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M形匣钵一直被认为是耀州窑引进越窑技术的最有力证据。本文通过比较分析发现,耀州窑M形匣钵的使用方式与越窑有很大不同,同期一些其他高端技术也主要是基于北方瓷业技术体系的创新。所以10世纪耀州窑青瓷工艺的飞跃性发展,是适应环境条件的北方陶瓷工艺体系对越窑青瓷工艺的选择性吸纳、融合的结果,在引进吸收中,一种类似越窑又不同于越窑的青瓷逐渐成熟、发展并走向高端。  相似文献   

2.
越窑是中国古代南方最有影响的一个窑系,根据目下多数研究者的意见,越窑瓷器的生产是始于东汉中期,盛于六朝、唐五代和北宋前期,而衰于北宋中后期,其中心产区在浙江东部的宁绍平原一带。  相似文献   

3.
越窑是中国最古老的瓷器窑场之一。“越窑”一词,出现于唐代。唐代著名诗人陆龟蒙在《秘色越器》中以“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如向中宵承沆瀣,共嵇中散斗遗杯”的诗句赞美越窑瓷器的釉色精美。“茶圣”陆羽也在其论茶专著《茶经》中称:“碗,越州上,……或以邢州处越州上,殊为不然。若邢瓷类银,越瓷类玉。邢不如越,一也。若邢瓷类雪,则越瓷类冰。邢不如越,二也。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绿。邢不如越,三也。”唐代文人对当时的越窑非常推崇,“越  相似文献   

4.
越窑摭谈     
越窑是中国古代历史最悠久、影响最大的瓷窑。长期以来,人们从各个层面对它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取得了许多成果,然仍有不少问题有待探讨。本文就越窑的分布范围、越窑瓷器的断代、越窑衰落的时间以及南宋越地青瓷窑的属性等问题展开了讨论,提出了一些具有学术深度的新观点。  相似文献   

5.
李喜宽 《南方文物》2015,(2):138-149
越窑是中国名窑之一,有近千年的悠久历史,并作为秘色瓷的生产窑场而闻名。然而,越窑在进入南宋时期以后,从历史舞台上消失了。本论文将在有关越窑消失相关的诸多问题中,就越窑的具体消失时期和原因进行研究。一直以来,在研究有关越窑的消失时期问题上,研究者们都关注了《云麓漫钞》和《坦斋笔衡》的有关越窑的记载。相信《云麓漫钞》真实性的研究者认为,越窑消失时期是南宋中期;而认为《坦斋笔衡》可信的研究者则主张越窑消失时期是在南宋初期。但仔细分析相关记载可以发现,这些资料对确认越窑的消失时期几乎起不到决定性作用。根据现有的考古学资料,越窑的消失时间在南宋中期的可能性较大。对于越窑的消失原因,学界存在很多不同观点,但多数观点局限在结果论的解释范畴。如果要准确地掌握越窑的消失原因,就必须从越窑瓷器的供需关系进行分析。同时,要铭记当时越窑与其它诸多窑场处于竞争关系这一背景。从以上两个角度来看,越窑消失的根本原因与越窑的釉料和胎土有密不可分的关联。即越窑的釉料有一个缺点,就是Ti O2含量较高,因此很难烧造当时人们喜欢的呈淡青绿色的青瓷。而且,越窑胎土,由于其Al2O3含量较低,所以有一个缺陷,那就是高温烧成时抗变形力也较弱。约至五代时期,越窑曾经通过改善装烧工艺和成型技法,弥补了这种釉料和胎土的缺点。但是,进入北宋时期以后,瓷业环境变化,由上述缺点引起的问题又逐渐呈现了出来。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是开发没有相应缺陷的釉料和胎土,但因为制瓷原料与窑场周边的地质学特点有密切关联,所以是件难以解决的问题。因为越窑未能解决这些呈现出来的缺点,以至北宋后期以后,衰落到了难以恢复的地步,终于在南宋中期便消失了。  相似文献   

