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多面挖掘,深度追踪,感受曾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的事件,体味时间与时代带给我们的启迪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进入第三年以后,毛泽东同志及时地组织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指挥人民解放军向国民党军队展开了战略决战。三大战役从1948年9月12日开始,历时四个月零十九天,歼灭敌人正规军144个师(旅),非正规军29个师,共一百五十四万余人。在这个期间,其他战场的人民解放军也都展开了进攻,歼灭了大量的敌人。在战争的头两年,人民解放军每月平均歼灭敌军8个旅左右,到了这时,人民解放军每月平均歼灭敌军的数目,已经是38个旅了。这三大战役,使国民党赖以发动反革命内战的精锐部队基本上归于覆灭,大大地加速了解放战争和全国胜利的到来。三大战役所取得的伟大战略决战的胜利,是毛泽东同志的战略决战思想的胜利,是毛泽东同志战略思想的胜利。战略冷战思想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认真研究三大战役的丰富经验,将帮助我们全面地学习领会毛泽东同志的战略决战思想和军事指挥艺术。  相似文献   

2.
影像站     
1948年11月2日辽沈战役大获全胜1948年9月12日至11月2日,人民解放军东北野战军集中主力70万人进行了辽沈战役。中央军委、毛泽东主席根据东北在战争全局中的重要地位,选定东北为歼灭敌人重兵集团的战略决战的首战目标。辽沈战役  相似文献   

3.
平津战役是三大决战中的最后一场决战,以歼灭傅作义集团52万余人而载入史册。这场战役取得胜利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作为全军统帅的毛泽东和战役指挥员林彪、罗荣桓、聂荣臻、刘亚楼等上下同心,齐心协力。决战中,林彪等人曾先后多次就作战问题提出建议,其中比较重要,并为毛泽东和中央军委所采纳的有两次。  相似文献   

4.
苏振兰 《文史精华》2012,(11):4-9,1
在指引中国革命走向胜利并维护国家领土主权的伟大实践中,毛泽东为建立一支强大的人民空军深谋远虑,作出了一系列战略决策,制定了空军建设的方针、原则,这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民空军的孕育、创建和成长壮大起了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5.
龙书金 《神州》2009,(1):19-22
辽沈战役,毛泽东提出"封闭蒋军在东北,各个歼灭"的作战方针,东北野战军遂"关门打狗"、"瓮中捉鳖"。而这"门",指的便是锦州。锦州是关内外联系的咽喉要道,锦州、营口、沈阳、长春是条锁链的话,那锦州无疑就是锁环的位置。毛泽东在为中央军委起草的给林彪、罗荣桓、刘亚楼等的电报中指出:"你们的中心注意力必须放在锦州作战方面,求得尽可能迅速地攻克该城。即使一切其它目的都未达到,只要攻克了锦州,你们就有了主动权,就是一个伟大的胜利。前面所说各点,只是希望你们予以相当的注意。尤其在锦州作战的头几天内,东西援敌不会大动,你们要用全部精力注于锦州方面之作战。"  相似文献   

6.
《文物》1963,(12)
辽宁省辽沈战役紀念館介紹今年是辽沈战役胜利十五周年,为了紀念这一具有偉大历史意义的战役,辽沈战役紀念館,經过一个多月的充实、整理后,于十月一日又隆重的开幕了。全館共分四个陈列室,在四百二十平方米的面积里陈列了六百八十五件革命文物和图片,比較系就地反映了辽沈战役的光輝史实。第一室的陈列,表現了辽沈战役前敌我形势的变化,我軍已由战略防御阶段,轉入战略进攻阶段,敌人已由战略进攻轉入战略防御阶段。特別是在东  相似文献   

7.
杨星明 《黑龙江史志》2013,(14):42-42,45
<正>1948年秋,在东北战场上,人民解放军根据毛泽东主席"攻锦打援"的作战方针,我军主力部队由吉林省的长春、四平一带南下,超越沈阳直插锦州至山海关间,包围了兴城、绥中的国民党军,切断了华北国民党军增援的陆上交通,9月12日解放军攻克昌黎,揭开了辽沈战役的序幕。这时国民党已知道解放军大兵团调动部署业已完成,预感到灭顶之  相似文献   

8.
为建立新中国运筹帷幄《胡乔木回忆毛泽东》编写组两次政治局会议和三大战役的决策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是解放战争取得决定性胜利的时期。决战前夕,党中央在西柏坡召开了一次政治局会议。这是近三年来到会人数最多的一次中央会议。会议开了6天,从9月8日...  相似文献   

