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20世纪初的日俄战争,是世界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时期的争霸第一战,日俄两国为了争夺殖民地所进行的肮脏战争。战争的主战场、受害者中国却无能为力,只能"置身事外"。这场战争也并非简单的日俄两国的战争,而是两个集团的较量,实质上是英、美为了自身利益对沙俄在远东扩张的一次围剿,日本充当了  相似文献   

2.
两国军事的较量是政治、经济、科技、外交等的综合较量,具体来说则是参战人员、战略战术、武器等的较量。甲午战争对于中日来讲都是一场决定国运的关键一战。中国之战败,从中国与日本的战争意志、战局判断、战前工业、军政体制、战争准备等方面的比较就可见一斑。  相似文献   

3.
姜秀峰 《沧桑》2010,(1):111-112
两国军事的较量是政治、经济、科技、外交等的综合较量,具体来说则是参战人员、战略战术、武器等的较量。甲午战争对于中日来讲都是一场决定国运的关键一战。中国之战败,从中国与日本的战争意志、战局判断、战前工业、军政体制、战争准备等方面的比较就可见一斑。  相似文献   

4.
抗战前国民政府经济备战的军事价值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燕萍 《民国档案》2003,20(4):116-120
经济是战争的基础 ,没有现代化的工业就不可能有现代化的国防 ,也不可能打赢现代战争。抗日战争是一场中华民族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现代战争。这场战争不仅仅是中日两国军事力量的较量 ,也还是两国综合国力特别是经济实力的较量。 2 0世纪 3 0年代的中国 ,不仅在军事上 ,而且在经济上都与日本存在很大的差距 ,但日本侵略者对中国虎视眈眈已久 ,中国绝不可能等到自己的经济发达了再与日本对抗 ,而必须在日本的步步紧逼下作出自己的回应。从 1 93 1年九一八事变至 1 93 5年华北事变 ,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是步步升级。中国人民一致呼吁和强烈要…  相似文献   

5.
日本军票是日本政府为进行对外战争而发行,由日军在所占领地区为征发军用物资而强制流通使用的一种代用货币。军票以日军强大的武力为后盾,强行在被占领国和地区流通使用,成为日本推行对外经济侵略的重要手段之一。浙江省博物馆藏有日本于1937年至1945年间在中国发行的乙号、丙号、戊号三套军票的大部分,以及日本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在马来西亚、缅甸等国发行的军票多张。  相似文献   

6.
正二战结束后的70多年间,中日两国的战争记忆、战争认识存在不少分歧。一般来讲,日本民众的战争记忆往往与东京轰炸、冲绳战役、原子弹爆炸等"受害"经历有关,"美英同罪史观""自卫战争史观""解放战争史观"等认识长期存在。【注文1】中国民众的战争记忆和战争认识,基本围绕"侵略—反抗—胜利"的逻辑链条展开。遭受侵略是该链条的起点,否认或美化侵略都是难以接受的挑战。很明显,围绕着同一场战争,中日有着不同的战争记忆和战争认识。引发两国产生分歧的根本原  相似文献   

7.
九一八事变是当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的一场新侵华战争。日本妄图以武力制造地方“事变”的模式,肢解、蚕食中国,达到灭亡中国的目的。从此,中日两国进入了长达十五个年头的战争时期。中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同世界各国人民一道终于打败了日本侵略者,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九一八事变,引起了中国、日本乃至于世界历史进程的巨大变化。中国历史出现了新的转折,中日民族矛盾上升,国内阶级矛盾逐渐居于次要地位,终于形成了第二次国  相似文献   

8.
一八九四年爆发的中日战争,是日本企图征服中国和朝鲜而发动的不义之战,战争以日本胜利、中国惨败而告终。这次战争尽管时间很短规模不大,但它对中日两国的命运以及东方形势的发展,都具有划时代的深远影响。因此,对这次战争进行历史的估量,是很有意义的。一、战后中日两国国际地位的变化  相似文献   

9.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为达到快速占领中国的目的,在齐齐哈尔建立了代号为"516"的化学毒气部队,用以研制化学武器。遗留至今的化学毒气依然对人们的生命构成严重威胁,战争的阴影依然存在,"516"毒气部队遗址成为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重要罪证。如何对待历史问题,正确认识历史,反映了一个国家对历史的认识,考验着一个民族的良知。保护战争遗址是为了纪念战争,为了世界不再爆发战争,铭记历史,不让历史悲剧重演。"516"毒气部队遗址应当成为人们珍爱和平的纪念地,而不是仇恨的延续。战争的销烟已经过去,中日两国应该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深刻地汲取战争教训。  相似文献   

10.
孙志强 《沧桑》2012,(5):40-43
日本和德国在二战后的崛起过程中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历史上两国都是在近邻的强大文明的辐射下发展起自己的文化,战争中,两国都遭受了巨大的失败,而后又在战争的废墟中重新崛起。两国崛起的相似原因主要有战争给两国带来新的"机遇";美国对日德的扶植;两国强大的国民精神以及积极稳健的国内政策。研究日德崛起的相似性,可以为我国发展带来一定启示。  相似文献   

