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正>西汉初,刘邦封其弟刘交为楚王,封地在老家徐州地区。至第八代楚王谋反,被诛除国。汉宣帝时又封子刘嚣为楚王,传四代。十二代刘姓楚王死后均葬在徐州周围的山上。迄今为止,驮篮山楚王夫妇墓(西汉早期偏晚)、北洞山楚王墓(西汉早期偏晚)和小龟山楚王夫妇墓(西汉中期偏早)的墓室中都有女俑出土。  相似文献   

2.
汉代女子服饰类型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从大量中原地区汉族女子服饰的考古资料入手,对其发式和服装进行考古类型学的研究,得出汉代女子服饰(发式和服装)的发展演变规律是:发髻的位置由低向高发展,即西汉早中期以背后或头后挽髻为主,几乎不见头顶挽髻,至西汉中晚期开始出现头顶高髻,之后头顶挽髻开始普遍流行并盛行于东汉;头发上的装饰呈现由少到多,由朴素到繁杂的转变;女子服装则由西汉早期的紧身束裹,发展到西汉中后期的合体,至东汉开始变得宽松,直至发展到东汉晚期的肥大;女子服饰整体风格是由严肃拘谨向轻松活泼转变.  相似文献   

3.
四川地区出土的汉代文字瓦当受长安的影响发展而来,其当面文字内容可分三类,分别是与官职地名有关的内容、祈祷盛世太平的吉语以及与个人富贵、升迁有关的市井流行吉语。不同类型的文字瓦当出现和流行的年代各有不同,第一类与官职地名相关的文字瓦当最早出现于西汉早中期;第二类祈祷盛世太平的吉语文字瓦当主要为西汉中期之后产生;第三类祈祷个人富贵、升迁相关的吉语文字瓦当延续时间最长,从西汉中期偏晚至蜀汉时期甚至更晚可能都在使用。  相似文献   

4.
重庆忠县邓家沱石阙的初步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1至2003年,郑州大学历史学院考古系受重庆市文化局三峡办的委托,对重庆忠县邓家沱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获取了一批颇具研究价值的考古资料。其中的邓家沱墓阙尤为重要,它是继丁房、无铭、乌杨三阙之后在忠县发现的第四处石阙,因其被深埋于地下,虽然在废弃前也曾遭到严重损毁,但其残存部分的石阙画像却保存较好。现将我们的初步认识披露于后,以供研究。  相似文献   

5.
徐州地区出土的汉代玉璜根据造型特征可分为四种类型,西汉早中期和西汉晚期至东汉两个阶段。西汉早中期为玉璜的鼎盛期,西汉晚期到东汉为玉璜的衰落期。有玉璜出土的墓葬多为大中型墓葬,墓主身份为汉代楚王、列侯、刘氏宗室或高级贵族。玉璜主要作为礼仪用玉、生活佩饰和丧葬握具来使用。汉代人用玉璜随葬,彰显了墓主人尊贵显赫的身份,也反映了他们"事死如生"和"羽化升仙"的丧葬观念。  相似文献   

6.
陈春生 《南方文物》2001,(1):94-101,106
一、前言中国漆器源远流长。考古发掘的资料表明,早在新石器时代,漆器即已出现。历经后世的 不断发展,至战国时期达到漆器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高峰。在战国漆器的基础上,西汉漆器又 有长足的进步。不仅分布地域广,产量大,而且品种繁多,制作工艺更为精湛,是我国漆器 发展史上一个空前繁荣的时期。漆奁是盛装物品的器具,多放置梳妆用品,或放置食品、书简等。迄今所见西汉漆器,皆 出土于墓葬之中。西汉漆奁造型新颖,作风华丽,其制作采用许多新工艺,突出地反映了西 汉漆器的最高水平,据不完全统计,全国近20个省、市、自治区出…  相似文献   

7.
本文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结合新的考古资料,将商周至汉的四川漆器发展演变进行了新的研究。本文将其分为五期,即商周至战国早期、战国中晚期、秦至西汉早期、西汉中期至东汉早期、东汉中晚期,每期都有明显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8.
中岳汉三阙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岳嵩山的三处汉代石阙,是我国现存年代较早的石阙,阙身的画象和镌刻文字为国内外历代金石学家所宝重,一九六一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封底)。阙,是建造在城门、宫殿、祠庙、陵墓前的两个对称建筑物。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建筑工艺上的一项成就。古时“缺”和“阙”通用,两阙之间空缺,作为道路,所以,这种成双矗立的建筑物称为阙。这种建筑形式早在二千七百年前的周代就有了。  相似文献   

9.
郭婷 《沧桑》2014,(4):10-11
游侠群体是战国至西汉初期社会阶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兴起与衰落牵涉着战国至西汉丰富的社会问题与文化建构的发展演变,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时代特色鲜明独特而不孤立的社会群体。本文旨在梳理从战国到西汉初年这一历史阶段游侠产生的原因和此后逐渐淡出人们视线的缘由。  相似文献   

10.
试论鱼凫村遗址第三期遗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明斌 《考古与文物》2001,(1):40-41,48
蜀文化,是一支以族称命名的考古学文化,它是商周至西汉初年分布于以成都平原为中心的川西地区的地方区域性考古学文化,是以古代蜀族为主体创造的物质文化。蜀文化可以分为早、晚两期,早期相当于商周时期,晚期包括战国、秦和西汉初年。进入90年代,随着考古新材料的发  相似文献   

