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涂山窑是古代中国西南地区较有代表性的仿建窑系民间瓷窑。以黑釉瓷为主要产品,创烧于北宋末,南宋时极为兴盛,至元代渐趋衰亡。涂山窑系窑址在重庆境内广有分布,自20世纪30年代发现以来,重庆文物考古工作者对涂山窑开展了大量工作,发现了以南岸黄桷垭窑址群为中心分布的巴南清溪、荣昌瓷窑里、合川炉堆子、涪陵蔺市等数处规模较大的涂山窑系窑场。  相似文献   

2.
《四川文物》2007,(3):34-34
涂山窑是古代中国西南地区较有代表性的仿建窑系民间瓷窑。以黑釉瓷为主要产品,创烧于北宋末,南宋时极为兴盛,至元代渐趋衰亡。涂山窑系窑址在重庆境内广有分布,自上个世纪三十年代以来,重庆市文物工作者对涂山窑开展了大量工作,发现了以南岸黄桷垭窑址群为中心分布  相似文献   

3.
重庆涂山窑-酱园窑址发掘简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酱园窑址是重庆涂山窑系的一处重要窑场,文化遗存丰富,窑炉密集,时代为北宋末至元初。该遗址的发掘使我们对涂山窑窑炉的分布规律、种类及其演变都有了较清楚的认识,为研究重庆涂山窑提供了一批新资料。  相似文献   

4.
涂山窑是重庆宋元时期,规模最大的一处地方民间窑址,窑址分布范围广,窑场数量多,窑炉形制多样,文化遗存丰富。涂山窑的兴衰、区系类型的考察以及研究方向的探讨对涂山窑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涂山窑是重庆宋元时期规模最大的一处地方民间窑址,分布范围广,窑场数量多,窑炉形制多样,文化遗存丰富。涂山窑可分为三期,反映了其创烧、兴盛、衰落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6.
季寿山 《收藏家》2006,(4):47-48
龙泉窑是我国古代著名的青瓷窑系,因窑址主要分布在浙江西南山区的龙泉境内而得名。它烧造历史悠久,早在北宋时期创烧,至明代盛烧不止,到清代结束。在我国青瓷发展史上,龙泉窑是在越窑衰落之后兴起的一个青瓷窑,但它发展迅速,延绵时间超过了越窑,约有800年左右的历史,是我国制瓷历史上最长的一个瓷窑体系。龙泉窑历史悠久,窑场分布范围广,产量甚大。据考古调查,已发现龙泉青瓷窑址500多处。龙泉市是龙泉窑的主要产区,在龙泉市境内已发现古窑址360余处。龙泉市不但窑址多、产量大,且制瓷工艺技术高,出现了大窑、溪口等名窑。在龙泉窑漫长的制…  相似文献   

7.
考古学文化命名原则对古代瓷窑遗址命名方式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瓷窑命名方式有以古文献记载的内容命名以及按现今地名命名两种方式。采用古文献记载的方式大致可分为以窑址所在州县名称命名、以窑址所在的小地名命名、以窑场所在方位命名、以窑场生产性质命名和以督窑官或窑场主姓氏命名五种方式。按现今地名命名的方式多受通行的考古学文化命名方式的影响。但两种命名方式都存在混乱的情况。根据考古学文化命名的原则,本文为古代瓷窑遗址命名提出三点建议,强调在窑址命名中注重窑址内涵中的稳定因素和窑址的空间分布范围。  相似文献   

8.
浦口窑主要分布于连江县浦口镇以及周边几个山头上,窑址规模大,烧造时间长。考古发现表明,浦口窑产品主要以外销东亚、东南亚为主,是福州地区宋元时期一处重要的外销瓷窑场。碗窑山窑址是浦口窑的重要窑址之一,2019年度配合浦口镇基本建设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揭露了部分窑炉遗迹,出土一批瓷器和窑具标本,对了解浦口窑发展脉络和窑业技术有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2013年11月—2014年1月,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繁昌县文物局联合对安徽省繁昌窑窑址、窑包分布情况进行了专项调查,调查覆盖范围约30平方公里,全面摸清了繁昌县境内五代—北宋时期青白瓷窑址分布情况,确定了繁昌窑规模最大的窑场——柯冲窑的窑包数量。调查摸索了一套适合南方地区规模性龙窑窑址、窑址群调查登记的有效方法,初步建立起繁昌窑系列窑场分布与发展的时空框架。  相似文献   

