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聚居于我国西南边陲的佤族具有独特的民族风俗,翁丁佤族古村落在保留了佤族传统丧葬习俗同时还有自己独特的丧葬文化,文章通过对佤族丧葬仪式的介绍,从而透视出佤族人敬畏自然、笃信灵魂不死和祖先崇拜的生死观,最后得出佤族丧葬仪式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
作为民俗之一的丧葬仪式因地而异,但其丧葬目的异曲同工:为了灵魂早日平安到达其归属地,灵魂在归属地能够平安舒适,表达亲属悲痛之情,保证死者不会引起任何灾难。本文通过对平凉市庄浪县徐城村丧葬个案的调查和分析,来阐释当地汉族民众的鬼魂崇拜观念。  相似文献   

3.
荣新 《民俗研究》2014,(3):104-113
纸扎是中国传统丧葬仪式中常见的一种乡民艺术,与礼仪、祭祀活动密切相连。鲁西南地区素来重视丧葬礼仪,仪式中的纸扎品类丰富、制作精美。通过对一场鲁西南乡村三周年仪式的田野调查,将纸扎置于丧葬仪式这一乡民生活场景中进行考察,可以发现纸扎与丧葬礼俗的依存关系,具体而微地呈现纸扎引发的村落中各种社会关系的展演与互动。  相似文献   

4.
丧葬习俗的地理学研究——以西藏天葬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丧葬形式既是社会文化观念的反应,也是一定自然环境作用的产物。我国主要有5种丧葬形式-土葬、火葬、塔葬、水葬和天葬,大部分民族采用火葬的形式。藏族作为我国民族大家庭重要的一员,在丧葬习俗上与其他民族有着很大的不同,90%以上的藏族同胞接受天葬。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深刻的历史和社会文化背景﹑神奇的经学传说是天葬在西藏盛行的主要原因。由于天葬节约土地,净化环境,保护资源,在促进社会文明方面有特殊意义,应予以理解和尊重。  相似文献   

5.
丧葬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仅是生者出于义务或者孝道安置死者的一种仪式,还是表征人类文化生态信息的重要载体。自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受社会经济、文化交流等诸多因素变化的影响,民间丧葬文化发生了很多变迁。文章就豫南皖西地区龙口镇1990年前后丧葬民俗事象的变迁进行深入研究,藉此探讨豫南皖西地区文化生态嬗变之因。  相似文献   

6.
丧葬习俗丰富而多样,它与信仰的关系是千丝万缕,而随葬物品在丧葬文化中的地位和意义非常独特。区域存在的随葬文化虽然各地差异明显,但却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历史或时代的特色。文章透过浙江丧葬文化中随葬物类型的多样性以及具体的形态和内容,揭示这种多样性随葬物与另一个世界、与人们想象中的阴间生活和信仰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山西省五台山地区丧葬习俗为例,对人的生死观作粗略的探析,以求证今天我国城乡刮起的丧葬奢靡之风的根源和改革丧葬的正确途径。  相似文献   

8.
旅游与传统文化的现代生存--以泸沽湖畔落水下村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岳坤 《民俗研究》2003,(4):114-128
“泸沽湖”这个地理名词,因在其周边居住的摩梭人特殊的“走婚”习俗和“母系”继承制度而广受学术界关注。过去一个世纪,对于这个区域展开的研究,已经获得了丰硕的成果。从上个世纪30年代的洛克  相似文献   

9.
吴越丧葬习俗既是中华民族丧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具有自己地方特色的具体存在.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不管是墓葬的形制、葬法葬式、仪式过程,还是通过墓葬或仪式表达出来的信仰形态和内容,或者是融入了自身环境形态的风水观念,都与其他区域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正是这种差异,使我们感受到丧葬文化的区域性,感受到中华民族文化的多元一体化,也使我们深刻地认识到,吴越丧葬习俗的改变在国家殡葬改革大趋势前提下,必须针对这一地区存在的具体文化形态,否则,将事倍功半或失去意义.……  相似文献   

