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立宪的两种姿态民国初年,湖湘文化里又出了两位杰出人物。一位是军人不党的蔡锷,一位是积极建党扩党的宋教仁。蔡锷不光那么说,还真就那么做了,放弃了自己的统一共和党。宋教仁合并六党组成国民党,统一共和党也在其中,蔡锷便宣称脱党。于天下滔滔皆为政党之时,而言军人不党,也算是君子讲气节,军人有风骨了。同样,宋教仁要建的党,亦是从未有过的党,没有一副铁面皮,加上几根硬骨头,也是不行的。  相似文献   

2.
书家     
丁杰 《文史月刊》2009,(5):48-51
宋代大文豪苏东坡在《论书》中说:“人貌有好丑,而君子小人之态不可掩也;言有辩讷,而君子小人之气不可欺也;书有工拙,而君子小人之心不可乱也。”按照苏东坡的说法,只有君子才能成为真正的书家,才能将字写得好。而小人是写不好字的,那些小人写出来的字,不仅没有君子风范,反而会有小人习气。  相似文献   

3.
王玉龙 《文史天地》2010,(11):24-27
说道“六君子”人们总会心生敬畏,而这里的“六君子”却是一帮逆潮流而动的反面人物,跟历史上前五起的“六君子”不可同日而语,他们组织筹安会,为袁世凯的帝制运动作吹鼓手。袁世凯因出卖戊戌六君子而功成名就,可他却没想到自己导演的“六君子”的粉墨登场,竞成了他身败名裂的转折点。  相似文献   

4.
本文在考察故训旧注的基础上,对《论语》“御人以口给”的“给”和“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的“敏”进行了新的解释。认为“给”有“捷”义,不训为“足”、“供给”或“辩”;“敏”应解作“勉”,不训为敏疾之“疾”。  相似文献   

5.
古人说:“人之处世.孰不厚生?”从古至今,从中到外,企图通过养生而长寿.这是人类始终探讨不辍的重要课题。我国春秋时期的孔子,作为一个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对养生这个问题.他发表了一些意见,也身体力行一些准则,本文拟就《论语》中的资料,将孔子的养生观极谈于下。一、树立不犹不惧的豁达观点《论语·颜渊》第四章载:司马牛问君子。予日:“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孔子能够做到豁达乐观,那是因为他“不忧不惧”;而之所以能够做到“不忧不惧”,又是因…  相似文献   

6.
何为君子     
北宋嘉佑八年(1003年),周敦颐47岁,这年的五月他作了《爱莲说》。作品说莲是“花之君子”,以物喻人。那么作者说的“君子”具体含义是什么呢?我以为主要,有五个要素,即“五不”。  相似文献   

7.
儒家提倡“君子之风”,也就是“君子人格”,它具有多种特质,而“内圣外王”的完美人格是最高理想.“致良知”是成就理想人格的基本功夫.古今中外,对人格类型作了不同分类.王阳明倡导良知之学,认为人人心中具有良知本体.无论地位高低、职业殊异,只要立志、努力,都可以成为一个有德性人格的人.这正是“致良知”的巨大魅力所在,也是“君子人格”的巨大魅力所在.  相似文献   

8.
陈洪澜 《史学月刊》2008,(12):122-124
“君子”这个概念,在我国上古时期的文献中已经有了。学界对君子概念的讨论有很多,大家都认为这个概念的内涵在历史上曾经发生过重大变化。因此,《现代汉语词典》在解释“君子”时说:“古代指地位高的人,后来指人格高尚的人。”那么,“君子”这个称谓是怎样由指称地位高的人演变成为道德人格的化身呢?考察我国先秦时期的典籍,我们发现,  相似文献   

9.
历来对"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这句话的传统解释是"君子偶有不仁,小人绝不会仁",而被杨伯峻等人因不甚圆通而质疑。杨伯峻提出此处"君子"、"小人"或以社会地位而言,牛泽群则以君子有广义、狭义之分而论证"君子中有不仁的人"。纵观论语全文,孔子对道德君子的定义其实是很明确的,反而"仁"却不止有一种解释。认识到这一点,可以帮助我们更明晰这句话的应有之意,进而对我们进一步加深对孔子伦理思想的认识并发挥其当代价值,起到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提到“七君子”,人们自然会想起中国现代史上著名的“七君子事件”(1936年11月国民党当局逮捕上海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领导人沈钧儒、邹韬奋、李公朴、沙千里、史良、章乃器、王造时),而上饶集中营的“七君子”,却鲜为人知。 由来 上饶集中营里的“七君子”,是指囚禁在国民党“第三战区司令长官司令部特别训练班”里被编为“文化组”的吴大琨、郭静唐、冯雪峰、王闻识、计惜英、叶苓、杨良瓒。这七个人都是皖南  相似文献   

