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逸周书》不仅对研究西周早期的历史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而且对研究先秦时期的语言也有着极重要的价值。本着重探讨了中成语俗语的意义、演变及其对后世语言的影响,还讨论了月相词语的含义和所指时间,认为月相词语都是定点的。  相似文献   

2.
本文主要采用"二重证据法",将《逸周书·祭公》篇与西周铜器铭文、传世的《尚书》、《诗经》等西周文献比对,支持《祭公》篇为可靠的西周文献的观点,并纠正了其中断句、讹误、脱漏等错误。  相似文献   

3.
《山海经》与《逸周书·王会篇》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王全篇》为基点 ,以音韵学为工具 ,对《山海经》中的奇人怪兽进行了诠释 ,解读了《山海经》中的许多重要信息 ,对中国上古神话及人文地理等众多问题进行了积极探索。《山海经》 ,特别是《海经》 ,主要从《王会篇》采集素材 ,但也从其他文献中采集素材 ,从而合成了新的著作。特别要指出的是 :《山海经》是以隐晦的方式曲折地反映了《王会篇》的内容 ,否则就没有必要揭示其本来面目了 ,因而两篇著作的同时存世 ,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相似文献   

4.
结合战国楚简用字习惯,提出《逸周书》字词校读意见凡八事,读《文酌》“三尼”为“三匿”,《籴匡》“钟绝”为“钟弦”,《武称》“以毁其服”为“以毁其备”,《大匡》(第十一)“总害”为“凶害”,《小开》“色不知适”为“疑不知适”,《宝典》“腾上”为“陵上”,《武顺》“均”为“训”,《武寤》“王食无疆”为“王嗣无疆”或“王祀无疆”.  相似文献   

5.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中,有《尚书》、《逸周书》和佚书20多篇,其中清华简《金縢》能和伏生所传今文《尚书》直接联系。从清华简来看,现在不能证明,也不能反对孔子编百篇《尚书》之说。但是清华简足以说明东晋以后的古文《尚书》没有历史根据。清华简中,《尹诰》、《尹至》篇有很多的用词和语法同今文《尚书》中的《夏书》和《商书》是一样的。清华简里没有《尚书》和《逸周书》的差别,因此我们对《逸周书》里面若干篇书的估价,还应该提高。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自魏末至目前的有关《逸周书》研究的十三家重要著作作了比较全面的梳理,肯定其特色和优点.指出其不足。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论述了《逸周书》语言研究的语言学和文献学方面的双重价值。  相似文献   

7.
汲冢《周书》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周书》本为先秦古籍,《隋书 · 经籍志》始系之于汲冢。本文经过对汲冢《周书》系统考证,得知太康元年,《周书》复出于汲地魏国贵族墓。所出汲冢《周书》卷数可观,其文字为战国晚期魏国古文。荀勖撰《中经新薄》,合汲冢《周书》与孔晁注本《周书》为《汲冢周书》十卷。  相似文献   

8.
《论衡》词语札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衡》中有一些意义比较特殊的词语,这里选择其中的五条(组),略作解释.无为:没必要,不会。朝廷(庭):官府,君、人君:郡太守。序累:按次序合理地排列(或安排),折累:评判高下。实事:诚实、实际、真实,实核:真实、诚实,实是:实际、真实,正是:真实、诚实,真是:真实。薄:摩薄、浮华.  相似文献   

9.
于薇 《史学月刊》2022,(7):38-52+75
通过对《逸周书》中《王会》《明堂》两篇文献详考、绘图可见,其所述诸侯朝觐天子的仪式中,诸侯政治等级除常见的公、侯、伯、子、男五等爵外,在仪式空间、诸侯站班等细节中,还存在一种“三等”结构。所谓“三等”,即举行仪式的空间呈上、中、下“三层”或内、中、外“三重”;在仪式中,诸侯距天子远近、莅位尊卑、站班高低也分为“三等”。“三等”诸侯的身份分别对应同姓、异姓和庶姓。“三等”结构反映的是天子与诸侯之间的血缘亲疏关系。周代国家政治规则中诸侯权力结构是多类型、多层次的,其中血缘性因素对封国政治的影响十分突出。朝觐礼中“五爵三等”形态背后的权力结构由周初血亲原则主导下的诸侯分封引发,也显示了分封制对于周代血缘政治的塑造。  相似文献   

