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文博简讯     
《文物》1973,(11)
1972年,我馆征集了各类历史文物四百余件,其中有青铜器百余件(大部分为车马饰、生产工具和兵器),现选出西周青铜器三件介绍如下: 1.白夸父盨(图一):通高16、口长24、宽17、腹围86厘米。通体布满一层翠绿色铜锈,器口、盖口沿均饰有重环纹,两耳有螭首,盖有四足,可却立。从器形和纹饰看为西周晚期之物。盖底有铭文六字(图二):  相似文献   

2.
《文物》1959,(11)
上海市嘉定县发现一座汉墓最近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员会文物普查小組。在嘉定县外岡镇发現了一座汉墓。这是一座汉代的土坑竪穴墓。墓穴离地表約70厘米,墓葬范圍因已扰乱,无法确定,葬具和人骨架全已腐朽,基底留有石灰痕迹。随葬器物有陶罍、陶鼎,陶盒、陶壶等十一件。其中有灰陶罍一件,为小口,平医,鼓腹,直唇微向外撇出。器身下部带有籃紋,高28,腹径38.4、口徑20厘米,灰陶罐三件(其中一件器身稍高,余均一致),直唇、鼓腹、平底。素面无紋,器高11.5、腹徑20.3,口徑10.3厘米。  相似文献   

3.
杨鑫  李栋 《文物世界》2013,(1):19-21
山东博物馆收藏青铜颂簋一件,通高30.1厘米,口径24.2厘米,重13.2千克,器身圆形,盖顶部有圆形捉手,腹微鼓略下垂,子母口,腹两侧有一对兽首形耳,下有垂珥,圈足稍外撇,下有三个兽面象鼻形小足。盖、器口沿处各饰八组窃曲纹,盖顶捉手内饰卷体龙纹,捉手下与腹中下部各饰三周和六周瓦纹,圈足饰垂鳞纹。  相似文献   

4.
榆林地区收藏的部分匈奴文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几年来,随着榆林地区文物考古工作的深入开展,在全地区范围内相继发现了众多的具有很高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的珍贵文物,其中不少文物颇具匈奴文化特征,现择其中一部分介绍于后: 一、青铜器 1、铜鍑 9件,根据器形,分为八式Ⅰ式 1件,呈圆筒状,上粗下细,口沿稍侈,平底,口沿外侧有两个环形耳(一耳残),制作较为粗糙。通高21.8厘米,口径15.3厘米,底径10.8厘米,腹深17.5厘米。神木县孙岔乡马家沟出土,现藏神木县文管会(图版肆:2)。Ⅱ式 2件①直沿,口沿上有两个环形直耳,腹由上至下逐渐内收,下有喇叭形高足,足有三个  相似文献   

5.
陈淑娟 《大众考古》2023,(12):35-38
<正>中国文字博物馆藏有一件宋公栾簠,是开馆之初由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调拨而来。该簠为折壁直缘兽形耳式,通高25厘米,口长33.5厘米,口宽26.5厘米。盖、器形制相同,整体呈长方形,深腹平底,四个矩形足略外侈,两侧兽形耳昂首卷尾逼真生动。盖沿有六个兽首形卡扣,用以扣合盖和器身。通体饰细密有序的云雷纹。盖、器同铭,各有铭文20字:“有殷天乙唐(汤)孙,宋公栾乍(作)其妹句敔夫人季子媵簠。”  相似文献   

6.
1971年,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区城内发现一座宋代砖室墓,出土影青瓷器14件,器型包括执壶、熏炉、碗、葵口碟、四系小罐、茶盏和盏托.在同一墓中出土如此精美、如此之多的北宋影青瓷器,在全国实属罕见.现加以整理,供学者和藏家鉴赏.一 器物形制影青执壶 高25.4厘米,口径6.9厘米,底径8.6厘米.直口稍侈,带浅盘形盖,高颈,瓜棱形腹,平底微凹.在口和肩之间有一带状曲柄,与之相对的一侧置一长流,柄与流下部均刻画三角形树叶纹.颈  相似文献   

7.
“王太后右和室”铜鼎考略张懋镕,王勇"王太后右和室"铜鼎一件,近年出土于陕西省澄城县.铜鼎形制:鼓腹,敛口,圆底,蹄足,耳略外撇。盖上有三环纽.通高16、通耳高16.8、足高7.1、耳高6、纽高2.4厘米。最大腹外径18厘米。器腹有弦纹一道(图一)。...  相似文献   