11.
汉画像石是两汉时期特有的文物,是用雕刻绘画手法在石质材料上制作的画像。它产生于西汉初年,消亡于东汉末年。一般存在于祠堂、石阙、墓室和石棺之上,是汉代独特的文化葬俗现象。它既是艺术品,又是具有实际使用价值的石质建筑材料,是汉武帝执政后期出现的新的艺术形式,是汉代统治者以古为鉴,以善为师,以恶为戒,给世人树立忠、孝、仁、义、礼、智、信、节的榜样和示范教材,  相似文献   

12.
余国江 《北方文物》2022,(1):51-57+101
西汉高等级墓葬中发现有一种对羊纹金饰片,从现有资料来看,它起源于战国晚期的燕赵地区,是草原文化影响之下燕赵工官设计制作的产品。西汉早中期是其主要流行时期,生产机构以诸侯国工官为主,使用者包括诸侯王和高等级贵族。其最开始的用途可能是剑鞘等的装饰物,后来则成为墓葬中面罩、漆纱冠等的饰件。对羊纹金饰片的接受和传播过程,反映了战国至西汉时期汉人对北方草原文化的容受,其在纹饰、用途等方面的一些变化,则是本土化的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13.
2003年底至2004年初,在新乡火电厂抢救性发掘汉代墓葬200余座,出土9件鼎、壶、釜等铁制容器.墓葬时代应为西汉早、中期.特别是出土的两件大型铁壶属河南省内首次发现.  相似文献   

14.
田天 《史学月刊》2014,(4):39-51
太一是西汉重要的国家祭祀。秦及西汉武帝前的国家祭祀体系中并无"太一"神,自武帝初年,太一逐渐进入国家祭祀体系。元鼎五年武帝在甘泉宫修建泰畤,专祀太一,太一祭祀从此成为西汉最高国家祭祀。甘泉泰畤的设立,不仅为西汉王朝引入了全新的至上神,也带动了西汉早中期国家祭祀的最大变革。通过对至高祭祀对象与结构的改革,武帝全面变更了秦的旧祭祀格局,建立了汉家法式。  相似文献   

15.
论西汉中期玉器风格的变化及其社会背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古方 《中原文物》2003,(5):55-61
西汉早中期玉器组合最大的区别之一在于装饰用玉器类和数量的消长。西汉早期装饰用玉在整个随葬玉器中占很大的比例,代表了当时玉器风格和工艺水平。西汉中期装饰用玉的数量和种类骤然减少,不但复杂的组玉佩消失,而且玉具剑饰数量也比早期少得多。分析和统计组玉佩和玉具剑饰数目、组合、出土位置及其造型、纹饰,是认识西汉早中期玉器变化的重要参考标准。西汉中期玉器风格的变化,对整个汉代玉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汉代玉器的风格是在武帝时期形成的。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越南东山文化几件典型青铜提桶的比较研究,可证明这些东山提桶与滇系提桶及石寨山型铜鼓有平行关系,其时代处于战国中晚期至西汉早中期(前3世纪至前1世纪)。滇文化提桶和其他青铜器的造型纹饰,都与东山文化的同类器及其纹饰存在着极大共性,表明先秦两汉的滇、越青铜文化一直有着持续的交流互动和民族融合关系。  相似文献   

17.
《文物》2014,(6)
<正>汉平帝康陵是西汉王朝的最后一座皇帝陵园。考古成果显示,相对于早、中期的西汉帝陵,其形制布局与陵园结构均发生了很大变化[1]。笔者拟从康陵的陵园方向、规模及其布局的形成原因等谈几点认识,祈请方家指正。一陵园方向变为坐北面南西汉帝陵在早、中期的陵园方向应为坐西面东。例如刘邦父亲太上皇的万年陵,四面各有一条墓道,"南、北、西三条羡道(即墓道)大小相同,东羡道的规模大于上述三条羡道,应为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三峡地区汉至六朝时期所出鎏金铜棺饰的时空分布、类型、来源及使用问题等进行了探讨。鎏金铜棺饰是三峡地区汉至六朝墓群中出土的一种木棺装饰物,西汉中期受中原汉文化影响而出现,西汉晚期至东汉中期随墓葬形制、神仙思想的变化而逐步发展,东汉晚期与三峡地区民间信仰进一步结合而发展至顶峰,六朝时期已不再流行。  相似文献   

19.
越式鼎溯源     
在我国南方广大地区的西周中期至西汉初期墓葬中常可见到一种形制独特的铜鼎,其形制因时代风格与地方特色的差别可被分成若干型式(图一) 但各种型式的铜鼎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三足细瘦外撇。该鼎分布面与南方几何印纹陶的分布面大体重合,这一区域正是先秦西汉学者所说的百越杂处之地,因此这类铜鼎被称作“越式鼎”。 越式鼎无疑是越人特有的器种.对其类型学研究也已非常深刻,本来所要探索的是它的渊源。 越式鼎出现在湖南、江西、广东、广西的时间都在春秋以后,而在长江下游地区则早至西周中期。所以越式鼎的源头应到长江下游地  相似文献   

20.
汉代的石阙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研究中国建筑史,常苦实物不足。汉代以前的建筑,既无实物存在,记载又多简略,想具体弄清它的形象、结构,是很困难的。西汉初期营建长安,武帝时营建建章宫,东汉初期营建洛阳,都是历史上极巨大的建筑工程。由记载的描述,可知当时建筑已相当壮丽。许多史籍曾详细记载两汉宫殿;东汉著名文学家班固所作的两都赋,内容丰富,都提供出了关于当时建筑的详细记录。近几年已经开始发掘西汉长安城遗址。以发掘的初步结果与记载相互印征,大大增进了我们对汉代建筑的知识。如再于文献记载、遗址发掘之外,加以若干实物的对照研究,然后再求作出某些汉代建筑的复原图,已不是太难的事了。汉代建筑实物以石阙保存较多而完整;在四川西部的汉代崖墓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