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史前磨制作孔是一种常见的工艺流程。作孔工艺可以分为管钻、锥钻、琢制、划孔等四种方法。琢制和划孔是直接把工具作用于加工对象上,而管钻孔和锥钻孔则需要把钻孔工具固定在目标位置,为此进行了史前定孔工艺技术的考古实验研究,认为外置引孔工艺技术是非常有效率的一种磨制石器定孔工艺程序。  相似文献   

2.
属于青铜时代的夏商时期,改制石器出现较多,望京楼、二里头、郑州商城等诸多遗址均可见到。改制石器以小型石器居多,种类主要包括刀、锛、璜、锤等。石器改制方法与技术主要体现在选料与选形、修整成形、钻孔、打制缺口、磨刃等方面,一般根据原型石器的残存形态与质地来确定改制程序。石器改制的原因与平原地区大型聚落石料的相对稀缺、"物尽其用"的传统意识或习惯、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遗址的性质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3.
本文旨在通过比较晋南至嵩山南北地区庙底沟二期至二里头文化时期不同遗址的石器组合情况,来探析石器组合与聚落等级之间的关系及其反映的社会面貌。这一时期,石器组合特征的变化和遗址性质密切相关。同一遗址在性质不变的情况下,石器组合特征基本不变。石器组合特征和遗址等级之间也有一定关系,等级相同的遗址,石器组合特征大体一致。功能性遗址因各自功能的不同呈现出不同的石器组合特征。东下冯遗址的多镞现象可能除了因为其生产威望产品外,还和它的位置及其与二里头遗址的关系有关。  相似文献   

4.
山西史前玉器集中发现于晋南地区新石器时代的遗址或墓地中,处于庙底沟二期文化的晚期至龙山文化时期。盛行"葬玉"之风,是这个时期的显著特点。玉器质料以大理岩为主,器类常见钺、璧、环、刀,制作工艺以片(锯)切割为主,使用了管钻和桯钻。从文化源流上判断,可能与同时期或略早的大汶口文化、良渚文化和薛家岗文化等曾有密切的文化交流,此后融汇吸收又传播至陕、甘、宁、青等地。  相似文献   

5.
中国江南水乡文化博物馆馆藏有16件出土良渚文化玉璧,通过其制作工艺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良渚文化玉璧的制作需要经过开料、成形、钻孔、打磨和抛光等各道工序。开料采用线切割的方式;外缘的成形是先将片状玉料切割成方形,然后逐渐倒角、磨圆;中孔由管钻借助解玉砂对钻而成;打磨有粗磨、细磨之分,打磨工具本身含有固定的砂粒;抛光用的是细小的散砂。  相似文献   

6.
长江下游地区,大约在距今6000年前后,也即马家浜文化晚期至于崧泽文化早期阶段,玉石器上开始出现超过360度旋转的管钻技术。对于管钻技术的关注,已有多位学者进行过有益的研究。新近桐庐方家洲玉石器制作场出土了一些与管钻技术有关标本,结合其它遗址的相关出土物,本文拟对这一地区新石器时代管钻技术的工艺特征和存在的问题进行进一步的认识和讨论。  相似文献   

7.
戎静侃 《大众考古》2022,(11):46-48
<正>故事要从遥远的6000年前开始讲起。上海青浦崧泽遗址出土了马家浜文化晚期的凸弧刃石斧,其穿孔不仅直径大,孔的内壁还有明显的从两侧器表逐渐向内收小的趋势,并在中间形成一圈中脊,钻孔表面可辨旋磨痕迹。这几方面特征,指向了一种先前认为到距今5500年左右的崧泽文化时期才出现的石器加工技术—管钻穿孔。这件石斧的出现,让这一发明的“专利权”前溯几百年,归马家浜文化先民所有。  相似文献   

