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汉末三国丧葬中若干问题考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表现在丧葬制中的厚葬与薄葬、礼俗的繁芜与节俭,因时代的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特点。前辈学对丧葬问题通常将两汉和魏晋划分开来研究。然汉末三国时代的丧葬习俗,是整个封建社会最为简朴的,自有特色。尤其值得注意是各集团的统治对自己的后事均提倡薄葬,崇尚简朴,给当代人树立了节俭的榜样。而这种耳目一新的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又有深刻的社会背景。  相似文献   

2.
王惠茗 《沧桑》2008,(5):7-8
两汉时期厚葬盛行,"厚葬多藏,器用如生人"成为汉代的普遍习俗,这种厚葬的风气对社会影响巨大。本文分别从汉代厚葬之风的表现、成因、社会批判及影响等方面略作陈述。  相似文献   

3.
正在中国古代丧葬史上,厚葬之风长期处于主流地位(陈华文:《丧葬史》,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12页)。两汉时期,厚葬之风更是盛行。在探讨汉代厚葬的各种具体原因时,一般都会把汉代的厚葬之风与当时的孝观念直接联系起来,认为汉代重视孝道在其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甚至说汉代"孝道观念日益深入人心,表现在丧葬上就是  相似文献   

4.
从目前考古出土玉器的情况看,两汉是古玉美学发展历程中的一个转折时期,之后的玉器开始了生活化的美学发展阶段。儒家理论与黄老思想结合在一起,使得汉代厚葬之风盛行,用玉制度在两汉发展成熟起来。在两汉,儒家思想与羽化升仙的黄老思想这两种表面看起来相悼的哲学思潮在玉器中达到完美的契合,将玉器的象征寓意美发挥得淋漓尽致。所以说两汉玉器是艺术和政治的结合,也是艺术与宗教的结合。  相似文献   

5.
石荣传  陈杰 《文物春秋》2006,(6):25-30,73
从目前考古出土玉器的情况看,两汉是古玉美学发展历程中的一个转折时期,之后的玉器开始了生活化的美学发展阶段。儒家理论与黄老思想结合在一起,使得汉代厚葬之风盛行。用玉制度在两汉发展成熟起采。在两汉,儒家思想与羽化升仙的黄老思想这两种表面看起采相悖的哲学思潮在玉器中达到完美的契合,将玉器的象征寓意美发挥得淋漓尽致。所以说两汉玉器是艺术和政治的结合,也是艺术与宗教的结合。  相似文献   

6.
谈中国汉唐之间葬俗的演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杨泓 《文物》1999,(10)
中国汉唐时期皇帝王侯的葬俗,由两汉经魏晋到南北朝隋唐,经历了由崇尚厚葬,到倡导薄葬,再重崇厚葬的演变。但隋唐时期再次重崇厚葬,并非历史上两汉时期厚葬之风的重复,而是呈现着全然不同的面貌。分析近半个世纪田野考古获得的有关资料,结合文献,已可粗略勾勒出这一演变过程的轨迹。西汉建国之初,即承秦制,帝王崇尚厚葬。不过由于汉初经秦末动乱和楚汉之争,经济凋敝,加之汉王朝又慑于秦王朝对百姓苛暴过甚导致覆亡的前车之鉴,自汉初直至文帝和景帝时,一直崇尚无为而治,提倡节俭,力求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即便如此,皇帝仍力求效仿秦皇葬制,但微有收敛。以用俑随葬为例,汉皇陵墓仍如亡秦规制,大设随葬  相似文献   

7.
何月馨 《华夏考古》2022,(1):97-104
本文通过对相关文献材料的梳理,勾勒出唐代丧葬花费的基本面貌,如购买葬具和墓地、修建墓葬、准备墓志和随葬品等。就丧葬总花费而言,普通官员与厚葬的庶民之间差距并不大,反映了唐代城市和商品经济的发展、阶层流动性的加大;但与最高等级如皇室人群等仍然存在鸿沟,等级始终是影响葬事花费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在三峡地区墓葬建筑中,砖(石)室墓是最重要的建筑形制,它开始流行于两汉时期,所蕴含的文化信息相当丰富,是古代厚葬风俗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对研究中国古代风俗史和建筑史提供了大量有价值的材料。  相似文献   

9.
赵贇 《文物世界》2009,(6):15-23
汉代是中国玉器史上繁荣发展的时期,也是我国古代葬玉之风比较盛行的时代之一。由于汉代推崇厚葬,墓内埋葬物品众多,丧葬用玉是其组成部分之一,而殓葬玉器又是丧葬玉器的大宗。两汉墓葬中出土的殓葬玉器有玉衣、枕、面罩、握、冶等,枕又是其中极具有时代特色的代表性器物,是汉代帝王列侯及高级贵族、官吏等墓葬中常用的丧葬用玉,不仅发现数量多,而且无论材质、设计、制作工艺等都堪称一流,为我们研究这一时期的丧葬用玉及相关装饰工艺等提供了十分宝贵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10.
芦雪 《黑龙江史志》2015,(1):149-150
在漫漫历史长河之中,中国丧葬礼俗慎终追远、事死如生、崇尚厚葬、以礼教孝的精神一脉相承,其中也存在诸多弊端。民国时期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以改革丧礼陋习,以实现中国社会丧葬文化从传统走向现代化。虽然由于种种原因,丧葬礼俗的演变速度迟缓,这些举措并未到达预期的目的。但政府的各项措施为进一步的丧葬礼俗的改革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河南省济源市轵城镇泗涧沟村西汉晚期墓葬出土的"百花灯"是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中宇宙山——昆仑山的浓缩,它形象地反映了汉代人追求的"长生"和"成仙"的意识形态,是汉代厚葬之风的产物。  相似文献   

