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半殖民地的中国出版过英文的汉学刊物,其读者是有意提高自己知识修养的欧洲人,其中大部分为居住在香港和上海的外国侨民。那个时代早已经过去,国际汉学的中心随之从殖民地和租界转移到了对中国感兴趣国家的首都和大学。如今,汉学又回到中国,而其性质也已完全改变:《世界汉学》第一期(创刊号)在北京问世了。  相似文献   

2.
在半殖民地的中国出版过英文的汉学刊物,其读者是有意提高自己知识修养的欧洲人,其中大部分为居住在香港和上海的外国侨民。那个时代早已经过去,国际汉学的中心随之从殖民地和租界转移到了对中国感兴趣国家的首都和大学。如今,汉学又回到中国,而其性质也已完全改变:《世界汉学》第一期(创刊号)在北京问世了。目前这本汉学杂志在中国印行,其主编刘梦溪亦为中国人。刊中未提及编辑部隶属的机构或组织,但却列举了来自世界各国的二十一个合作单位。这是一项国际性的事业,其实施者为法国、德国、英国、俄罗斯、葡萄牙、荷兰、瑞典、美国、日本、…  相似文献   

3.
中国国际汉学研讨会综述江梧桐1995年1月5日至9日,中国社会科学院与诚成企业集团(中国)有限公司在海口市联合举办了“中国国际汉学研讨会”。与会代表80余人,来自中国大陆、台湾、香港、澳门及美国、日本、英国、加拿大等国家和地区,其中包括一批国际著名的...  相似文献   

4.
从事国际汉学研究,必须要了解所研究国家的汉学发展轨迹。自上世纪末以来,我国的国外汉学史研究取得了一些成就,如张国刚的《德国的汉学研究》、严绍望的《日本中国学史》、张静河的《瑞典汉学史》、侯且岸的《当代美国的显学》、陈君静的《大洋彼岸的回声》等。这些著作都是开启国际汉学史研究的奠基之作。俄罗斯汉学已有较长的发展历程,与西方汉学、东方汉字文化圈汉学鼎足而立。然而,对于俄罗斯这样一个汉学大国,我们还知之甚少。因此,出版一部俄罗斯汉学史专著便显得尤其必要。  相似文献   

5.
《国际汉学》第1辑出版有悠久历史的中国文化传统对世界产生过重大影响。以中华民族文化为研究对象的汉学(Sinology,又称中国学)现已成为一项国际性的学术事业。日前《国际汉学》集刊第一辑已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任继愈先生任主编的《国际汉学》集刊是应汉学研...  相似文献   

6.
程钢 《世界汉学》2005,(3):177-197
进入九十年代以来,国际汉学研究成为中国人文学术一个新的增长点。汉学这个名词逐渐活跃起来。它从一个比较普通的边缘术语提昇为得到广泛关注的一种话语。不少大学成立了汉学研究机构,出版了不少以汉学命名的不定期专刊,  相似文献   

7.
西班牙传教士门多萨的《中华大帝国史》(1585)是第一部对中国社会、文化、历史等各个方面进行全方位介绍的通史型的巨作。1588年该著的英译本在英国广泛流传,成为英国人获得真实且周详的中国文化资料库。该著对英国人中国观的形成,汉学知识的获得起到了重要的启蒙作用,是英国人认识和了解汉学之肇始。  相似文献   

8.
(一)进入九十年代以来,国际汉学研究成为中国人文学术一个新的增长点。汉学这个名词逐渐活跃起来。它从一个比较普通的边缘术语提昇为得到广泛关注的一种话语。不少大学成立了汉学研究机构,出版了不少以汉学命名的不定期专刊,还召开了一些以汉学命名的会议。①因而对於汉学是什麽以及如何看待汉学史的问题就提上了议事日程。近年来,要求写作汉学史的呼声逐渐增高。个别学者甚至将这件事提到了非常高的程度,例如,刘正在其《东西方汉学思想史·序》中认为,没有产生一部中国人写的《汉学通史》,“对於从事中国古代文化和思想研究的现代中国学者…  相似文献   

9.
到20世纪90年代末,德国共有汉学研究所近20个,教授约40名,其中还不包括大学和专科大学内的东亚专业、其他从事中国研究的社会科学专业和专事汉语教学的部门以及一些独立的科研机构,阵容之庞大为欧洲之冠。总体来看,德国汉学界关于当代中国,尤其是现实问题很少问津,这可以说是德国汉学的一个特点。除了当代文学的研究外,只有波鸿大学汉学研究所的部分教授和科隆大学的现代中国研究所专门从事当代中国的研究。汉学家们好像有意无意地把  相似文献   