8.
张敬国 《收藏家》2008,(12):87-91
凌家滩玉器工艺技术十分发达,在当时处于领先地位,最早在玉器制作工艺上采用了阳刻、浅浮雕、透雕、减地法、实心钻、管钻、片切、线切、砣切、琢磨、镂雕、掏膛、微型管钻、薄胎工艺、超高级的抛光等工艺技术。  相似文献   

9.
金属工具在生产领域的使用,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早在二里头化时期,手工业生产已采用了青铜工具。如刀、钻、锛、锥之类,显示出它们胜于石器的优越性。农业范围内,春秋战国时代,至少在长江下游地区,青铜农具有比较广泛的使用。  相似文献   

10.
《华夏考古》2021,(4):95-108
庙底沟遗址是一处出土石制品数量巨大、类型丰富的大型聚落遗址,为研究史前人类行为和生产生活提供良好条件。通过石制品不同视角的分析,发现庙底沟遗址具有石器加工场和专门化的特点;原料主要为就近取材,原料岩性、工具形态与类型、加工技术及功能之间存在明显对应关系;剥片技术主要为锤击法和锐棱斜向砸击法,工具修理技术中打制、琢制和磨制技术组合使用,还存在少量钻孔技术、凹缺修理技术和切锯刻槽技术;工具功能大致归结为木工、农耕、碾磨、收割、渔猎、纺线和其他功能类别,其中以农业工具为主。  相似文献   

11.
谢光茂  林强 《南方文物》2012,(4):56-73,55
湘、鄂、黔、桂山地地区迄今已经发现了多处新石器时代及商周时期的石器制作场。这些石器制作场发现的石器种类和石器制作工艺在不同地区和不同时期多有相同和不同之处,但都发现有与石器制作相关的各种石料、石器制作工具、石器残次品、成品乃至废弃品。对这些石制品进行深入研究将是今后一个无法回避的重要课题。而石器制作场这类特殊的遗址中由于保留有完整的石器加工制作各个环节的证迹,特别便于石器制作工艺的探讨。广西百色革新桥遗址发掘的石器制作场就是其中一处重要的发现,《广西百色革新桥遗址石器制作工艺研究》也是相关石器制作工艺研究中的精深之作。本文作者是精研旧石器时代考古的专家,对石器特别是打制石器的研究尤有心得。本文对石料的来源、特性和选择,石器加工工具的种类和特点,打制石器和磨制石器的具体制作工艺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研究和归纳,全面复原了革新桥石器的制作技术。特别是对石器制作过程中一些细节的分析尤其精彩。是今后研究不可多得的参考资料。略显不足的是,本文并没有对革新桥全部的石制品进行研究,特别没有提供废弃的石片和石器残次品的完整资料,使读者难以对作者呈现的石器制作工艺"操作链"的准确性进行评估。此外,本文认为这批石制品的年代为距今6000~5500年,不知何据。仅以这批石制品中出现的凹刃石凿来看,其年代恐怕要在新石器时代之后(距今4000年之后)。  相似文献   

12.
《四川文物》2021,(1):53-62
三星堆遗址出土的石器可分为非实用器和实用器两大类。从三星堆遗址第二期开始,非实用器开始多于实用器,石璧最为常见,这一格局一直持续至遗址衰落。石器加工方面,三星堆遗址主要采用打、磨、钻三种工艺,石璧的制作大致经制坯、打磨、钻孔三个步骤;石斧多以砾石为素材,先加工扁圆砾石长径两侧,然后从两侧、顶端和底端向砾石两面进行加工并制出刃部,最后磨光;石锛多以石片为素材,打制出顶部后,利用石片边缘成刃部,然后磨光全器。  相似文献   

13.
郧县李营遗址经过两次发掘,地层堆积共分五层,发现二里头时期灰坑46个,灰沟8条,出土二里头文化遗物以陶器、石器为主,极少青铜器。出土陶器以生活用具为主,少量工具,主要特征为夹砂灰陶居多,纹饰以绳纹为主,器形有罐,鼎、盆等共计13种。根据陶器特征,李营遗址二里头文化遗存年代属于二里头文化中晚期。  相似文献   

