结果时,我的心情总是格外沉重,不为别的,只为了不愿见到那永远不变的答案──不喜欢。为什么会出现这令人不快的局面?细问之,原来是"分分分,学生的命根"的语文学习观在从中作梗。练习册、考试卷扭曲了语文。在学生的心目中,仿佛看拼音写汉字就是语文,组词造句就是语文,近反义词就是语文,词语搭配就是语文,改病句就是语文……她变得面目狰狞,杀气腾腾;她干瘦如柴,毫无情趣;她狭隘自闭,难以沟通。厚重的她,变得轻飘飘的。  相似文献   

3.
毛伟  孙玉松  朱爱华 《沧桑》2010,(3):241-241,244
《永远的谢秋娘》中的女主人公谢秋娘被作者冠以"永远"二字,这体现了作者在谢秋娘这个形象中包含"不变(即常)"的含义。本文试从"美丽之常"、"睿智之常"、"从容之常"和"平常之常"四方面分析这"不变"含义之外,再以世事的多变、主人公的少变和谢秋娘是一个被拉长和拉瘦的影子三方面分析谢秋娘这个形象中包含的"变"的含义。  相似文献   

4.
梁璐  李家伟  杨宝英 《神州》2013,(17):15-15
冰心先生一生信奉"爱的哲学",她认为"有了爱就有了一切"。在她终生的追求中,对"爱的哲学"有过动摇、有过迷惘、有过反思,但她更重要的是坚持,并且从不同的方面,不同的层次上,坚实和丰富她的文学精神  相似文献   

5.
周志坚 《风景名胜》2012,(9):92-106
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的《情歌》,隽永流长,我不忍剽窃一回他那脍炙人口的诗:"从那东方山顶,升起皎洁月亮。未嫁少女的面容,时时浮现在我心上。"这首情诗足已表达我对滇藏线的情有独钟。之前懵懂坐在拉萨八廓街那黄房子的玛吉阿米酒馆,竟然不知这里就是仓央嘉措的《情歌》写真处。"未嫁少女"藏语就是"·玛吉阿米",这里充斥着很文艺的氛围。我要了杯可乐,坐在楼顶上看顺时针涌动的人群,心随烟飞,深深植入原汁原味的西藏文化之中。我一直在想"玛吉阿米"是什么模样?在用藏纸做的留言记事本上永远也找不到她的身影。玛吉阿米,你到底在哪里?只有用心的人才可以找到属于自己的玛吉阿米。"滇藏线",就是我心中的"玛吉阿米"。  相似文献   

6.
叶梓 《丝绸之路》2006,(9):57-59
人头形器口彩陶瓶 这是一位与我相距5000多年的少女,在时间的流逝中,她不会长大,更不会苍老。她永远齐耳短发,永远目光清澈,永远令人痴迷,她微启的嘴唇和略略鼓起的鼻翼,让人感到生命的气息,感到一个少女的青春美丽。令人惊奇的是,她静静地伫立在那儿,而你无论在她或左或右的前方,都能感到。她在深情地望着你,望着整个北方大地。  相似文献   

7.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前,不管男女和物的第三人称,都是用"他"来通称。"五四"新文化运动后,著名语言学家、诗人刘半农与周作人在闲谈时,提出创建一个"她"字,来表示女性第三人称的想法。1920年9月4日,刘半农创作了一首"教我如何不想她"的情诗,将"她"字入诗。该诗初始标题为《情歌》,1923年9月16日刊发于北京《晨报》的《副刊》。  相似文献   

8.
《湖南文史》2014,(7):42-43
前日本影星山口百惠最近投书到一家杂志社,请求新闻界人士"放过"她和她的孩子。 山口百惠虽然婚后退出影坛,但仍是新闻界"追捕"的对象。有一次,她抱着刚满周岁的儿子到诊所去打防疫针,竟有50多名记者围着采访,使她"逃难般挤进诊所"。前不久她带孩子到三浦家看望老人时,一些报刊记者和摄影师竟连续两天在屋外监视,以至祖父母不敢抱孙儿外出散步。  相似文献   

9.
田丁 《世界遗产》2014,(8):58-63
贝加尔湖,狭长而深邃,犹如一轮弯月镶嵌在东西伯利亚广袤的大地上,亿万年来无时无刻不在散发着光芒;她亦如母亲一般,用自己巨大的身躯滋养着这片土地,造就了一个自然宝库。可以直饮的湖水贝加尔湖——中国古称"北海",我对她最初的了解来自于历史课本中"苏武牧羊北海边"的故事,那时的她离我是那么遥远。然而当我真的站在她的面前时,才真正体会到了"北海"这个名字是多么地贴切,多么地恰如其分。没错,她拥有大海一样的胸怀,用她的方式来欢迎我这个来自异国的客人。  相似文献   