11.
《中庸》解者众多。内中的“子曰:素隐行怪,后世有述焉,吾弗为之矣;君子遵道而行,半涂而废,吾弗能已矣”一句,旧解似有未洽。自罗振玉在《存拙斋札疏》中将“素隐”解释为索隐,并引《易.系词上》有“探赜索隐”为证后,前一句语义才较确定明了。但是后一句“君子遵道而行,半涂而废,吾弗能已矣”仍有未通之处。郑玄注“弗能已矣”为“汲汲行道,不为时人之隐形”,孔颖达疏为:“已,犹止也。吾弗能如时人半涂而而休止,言汲汲行道无休已也。”朱子集注谓“已,止也”,所解与孔颖达相近。但是根据他们所解,虽然“半涂而废,吾弗能止”与“素隐行怪,后…  相似文献   

12.
《贵阳文史》2008,(5):F0002-F0002
君子亭在东门外左侧数百步城墙下。遥对扶风山阳明祠。李宗日方《黔记》云:“省城外东南近城垣,新建君子亭,为阳明也。”清乾隆《贵州通志》称:“旧有君子亭,今废。”清嘉庆十九年(1814年),巡抚许兆椿将亭修复,并题一联云:“傍郭临池,坐揽烟波迟素月;浮香送馥。人来殿阁扇熏风。”君子亭前有池塘数亩,种有莲花。因为古时候称莲为君子之花,王阳明谪龙场曾撰《君子亭记》。  相似文献   

13.
“君子”最早是作为各级贵族的通称而出现的,后经儒家的极力推崇和宣扬,逐步由统治阶级的专称演变为“有才德的人”,成为社会各阶层共同信奉的道德人格的化身。上博简(二)《民之父母》中的“五至”与“三无”是孔子提倡的完美人生理论,充分表征了儒家的“君子”人格。儒家通过具体艺术对身心的培育与修养,最终形成的君子人格实际是内在完满的道德与外在形容举止相互统一的善美境界。  相似文献   

14.
泽川 《文史月刊》2011,(9):24-24
“无毒不丈夫”是一句被误传的伪谚,它的正品实为“无度不丈夫,量小非君子”。 这两句话寓意颇深、发人深省,含意为心胸狭窄,没有一定度量的人便不是大丈夫和君子。  相似文献   

15.
《旅游》2003,(12):48-49
我国有尚玉传统、尚玉文化从两方面说。就玉的特性,我认为是不可居无玉的。这话是从苏东坡不可居无竹借来的。竹和玉都被古人以君子喻或喻为君子。玉很多人并不了解。不是古人不了解,是当代人不了解。古人中,以孔子为代表,提出“君子比德于玉”。古人还有玉有五德说,五德一是仁,二是义,三是不趾高气扬,有礼貌,四是有智,五是心地透明有信,也就是仁义礼智信这五德。  相似文献   

16.
官德为要     
“士有百行,以德为首”。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百姓对为官者的德历来是看得很重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似乎成了国人的口头禅。还有什么“道德不厚者,不可以使民”,“罪莫大于无道,怨莫深于无德”,“天下兴学取士,先德行不专文辞”,等等,都折射出了“百行以德为首”的理念,但更高的期望还是“君子怀德”。因为“非德之威,虽猛而人不畏;非德之  相似文献   

17.
1、“七君子”之结局1936年夏季,蒋介石干了一件特大的坏事、蠢事:他命令手下逮捕了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7位领导人,酿成震惊中外的“七君子”事件。结果是蒋介石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充分暴露了其反动的嘴股、虚弱的本质;而沈钧儒等7位爱国领袖却从此闻名四海,受到人民群众的热烈拥护与爱戴。七七事变后,蒋介石在国内外舆论的压力下不得不释放“七君子”;“七君子”经过尖锐斗争的考验,更加坚定积极地投入抗日救国与争取民主自由的群众运动,为新民主主义革命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可是,“七君子”后来的命运和结局却是大不一样的,大…  相似文献   

18.
1935年,黄镇球任职中央防空学校校长,他结合当时复兴社叫嚣的“一个领袖一个党”,强调“开明专制”、“绝对服从”、“军人以服从为天职”,除了讲话提到委员长要立正、放电影出现蒋介石的像要起立而外,更  相似文献   

19.
陈林 《贵阳文史》2011,(3):27-28
一边是家长的读经热潮,一边是现行教育制度的约束,这群读经幼童常常漂移在理想与现实之间。理想在于:家长希望通过读经来塑造一个理想中“君子”形象。这个“君子”仁爱、贤德、孝顺;然而现实在于:现行的教育制度,小学升初中数学等知识是必学的,也就是孩子不可能脱离整个教育体制而仅仅只读经书。但13岁之前又是大家所公认的读经最佳时机。  相似文献   

20.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是中国精英男性自古以来的座右铭,更是传统社会对他们的外在要求。但在千百年后的今天,这种单纯强调奋斗、人格修养的“君子”定义已经无法涵盖中国精英人士对生活和对自我的理解与认知。观澜湖高尔夫球会近来力倡的2006“新君子生活”正是谋求赋予“君子”新的内涵:他们追求成功、享受生活,他们懂得处世之道,更向往天人合一境界的妙趣。对于这种诉求,高尔夫这种公认的“绅士运动”无疑是最佳载体,而作为国内顶级高尔夫俱乐部,观澜湖的会籍也就成为一个通向令人向往的生活方式的捷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