10.
周武王克商是中国古代史上的重大事件。但是,史籍文献的记载皆寥寥数语,惟《汲冢周书》中《克殷》和《世俘》两篇的记载最为详细。由于简册错乱,事件和时间顺序时有颠倒,遂至难以通读。现据《汲冢周书》文本结合其他有关文献对《克殷》和《世俘》进行合校,理顺武王克商的时间关系和事件发展的过程,以便学术界更好地利用这一重要文献对武王克商这一重大历史事件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1.
儒家经典文献研究,关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以及现代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多个方面。欲使经典文献更好的为现代服务,必须首先整理出尽可能完善并且具有时代特色的文本。对旧本中可以确定的错字应当加以改正,文本中的古字应当改成今字,不改不足以矫旧弊的通假字也应当改成本字。诠释方面,应当针对文献运用中常见的诸如随意发挥、断章取义、人各一辞等实际现象,本着科学精神,最大限度地揭示经典文献的本义,从根本上杜绝诸种顽弊的出现,并且逐渐向统一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2.
陆贾《新语》是西汉初年的重要作,但历来研究甚少。近年王利器先生汇旧注古本,撰为《新语校注》一书,甚为精当。本从校勘、注释两个方面对王进行了补正。  相似文献   

13.
<博物志>在流传过程中散佚非常严重,今本与原本面貌迥异.古代典籍中保存了许多不见于今本的佚文,是研究<博物志>的重要资料.本文在范宁<博物志佚文>的基础上,补充一百一十条佚文,并对古籍中误引自<博物志>的条目进行辩证.  相似文献   

14.
敦煌献自发现到今已经有百余年的历史了,人们对其中变的研究可谓用力甚勤,在词语释义、字校勘等方面取得了累累硕果,但是由于献所具有的特殊性,使人们在考释、发掘词义时,仍然有一些词语未被准确地解释,在校勘方面也还存在一些问题。一些大型辞书如《汉语大词典》等在编纂中,本应该收录变中出现的词语而未收,也使一些词条的例证晚于唐五代。本选取敦煌变中的一些词语进行考释和校勘。  相似文献   

15.
张瑞龙 《史学月刊》2004,(6):95-102
在中国学术发展史上,史学是作为经学附庸的地位出现的,这时史注附属于经注;伴随着史学从经学的附庸地位摆脱出来,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史注也逐渐打破此前经注研究范式,探索适合史学这门学科本身特点的研究范式;裴注正是对这些探索成果的吸收和总结,并继承了经注研究范式的优长之处;裴注对后世的史注形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在近代获得了新生,它的出现标志着史注研究范式的确立;这种新的研究范式,反过来又影响了其所脱胎的经注研究范式。仔细研究二者关系的变化,就会发现其与学术史上经史关系的变化有着某种规律性的联系。  相似文献   

16.
口述史二题:记忆与诠释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陈献光 《史学月刊》2003,(7):78-83,96
记忆问题主要是指记忆的可靠性问题,或者从另外一个角度说是口述史学的客观性问题。口述历史的诠释性是口述历史的哲学理论基础,它为其作为历史研究方法的价值性存在提供哲学层面的论述。记忆问题和诠释性是口述史学研究中的两个核心要点,对它们的研究直接关系到口述史学研究范式的形态和深度。  相似文献   

17.
对敦煌牒中一批难词辨析确义,校正误字。这些词语与《汉语大词典》对比,它们有补充新义,纠正误释、提前时代等意义。  相似文献   

18.
本是对《(张家山汉墓竹简)释》注释部分的商榷,共商榷二十七条,提出不同的考释意见。  相似文献   

19.
伊本·卡尔敦的史学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当代史学发展趋势 ,对阿拉伯史学大师伊本·卡尔敦史学观的现代意义作了诠释是有意义的事。卡尔敦有关“内在史学”和“外在史学”、史学的整体性和多学科研究的讨论 ,确与当代史学有相通之处 ,而且其有关论述对我们当前的史学研究 ,亦不无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