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白狐     
陈庆港 《风景名胜》2010,(12):81-81
老猎人像握着猎枪那样握着长长的烟斗,双手不停地颤抖。他说:"老了,拿不稳了。"他见我在认真地看白狐皮,就又对我说:"小伙子,那不是真正的白狐,是人养出来的。野生的和养的不一样,根本就是两种东西。真正的白狐是精灵,人养不了它。"我说:"那能看到真正的白狐吗?"他说:"看不到了,已经绝了。"  相似文献   

2.
正上个周末,跟爸爸回老家探望,在路过村头的一个小水塘的时候,我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平时络绎不绝的岸边垂钓的人没有了。原来,由于长期无雨,水塘已经干涸了。仔细一看,已经龟裂的河床上七零八落地躺着不少死鱼。看到这里,爸爸说:"螃蟹是水陆两栖动物,它们的生命力要比鱼强一些,我们下去找一找,看看还有没有活着的螃蟹。"我们小心翼翼地下到水塘里。"螃蟹在哪里呢?"我一边仔细地向四周张望,一边不停地问爸爸。爸爸只是笑而不答。他来到一块石头跟前,轻轻地将它翻开。这时,我看到从这块石头底下爬出一只足有半个巴掌大的螃蟹,惊慌失措  相似文献   

3.
一周人物     
李阳下一个疯狂的地点会是哪儿?教堂吗?清真寺吗? 7月26日,李阳在少林寺皈依佛教,成为方丈释永信的俗家弟子,法号“延依”。宣布皈依后,有人翻出他以前的微博,2011年,他说“我打算信仰和信奉伊斯兰教”,2013年则称“我不信仰任何宗教”。  相似文献   

4.
要眼珠有一天,云岩昙晟禅师在僧堂里编织草鞋,洞山良价禅师正好从他身旁经过,说:"老师,我可以跟您要一样东西吗?"云岩禅师说,"你说说看。"洞山不客气地说:"我想要老师的眼珠。"  相似文献   

5.
刘立春 《神州》2013,(17):119-119
吕叔湘先生说过,语文教学一半是教学,一半是艺术。这话确实道出了语文教学的奥妙。语文教学“关键在于一个‘活’字、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把课讲活了。下面谈谈我在教学中的一些感触:  相似文献   

6.
幽默三则     
《丝绸之路》2003,(1):55-55
麦克温不会游泳。有一天他掉进河里,一个少年将他救了上来。麦克温回到家里,他的妻子说:“那个孩子救了你的命,我们应该给他一英镑。”麦克温说:“可是他把我救上岸时,我已经半死了,所以只给他半英镑就够了。”因灾得福布朗老人的听力越来越差了,他走到经理面前吞吞吐吐地说:“经理先生,我感到自己不久就会被解雇,因为我明知我将再也听不清顾客对我说些什么了。”“胡说!我正要调你到意见台去。”经理说。想想妻子和女儿法官:你在偷东西的时候难道没想想你的妻子和女儿吗?小偷:我想过,法官先生。不过那家店里只卖男人的衣服…  相似文献   

7.
一次很偶然的机会,我看到李阳的《疯狂英语:大中小学英语学习对策》,看完后,一夜没能睡觉。我深受震撼,我觉得李阳对大学英语教育的批判,与我对大学教育的批判相仿,他的词句说到我心里去了。并且,那时候我正在寻找一个工具,我能掌握去赚钱的工具,一口流利的英语是巨大的优势。我想去尝试。李阳教授英语的吸引力也正是在此,它带有励志的成分,但同时很具体,  相似文献   

8.
问道天台山     
陶渊明说:"寻佛。"谢灵运说:"问道。"其实是一回事。要问,自然先得寻到; 不过寻着了之后怎么问,问什么,为什么要问,却是一连串的欲言又止。这个"问"字,还真不容易明白:许慎在《说文解字》里含含糊糊地用"问,讯也。讯,问也"六个字敷衍; 王力在《训诂学》里底气不足地说"问、闻同音同义"; 《现代汉语词典》解释:"问"是"疑的概括"——那么,"疑问"又是什么?不过我一点都不怀疑古人的智慧:拿这个神秘兮兮的"问"字,搭配追求清虚出尘的道教,常常真能问出点有意思的调调来。比如:问道天台山。  相似文献   

9.
来信     
我们都疯了!谁逼的?几乎没有一个国家,可以像今天的中国,对英文表现出如此狂热,这是李阳横空出世的社会基础。让三亿中国人说上一口流利的英文,是这位自认表面自信,内心自卑的"疯狂英语"原创者的梦寐以求。美国总统布什都无法做到的事,李阳做到了。他居然能让一众"疯狂学习英语"的中学生集体下跪"拜师谢恩",李阳说,其实,就是让他们笑和哭都易如反掌。他的弟子们说,李阳是灯塔,任何一个宗教领袖或者传道士,都会对灯塔和灯塔的子弟们欣羡不已。  相似文献   

10.
讲到一个题目,“如何利用最短的篱笆圈出最多的面积”,顾森给初二的学生们讲了个笑话:“看到这个问题,有个人用篱笆把自己围了起来,他说:现在我在外面了。”半分钟后,教室里爆发出笑声——就像他说过的:孩子们需要些时间去理解这技巧,不过,他们确实有能力理解这些。  相似文献   

