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立秋     
《风景名胜》2014,(8):12-12
每年的8.87日或8日,太阳到达黄经135°时为立秋,2014年立秋为农历七十二,公历8月7日。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3个节气,“秋”就是指暑去凉来,意味着秋天的开始。秋季是天气由热转凉,再由凉转寒的过渡性季节,立秋是秋季的第一个节气。立秋日对农业显得尤为重要。有农谚说:“雷打秋,冬半收”,“立秋晴一日,农夫不用力”;还有“七月秋样样收,六月秋样样丢”,“秋前北风秋后雨;秋后北风干河底”的说法。秋季为人体最适宜进补的季节。  相似文献   

2.
<正>"立秋"咬秋"立秋之日凉风至",应该是节气"立秋"带来的好讯息。前为"大暑",后为"处暑",作为夏秋之间的过渡,立秋依然"暑"相逼,随时窜出的"秋老虎"厉害着!因而,中医学认为,立秋之后相当一段时日,属较难调理的"长夏",体虚者要"焐秋",脾胃虚弱者可能还会"苦夏"。"立,始也。""秋,揫也,物于此而揫敛也。"不管怎么说,立秋预示暑转向凉,生长趋向成熟与收获。元吴  相似文献   

3.
处暑     
《风景名胜》2014,(8):13-13
每年的8月23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150°时为立秋,2014年处暑为农历七月廿八,公历8月23日。处署是反映气温变化的一个节气。“处”含有躲藏、终止意思,“处暑”表示炎热暑天结束了。所以有俗语说“争秋夺暑”,是指立秋和处暑之间的时间,虽然秋季已经来临,但夏天的暑气仍然未减。处暑期间,气候逐渐干燥,要多吃些滋阴润燥的食物,少摄取辛辣食物,多增加隐性食物,如苹果、梨、葡萄之类滋阴的水果。处暑节气宜食清热安神的食物,如银耳、百合、莲子、蜂蜜、黄鱼、芹莱、菠菜、糯米、芝麻、豆类及奶类,适当的煮些绿豆汤也是不错的选择。  相似文献   

4.
过去民间对节气有许多讲究,多数又与吃和防病有关。立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人们当然忘不了吃。因此,立秋,民间素有"贴秋膘"一说。什么是"贴秋膘"?实际上是指炎热的夏季,人们什么都吃不下去,有厌食之感。而一旦立秋,虽然仍很热,但人们身上再无湿粘不适之感,  相似文献   

5.
《论语·先进·子路、曾晢、冉有、公西华侍坐章》有“吾以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及“如或知尔则何以哉”两语,中用两“以”字,实皆倒装句法。朱注:“我虽少长于汝,然汝勿以我长而难言。”盖孔子问志于四子,恐其不肯尽言,先设辞以导之,说我虽师长、你们勿碍于师长而不肯尽言,下面说,你们可能认为不为人知,假使有人能知,那你们将怎么办  相似文献   

6.
《中国国家旅游》2012,(12):174-175
比赛主题“秋日·印记”“一叶落而知天下秋”,秋天悠扬而温怡,秋意漫洒苍穹,秋里散满了太多的物象与意象。不妨闲暇时候。拿起你心爱的相机,到大自然拍摄满山的红叶,去田野间捕捉丰收的喜悦,记录这一时的美好,这一瞬的感动。  相似文献   

7.
释敦煌文献中的梧桐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在《唐五代敦煌饮食中饼的研究户一文中,曾对当时敦煌人食用的一种名叫“梧桐饼”的饼类食物作了探讨,主观认为有可能是因其形状似梧桐叶而得名。后经黄征、谢生保诸先生提示,多方查找资料,终于有所得。现将“梧桐饼”的真实面貌公布于后。敦焊文献P.2O58OL郎伟》,属于驱滩词,其中一首中有“梧桐泪”一词,与一梧桐饼”关系极大。为完整理解‘“梧桐泪”与“梧桐饼”的关系,现根据《敦煌愿文集严将该《儿郎伟》全文录下:若说开天辟地,自有皇(黄)帝轩辕。押伏名(冥)司六道,并交守分帖然。五道大神执鞍,驱见太山府君。…  相似文献   

8.
世人多知汤炳正先生是四川师大教授,“中国屈原学会”会长,在学界享有“楚辞学大师”之荣誉;但同时他又是一位成就卓著的语言文字学家,恐怕就鲜为一般读者所了解。其实早在三十年代,他就在语言文字学界颇富盛名,并大受其师章太炎先生的器重,被推许为“承继绝学惟一有望之人”(见天津版《大公报)1936年6月17日)。1936年秋,他又被章先生创立的“章氏国学讲习会”礼聘为“声韵学”和“文字学”的教席。由此可见,当时他在传统语言文字学界的不凡影响。半个世纪来,场老在语言文字学上不仅厥功甚伟,而且还为中国学者赢得了世界性的…  相似文献   

9.
2011年2月15日,阴晦天盖住了西安交大的梧桐长道: “老冯,恭喜呀!你们终于大获全胜:”冯全科大老远就瞧见法学系的一位教授在笑眯眯地打招呼。  相似文献   

10.
《风景名胜》2011,(8):18-18
每年8月7日或8日太阳到达黄经135°时为立秋,今年立秋为8月8日 凡早稻种,秋初收藏。当午晒时,烈日火气在内,入仓廪中,关闭太急,则其谷粘带暑气(勤农之家偏受此患)。《天工开物·乃粒第一》  相似文献   

11.
天和 《湖南文史》2014,(5):33-33
我国古代诗词中出现“梧桐”的地方很多,如“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梧桐更兼细雨”等,其感情基调大多是悲伤的。 古代诗人为什么喜欢用梧桐树来表达悲伤呢? 第一,古代人们喜欢种植梧桐树。有必要说明一点:古代诗词中的梧桐树不是今天的法国梧桐。  相似文献   