6.
一、前 言 浙江省在唐代以前以绍兴,上虞等地为中心的越窑,已烧制青瓷,但受到众人称誉,烧制质量极高的青瓷制品,则是中唐以后的事了。顾况在《茶赋》中称青瓷为“越泥似玉之瓯”。另外,有关越窑青瓷的最著名的记述,即在《茶经》中陆羽认为“瓷碗,越州上,鼎州次,婺州次,岳州次,寿州次,洪州次。或者以邢州处越州上,殊为不然”。其次,从8世纪中期到9世纪末的很多诗文中,越窑青瓷都得到了赞赏。不久,质地优良的越窑青瓷,就以“秘色青瓷”称谓。  相似文献   

7.
越窑在东汉时已开始烧制瓷器,但当时技术尚不够成熟,并且未形成自己的风格,发展到唐代后,越窑工艺成熟,真正盛行起来。本文探讨越窑茶具、贡瓷、实用器、乐器、医药用具、明器等方面探讨越窑与唐人社会生活的紧密关系。  相似文献   

8.
在1943年小山富士夫的《支那青瓷史稿》中,就越窑采集到的青瓷片而言,陈万里先生的《越器图录》(1937)一书收录有最丰富的陶片,然而又都去向不明。其次,又叙述了松村领事采集到的越窑青瓷及在上海购买的东洋陶瓷研究所藏的越窑青瓷片,已收藏于根津美术馆。在松村领事先生的论文中,记载着从1935年起,越窑青瓷片很走红,在杭州的古美术商那里,收藏有很多的陶瓷片及陶瓷器具。据说这些都被从上海来购物的人们抢购一空。  相似文献   

9.
林士民 《收藏家》2004,(12):21-28
越窑,是中国唐代名窑之冠。对于越窑名称及内涵,长期以来有许多古陶瓷研究者各持见解。笔者认为对越窑制品的概念,应从制品类型学来划分,历代诗人的诗词,为我们了解越窑的文化内涵提供了线索,对越窑鉴赏鉴定中的要领与仿品的识别则是提高鉴赏水平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北方地区出土越窑青瓷及相关问题虞浩旭一、北方地区越窑青瓷出土概况自建国以来,在我国的华北、西北等地区,尤其是豫、陕两省相继出土了一些越窑青瓷。现根据手头掌握的资料整理记录如下:1、五十年代,在西安羊头镇唐总章元年(公元668年)李爽墓中出土一件越窑青...  相似文献   

11.
<正>越窑是中国古代陶瓷生产历史长河中早期阶段最重要的生产,孕育越窑的杭嘉湖平原又地处沿海地区,因此,越窑的外销在中国古代早期的海上对外贸易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其外销的发展直接反映了中国早期对外贸易的兴衰。同时,越窑的外销对其本身的发展也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孙传波 《收藏家》2008,(11):67-72
“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唐代著名诗人陆龟蒙的《秘色越窑》诗把越窑青瓷的釉色之纯、之美表达得淋漓尽致。越窑青瓷,以其釉色的类冰似玉、造型的奇特多姿而著称于世。  相似文献   

13.
李杨 《文物天地》2023,(3):92-97
越窑青瓷粮罂为唐宋时期宁绍平原常见的随葬明器,用来盛装五谷或酒。其造型由六朝、初唐的盘口壶演变而来,由唐代的圆润饱满向宋代的纤细修长发展。唐至五代越窑青瓷粮罂的纹饰以龙纹最为多见,到了北宋年间,下腹部刻划莲瓣纹成为越窑瓷罂最主要的纹饰。通过对铭文释读可知:唐宋越窑青瓷粮罂多为私人定制;铭文为制瓷工匠所刻;使用阶层为普通平民;越窑瓷罂在上虞窑场、慈溪上林湖窑场均有烧造;在唐宋年间应为价值不菲之物。此外,浙江婺州窑、龙泉窑和江西窑口的瓷罂在器形、纹饰方面均受到了越窑瓷罂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越窑衰落续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规模宏大、实力雄厚的越窑在登上它自身发展的巅峰之后迅速走向衰落,其原因长期以来令学术界感到困惑.我在越窑故地从事文物考古工作十余年,亦将它作为自己殚精竭虑探索的课题之一.虽然我已曾撰文讨论过越窑衰落的原因,但因篇幅所限,每有言不尽意之憾.当对越窑衰落的认识日积月累而漾于脑海时,般般思绪便又不可遏止地倾注笔端.  相似文献   

