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苏剧是苏州的地方剧种,别名南词、对白南词、苏滩,由南词、昆曲、花鼓滩簧合流衍变而成,原是代言体戏文的素衣清唱。2006年,苏剧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江南是苏剧孕育发展的土壤关于江南的区域范围,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划分方法,本文主要参考刘士林在《江南文化资源研究》[1]中的划分方法,取以明清太湖流域“八府一州”为核心区的江南区域概念。“八府一州”是指明清时期的苏州、  相似文献   

2.
<正>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2003年10月17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1))(以下简称《非遗公约》)在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以下简称教科文组织)第32届大会上通过;2006年4月20日,在《非遗公约》批准国达30个之后的3个月正式生效;截至2023年2月17日,已有181个国家加入《非遗公约》。2008年6月,  相似文献   

3.
《神州民俗》2007,(2):39-39
据《齐鲁晚报》报道,有上千年历史的“八仙过海”传说可谓家喻户晓,两年前,由于对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认识模糊。“八仙过海”错过了申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良机。1月9日,随着“八仙过海”传说被确定为山东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悠久的传说加快了申报国家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步伐。[编者按]  相似文献   

4.
刘康 《中原文物》2007,(5):108-110
随着人类对文化遗产认识的日趋深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正逐步进入人们的视野.2006年国务院下发《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通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范畴作了明确的表述:"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说、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和礼仪与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等,以及与上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  相似文献   

5.
《神州民俗》2007,(5):2-2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意识到保护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普遍的意愿和共同关心的事项”,因此于2003年10月17日在法国巴黎第32届教科文组织会议上正式通过了一份公约——《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接着,我国国务院办公厅于2005年3月发出了《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意见》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传、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是中华民族智慧与文明的结晶,是连结民族感情的纽带和维系国家统一的基础”,[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刘颂华 《南方文物》2022,(5):257-263
<正>万里茶道是1689年至1960年期间中国几个南部省份将所产之茶途经蒙古国输送至俄罗斯的一条古代商贸道路。鉴于万里茶道的突出价值和现存的大量文化遗产,国家文物局于2016年将其确定为“十三五”大遗址((1)),2019年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2))。这是湖南省继侗寨(湖南、广西、贵州)、凤凰古城之后列入中国申请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中的第三项。  相似文献   

7.
试谈文化空间的概念与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虹 《文物世界》2006,(1):44-46,64
当文化遗产界日益关注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当我们为中国的昆曲和古琴被列人世界口述和非物质遗产名单高兴时,发现遗产名录中出现了一个我们十分陌生的项目——“文化空间”。什么是文化遗产范畴的“文化空间”?哪一类形式的文化遗产可以被称作“文化空间”?申报“义化空间”该具备哪些条件?中国义应该怎样抓住契机成功申报有中国特色的“文化空间”?面对这些问题,肖务之急就是要明确其定义与概念,了解其内涵,进行探讨并做出相应的应对。  相似文献   

8.
王芳 《神州》2011,(10):29-29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非物质文化遗产可分为二类:一是传统的文化表现形式,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二是文化空间即定期举行传统文化活动或集中展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的场所兼具空间性和时间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范围包括:各种口头表述、传统表演艺、  相似文献   

9.
白兰 《收藏家》2022,(5):43-47
<正>一、中国古代梳篦的概念及类别1.梳篦概念关于梳篦的起源,历来说法不一。宋代高承在《事物纪原》中记载:“赫胥氏造梳,以木为之,二十四齿,取疏通之意。”赫胥氏即上古的炎帝,虽然这只是一种传说,但据考古发现梳篦在六千年前已经出现在华夏大地。在《说文解字》中有“栉,梳篦之总名也”的记载,清代朴学大师段玉裁对此的解注为“疏者为梳,密者为比”,  相似文献   

10.
王芳 《神州》2011,(23):29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非物质文化遗产可分为二类:一是传统的文化表现形式,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二是文化空间即定期举行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1.
<正>清季以来,政治、学术、文化、思想诸领域出现了规模空前的新旧对峙。新学对旧学的挑战激起旧学各方的应对,接连不断的以“新”或“现代”为名的各种学术文化运动,又加剧了新旧之间的紧张。就历史学而言,早在1902年梁启超的《新史学》已举起“史界革命”的大旗,至1933年朱谦之创办《现代史学》杂志,仍声称“对于过去的史学也不惜取批判的态度”。((1))更有甚者,讽刺旧史家“妄自倨傲,旁若无人,对于自然科学家、社会科学家之鼓吹,与文化史家之新运动,均充耳不闻,熟视无睹,旧的观念仍牢不可破;但现在已完全暴露其落后性,而不为时代所容,甚至有危及史学本身存在之虞”。((2))这种新旧对抗视角下的学术观察与叙述,虽也道出了事实的一个面相,却可能忽略了近代与传统之间至关紧要的关联。传统确曾一度“零落成泥碾作尘”,但它没有消亡,而是以一种强大的惯性形塑了近代。如福柯所言,传统让我们可以“毫不间断地追溯着对起源的永无止境的确定”。((3))那么,传统是如何进入近代史学的?在中国近代史学的萌发与成长中,传统发挥了怎样的作用?何以让“...  相似文献   