10.
仇华飞 《史学月刊》2000,20(1):93-103
美国汉学兴起于19世纪中叶,起步虽晚,但发展迅速。早期美国汉学研究有两个显著的特征:一是以来华传教士为主体。裨治文、卫三畏是其中主要代表。他们精通中文,熟悉中国历史文化,汉学研究水平之高、程度之深、范围之广是前所未有的。二是注重中国现实特别是关注中国近代化问题的研究,从而开启了美国汉学注重现实的先河,使汉学研究摆脱了欧洲汉学古典规范的束缚。但早期美国汉学也存在着缺乏专职性和研究群体单一性的严重不足。  相似文献   

11.
卫三畏是近代中关关系史上的重要人物,是美国的第一位汉学教授。他从观念形态、精神产品、生活方式等方面对中国进行了研究,认为中国是一个具有高度文明的国家,但在科学上是保守的,在生活上是落后的。  相似文献   

12.
姚鼐与汉学     
本文试对姚鼐的学术思想作出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评价.姚鼐对汉学有批判有吸收;姚鼐与戴震的关系既有"交相师"的一面,也有学术交锋、敌对诋毁的一面;姚鼐中年告退的深层原因是为了捍卫所守之道,为了心中所安.  相似文献   

13.
施坚雅模式与国际汉学界的中国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施坚雅模式包括集市体系理论和区域体系理论,在国际学术界产生了广泛影响。迄今为止,专门评介施坚雅模式的论著并不多见,因此有必要从海外中国学研究的宏观角度对其进行评估,包括施坚雅模式的架构及其方法论、该模式的多样性影响及其局限性。本文的写作属于学术史的分析,力求对涉及施坚雅模式的研究成果进行专题性的缕述和剖析,以期对施坚雅模式的学术效应有一个客观、系统的把握。  相似文献   

14.
西方汉学家在研究郭店楚简时,注重相关学科先进理论和模式的运用,注意从理论的角度上探讨出土简帛整理和研究的原则与方法。这与国内学术界重视实证的传统不同。郭店楚简的典籍是中国古典化的重要代表,研究西方汉学界对郭店楚简的研究现状和特征有助于加深对中西化的认识,促进中西化的交流。比较西方汉学界和国内学术界在研究郭店楚简上的差异,亦有助于中西学术的交流。  相似文献   

15.
16.
耿昇  ;Song Yan 《丝绸之路》2014,(11):122-135
丝绸之路是沟通中西经济、政治、人员、文化和思想交流的一条大动脉。陆路丝绸之路东起中国长安,穿越西域、古印度、阿拉伯-波斯社会,一直通向希腊-罗马世界。丝路输送的并不仅仅是丝绸,从时空和交易额方面综观全局,丝路上的丝绸交易量所占比例始终甚小。从狭义上讲,丝路上的文化交流实际与物产交流平分秋色,甚至还可能有过之;从广义上讲,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提倡的那样,“丝绸之路是对话之路”。由陆路丝绸之路又衍生出了诸如海上丝绸之路、西南丝绸之路、瓷器之路、草原之路、皮货之路、茶叶之路、沙漠之路和骆驼队之路等不胜枚举的名称。虽然这些耳熟能详的名称的科学性和历史真相,尚有商榷余地,但它们在中外关系史上的作用却不容小觑。  相似文献   

17.
许明龙所著《黄嘉略与早期法国汉学》一书已由中华书局于2004年1月出版发行,这是一部很有水平的学术专著,值得研究中法关系史和早期法国汉学的学者认真一读。  相似文献   

18.
1918年,考狄(Henri Cordier)在为沙畹(Edouard Chavannes,1865—1918)撰写的讣告中这样评价他——"西方汉学第一人"。才华横溢的沙畹于当年1月早逝,终年52岁,身后留下了斐然可观的研究成果。在人们为悼念沙畹所作的文章中,考狄的那篇讣告无疑分量最重。这其中固然有作者文笔出众的缘故,两人相互熟谙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考狄于1890年创办《通报》(T’oung Pao),1904至1918年期间与沙畹共同担任期刊主编。  相似文献   

19.
本文就日本近现代古文献学大师长泽规矩也的《支那学入门书略解》之得失略陈管见。文内先从三个方面论述该书之优点 ,再从四个方面指出该书的不足之处 ,然后得出结论 :瑕不掩瑜 ,从总体而言 ,该书仍是一部高质量的汉学入门书指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