10.
邢窑、定窑、磁州窑、井陉窑并称河北四大窑,其中井陉窑址发现于1989年10月,通过多次考古工作,共确认隋至民国时期的瓷窑址11处。2015年7月,井陉县北防口村民在村南水管改造施工中发现白釉碗、盏托、执壶及漏斗形匣钵、筒形匣钵、三叶形支钉等部分瓷器与窑具,后井陉县文保所调查后确认,北防口窑址为井陉窑新发现的第12处瓷窑址。2016年4月,河北省文物研究所与井陉县文保所对北防口窑址进行了调查与勘探,确认该窑址为井陉窑晚唐五代时期生产精细白瓷的重要窑场之一。  相似文献   

11.
在香港地区考古学领域中,窑址的发现与研究,亦占有一定的地位,且富有特色。香港地区的窑址共有三类。第一类是烧制石灰的灰窑,其原料为珊瑚、贝壳。第二类是烧制瓷器的瓷窑。第三类是用途不明的窑址,有些人认为这冲窑是炼铁的,如果是炼铁,当然不属于窑;但目前关于第三类窑的功用仍然不大明确,因此,暂列入窑址一并介绍。这三类窑址在方志和史书中均没有记载。一、唐代灰窑的发现与研究第一类的灰窑,香港的石灰窑址多分布在沿岸沙堤,最早在30年代已有发现。韩义理在1935年,施戈斐侣在1938年和1941年均有著录”。韩氏从马湾、大湾…  相似文献   

12.
广元市瓷窑铺窑址发掘简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瓷窑捕窑址面积大,堆积尽,文化内涵丰富,是唐宋时期建窑系黑瓷在四川的典型窑址。报告对窑址进行了简单的介绍。窑址发现的遗迹现象有作坊和窑炉,窑的形制为马蹄形。遗物以瓷器和窑具为主,瓷器以黑色、黑褐色釉瓷为主,另有青灰色、米黄色、黄色、绿色褐釉等。胎以灰白色为主,另有灰黑色、黄白色。其黑釉窑变现象有兔毫、油滴、玳瑁等。器表采用刻花、粉绘、彩绘、印花等工艺。器物大部分采用匣钵装烧,烧造技术相当娴熟。是四川宋代黑釉瓷的典型烧造窑口。  相似文献   

13.
南万山窑址位于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区白塔镇南万山村,1982年淄博市博物馆对该窑址进行了勘察,2018年再次对该窑址进行了调查,确认其为一处烧造年代以金元时期为主的瓷窑址。两次调查发现了大量白釉、黑釉、酱釉和白地黑花瓷片以及窑具、窑砖等,为了解南万山窑址的文化面貌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14.
<正>槐山古窑址位于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界山镇槐山村北银厝尾和山仔头,暴露古窑址5处,各窑址相距在数十米至二百多米之间。1976年调查,分别定名为银厝尾一窑、二窑,山仔头一窑、二窑及三窑(主要为前二窑)。1980年,晋江地区文管会、泉州市文管会及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等单位组成调查组对银厝尾一窑址进行了局部试掘,共采集标本近百件器物,有罐、壶、钵、洗、器盖及窑具等,其中以四系罐最多。据专家对出土物的鉴定,系为唐至五代时期的窑址。据传,这一带至唐时盛达99窑之多。而今尚存的5处窑址多被开荒为田,破坏严重,后经多次抢救性采集、发掘。1981年,惠安县人民政府确认槐山古瓷窑遗址为文物保护单  相似文献   