12.
<正>明清时期,南京和苏州、杭州、荣昌四地是折扇的主要产地,很多文人学者赞曰“南京折扇名天下”[1]“吾乡造作,折纸扇骨素有盛名”[2]。清代盛期,南京生产的折扇曾列入常贡,远呈皇宫,这些足见其不俗的品质和地位。如今,苏州檀香扇、杭州王星记扇、四川龚扇、荣昌折扇等制扇技艺相继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南京的“金陵折扇制作技艺”作为江苏省非遗代表性项目仍需加强价值挖掘和保护传承,通过守正创新进一步提升知名度和美誉度,亮出这一文化名片。  相似文献   

13.
正2009年9月28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我国申报的“中国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随着非遗概念的引入和非遗保护工作的展开,传统建筑营造技艺和代表性传承人被列入保护范围,并得到政府和社会越来越广泛的关注。  相似文献   

14.
<正>2022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要“加强农耕文化保护传承,支持建设村史馆,修编村史、村志,开展村情教育”。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必须保护和发展有地方特点和民族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而乡村志正是乡村文化的一种标志。乡村志编纂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弘扬,对现实中的乡村而言,更是一种综合性、标志性的地域文化建设。[1]  相似文献   

15.
何晋 《文物》2022,(6):68-74
<正>汉代的《孝经》,分为古文《孝经》和今文《孝经》,《汉书·艺文志》“六艺略”中“孝经”类著录有《孝经古孔氏》一篇(二十二章)、《孝经》一篇(十八章)[1]。“《孝经古孔氏》一篇”唐颜师古注引刘向云“古文字也”,即鲁孔氏之古文《孝经》,《汉书·艺文志》载:“武帝末,鲁共王坏孔子宅,欲以广其宫,而得古文《尚书》及《礼记》《论语》《孝经》凡数十篇,皆古字也。”[2]  相似文献   

16.
《神州》2006,(3)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提出,矫正了传统文化学术研究中的贵族化的眼光和等级化的偏见。那么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有何特点?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公约》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具体表现为:(a)口头传说和表述,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b)表演艺术;(c)社会风俗、礼仪、节庆;(d)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e)传统的手工艺技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从形态学视阈,对精神文明确立的一个新的文化理念。它的主要特征,表现在下面三个方面:其一,与物质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相比,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注重以人为载体的知识技…  相似文献   

17.
<正>城市美学,是美学与城市学的交叉学科。它包括城市文化哲学、景观建筑美学和后现代地域主义理论,强调“城市个性”与“城市体验”,包含“有机性、生成性、生命力、个性化与和谐性”等审美原则。[1]城市美学将审美活动拓展到城市日常生活,它和在城市百姓中世代传承并享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天然的关联。“非遗不但事关文化的自信自觉,还涉及文化的传承弘扬,  相似文献   

18.
张静 《史学史研究》2023,(1):118-122
<正>李涛为唐朝皇族之后,一生仕宦历经五代宋初:后汉拜相、后周封莒国公、宋初拜兵部尚书。其子孙多入仕于宋,为当时显赫的仕宦家族。关于其祖先,《旧五代史》《新五代史》《辽史》1中均无载,《宋史·李涛传》2记为“唐敬宗子郇王玮十一世孙”。3由于唐朝皇族后裔的身份对李涛家族入仕发展增益颇多,故其后世子孙在墓志中也提及其为唐朝宗室之后的身份以显尊荣。4目前,学界在对李涛五世孙、六世孙的研究中5,  相似文献   

19.
李唯 《南方文物》2023,(4):1-23
<正>一、引言贾湖遗址位于河南省中南部漯河市舞阳县贾湖村(图一),面积约5.5万平方米,以贾湖文化遗存为主,年代约为9ka—7.5kaBP,亦即距今约9000至7500年。贾湖遗址第一至第六次发掘资料公布于报告《舞阳贾湖》((1)),第七次发掘资料公布于报告《舞阳贾湖(二)》((2)),第八次发掘资料暂以简报形式部分发表((3))。  相似文献   

20.
刘振 《南方文物》2022,(4):286-291
<正>秦汉时期没有“文房”一词,其最早出自《梁书·江革传》,为官府掌管文书之处,此后历代皆有此称谓,最晚在唐代,古人用“文房”代称书房。狭义上,文房用品指与书房相关的书写、绘画用品,包括“文房四宝”及其他辅助性工具。文房用品是传递信息,书写汉字的必要工具,可以视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表征。本文通过梳理秦汉时期的出土材料,初步探讨湖北地区文房用品的演变趋势、时空特点、器物性质及社会背景等问题。在湖北,秦汉时期的文房用品主要发现有笔、墨、砚和削刀四种。通过收集材料并甄别,湖北秦汉墓葬共出土65件(套)文房用品(参见附表)。笔用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