12.
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家鉴湖女侠秋瑾,1907年7月13日,起义失败被捕,7月15日凌晨遇害于绍兴“古轩亭口”;就义前,写有“秋风秋雨愁煞人”七个字。这就是世人所说秋理女士“绝命诗”。笔者尚未见到对这七字“绝命诗”含意所作的解释。我想是不是有人也同我长期以来一直理解的那样:“人之将死其言也善,鸟之将死其鸣也哀”。这七个字反映了秋道女士在年轻的生命即将结束时,对自己和对革命前途的一种衰愁。柳亚子先生在秋撞牺牲不久,曾写过一首“吊鉴湖秋女士”的诗,开头两句即为“饮刃匆匆别鉴湖,秋风秋雨血模糊”。可以看出,柳亚子…  相似文献   

13.
沙平 《文史月刊》2011,(9):22-23
二战中,美军在云南省祥云县建立了一个军用机场。 1943年秋,十多架日本轰炸机飞临祥云县轰炸,“飞虎队”战机起飞迎战,五架日机被击落,其余日机一看情形不妙,掉头逃跑了。  相似文献   

14.
赏枫派报告     
墨侬 《世界》2009,(9):20-23
一叶而知秋,在瑰丽多姿的秋天,再没有什么比红叶更富有色彩、更具欣赏性了。本期《世界》将带你走遍世界各地,去传统的赏枫之地猎获最不一样的火热“枫情”。  相似文献   

15.
立秋     
每年8月8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135°时,为"立秋"节气,今年立秋为8月7日。养生有道立秋的气候由热转凉,昼夜温差增大,经过一个炎热夏天的消耗,身体也会有些虚弱,在起居上宜早卧早起,增加夜里的睡眠时间,补偿夏日的睡眠不足。早起时,在床上放松四肢,闭目养神一会  相似文献   

16.
一月白风清身酒店,山遥路远手仇头。识知这个雪峰后,人不言愁我自愁。干校曾经天地秋,归从干校病添愁。相逢地下章夫子,知尔乾坤第几头。上述这首诗是聂绀弩在1986年纪念冯雪峰世十周年时写的,题为《雪峰十年祭(二)》。“月白风清”、“山遥路远”二词形象地出了名如其人的雪峰严于律己、不畏艰险的高亮节。不少人认为此诗颂扬了雪峰身在“莫谈事”的酒店(社会)中,却一往无前地手写革文章,不怕杀了自己的头,此即谓“手仇头”画也!然而,审视全诗,我认为上述见解只是表达了绀弩“识知”雪峰“手仇头”的一个层面。令绀弩更为感叹、悲愤的手与…  相似文献   

17.
诗二首     
亮子河森林公园天生一脉好屏风,岭上风光各不同。曲折盘山仙境里,漩回碧水画图中。百花园内蝶蜂舞,万木丛间鸟兽鸣。高塔①远迎天际外,群山磅礴映霞虹。①高塔:指亮子河森林公园最高峰■望塔。 桃温怀古悠悠岁月倍峥嵘,汤旺河滨沐古风。盆努①千秋随土去,桃温②万户伴名空。废墟半壁生春草,玉带一条绕落红,青女若能知我意,当逐逝波颂英雄。①盆努:辽代时,汤原为五国部之盆努里国地。②桃温:元朝时,桃温军民万户府设在汤旺河右岸 之桃温古城,府因桃温水(汤旺河)而得名。诗二首@李哲伟  相似文献   

18.
夏尾巴     
到了八月底,暑假只剩了个尾巴,夏天也只剩了个尾巴。暑假的尾巴被开学咔嚓一口咬掉了。夏天的尾巴却厉害着呢! 夏尾巴,好会赖哟! 柚子挺着金黄的大肚子,早把西瓜顶到了水果摊的一角。螃蟹挥舞着威武的大钳子,爬上了街边餐馆的广告画。白嫩嫩的藕悄悄地告诉人们荷花已经离开了河塘。夏衣的折扣已经打得贴近了水面。报纸笑眯眯地教大家秋补秋养的新法子。东家在立秋添了个小子,起名叫“秋来”,西家在中秋生了个闺女,起名叫“秋月”。可是哪里有秋?夏尾巴扫过来,太阳火辣辣,空调呼呼响。夏尾巴扫过去,热风一阵阵,短袖穿上身。人们喝着冰饮料说:“都九月了,这夏尾巴真会赖啊!”  相似文献   

19.
一叶落,而知天下皆秋。这是见微知著的一种判断。故宫博物院近年来搜集到一件明初人宋广的书法作品——《行草书诗轴》(封底),亦犹如为书法艺术之林增加了一片林木之叶。然而,这零星一叶如何报秋,它能够给予我们什么艺术信息,这却是值得研究的。 在这幅作品中,书者以行中兼草的书体写了一首七绝诗。文曰:“心期仙诀意无穷,彩画云车起寿宫。闻有三山未知处,茂陵松柏满西风”。款署:“昌裔为仲起书”,并钤“宋广印”、“昌  相似文献   

20.
史飞翔 《湖南文史》2013,(10):21-21
1957年秋,主持“中央研究院”达18年之久的朱家骅执意请辞。1957年11月4日,蒋介石以“总统”身份发布命令,任命胡适为“中央研究院院长”。1958年4月10日胡适正式接受了“中央研究院院长”职务。只是,胡适参加完“院长”就职典礼后,又返回美国处理私人事务,直到11月5日才回台北正式定居,住进“中研院”为他特别修建的“院长”住宅。其实早在1956年,胡适就有返台的想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