15.
井陉窑是与定窑、邢窑齐名的河北三大白瓷窑址之一,遗址位于河北省井陉县与井陉矿区,目前共发现窑址12处,总分布面积约102万平方米。从已进行的考古工作可知,井陉窑创烧于隋代,后历经晚唐五代、北宋、金、元、明、清、民国,其中晚唐五代与金代是井陉窑烧瓷的两个巅峰。2016年4—6月,为给正在编制的《井陉窑保护规划》提供考古资料,河北省文物研究所与井陉县文物保护管理所首次对井陉窑12处窑址进行了全面调查与勘探,基本搞清了各窑址的分布范围、烧瓷历史、产品特征等,为井陉窑的保护与研究提供了翔实的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6.
井陉窑是与定窑、邢窑齐名的河北三大白瓷窑址之一,遗址位于河北省井陉县与井陉矿区,目前共发现窑址12处,总分布面积约102万平方米。从已进行的考古工作可知,井陉窑创烧于隋代,后历经晚唐五代、北宋、金、元、明、清、民国,其中晚唐五代与金代是井陉窑烧瓷的两个巅峰。2016年4—6月,为给正在编制的《井陉窑保护规划》提供考古资料,河北省文物研究所与井陉县文物保护管理所首次对井陉窑12处窑址进行了全面调查与勘探,基本搞清了各窑址的分布范围、烧瓷历史、产品特征等,为井陉窑的保护与研究提供了翔实的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7.
2005年11月至12月,重庆市文物考古所(今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对位于重庆市荣昌县安富镇大院村6组(今荣昌区安富街道通安村14组)的瓷窑里窑址进行了调查,发现宋代窑址4处,分别为罗汉坟窑址、堰口屋基窑址、桂花屋基窑址和松树林窑址,并对松树林窑址进行了试掘。采集和出土了大量瓷器、窑具等。确认瓷窑里为以烧造黑釉瓷为核心的瓷窑遗存。基本厘清了窑址分布情况、生产规模及其产品特征。此次调查、试掘为宋代民间制瓷手工业研究提供了较为丰富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18.
李铧 《文物》1991,(12)
从桂林市沿漓江南下约5公里,西岸旧名瓦窑,这一带有瓦窑,窑头、上窑、下窑等几个村落,从地名推测,附近应曾有过一段瓷窑业昌盛的时期。60年代自治区文物普查时曾在这里发现一处唐代窑址。笔者于1988年上半年间5次到这里调查,发现了隋唐时期的青瓷窑址多处,并采集了不少陶瓷器和窑具的残片标本。现将已知烧造年代最早的一处青瓷窑大窑窑址的情况简述于后。  相似文献   

19.
湖南长沙窑是建国以来新发现的唐代重要瓷窑之一。根据窑址所在地,曾被称之为望城窑(县名)、铜官窑(镇名)、瓦碴坪窑(挖泥塅、兰家波、廖家屋场、都司坡、长坡垅等地的总称),现因属长沙市管辖,所以一般称它为长沙窑。长沙窑瓷器由于以釉下褐绿彩和模印贴花为主要特征,因而在窑址未发现以前,人们往往将唐代遗址和墓  相似文献   

20.
山西浑源窑的考古成就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浑源窑位于山西省大同市浑源县城以南约8公里处,地域上从大瓷窑、青瓷窑、界庄到古瓷窑,绵延约5公里,时间上从唐代到元代一直烧造瓷器,是山西省境内历史悠久、规模较大的一处古瓷窑址。50年代以来,先后有国内外许多古陶瓷专家不断到浑源密考察,并取得丰硕成果[1],但由于当时条件所限,始终没有弄清楚浑源古瓷窑的历史全貌,没有揭开它古老而神秘的面纱。1997年,山西省考古研究所重新对浑源窑进行调查并发掘,证明浑源赛从唐代到元代一直烧造,其中古瓷窑和介庄大水床属于唐代窑址,青瓷窑属于金代到元初窑址,大瓷窑属于元代窑址。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