11.
韩洪泉 《文史天地》2014,(10):62-66
正1894年,清朝光绪二十年,日本发动了一场大规模的侵华战争。这一年是中国干支纪年的甲午年,因此这场战争被称为中日甲午战争,日本人则称之为日清战争。甲午战前,中国以"求强"、"求富"为目标的洋务运动已经进行了30多年,综合国力有所提升,国际形象相对改观,民族自信心也随之大为增强。因此,在战前和战争初起时,国内的主战派对"蕞尔小邦"的日本全不放在眼里,国际舆论亦多有认为中国可能是战胜者。然  相似文献   

12.
日本学者论日本侵略战争文以明(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结束整整半个世纪了。伟大的抗日战争是整个世界反法西所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付出了重大民族牺牲,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全面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中国学者对战争策源地的形成、反法西斯国...  相似文献   

13.
1956年10月,日本商品展览会(以下简称“日展”)在北京隆重举行,这是日本首次在新中国举办展览会,意义非同寻常,当然引得世人关注。展览会能否悬挂日本国旗 当年,中日两国并无外交关系,而且日本发动略华战争所造成的阴影在中国人民的心灵中依旧留存,  相似文献   

14.
甲午战争发生于19世纪下半叶西方"文明"话语盛行之时,以"文明"与"野蛮"二元划分为基础的文明等级观将中国和日本列为"半文明"国家。但日本以其"文明开化"而自诩为"文明"国家,宣称甲午战争是"文明"对"野蛮"的战争,并通过操纵"文明"话语而影响西方舆论。美国报刊从西方文明价值观出发将甲午战争参战双方分别设定为两种角色,即中国代表"野蛮"和"保守",日本代表"文明"和"进步",并以此为前提来评价这场战争,"文明"成为判断战争是非的标准。这样,"文明"话语依附于西方霸权而在当时成为国际政治和国际舆论中的一种潜在规范力量,并强加于中国而成为一种话语暴力。由此,清朝被贴上"野蛮"标签,丧失了对日战争的正义性,遭受屈辱而未能得到美国舆论的同情。日本则因声称战争目的为推进"文明"而符合并顺应了当时西方的"文明使命",虽制造了旅顺大屠杀并最终通过《马关条约》损害中国主权,反而得到美国舆论的支持。  相似文献   

15.
郭丽 《史学集刊》2017,(1):87-95
二战中,日本"国民皆兵"、"举国一致"疯狂对外扩张侵略,国民也是战争参与者和责任主体。对于中国等被侵略民族而言,日本国民是战争加害者;在日本国内,国民则是战争受害者。日本国民的战争加害者角色及受害者境遇,一定程度上是由强调"忠君爱国"、以培养对天皇等权威绝对顺服的"忠良臣民"为目标的近代教育灌输所致。教育及教育工作者沦为军国主义、极端国家主义势力的工具和帮凶,对对外侵略战争负有间接而重大的责任。  相似文献   

16.
这是一场"战争"。2002年被德国邮政控股的DHL在美国市场上,正在与行业市场前两位的著名竞争品牌展开一场旷日持久的较量。当时美国包裹市场已经被两家著名竞争品牌公司  相似文献   

17.
正"欲亡其国,先灭其史。"日本侵华,对于中国的文化,特别是一些有价值的文物来说,是一次大的劫难。无数珍宝文物和珍贵的历史资料被日本侵略者或偷,或抢,或毁,而这对于每一个中国人来说,是心中永远无法抹去的痛。"九一八事变"前后,日本"考古"学者盗掘了中国多少古墓?"七七事变"后,日军破坏了故宫多少文物?日本人的《江南踏查》报告书披露了哪些文物劫掠细节?战后,国民政府究竟追回了多少文物?本文就是带领大家走进烽火连天的战争年代,去看看日本侵略者在对待中国文化上所犯下的鲜为人知的滔天罪行。——编者  相似文献   

18.
日俄战争期间,流亡日本的梁启超对这场战争给予了关注,对战争中与中国有关的事件进行了评论。他希望通过这场战争能够增强国人改专制为立宪的决心,以实现救亡图存。他认为,清政府不应该采取"局外中立"的政策,并由此引发了对满洲中立与主权问题,满洲人民的权利、义务问题的论述。战争结束后,俄国占领的旅顺口、大连湾应归还中国,是否租借应由中国决定。通过和约,日俄两国划分了各自的势力范围,瓜分了满洲。  相似文献   

19.
李少兵 《史学月刊》2000,5(4):66-72
抗日战争不仅仅是中国人民反抗日本军阀侵略的战争,它还是一场中日两国全面敌对的战争,中日各阶层民众都深陷其中,两国佛教人士也不例外。战争伊始,佛界爱国人士就对日本侵华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揭破其侵华理论。为解除教内人士的顾虑,他们还引证佛经,说明杀敌护国并不违背佛教戒律。对于战时日本佛教界为虎作伥、助纣为虐的行为,他们还进行了抨击。较之同期国、共两党的抗日理论,佛界爱国人士的抗敌思想虽在经济、军事等方面存在明显的不足,但其意义仍是积极而深远的。  相似文献   

20.
二战中,日本"国民皆兵"、"举国一致"疯狂对外扩张侵略,国民也是战争参与者和责任主体。对于中国等被侵略民族而言,日本国民是战争加害者;在日本国内,国民则是战争受害者。日本国民的战争加害者角色及受害者境遇,一定程度上是由强调"忠君爱国"、以培养对天皇等权威绝对顺服的"忠良臣民"为目标的近代教育灌输所致。教育及教育工作者沦为军国主义、极端国家主义势力的工具和帮凶,对对外侵略战争负有间接而重大的责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