8.
王作姜氏簋     
保利艺术博物馆藏有一件王作姜氏铜簋,通高24.3、口径20厘米。重5.2公斤。簋器体弇口,有盖。盖沿方折,带圈形捉手。器身两兽首形耳,兽首伏贴,下有方形垂珥。圈足下附三兽首小足,足尖呈爪形。盖缘和器口下均饰带目窃曲纹,盖顶和器腹饰瓦棱纹,圈足饰斜角窃曲纹(彩版柒:2;图一)。器底和盖内有相同的铭文2行6字“王乍(作)姜氏(阝尊)(尊)(?)。”(图二) 这件工作姜氏簋,为西周王室之器。它的形制、纹饰和铭文,均与1974年初陕西周至  相似文献   

9.
1985年9月,南岸玄坛庙的重庆茶厂在基建中发现古墓。市博物馆闻讯前往清理时,墓葬已遭到破坏,形制无从查参,墓内文物散失。经努力仅索回影青瓷器三件。 葵口瓜棱瓶 二件,大小型制完全相同。口径7厘米,高16.6厘米,腹径7.6厘米,足径5.7厘米。六瓣葵花侈口,细直颈为六面体,丰肩,长圆腹下急收,足外撇成喇叭形圈足,肩部以下由凸凹的弧线组成瓜瓣,计十二瓣。器身部分地方薄可透光。造型秀丽灵巧。外满釉,圈足内无釉,内部除器口部分外皆露白胎(图一)。  相似文献   

10.
杨鑫  李栋 《收藏家》2012,(12):73-75
山东博物馆收藏青铜颂簋一件,通高30.1、口径24.2厘米,重13.2千克,器身圆形,盖顶部有圆形捉手,腹微鼓略下垂,子母口,腹两侧有一对兽首形耳,下有垂珥,圈足稍外撇,下有三个兽面象鼻形小足。盖、器口沿处各饰八组窃曲纹,盖顶捉手内饰卷体龙纹,捉手下与腹中下部各饰三周和六周瓦纹,圈足饰垂鳞纹。  相似文献   

11.
临汝阎村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陶画《鹳鱼石斧图》试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一九七八年十一月,河南临汝县阎村的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曾经出土十一座瓮棺葬,其葬具多为陶缸。在采集到的19件完整陶器中,有一件绘有彩色陶画《鹳鱼石斧图》的陶缸。根据临汝县文化馆和河南省博物馆的调查报告可知,这件陶缸是该处出土的三件彩陶缸之一。原件高47、口径32.7、底径19.5厘米。器呈敞口、圆唇、深腹、平底,口沿下有四个对称的鼻钮。该器为红陶砂质,器腹一侧绘有一幅高37、宽44厘米的彩画。其内容约略可分两组,左半画有一只身体椭圆、圆眸、嘴长而直、昂首挺立、体微后倾  相似文献   

12.
郫县发现东汉铜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982年12月,城关晨光供销社收购员马净将刚收到的有文字的汉代铜器一件转交我馆保存。我馆立即派员到这件铜器出土地点调查,了解到这件铜器是1973年在一座残汉墓内发现的。 这件铜器呈长方形,一端带把,另一端的右底角小有缺损。器物连把共长20厘米,器身口沿外径长13.6厘米,宽7.7厘米,外高3厘米。而其口径竖长13厘米,横径7厘米,深2.6厘米。底小于略口。  相似文献   

13.
1984年10月16日,淳化县官庄乡金牙山龙盘寺,僧人在金牙山上建筑动土中,于地表下70厘米处,发现一个黑釉瓷罐,罐的东西两侧,竖置两面铜镜,罐口复盖一陶碟,罐内置木、泥塑像、货币、钵、铜匙和纸宵等物,现介绍于下。瓷器2件。罐,高27、口径9、底径12、最大腹径25.5厘米。侈口,束颈,鼓腹,底内凹。器内外施黑釉,底内外露灰白色胎。钵,高8、口内径12.6、圈足径6.7厘米。敛口圆唇,口沿外有一道弦纹。外施黑釉,腹内及圈足着地处露灰白色胎。腹内阴划有旋波纹(图一)。陶碟1件。器残,灰色,侈口,浅腹、圈足。器厚0.7、高4.5、口径21、足径8厘米。铜器3件:  相似文献   