14.
琢玉是我国有悠久传统的工艺。新石器时代的石器中就偶有玉质者,但制作简朴,多为实用的生产工具,到了殷商时期,琢玉工艺放出了灿烂的光辉。玉,它的质地坚润美观,出产在高山深谷中,古代因交通地理及制作工具等条件的限制,采觅和琢制困难,所以十分珍贵,玉器几乎都为统治阶级所服用。这里介绍天津艺术博物馆珍藏的几件古代玉器:商代玉牛首:花纹多用直线条构成,形状和铜器上的兽面纹很相似,但有角,看来又象牛首,是具有高度的想象力的艺术作品。  相似文献   

15.
凹窝石器是我国新石器时代分布范围较广、延续时间较长的一类石质工具,学界对其使用功能的判断不尽相同,多停留于主观推测的层面,缺乏深入细致的论证过程。通过与国外人类学材料对比分析可知,我国新石器时代的凹窝石器至少有一部分是作为钻木取火工具——钻帽而制作和使用的。这一认识可以为研究史前时期的取火技术提供一个新的着眼点和突破口。  相似文献   

16.
二里头文化和商周时代金属器代替石骨蚌器的过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铜器与石器、铁器与石器之间的关系问题,在理论上恩格斯早已经解决了,他说:“青铜可以制造有用的工具和武器,但是并不能排挤掉石器;这一点只有铁才能做到,而当时还不知道冶铁。”(《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但是在我国关于二里头文  相似文献   

17.
二里头文化发展至第四期,二里头遗址在建筑遗迹、陶器、石器及青铜器等文化遗物方面均发生了显著变化,中原地区二里头文化遗址包含第四期遗存者数量明显减少,周边地区也几乎看不到二里头文化的影响。碳十四测年数据表明二里头文化四期上限不超过公元前1600。综合分析,二里头文化三、四期之间很可能为夏商之分界。  相似文献   

18.
薛家岗石刀钻孔定位与制作技术的观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运用自然科学方法,对石刀钻孔进行了精密的测量和观察,认定钻孔定位使用了较为精确的测量手段。在正面钻孔定位中,中孔定位的精确度十分重要,其他孔位的确定主要以相邻孔和刀边缘为参照系,各孔位对顶距的要求并不严格。为了保证钻孔位置的准确,对正反两面钻孔定位的精确度要求较高。钻具有多种型号和种类,可组合使用。  相似文献   

19.
采用便携式拉曼光谱仪对广西合浦出土的新莽(8—23年)和东汉(25—220年)晚期的宝石珠饰进行了原位无损分析,新发现了一批在外观上极易被误认为各色水晶的绿柱石族矿物(如海蓝宝石和透绿柱石)制作而成的浅蓝色和无色透明珠饰。利用手持式显微镜对绿柱石宝石珠饰的穿孔形状、孔径大小及其内部微痕特征进行了观察分析,参考南亚和东南亚同时期石质珠饰的钻孔工艺及钻具研究成果,认为这批绿柱石珠饰采用了钻石钻头双面对钻钻孔工艺。结合南亚地区宝石资源、出土绿柱石宝石珠饰及其钻孔工艺和加工作坊等情况,认为这批绿柱石宝石珠饰是由南亚经海上丝绸之路输入的舶来品。研究结果为探讨汉代中国南方与南亚和东南亚的经济和文化交流提供了有益信息,有助于提高对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这一贸易网络在传播珍贵物品的认识。  相似文献   

20.
元代玉器在继承宋代玉雕工艺的基础上,融入了少数民族的文化内涵,形成了具有自身特点的玉文化特色。题材内容丰富,图案民族特色鲜明,制玉风格简练粗犷,琢刻工艺注重深雕重刻和以钻代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