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甘肃在远古人类史前期就作为生命活动的重要地域而倍受学术界注目。1973年春天,出土于甘肃省合水县板桥乡穆旗村马莲河畔的一具迄今世界上保存最完整、时代最早、个体最大的剑齿象化石,就是震惊世界的一例。因马莲河属黄河流域,所以,古生物学家和文物考古学家将它起名为“黄河剑齿象”,简称“黄河象”,又称“黄河古象”。 象是现代陆地上最大的,也是人们特别喜爱的动物之一。从进化论的角度看,一般认为,大约距今5 000多万年以前的始新世晚期,出现了象的祖先──始祖象。它形体似猪般大小,生活习性与现代河马相似。始祖象化石主要…  相似文献   

2.
象祠考     
近年在贵州省黔西县东部发现的象沉遗址,是古代水西重要的文化遗迹之一。由于年代久远,扑朔迷离,有必要对之作一番考证,以供研究和旅游开发参考。(一)象词的发现主要是受明代大思想家王守仁所作的《象词记》启发,这篇文章因清代吴楚材、吴调侯编入《古文观止》而流布天下。《象词记》起句即称:“灵博之山、有象沉焉。”这已经确定了象词的所在。那么,“灵博之山”具体在什么地方呢?文中接着叙述“其下诸苗夷之居者,咸神而调之。宣慰安君,因诺兹夷之请,新其词屋,而请记于予。”这说明建了象沉的“灵博之山”是在“诸苗夷”所居…  相似文献   

3.
正白云溶洞——江夏历史的发端在远古洪荒时代,万类霜天竞自由,人类也开始进入江汉这个原始地带。1985年,在江夏纸坊白云洞发现乳齿象、剑齿象牙及其他动物化石10余种,属于更新世晚期南方常见的"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距今约1.8万年至1万年左右,其年代与北京山顶洞人同期,并发现了人工用火的痕迹和鹿角的刮削痕迹,推测这里曾经有古人类活动或居住过,揭开了远古蒙昧时期人类在这里进行创世活动的秘密。  相似文献   

4.
西夏是公元11至13世纪,以古代羌族的一支——党项族为主体,包括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在内建立的封建割据政权。公元1038年建国,定都兴庆府(今宁夏银川)国号“大夏”。因其位于宋辽之西,史称“西夏”。地域“东尽黄河,西界玉门,南接萧关,  相似文献   

5.
明代著名哲学家王阳明先生所写《象祠记》中的象祠遗址,近日在黔西县被正式发现。《象祠记)是王阳明先生著作中的一篇重要文章,选入了《古文观止》一书,其开篇句就说“灵博之山,有象祠焉”。据吉林人民出版社1991年出版所注和贵州《大定府志》所载,“灵博山在贵州黔西县境”。据此,黔西县组织有关专家多方考证,发现灵博山就是该县素朴镇内的“麟角山”,因山下多住彝族人民,彝语又称“山”为“博”,故又叫灵博山。“灵博山”原本建有以纪念传说中舜皇帝之弟“象”的祠堂,为当地彝族先民世代供奉,后于清初吴三桂剿水西时毁掉,于…  相似文献   

6.
禹王峡之行     
黄河,这条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从雪域之地汹涌而来,向渤海奔泻而去.大美青海是黄河流经九省区中的第一省,而地处青海省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中川乡的峡口(也叫寺沟峡、禹王峡),则是黄河流经青海的最后一峡.随着2002年喇家遗址的重大考古发现,峡口这个貌似普通的地方再次将考古者的目光聚焦.人们惊喜地发现,这里曾是大禹“斧劈积石,疏导大河”的圣迹!  相似文献   

7.
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由甘肃进入宁夏,自南而北,几乎纵贯穿流宁夏全境。“天下黄河富宁夏”。宁夏自古以来,就得益于黄河灌溉之利,大明庆靖王朱楮在其所撰《宁夏志》中指出:“黄河,自昆仑而来,……宁夏居人及军屯咸赖灌溉之力。”宁夏自古有“塞上江南”之美誉。然而,黄河也给宁夏人民带来过灾难。  相似文献   

8.
關於孔子名字之由来,世有三说:一说因其“生而首上圩顶”,即头顶凹陷;一说因其头似尼丘山;一说因其为祷於尼丘山而生,为了“识祷”。三说聚讼近二千年,迄今依然各有从者。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一是明确文字训诂,一是弄清尼丘山的实际形状。本文认为,“生而首上圩顶”之说於训诂没有道理;又据实际考察,发现尼丘山形状并非传统所谓“五睾连峙,中峯略低”,证明其头类似尼丘山之说不能成立;唯有“识祷”一说.可以信据。  相似文献   

9.
众所周知,《周易》之“大象传”是按照一个统一的体例撰写的,这个体例由三段文字构成:首先是描述“卦画之象”的文字,其次是关于“卦画之名”的文字,最后是解说“卦画之义”的文字。如屯卦大象辞:“云雷。屯。君子以经纶。”屯卦上单卦为坎,象云;下单卦为震,象雷;故屯卦卦象为“云雷”。屯之词义为聚,屯卦云雷相聚,故以屯为卦名。“君子以经纶’倒是”大象传”作者体悟出的卦义。仔细研读《周易》之后,可以发现六十四卦中乾卦、坤卦、坎卦等三卦句读注疏之旧说与此体例不合。韩仲民先生曾撰文指出乾卦“大象传”句读旧说之误;…  相似文献   