9.
<正>1948年9月12日至11月2日,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野战军在辽宁西部和沈阳、长春地区对国民党军进行了战略性决战。最终,东北野战军以伤亡6.9万人的代价,歼灭国军47.2万余人,使东北全境获得解放。61年前的辽沈战役,是解放战争中三大战役的第一役,其在解放战争史与解放军军史  相似文献   

10.
袁成亮 《百年潮》2008,(10):71-75
1948年秋,人民解放战争进入夺取全国胜利的战略决战阶段。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共中央,正确把握时机,以宏大的革命气魄和高超的指挥艺术,连续组织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基本上摧毁了国民党赖以维持其统治的军事力量,大大加快了解放战争在全国胜利的进程。  相似文献   

11.
抗日战争胜利前夕,蒋介石积极准备在日本帝国主义投降后即发动内战,以便消灭共产党。中共中央针对此局势,准备以不变应万变。1945年8月13日,毛泽东在党的高级干部会议上作了《抗战胜利后的时局和我们的方针》的报告,发表了《蒋介石在挑动内战》的声明,与蒋介石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然而,第二天即8月14日,蒋介石却出人意料地向延安发来电报,邀毛泽东赴重庆谈判,共商国是。为了弄清蒋的意图,毛泽东找来李克农,把这个任务交给了他。  相似文献   

12.
总统国策顾问之死1948年下半年,光明和黑暗在中国大地上进行最后的决战。9月12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打响了辽沈战役的第一炮,经过两个月的激战,歼灭国民党军55万。东北“剿总”副司令范汉杰被俘、郑洞国被迫投降。11月2日,东北全境解放。9月16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向拥有10多万兵力、设有坚固工  相似文献   

13.
淮海战役     
《神州》2009,(1):36-36
正当辽沈战役方兴未艾之时,毛泽东同志在华东人民解放军取得了济南战役胜利以后,又组织了淮海战役。华东战场敌人刘峙集团,以重兵猬集于徐(州)蚌(埠)附近地区,成一点两线的部署,企图阻止我军南下,以屏障南京。敌几路重兵集团,便于机动,增援迅速。若要攻歼其任何一路,必须首先拦得住敌数路援兵,才能掌握战场主动权,赢得战役胜利。这是华东战场与其他战场截然不同的特点,也是影响战役胜败的关键。当时黄伯韬兵团  相似文献   

14.
“对于仪征来说,这里相当于辽沈战役的锦州。”江苏仪征市东北的施工工地上,水利局员工彭毅指着地图上自己标出的一个红色标记,兴奋得像个准备决战的将军。  相似文献   

15.
引子:在抗日战争最后胜利的前夜,毛泽东在1945年4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开幕词中指出:"在中国人民面前摆着两条路,光明的路和黑暗的路。有两种中国之命运,光明的中国之命运和黑暗的中国之命运。"历史常常有惊人的相似之处。30年后的1976年,中国又一次走到了两种中国之命运的决战关头。两条路--光明的路和黑暗的路,又摆到了中国人民的面前。两种中国之命运和前途,又一次进行了激烈的决战……  相似文献   

16.
战争的胜败,取决于客观因素是否具备,取决于人心的向背,取决于胜利一方各级将领、战士及民众的共同努力。而有了这些条件之后,军事统帅的作战指导是否正确,无疑起着关键作用。对抗双方的统帅,在战略决战中,总是竭尽自己的全力进行较量。双方又各拥有一定的实力,这就使得历史的发展显得波澜壮阔。三大战略决战中,毛泽东和蒋介石又是如何布局,进行战略对决的呢?  相似文献   

17.
战略决战,对军事统帅来说,通常是考验他的战略眼光、驾驭复杂局势能力以及决心和意志力的最好试金石。蒋介石是一个军人,但从他一生来看,长于政治权术,军事指挥能力却未见高明。在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这三大战略决战中,可以清楚地看出这一点。当然,决定战争胜败的是人心的向背(军队的战斗意志是它的具体表现之一),但军事统帅的智慧和指挥才能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在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1948年11月7日至1940年1月10日,人民解放军第二、第三两大野战军联合发动了伟大的准海战役,这是人民解放战争中规模最大、歼敌最多的战役。这个战役和与之差不多同时的辽沈战役,平津战役的伟大胜利,使人民解放战争的最后胜利成为定局。  相似文献   

19.
毛泽东的干部教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干部教育思想经历了萌发、发展和成熟三个阶段。正是在毛泽东干部教育思想指导下,造就了一大批革命干部,奠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组织和领导基础。毛泽东的干部教育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当前全党开展先进性教育仍具有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20.
辽沈战役是东北人民解放军同东北国民党军展开的一场决战.除双方军队在北宁路、中长路750公里绵长战线上展开正面较量外,在鲜为人知的隐蔽战线也进行了多种形式的斗争,对辽沈战役的进程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