14.
平都犁斛是天津市文管处入藏的一件传世文物。这是一件铜制量器,呈瓢状。高6.5厘米。器口作椭圆形,口内径18.5×9厘米。短柄中空,柄上有相对的四个小穿孔(图一)。器外有小篆铭刻。一侧以较大字刻: "元年十月甲午」平都戌丞纠仓」亥佐葵(?)斛"。  相似文献   

15.
(鼒止)(皀殳)     
中国历史博物館,在去年通过北京琉璃厂文物店,从上海购得一件西周(鼒止)(皀殳)。这个(皀殳)不但造型优美,具有高度艺术价值,而且銘文也非常重要。(皀殳)高17厘米,口徑17.9厘米,足距10.3厘米,器盖已失,通体花紋,共分三段,上部作目云紋,中部为斜方格雷乳紋,下部为云紋,双耳飾以牛首,下部有珥,底徑下边有距离相等的四个象首,牙齿外露,鼻孔倒卷,作为器足,異常生动。以象首为紋飾的銅器,发現不多,所知仅有九象紋尊、象尊、双象尊(大象背上馱一小象)、饕餮紋象首兕觥等,而以象首为器足的(皀殳),則仅此一件。器銘阴文十  相似文献   

16.
2007年在西安某收藏家见到一件战国时期铜鼎。该鼎通高21.8、口径21.8、腹深13厘米,重4.3公斤,容积3872毫升。体呈扁圆形,敛口鼓腹,盖与器子母扣合,口沿下有一对向外张侈的附耳,盖面隆起,上有三个环钮,钮上有凸钉。三条蹄足,腹部有一道凸弦纹,底部有圈状凸起,并有较厚的烟炱(图  相似文献   

17.
<正>青花作为我国传统瓷器品种,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唐代是青花瓷的开创时期,元代即在景德镇发展成熟,明清两代青花成为瓷器生产的主流品种。1963年12月,贵州省博物馆专家简菊华经文物专家王世襄先生介绍,在北京宝古斋文物店购得一件青花盖罐。此器曾请故宫博物院冯先铭、南京博物院宋伯胤及中国历史博物馆沈从文三位专家鉴定,均认定为明代景德镇万历窑瓷器,并认为此盖罐器形大气,有绝对年款,与贵州史事有关,是件绝好的瓷器。盖罐通高53.5厘米,口径22.7厘米,腹径40厘米,底径25厘米。直口,口呈八方形,腹鼓圆,平底。罐身花纹分三层,每层分为八面,每面之间均有栏格。肩上八面栏格作变形覆莲瓣,内青花地,突出白花,绘折枝牡  相似文献   

18.
1985年4、5月间,扶风县揉谷乡太子藏村农民在村西附近取土时,于地表以下约一米深处,发现两件相距不远,形制相似的袋足瓮。其中一件为敛口、平沿、尖唇,筒腹微鼓,圜底,下有三乳状袋足。除沿部光素外,全身满布细绳纹。全器通高68厘米,口径32厘米。系夹砂红陶质,泥条盘筑制成,器内  相似文献   

19.
<正>1974年10月,在位于广东省信宜县东部光头岭的松香厂基建工地,发现了一个窖坑,里面出土了一件青铜盉。这件青铜盉通高26.6厘米,口径14.2厘米,器身呈鬲形,束颈,口沿略外侈,腹部分裆较宽成三袋足,蹄形实心足根。盖、颈均有一小半圆环,原系链,已失(见图1-图3)。属西周中晚期器物,现藏于广东省博物馆。此器造型精美,其中流、盖钮、附耳最具特色。盉是调酒器,流是其最基本的部件。古人把酒与水置于盉中调匀,而后斟于杯中。没有流,酒无以适当斟出,所以无流之器不可称之为盉。我国早在二里头  相似文献   

20.
赵磊 《收藏家》2011,(7):74-76
天津市文物公司艺林阁旧藏一件青花花鸟纹竹节耳盖碗尊(图1、2),器型硕大雄伟,颇富气势。此尊口径25.5、足径25.5、高56.8厘米,胎体极厚,整器重量足有24公斤之多。撇口,粗颈,颈两侧置对称的竹节状双耳,溜肩硬折,弧腹至胫,外撇圈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