10.
黔山领袖梵净山,是横在于黔湘渝鄂四省市边区武陵山脉的主峰,因其保有地球同纬度最完整的自然生态,早在1986年就被列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联合国“人与生物圈”网成员。而作为佛教圣地梵净山,早在四百年前的明代就已声名全国。 名岳之宗梵天净土 梵净山早在汉代,其名就见于史籍,有“三山谷”、“辰山”、“思邛山”、“月镜山”、“卓山”等称谓。明人李之彦则称该山“璧立黔南之境,轴连楚蜀之间”,“此黔中间之胜地”,“又天下众名岳之宗也!” 梵净山地质古老,是黄河以南最先露出海面的台地,距今有10~14亿年的历史。…  相似文献   

11.
“望”甲骨文作下为一个人形,上面是一只眼睛,商承祚解释说“象人登高举目远瞩之意”①。“望祭”来源于“望”。由本义引申为“登高远望的祭祀”。《尚书.舜典》曰:“望于山川,于群神。”说明舜帝曾经在山上举行过“望”祭活动。江永《周礼疑义举要》卷四考证“望”祭曰:“五岳、四镇、四渎、四海,兆各因其方,祭则设表位,合于一坛而祭之。”则是在坛上进行“望”祭。由于山上和坛上都处于高处,而登高必能望远,所以《广雅.释天》云:“望者,遥祭之名。”望祭的本义即是指登高遥望的祭祀活动。在古代文献中经常可见的同类词是“望祀”。《礼…  相似文献   

12.
西行札记     
孤独娃 《丝绸之路》2013,(23):45-53
兰州 兰州,古称金城,甘肃的省会,是中国西北第二大城市,位于黄河的上游,有着“西部黄河之都”、“丝路山水名城”之誉。这座美丽又有魅力的城市,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镇。早在5000年前,人类就在这里繁衍生息。西汉时设立县治,取“金城汤池”之意而称金城。隋初改置兰州总管府,始称兰州。自汉至唐、宋时期,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  相似文献   

13.
尧王台遗址     
尧王台遗址,是旧石器时期遗址。位于永济市任阳乡,东、西姚温一带的中条山麓。在市区的西南方向8公里处。 1951、1952年,当地农民做农活掘土,发现有扁角鹿、师氏剑齿象、东方剑齿象等动物化石。 1974年8月,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在此考察,进一步发现有古人类用火熟食的灰坑、灰层,打击石片、石球等。  相似文献   

14.
历史时期的"黄河清"现象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古人对黄河清有“祥瑞之兆”和“不祥之征”两种观点。黄河澄清是一种自然现象,却又不可能出现在正常条件下,它有其内在的规律。只有当流域内大范围出现异常情况,如持续干旱少雨、冬季过于寒冷、地震等时,才会导致黄河河水变异,出现黄河澄清的现象。黄河清是干旱和黄河断流的前兆。同时,黄河清还与社会政治、化和生活交织在一起,成为奇异的化与社会现象。  相似文献   

15.
胡小平 《丝绸之路》2011,(21):52-58
建于清康熙年间的凤凰古城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因其“古”、“小”、“精”而享有“湘西明珠”之美誉,曾被新西兰著名作家路易·艾黎赞为“中国最美丽的小城”。  相似文献   

16.
何海霞及其“创新重色山水画”《华山》秋心“势飞白云外,影倒黄河里”,这是唐朝大诗人李白描写华山的诗句。华山,位于陕西省东部,华阴县甫,前临渭水(黄河支流),后接秦岭,奇峰突出,雄伟险峭,为我国名山“五岳”之西岳。美丽而神奇的西岳华山使古今诗人、画家为...  相似文献   

17.
释"于"     
典籍有“于”为风声之证,甲骨文“于”字象意“地气”穿地而达天听,故“于”字本义为风声。最初的歌声是祈雨时模仿风声而呼嗟。甲骨文“吁嗟”字形中有“于”,又有描画于字轮廓的带尾“弓”形。带尾“弓”形即哥字初文,从于、从带尾“弓”形的字就是“呼嗟”之“吁”之本字。后来从于、从带尾“弓”的字改从口,就是吁字。小篆于字显示“地气”冲断宣碍之象,乃是缘金文阳字中示意天、地,以及碍于地的“地气”的中断“于”字形而致讹。  相似文献   

18.
乐楚 《湖南文史》2011,(2):25-27
最近几年,公务员考试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热门话题,因其考试难度之高、参考人数之众而被喻为“中国第一考”。殊不知,在民国时期,公务员考试也是众多年轻人希望出人头地的一条“正途”。  相似文献   

19.
瞿定国 《百年潮》2024,(1):60-66
<正>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毛泽东始终对于黄河怀有特殊情感。无论是战争年代还是新中国成立以后,他都十分关注黄河,发出的“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号召,成为动员和激励几代人治理黄河的响亮口号。20世纪五六十年代,毛泽东多次提出要骑马考察黄河,虽然由于种种历史原因未能实现,但为后人留下的“把黄河治理为益河”的伟大念想,激励着中华儿女为之不懈奋斗。  相似文献   

20.
扬州古城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今江苏扬州之地古属干国之域 ,后归于吴。春秋晚期吴筑邗城于蜀冈之东南部 ,因其名而未因其址。至战国晚期 ,此邗城之西又有楚筑广陵城。汉初吴王刘濞合二者为一城 ,成“周十四里半”之制 ,而沿称广陵。后有离宫建于广陵城外东北部。晋宋时期扩筑 ,将离宫包罗在内。隋代始称扬州 ,北修宫苑、南筑罗城 ,成“南北十一里”之制。唐代相沿 ,并于会昌年间拓展罗城南部 ,成“南北十五里一百一十步”之制 ,有“十里长街” ,足“二十四桥”之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