15.
秘色瓷是越窑青瓷器的精品,它是越窑自东汉创烧以后,在长达一千余年连续不断的发展历程中达到的最高成就。因此,越窑秘色瓷不仅得到唐宋统治者的青睐,成为时尚的特供产品,而且被当时的文人墨客所广为传颂。本文以唐宋纪年墓葬和塔基出土的秘色瓷资料为主,结合有关史料记载,试对越窑秘色瓷的烧造历史与分期问题作一探讨。不当之处,请方家指正。  相似文献   

16.
青瓷是最早出现的瓷器种类。原始青瓷在商代已出现,春秋战国至汉代,原始青瓷逐渐发展,大约在东汉两晋时期,越窑青瓷成型。青瓷作为中国古代最著名的瓷器盘品种之一,以瓷质细腻,线条明快流畅、造型端庄浑朴、色泽纯洁而斑斓著称于世。晶莹如玉,色泽有如千峰翠色,宁静深远。唐代越窑、宋代官窑、汝窑、龙泉窑、耀州窑等,都属于青瓷窑口。  相似文献   

17.
从陶器到瓷器的神奇跨越,是由古越大地的先民们首次实现的。"越窑瓷之始",在人类物质文化历史上,青瓷的出现可谓是石破天惊。越窑青瓷自东汉末年问世后,几百年间烧制工艺不断精进,到了唐代,越窑青瓷终于迎来了自己的巅峰之作——秘色瓷。慈溪正位于古代越窑青瓷生产的核心地区。千年之后,考古学家在慈溪上林湖探索,为世人揭示一个越来越逼真的古代瓷业世界。而从越窑青瓷开始,中国瓷器就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全世界。在今天世界遗产的舞台上,正期待来自中国的"一片瓷"。  相似文献   

18.
<正>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始烧造瓷器的国家,中国瓷器的起源就在浙江。早在东汉时期,越窑便已经能够烧造成熟青瓷,自那时起,浙江便一直都是中国青瓷的生产中心,越窑和龙泉窑是浙江最重要的两个青瓷窑场。北宋时期越窑衰落,龙泉窑开始崛起,取代越窑成为全国的青瓷生产中心。考古调查工作表明,早在三国西晋时期,龙泉地区就已经开始烧造瓷器,但直到北宋时期,才开始生产我们现在所熟知的龙泉窑风格的瓷器。宋代是龙泉窑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北宋时期,龙泉窑受越窑、瓯窑等周边  相似文献   

19.
三国西晋的越窑青瓷,品质、器类、装饰皆臻于顶峰。同时,生产工艺也达到极高的水准。文章以尼姑婆山窑址为例,从龙窑与窑具、装饰、成型、修坯、上釉、烧成等多个方面,论述了越窑青瓷的生产工艺,认为装饰、模制成型工艺最能代表当时的水平。这些复杂工艺在东晋以后失传,与北人南迁破坏了当地的制瓷传统,从而导致窑业萎缩的历史背景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王少石 《收藏家》2005,(8):28-30
越窑从东汉晚期创烧我国最早成熟的青瓷开始,至唐成为“南青北白”之青瓷的代表性瓷窑,晚唐五代烧制出极负盛名的秘色瓷,至南宋以后而停烧。在长达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越窑以青釉制品闻名于世,兼烧部分黑釉等瓷器,这是目前人们对越窑较为普遍的认识,然而本文要介绍的却是一件三国孙吴时期越窑生产的白瓷熊灯(图1)。十多年前,笔者于安徽省芜湖市购得,珍藏至今。这件越窑白瓷熊灯,设计精巧,造型生动。器高10.3、盘座足径12.3厘米。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