11.
杜铁英轻轻推开门一看,只见启明衣衫不整,上身披着军棉袄,下身没穿军裤,只穿着棉毛内裤,一双脚半踩在鞋里,他身体上下颠动着,挥动手臂,口中念念有词地哼着,不时用笔在纸上写着画着。杜铁英咳嗽了一声,启明并未在意。杜铁英只能喊道:"是谁呀,不睡觉跑到这里来干什么?"启明回头看她一眼,情绪兴奋地:"哦,我灵感来了,灵感来了!"杜铁英不悦地:"启明同志,你是歌咏组的组长,  相似文献   

12.
胡耀邦生前最后的照片胡耀邦同志于1989年元月8日至3月13日来南宁休养。3月11日,我去看他,他说:“我13号回北京,今天就算告别了,你不要再送我了。”我说:“你今年冬天再来南宁休息吗?”他说:“不来了。”然后他动情地用他的双手紧紧握住我的手说:“...  相似文献   

13.
一、斯诺来陕北,周恩来替斯诺拟列了一个92天的采访旅程 1936年7月初,著名的美国作家、新闻记者埃德加·斯诺进入陕北苏区。在白家坪红军前方司令部,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当时对外称"西北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周恩来热烈地欢迎他的到来。周恩来对他说:"我接到报告,说你是一个公正的新闻记者,对中国人民很友好,我们也相信你能如实报道。  相似文献   

14.
记得"文革"劳改中,溥仪、杜聿明、沈醉、杜建时和我,去一家纸厂拉写大字报用的纸和笔墨。 一进大门就看见地上的大字报,满墙也是大字报。溥仪手里还夹着香烟,沈醉看见不敢说他,对溥仪做手势,用手指做熄灭烟头的动作,溥仪不理解,举着香烟来回晃悠。我挨着溥仪小声说:"把烟头熄灭了!快……"溥仪还不理解。  相似文献   

15.
第一个得知     
《南方人物周刊》2010,(7):60-60
亲爱的木木:昨天我遇见了那个想忘记却从未忘记的女孩。她和我说的第二句话是“我要结婚了”,第一句是“Hi”。她刚说完,我半个身子都麻了,思维完全乱掉,说话声音都变了。我以为我会失眠、痛哭,但我睡着了,眼泪也只是流了几滴而已。我没以前那样爱她了?还是我已经麻木,心变硬了?又或者我内心早已接受这样的结局?  相似文献   

16.
1914年,蒋介石曾经有过一次鲜为人知的东北之行。抗战胜利后,蒋介石在复员整军会议上的演讲中说:"记得我在民国三年到东北去考察的时候……我在日本人的掩护招待之下,在东北的满洲里、哈尔滨、长春等地,住了三个月。"那么他当年为什么要到东北,在东北又做了些什么,于他的人生又有什么作用,以至让他在事过30年后还念念不忘呢?  相似文献   

17.
据说,在任何一个中国家庭,只要这个家庭曾经有、正在有、即将有学龄青少年,就一定知道李阳和他的"疯狂英语"。用李阳自己的语言来说,"我们的名字如雷贯耳,横扫中国大地。"9月4日,这位老师在博客上公布了一张包头四十五中学生集体下跪拜谢师恩的照片,很快在网上引起了轩然大波。他的一个朋友,窦文涛,在节目里公开评论他是"邪教"。问李阳有什么回应,他说,"真无聊。"他善于隐藏自己,刀枪不入,并掌握了一套极其政治正确的话语系统。但是他想起了他的青年时代,那时,他在广东电台当英文主持,住7平方米的宿舍,对面就是当中文主持的、同样风华正茂的窦文涛,住9平米的宿舍。那时他们同样一无所有、雄心大志。他说在商业社会就要在商言商,但是,他又说他的目标是要让中国三亿人说上一口流利的英语,并亲身实践——这更像是主管教育的官员应该做的事情。他的内心是复杂的,极度自信又非常脆弱,他逼自己每天不停地跑,尽管时常怀疑这样跑的意义。他的逻辑却是简单的。这位工程力学系学生反对过分强调什么文学素养,"大部分人没有必要读太多文学的,文学是精神毒草,看了心理太复杂,太多愁善感了。学好专业知识,积极向上,永不言败,善于待人,就这几个道理就够了。"只是,当他的学生把口腔肌肉喊成了美国式的,膝盖和脊梁却依然是中国式的,习惯于弯曲和折服。  相似文献   

18.
陈源斌 《江淮文史》2001,(4):118-127
每一个作家都会不可避免地受到父母的影响,我父亲自小只读过一个冬学,全凭一本《四角号码词典》自学化,后来相继担任了家乡的镇长、书记和周边乡镇负责人。父亲还有一件事让我记忆铭深:革期间他“靠边站”时,有次带我去一个杂草丛生的水塘用拖舟捕鱼,每一网上岸都挂满了青苔,  相似文献   

19.
1896年6月,李鸿章率出洋考察团行至德国。因为很多人都称他为"东方俾斯麦",所以他到德国后当然要拜访一下前首相俾斯麦了。 见到俾斯麦后,李鸿章先是大大恭维了一番:"‘铁血宰相’名震世界,真是名不虚传,风采依旧。"俾斯麦回敬说:"您也很伟大,您是一个超级大国的宰相。"李鸿章连忙说道:"我不能与阁下相提并论,  相似文献   

20.
这样,从儿时的"麻"到后来的"审",作为市民,我与电影的时代关系,仅在贵阳这座小城便不知不觉地体会到巨大变更。可如今回想起来,不知是由于个体生命成长壮大了,抑或是开放后对原先被封锁的事物见多识广了,总之在后期的"审片"感受——无论自豪还是愉悦的程度,都远不及过去历经艰辛"麻电影"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