10.
孟青 《文史月刊》2012,(Z3):3-3
本文以鲁南地区汉民族丧葬为例,主要阐释汉画像中汉人的升仙思想及与此相关的打鬼辟邪思想.古人的升仙,登天思想由来已久(本文不再多作赘述),在汉画像中就有很多这样的题材,如"羽化而登仙"、"十二神兽逐凶恶"、"乐舞图"等等。这些图像资料真实地反映了汉人的古代生活情况及死后对再生的一种渴望。  相似文献   

11.
《外交史》1987,11(4):371-379
Raymond L. Garthoff. Détente and Confrontation: American-Soviet Relations from Nixon to Reagan  相似文献   

12.
蜀是我国的一个古老民族,文献记载中关于蜀的历史有较浓的传说色彩.随着考古发现的增多,大量的出土资料揭开了古蜀的神秘面纱,为学术研究提供了翔实可信的依据.本文回顾了六十年来四川的一些重要考古发现以及对蜀文化研究的重大收获.  相似文献   

13.
赵文亮 《史学集刊》2008,(1):117-127
世界近代史分期问题是世界史研究领域的一个极其重大的理论课题.八十年代以来,我国学术界围绕世界近代史的基本定义、特点、研究对象、分期的标准与依据、上下限和内部分期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  相似文献   

14.
牌坊作为中国特有的建筑形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独特的地位。本文就牌坊的起源、功能及文化内涵等问题加以探讨,并指出牌坊文化是一种值得深入研究的中国的特殊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15.
30年来日本对华经贸政策的调整与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是中国最重要的贸易伙伴,是我国最大的援助国家,最大的投资国家之一,从1972年9月恢复邦交正常化以来,中日经贸关系总体来说发展顺利,但在不同时期日本采取的对华经贸政策是不同的,是不断根据国家的经济发展现状结合国际形势的变化进行调整。70年代日本对华经贸政策是以发展本国经济为前提推动中日经贸关系向前发展。80年代继承了70年代的对华政策,但政治色彩加浓;90年代采取不断发展中日经贸关系的政策;展望21世纪发展友好的中日经贸关系仍为日本对华的主导政策,但摩擦会不断增加。  相似文献   

16.
Doi moi, adopted as a policy of economic reform in Vietnam in 1986, has ushered in fundamental and sweeping economic and social changes spearheaded by its cities. The paper, by a senior Hong Kong-based geographer, reviews the country's progress over a twodecade period ending in 2006. Discussion of the first decade focuses on deterioration of urban infrastructure and its causes (as well as the onset of reconstruction) based largely on field interviews, reconnaissance, and review of official documents and reports. Coverage of the second decade's more rapid change highlights legal reforms, privatization,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as well as regional development. The favorable prognosis for urban Vietnam is examined in the context of the country's accession to the WTO and its hosting of the APEC Summit in late 2006. 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 Classification Numbers: O10, O18, O30, P20. 4 figures, 1 table, 26 references.  相似文献   

17.
刘刚 《攀登》2011,30(5):30-35
社会稳定问题是事关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关键问题。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理论界关于社会稳定的研究囿于意识形态和政治因素,局限在狭小的范围,甚至有些领域被视为研究的禁区。随着改革的日益纵深,各种社会矛盾凸显,诸如农民因税费负担引发的抗争、工人因下岗失业引发的抗争、业主因权利受损引发的抗争等问题都亟需理论上的解释和说明。为此,研究者们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对社会稳定问题进行了理论探讨,取得了不少有价值的成果。  相似文献   

18.
侨务领域的拨乱反正是"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全面拨乱反正中的重要一环。侨务领域的拨乱反正首先从批驳"海外关系复杂论"入手,对"海外关系"重新作出肯定评价,并恢复重建了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到破坏的侨务机构以及建国初正确的侨务方针政策,继而侨务领域从平反冤、假、错案,落实保障归侨、侨眷合法权益,落实归侨、侨眷知识分子政策,以及落实侨汇政策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拨乱反正。侨务领域的拨乱反正为开创新时期侨务工作的新局面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9.
对近年来国外雅典民主制研究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雅典民主制一直是西方学界的热点问题,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受国际政治格局变化的影响,西方学者在对雅典民主制研究的选题和价值评估上,体现了更多的热情和政治色彩,促进了对这一问题的深入探讨,也出现了一些新方法和新成果。本文梳理了西方学者这一时期的研究成果,并对这些成果进行了学科史的考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