10.
李佩航 《神州》2012,(26):19-20
艺术来源于生活。时代带走了一部分标志物,带不走的是沉淀的文化底蕴。路遥的文字构建的不是一个尘封的陕北世界,而是一个永远开放向未来的读者的"西部世界"。一个路遥的原神崇拜神话。路遥在无意识中运用了农耕原始的神话意识对抗工业文明的"殖民"。  相似文献   

11.
白居易买房     
自古至今,房子都是个永远的话题,但"居者有其屋"并非一件易事。所以,杜甫高呼:"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我想,在唐代,想要"俱欢颜"的不仅仅是杜甫,就是当了一辈子高级"公务员"的白居易,也是"居不易"的,50岁才在城里买了房。  相似文献   

12.
《神州民俗》2003,(9):28-33
她有一张似乎永远波澜不惊的脸;她长有一双漂亮多情的大眼睛;她拥有人人羡慕的白晰而健康的皮肤……如果你走近她,你一定会闻到阳光的味道;如果你接触她,你一定觉得自己如沐于温暖的海水中。她们天生具有这种魅力!她们在T型台上永远会创造一个又一个不平凡的传奇!  相似文献   

13.
潘柳黛(1920-2001)是一位颇有才华的女作家,她原名柳思琼,出生于北京的旗人家庭,受过良好的教育。十八岁时,潘柳黛只身南下到南京的报馆求职,由于她才华出众,很快就由誊稿员做到了记者。后来,潘柳黛又到上海发展,以"南宫夫人"等笔名发表了一些直抒胸臆的散文和小说,崛起于上海文坛。她与张爱玲、苏青、关露并称为当时文坛的"四大才女"。  相似文献   

14.
张蔚琼 《沧桑》2011,(1):247-248
红娘是《西厢记》中为张生和崔莺莺的爱情起牵线搭桥作用的侍女,在今天看来早已脱离了她丫鬟的身份,成了一位成就人间美满姻缘的"月下老人"。而"红娘"更成为这类形象的"专有名词",可见其影响之深。红娘成就崔张好事的行为或多或少地都反映了她这个青春少女的特有心理和性格特征。  相似文献   

15.
若干年前在上海采访某知名化妆品牌的创始人。虽然她已到耳顺之年,脸上的皮肤却光滑得仿佛永远18岁。当她不断提醒摄影师别忘处理照片瑕疵时,我的注意力不小心落在了她的手上。  相似文献   

16.
王倩 《世界》2005,(6):52-53
她是永远的大明星,她青春永驻,她有无数种身份和无数套衣服,她有专家精心设计的三围和五官,她是所有女性的梦想……  相似文献   

17.
阿娜姑娘     
大姿 《南方人物周刊》2012,(13):113-113
阿娜姑娘永远不会老,她是我老家有名的傻女。  相似文献   

18.
<正>她参加过长征,参加过西征,她没有倒在敌人的枪口下,建国后,却被"自己人"逼上了黄泉路。张琴秋,共和国将永远记住你!  相似文献   

19.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于2010年6月推出的以民族团结教育为主题的历史文物陈列"永远和祖国在一起",作为爱国主义、民族团结教育的生动教材,受到新疆各级领导的高度关注和重视,截止2010年底,参观受教育人数达35万人次,在此基础上,2011年初新疆博物馆考虑新疆地处偏远、各民族群众到博物馆参观受限的实际情况,策划举办了"永远和祖国在一起系列之二—血脉相连"流动博物馆,把民族团结主题教育的生动教材送到基层、农村、巴扎、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在2010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精品陈列展览的评选中,荣获"最佳宣传推广"奖。这种将展览面向基层,面向群众的工作方式,不仅拉近了博物馆与广大农牧民之间的距离,同时也使博物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  相似文献   

20.
拯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神说,要有光,就有了光。"作为基督教徒,张艳伟长年一袭黑衣、黑巾、黑眼圈。镜头下,她说,即使在黑夜里,她也尽量不要有光。6年来,她几乎每天都给死去的儿子写信,这已像吃饭、睡觉融入了她的整个生命。这一写就是6年,2000多封信摞起来近半米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