12.
两汉时期,无论从文献记载还是从考古发掘来看,墓植柏树与墓葬用柏现象十分突出.究其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柏木本身的特性及其所引申出来的文化内涵为其盛行奠定了基础;二是,汉代本身独特的文化元素与之融合,互为促进,主要表现为尊亲忠孝的儒家思想、尊君一统的社会秩序、视死如生的厚葬之风.  相似文献   

13.
洛阳发现的汉墓不仅以其众多的数量,多样的建筑形式,华丽的装饰,丰富的随葬品为研究两汉时期的丧葬礼俗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第一手资料,同时,墓中发现的字资料还透露了当时人们对死的要求。  相似文献   

14.
陈斯文  刘云辉 《文博》2012,(2):10-16
两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全盛的大一统时代,玉璧的发展也随着社会的进步进入了鼎盛时期,这一时期的玉璧继承新石器时代至战国时期的传统风格并且有新的变化,以其选料精美、工艺讲究、纹饰丰富、使用范围广泛、数量最多堪称经典。两汉时期考古发现的玉璧主要出土于诸侯王及其亲属墓葬中,本文在总结墓葬出土玉璧资料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分类研究,并结合出土情况和文献资料归纳出汉代玉璧的社会功能,着重介绍其作为葬玉的使用情况,据此分析其中蕴含的象征意义以及所反映的丧葬观念。  相似文献   

15.
汉代画像石盛行于两汉时期,是汉代孝道文化的重要载体。这些画像石内容丰富,直接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精神信仰和理想追求,为研究汉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思想、社会风俗、书法以及雕刻艺术等方面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根据笔者的理解,本文通过厚葬文化和神学化两个角度来分别阐述,汉代画像石所反映的孝道文化。  相似文献   

16.
关于夫余丧葬习俗的资料极少见诸于文献记载,仅《后汉书》载:"死则有椁无棺。杀人殉葬多以百数。其王葬用玉匣,汉朝常豫以玉匣付玄菟郡,王死则迎取以葬焉"①。《三国志》亦载:"其死,夏月皆用冰。杀人殉葬,多者数百。厚葬,有椁无棺"②。根据这两小段记载可知,夫余的丧葬习俗主要有使用木椁、殉葬和厚葬这几点。近些年来随着夫余考古遗存的发现,尤其是对夫余墓葬的发掘,为我们提供大量的实物资料,透过这些实物资料我们可以更加直观、更加深入的了解夫余的葬俗。本文想  相似文献   

17.
汉八刀琐谈     
龙冬 《收藏家》2010,(4):57-58
古代中国玉器的发展流变,到了两汉时期,可以说在种类、造型及工艺诸多方面都达到相当高度,特别在风格的典雅、观念的认识同殓葬的奢糜应用方面,均已登峰造极。汉人入坟,重厚葬,有着品级的达官贵人甚至死后全身上下要裹一层用金线银线或铜线丝线连缀玉片的衣裳,并且在人体的九处孔窍里也塞进玉。自然,死人的两手里有玉,叫玉握。双目遮盖了玉,叫玉瞑  相似文献   

18.
汉代厚葬之风及其危害张捷夫在我国丧葬史上,厚葬风气是重要特点之一,并曾出现过多次厚葬高潮,其中以汉代最为典型。丧葬处理的对象虽然是死人,但它与活着的人关系更为密切。它不仅直接关系到个人的经济、精神生活,而且对社会的发展进步也有重大影响。鉴于秦朝暴政和...  相似文献   

19.
乐山在两汉时期由于墓葬制度变化和厚葬之风影响下。出现建造崖墓的高潮,不到二百年时间内造墓多达数万座。其规模之大,雕刻之精美,是四川乃至全国之最。其中崖基石刻字题记.以丰富的内容,多种多样的字体和不同的书刻排列形式,体现了我国汉代民间字面貌特色,反映了汉代历史化、社会生活、墓葬的应用,是研究我国字发展完善的重要化遗产。  相似文献   

20.
河南,在两汉时期是经济、文化比较发达的地区,同时也是封建统治集团苦心经营、盘根错节的地方。特别是东汉时期,开国皇帝刘秀发迹于南阳,定都于洛阳,他手下的云台二十八将及其他贵戚近臣,多是河南人,真可谓“河南帝城多近臣,南阳帝乡多近亲”(《后汉书·刘隆传》)。这些权贵豪门,不仅生前骄奢淫逸,显富夸侈,而且死后崇丧厚葬,争相仿效。正如王符《潜夫论·浮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